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新教材)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一)奴隶社会时期的世袭制和分封制:
1、世袭制:从禅让到王位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世袭制以其鲜明的私有化体现社会的重大进步。
2、分封制: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政治统治方式。
分封制虽然使周王室加强了对各地的控制,对发展边远地区经济文化起了积极作用,但是事实上使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西周后期,随着王室衰微,国家统一局面遭到破坏,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战争,导致分封制崩溃。
(二)封建社会时期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
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
前者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后者是指全国各种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
2、特点:皇帝通过直接任免各级官吏来掌握人事大权,核心是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于皇帝。
3、原因:(1)经济根源: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
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2)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建立和巩固政权,完成和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需要。
(3)理论来源:法家“集权”理论。
4、演变过程:
(1)萌芽——战国时期:①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②实践上,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创立——秦朝:①内容:A政治上:确立皇权至高无上;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实行郡县制;颁布秦律。
B经济上:确立土地私有;统一货币、度量衡;车同轨,修驰道。
C思想上:推行“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
D文化上:书同文、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②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③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巩固——西汉:①内容:推行郡县封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膨胀。
汉武帝颁布察举制、刺史制度、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军事上北击匈奴、南攻越族。
②特点:重新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隋唐:①内容:隋首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承并完备;创立和完善科举制;调整和健全府兵制。
②特点: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机构的权力。
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又把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权。
科举制使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其机构运转更加灵活。
(5)加强——北宋: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组建禁军并由皇帝直接控制。
其特点是削弱地方权力和剥夺大将的兵权,财权、行政权和兵权收归中央,由皇帝直接控制。
(6)新发展——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即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省);还设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地区)和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
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的新发展,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当代省区的规模,对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作用。
(7)强化(或顶峰)——明清:明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皇权空前加强;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大权统归中央;废大都督府,行五军都督府;颁布《大明律》,维护封建特权统治;设置厂卫机构,以保卫皇权;实行八股取士,以加强思想控制;前清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特点是分散丞相权力和地方长官的权力,加强皇权,同时加强思想控制。
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
(8)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5、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
一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其发展总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二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
发展总趋势:地方权力不断收归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6、评价(1)积极作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具有进步意义,表现在:①维护了国家的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防止了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保持社会稳定;③便于组织公共工程建设,保证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消极作用:表现在封建社会的后期: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②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③导致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三)与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相关的小专题。
1、中央官制的演变。
秦设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北宋宰相之外增设参政知事、枢密使、三司使;元朝设中书省;明权分六部,后增设内阁;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后弃用,雍正朝始设军机处。
附:古代宰相(丞相)制度的变革:
秦朝在中央设三公制,丞相为首,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隋唐设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体现皇权的加强;
北宋在宰相下增设参政知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军权,设三司使分割财权,把宰相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元朝设中书省,置右、左丞相,行宰相职权,为最高行政机关;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永乐朝设内阁,实行“票拟”;
清朝设军机处,这一巨变反映皇权已达到顶峰。
从变化之中看到,皇帝对相权的分割、削弱,一步步把各种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从而有效地实行君主专制。
2、地方官制的演变。
在周朝推行分封制,秦商鞅变法设县,统一后推行郡县制,郡守为地方最高长官,掌军政大权;东汉末年,州刺史成为地方最高长官;北宋削减节度使权力使其徒有虚名,又集中地方财权与司法权(设转运使等);元设行中书省和土司制度;明实行三司分权,承宣布政使司(行政),提刑按察使司(监地方监察、司法),都指挥使司(军事),互相牵制,始改土归流;清在各省区设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进行管理,并大规模改土归流。
3、古代的选官制度(重要选官制度)(其作用明清前的积极作用为主,后以消极作用为主)
(1)世官制——先秦(贵族世袭)
(2)察举制——汉朝:
形成:西汉时建立和发展,包括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内容。
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称乡举里选。
后由于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逐渐由官僚家族所支配。
特点:是一种由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影响:察举制拓宽了选官渠道,注意德才兼备,不拘一格,使西汉武帝时人才济济;这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随着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门第声望逐渐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导致官僚集团的形成。
(3)九品中正制——魏晋:
形成:曹魏时曹丕建立,将人才划分九个等级,由中央有名望的官员考评,授予相应的官职的一种制度。
