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践行焦裕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践行焦裕禄精神
作者:曹瑜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中下旬刊》 2015年第1期
曹瑜(河北省煤田地质局后勤服务中心)
摘要要践行焦裕禄精神,首先要知道什么焦裕禄精神,先知才能后行。
焦裕禄精神就是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
关键词焦裕禄精神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
要践行焦裕禄精神,首先要知道什么焦裕禄精神,先知才能后行。
在观看电影《焦裕禄》时,好多同志都是潸然泪下,这说明焦裕禄的精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感动着大家,已经融进了
我们的心底。
概括起来,焦裕禄精神就是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
献的精神。
1 践行焦裕禄精神
从1962 年冬天到兰考担任县委书记,到1964 年5月积劳成疾不幸逝世,焦裕禄同志为了改变兰考贫困面貌,抱病带领全县人民与严重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想
的仍然是老百姓,树立了“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好榜样、老百姓的好儿子”的光辉榜样。
焦裕禄同志不仅给兰考人民创造了宝贵的物质财富,更给党和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焦裕禄精神。
1.1 焦裕禄精神———亲民爱民
亲民爱民是焦裕禄精神的本质。
焦裕禄同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
仆精神,充分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焦裕禄是党的宗旨的忠实践行者。
他上任第一件事不是开会,而是下乡访贫问苦;他开县委会的第一件事不是讲话,而是到火车
站安抚灾民。
他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儿子,为农民雪天送粮,“把党的温暖带给千家万户”,是
焦裕禄同志亲民爱民精神的生动体现。
焦裕禄之所以深受人民群众爱戴,根本原因在于他始终与老百姓心相连、情相依,同呼吸、共命运,在于他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诚心诚意当人民公仆。
1.2 焦裕禄精神———艰苦奋斗
焦裕禄带头到困难村去,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劳动过程中,他虚心向群众请教治“三害”的办法,总结了不少可贵的经验。
病重之时,大家劝他在家里听汇报,他却依然忍着病痛,深入乡村排查、调研。
在同自然
灾害斗争的120 多个白天和黑夜,焦裕禄同志不顾重病缠身,忍受着严重疾病的折磨,在风雨里、沙窝里、洪涝里,跑了一百二十多个大队,跋涉五千余里,终于摸清了兰考“三害”的底细,兰考县有大小风口八十四个,焦裕禄一一查清,编号、绘图;全县有大小沙丘1600 个,
也一个个经过丈量;全县的千河万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闸……也调查得清清楚楚,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泻洪图。
焦裕禄同志吃苦耐劳,走到哪里干到哪里。
他不仅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实践者,也是艰苦奋
斗精神的传播者。
1.3 焦裕禄精神———科学求实
在总结除“三害”的工作时,焦裕禄同志作了明确透彻的总结。
治沙:沙区没有林,有地
不养人。
造林防沙,百年大计;育草封沙,当年见效;翻淤压沙,立竿见影。
治水:以排为主,排、罐、滞、涝、台、改兼施,夏秋两季观察,冬春干燥治理。
治碱:翻淤压碱,开沟淋碱,
打埂躲碱,台田试种,引进耐碱作物。
焦裕禄在张庄驻村调研期间,看到村民用红胶泥封闭起来的坟头经受住风沙深受启发,开
始做掘地三尺,挖出红胶泥,再用红胶泥封闭沙丘的实验,实践效果很好,终于找到了“贴上
膏药再扎针”的最佳治沙方案。
1.4 焦裕禄精神———迎难而上
兰考有三个“最”———最苦、最穷、最难。
焦裕禄完全有正当的理由拒绝到兰考去,因
为他出任兰考县委书记时的干部履历表中,健康状况一栏清晰的记载着“有肝炎、胃病”。
但
是焦裕禄同志面对别人都望而却步、退避三舍的兰考这块“硬骨头”,他只说了一句话:“请
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
”
1.5 焦裕禄精神———无私奉献
焦裕禄同志身体不好,家庭比较困难,但他坚持拒绝组织给他的救济。
他平日里省吃俭用,甚至疼痛难忍时也不肯多服一剂药,但听说土山寨村农民郭大娘生病了,却自费买了羊肉、红
糖等送到老人家中。
焦裕禄同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2 反思篇
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已经50 年了,但是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的精神永在。
近5 年来,习近平总书记3 次到兰考,用20 个字概括焦裕禄精神。
2014 年在5 月9 日,习近平再
次来到兰考,指导当地的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号召全党深入学习践行焦裕禄精神。
我们在深入学习的同时,更需要思考和反思,以便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行为和行动,学习是途径,思考是关键,使用是目的。
2.1 健康是根本