起初,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
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
特点:是一种家世、才能并重的选官制度。
影响: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为世家豪门长期操纵政权提供了法律上的保证,为士族门阀政治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4)科举制——隋唐至1905年
形成和演变:隋朝创立,唐朝完善,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改革;明清堕落(实行八股取士),晚晴(1905年)废止。
①隋朝: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②唐朝: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时增加取士人数,还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考试地位。
③北宋:分三级考试,严格考试程序,考试科目减少;殿试成为定制;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实行糊名法,防止作弊;增加录取名额。
王安石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④明朝: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须用八股格式,即八股取士。
清朝:沿用明制。
后因国内革命形势的剧变,1905年清政府被迫废除了科举制。
特点:用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使门第不高但有才干的庶族地主也能参予到统治集团中来。
评价:积极意义:①科举制的实行,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削弱了地主豪强士族的势力,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②通过科举考试,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了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③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消极影响:明清时专重“四书”、“五经”,以八股取士,禁锢了士人的思想,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其种种弊端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极端化的产物。
附:古代的文化专制政策
秦朝的“焚书坑儒”。
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朝的八股取士。
清朝的文字狱。
4、古代监察制度:中央设御史,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有一些变化。
(1)秦朝: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2)汉朝:刺史制度
汉武帝后期,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作为监察区。
每州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东汉时,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东汉末年,刺史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其影响是:刺史制度是一套严密的监察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但随着刺史掌握州的军政大权,失去了监察的作用,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如后来的曹操和袁绍集团。
(3)北宋:中央派遣文臣担任地方长官知州,又在各州设通判。
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
各州的公文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们互相牵制,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4)元朝: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
(5)明朝:设提刑按察使司,负责地方监察事务;另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
评价: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
它成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5、古代重要的军事制度:
(1)府兵制与募兵制:都是重要的兵制。
从南北朝到唐朝后期,我国主要实行府兵制;唐玄宗起则实行募兵制。
区别:一是士兵职业性质:府兵制下的士兵是与农业紧密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府兵平时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战时应征作战并自备武器、粮食等,军费由农民负担。
军事结束,解甲归田。
募兵制下的士兵应国家招募当兵,是一种职业兵,完全脱离农业生产,由国家供给衣食,免征赋役。
二是兵将关系:府兵制的兵将平时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
募兵制下,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会导致军阀的形成。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与此极有关系。
(2)其他重要的军事机构或官制(略)
6、古代重要的法制建设:
(1)演变:
①春秋战国:法制建设出现高潮,法制思想百花齐放。
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他主张“以法为本”,“法不阿贵”(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外,不论贵贱,一律受法的约束)
影响:这种思想在战国的大变革时期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具有积极意义。
②秦朝: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崇法抑儒,以法为教。
秦律集中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对后世封建律令的制订很有影响。
(秦为创建统一法律时期,以综合性、严密性、严酷性著称,但立法者又践踏法律)
③汉朝:开始儒家思想影响法制建设时期(礼法交融,儒法互用)
④宋代:中央加强对地方司法控制时期(宋太祖向地方派法官,王安石用法律手段推动改革)
⑤明朝:明太祖制定《大明律》,增加经济立法;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对贪污贿赂罪严惩不贷。
(2)关于古代德政政治行为的认识:
①古人特别重视“民”和“德”在为政中的重要地位。
孔子、孟子从理论上提出“民贵君轻”和行“德政”的重要性。
汉唐统治者实践“存百姓”思想,励精图治,出现大治局面(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
②“德政”、“得民”措施多种多样,或政治上的开明之举与轻刑罚,或经济上的完善制度与轻赋税,或民族关系上的“华夷一体”与重交往,促进了社会和睦安定(如唐太宗被少数民族自愿尊为“天可汗”是表现之一)。
③暴政、虐政成为历史谴责的对象(如夏桀、商纣、秦隋暴政、焚书坑儒、文字狱等),德政成为褒扬的模范(如文帝、景帝、唐太宗等)。
④选官重视德才兼备,为“德政”、“得民”提供人员素质的基础保证(汉代举孝廉、唐太宗求访贤哲、唐玄宗选贤任能等),且加强官吏考核。
⑤“为政以德”“政在得民”作为一种政治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政治行为文明之中延续至今,为社
会主流认识所赞扬。
⑥不同时代的“德”“民”含义不同,古代的“民”是权利的客体,今天的民是权利的主体。
⑦“为政以德”并不排斥法。
汉代以下,往往是外儒内法,因而,历朝都加强法制建设。
二、中国古代的封建盛世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
1、春秋时期: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齐桓公为成就霸业,任用管仲为相,改革经济(其中的“相地而衰征”,实质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政治、军事,使齐国的经济、军事势力迅速壮大起来,国势增强,首先确定了霸主地位。
2、战国时期:魏国李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的变法
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他们要求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封建地主阶级专政,各国掀起了100多年的变法运动。
其中,秦国商鞅变法最为著名。
经过商鞅变法(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这是划时代的政治沿革。
3、北宋: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北宋初年统治大力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有利有弊,至北宋统治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为了克服危机,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改革时政,史称庆历新政。
这是一次从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局部改革,但遭保守派官僚阻挠而失败。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主持变法。
这是依次以富国强兵为目的,针对北宋积贫积弱危机,以整军理财为核心内容的变法。
曾获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变法从根本上维护了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无法从根本上缓和阶级矛盾。
同时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对。
变法中又出现用人不当、危害百姓的现象,最终变法失败。
4、明朝: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
明朝中期,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急剧激化,为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张居正进行了改革,一条鞭法是其重要内容,虽然最终被废除,但保留下来的白银征税的方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二)成败的原因:
1、上述改革有成有败,究其成败的原因,从根本上讲,主要取决于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或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
但在实际操作中,改革成败还与改革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改革是否得到皇权的有力保障,改革是否用人得当,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与进步,改革者的魄力和勇气等有关。
2、一般说来,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而王朝中后期的改革大多数失败。
这是因为:
(1)新的封建王朝大多是在农民起义推翻旧王朝建立的。
农民起义风暴打碎了旧王朝的国家机器陈章旧制受到猛烈冲击,旧秩序土崩瓦解,为新王朝改革破除了阻力。
而王朝中后期,年深日久,政权建设、典章制度、权益分配已根深蒂固,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势力盘根错节,保守顽固势力强大。
(2)王朝初期,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为长治久安,大力调整政治政策。
这种政策符合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
而王朝中后期要在不改变封建根本制度的情况下进行某些政策和具体制度的调整及利益再分配,必然会遭到旧制度和旧势力的顽强抵抗,许多改革家因顽固派的扼杀而抱恨终身。
此外,王朝初期的改革有强大的皇权作保障,而中后期改革的主将则缺乏这种权威。
(三)对改革的一些认识。
1、改革的实质:
改革主要是对国家管理制度(广义的制度包括政策、法令等在内,它们应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革故鼎
新。
从根本上说,当政治经济制度不能保证国家实施有效管理,从而违背历史发展要求的时候,改革这种制度也就是对上层建筑中某些老化、腐朽的环节进行必要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并相应对生产关系中的某些环节作局部性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就成为必然的趋势。
因而改革实际上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间活动。
2、改革的积极意义:
早在奴隶制时代和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就显出其对国家宏观管理,振兴经济,增强国力的作用。
至于封建时代的改革,无论发生在王朝的什么时期,都是对当代或前人弊政进行改革并有所创新的产物,封建社会的阶段性繁荣与改革有关,一些王朝的中兴也与改革有关。
3、对改革阻力的认识:
历史上的每次该和几乎无一不触犯部分贵族或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因而总要受到他们的竭力反对、攻击甚至诽谤,有时改革最终失败。
这就表明,改革者尤其是当政者只有坚定不移才能保证改革的进行并最终取得成功。
同时,当政者对改革派的支持也是保证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4、对改革的理性归纳: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革新社会弊政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
(3)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4)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此改革是会有阻力的,甚至充满尖锐激烈的斗争。
四、中国古代的分裂与统一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原因
1、国家统一安定局面的出现;
2、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
3、民族交往密切;
4、中外经济交往频繁
5、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
6、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二、古代经济发展概况
(一)农业篇
1、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生产粮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3)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4)唐初:唐太宗“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即民本思想)。
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
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
唐玄宗前期重视农业。
(5)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6)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等制度。
2、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进步
(1)奴隶社会
①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
③春秋晚期铁农具开始使用。
也开始用牛耕。
(2)封建社会
①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
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②秦朝: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
③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西域开始使用铁器。
④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
⑤唐朝:曲辕犁和筒车。
3、农业的产生和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和引进
⑴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
⑵西汉: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西域的葡萄、石榴、首蓿、胡豆、胡瓜、胡麻等陆续移植内地。
⑶魏晋南北朝:农作物品种增多。
⑷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
⑸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
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
清代前期,棉花、苎麻、茶叶、烟草、甘薯、花卉、油料、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4、兴修的重要水利工程
⑴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灌溉农田;春秋楚相孙叔敖修的芍陂;战国秦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⑵秦:开通了灵渠。
⑶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修复了许多渠堰提塘。
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⑷隋唐: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
唐朝设立专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
5、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⑴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发展过程:形成于商代,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内容和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所有权属于周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诸侯臣下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作用: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
瓦解:随着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大量井田之外的荒地得以开垦成为私田,奴隶主破坏井田制,井田制开始瓦解。
⑵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
①均田制:(了解)
形成与发展:485年,北魏孝文帝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隋朝和唐朝前期基本的土地制度。
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内容:A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
B土地不得买卖。
C官吏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
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土地制度。
它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性质与作用:A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度。
B确认了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C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恢复经济和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