以前常听人说:“健康是革命的本钱”。
历史如果能够重来,假如我们尊敬的焦裕禄书记
身体健健康康的,他一定能在兰考做出更大的成绩,甚至为全国人民做出更突出的贡献。
他英
年早逝,这是家庭的损失、是党的损失、也是老百姓的损失。
网上流行一句话:“地位是临时的,荣誉是过去的,金钱是身外的,只有健康才是最根本的。
”健康不仅属于自己,也属于工作,更是亲人的,所以要倍加爱惜。
身体的健康仅仅是健
康的一个方面,我们不仅需要身体健康,更需要心理健康。
2.2 包容是美德
电影《焦裕禄》,塑造了一个反面典型———吴县长。
他先是拖延国家救灾物资的发放,
这是不作为;在焦裕禄和潘县长为给基层干部每月增加两三斤救命粮想办法的时候,他假装闹
肚子回避,这是无担当;焦裕禄与潘县长冒着受处分、掉帽子的巨大风险,买回了救命粮,他
又背后打小报告、捅刀子,这是不仁义;在焦裕禄重病要去住院的时候,百姓自发相送,可是
他却幸灾乐祸,这是无情义。
尽管是电影,是艺术,但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对这样的人,我们
应当口诛笔伐,让他自愧、自省,改过自新。
当然,人无完人,谁都有缺点和不足,只要大家
有一颗包容的心,及时地警醒自己、修正自己,我们生活工作的环境就会更加和谐。
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需要有一颗包容心,有包容的胸怀。
有句古话叫做:吃亏是福。
在利益面前、在得失面前不斤斤计较,让字当头、以和为贵。
学会
换位思考、懂得惺惺相惜,努力做到心态平和、宽容大度、淡然从容。
心态的“态”字,拆解
开来就是心大一点。
生气是因为自己不够大度,郁闷是因为自己不够豁达,惆怅是因为自己不
够阳光,嫉妒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
每一个烦恼的根源其实都在自己这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借用一句很流行的话:“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人生中不如意事时常八九,禅曰:心胸
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包容有多少,拥有就有多少。
少点儿怨气,就会增加和气、增添福气。
大家能一起工作是缘分,能一起奋斗是福气,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工作会更加愉快,生活会更
加精彩。
在工作中需要相互包容,更需要相互捧场。
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典故,
三顾茅庐既成就了刘备爱才的美名,也成就了诸葛亮大才的美名,这是一个典型的相互捧场、
默契配合的案例。
做人要对上恭敬、对下不傲,这是礼;做事要大不糊涂、小不计较,这是智;对利要能拿六分、只取四分,这是义;对人要表里如一、真诚相待,这是信。
这儿有一剂“心
药方”,让我们共同分享“: 好心肠一条,慈悲意一片,道理三分,敬人十分,道德一块,信
行要紧,老实一个,中直十成,豁达全用,方便不拘多少。
此十味药,用包容锅炒,用宽心炉炖,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脾气不要大),于整体盆中研碎(同心协力),三思为本,鼓
励做药丸,每日进三服,不限时,用关爱汤服下。
”
2.3 敬业是职责
焦裕禄1962 年担任兰考县县委书记,那时正是国民经济较为困难时期,兰考的风沙、内涝、盐碱等自然灾害很严重,农业产量很低,群众生活很苦……他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带领
全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
风沙最大的时候,他顶风去查风口;大雨瓢泼的时候,他冒雨去
探流势;风雪交加的时候,他披雪为群众送救济粮款……
常说“爱岗敬业”,咱们的岗位就像人生一样。
人生就像蒲公英,看似自由,其实大多时
候是身不由己,很多时候由不得我们去选择,工作的岗位未必就是自己喜欢的岗位,但敬业是
我们的职责所在。
俗话说的好,在其位就要谋其政。
“敬”字是做人最简易的法门,古人云:“主一无适便是敬。
”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部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心无旁骛,便是敬。
我们一面为生活而工作,一面也是为工作而生活。
比如:遵纪守法,
按时上下班,尽职尽责,努力工作等等,这些都是敬业的具体表现。
言传身教、上行下效,我
们日常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下一代。
所以,敬业不是作秀,而是我们
的基本职责,是对我们自己负责,对单位负责,也是对我们孩子的健康成长负责。
焦裕禄同志逝世后,人们在他的日记本上看到了这样一段话:“我想,作为一个革命战士,就要象松柏一样,无论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在冰天雪飘的严冬,永不凋谢,永不变色;还
要象杨柳一样,栽在哪里活在哪里,根深叶茂,茁壮旺盛;要象泡桐那样,抓紧时间,迅速成长,尽快地为人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这就是对焦裕禄同志一生所走过道路的最生动的写照。
让我们一起,满怀崇敬的心,在工作和生活中深入践行焦裕禄精神,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在
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郭祥谋.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4(04).
[2]蔡凯.以焦裕禄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4(09).
[3]单玉华.焦裕禄公仆意识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