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教学案例
统计学教案(1)
![统计学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86be21730029bd64793e2c38.png)
为亿兀,2015年为亿兀,亿兀,亿兀均是指标值,但是时间不同,指标值发生了变化:
蔬菜:()=牛肉()=
鲜蛋:()=水产品 ()=
全部商品价格变动使该市居民增加支出的金额为艺piqi-艺poqi
==(万兀)
(4) 每一种商品销售量的变动对居民支出金额增加数为;P0(Q1-Q0)
蔬菜()=牛肉17()=
鲜蛋9()=水产品 ()=
全部商品销售量变动使得该市居民增加支出金额为艺PoQ-艺PoQ
难点:利用指数进行因素分析
新课引入:
指标用来反映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是统计工作的一个必然目标,是进行统计分析 的基础。那么:在第四章,我们学习了根据总体资料,编制总量指标,平均指标及变异 指标,相对指标等。在第五章,我们掌握了根据样本资料,在允许误差的概率保证程度 下,对总体指标进仃估计分析。在第八早,我们学习了对冋一个总体下,单位不冋标志
4.指数的种类(简答题,填空题,单选题)
(1)按其所反映的对象范围的不冋划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2)按其反映的指标性质不冋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3)按照采用的基期不冋,分为: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4)按其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的表现形式不同,分为:总量指标指数和平均指标指 数。
二、指数的编制
解:(1)蔬菜的价格指数K=P1/P0==%
牛肉的价格指数K=P1/P0==%
鲜蛋的价格指数K=P1/P0==%
水产品的价格指数K=P1/P0==%
统计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
![统计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9b244b33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1e.png)
统计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1. 引言本文分享了一些统计学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学案例,旨在提供给教师们一些教学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统计学知识,并在研究过程中培养积极的思想道德品质。
2. 案例一:数据分析与社会问题2.1 教学目标通过教授统计学专业课程,引导学生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2 案例描述教师在课堂上选择了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实际问题,如分析某地区的贫困率与教育水平之间的关系。
通过引导学生从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到结论推断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3 教学效果通过这个案例的教学,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也意识到统计学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的重要性。
学生们获得了一种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参与意识。
3. 案例二:伦理道德与数据分析3.1 教学目标通过教授统计学专业课程,引导学生了解数据分析过程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并培养学生正确处理数据和信息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3.2 案例描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数据分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伦理道德问题,如隐私保护、数据传输的安全性等。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学生们学会了如何在数据分析过程中保护他人的隐私权,并遵守伦理道德的原则。
3.3 教学效果通过这个案例的教学,学生们对数据分析的伦理道德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在实际操作中能够遵守相关规范和原则。
他们意识到数据分析不仅仅是技术工具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4. 结论通过分享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统计学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既可以提高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研究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以思政教育为特色的统计学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注:本文案例仅为教学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和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设计。
教师教学案例分享:如何使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教学案例分享:如何使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6903d441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47.png)
自己写的。
教师教学案例分享:如何使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统计学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各行各业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和解读都离不开统计学的方法和技巧。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将统计学知识有机地融入到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成为了我们必须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教师教学案例分享,探讨如何使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一、案例介绍本案例所针对的对象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主题——统计学中的“双变量数据分析”。
在本题型中,通常会给出两组数据,考生需要通过比较和分析两组数据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得出结论。
这类题目在高考数学中占比较大的比例,也是学生们容易吃亏的一道题型。
如何通过图表的方式呈现出两组数据的关系?传统的做法通常是使用散点图,但是这种方法存在多个缺陷:一是数据量过大时容易出现重叠现象,难以观察和比较;二是数据量过小时,难以直观地反映两组数据的相对大小和差异性;三是这种图表的美观性较差,不利于学生的直观理解和记忆。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图表呈现方式——复式条形统计图。
如图1所示,复式条形统计图将两组数据分别绘制在横向和纵向的条形图上,通过颜色的差异和位置的对比,直观地呈现了两组数据的关系。
这种图表的优点在于:一是数据量大时也能够清晰地展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二是当两组数据的总体量不相等时,也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性;三是美观性较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图1:复式条形统计图二、如何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不复杂,关键是掌握好原始数据的处理和图表的绘制技巧。
下面我们将针对一个具体的例子,介绍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具体步骤。
例:某超市销售G13葡萄汁和Y86橙汁的情况如下表所示,试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品牌|销售量/瓶-|-G13|100Y86|80处理数据。
首先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将它们分成两组数据并重排。
数学核心素养的《统计》大单元项目式学习案例 (4)
![数学核心素养的《统计》大单元项目式学习案例 (4)](https://img.taocdn.com/s3/m/99a58289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c8.png)
数学核心素养的《统计》大单元项目式学习案例导言:统计学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是人们认识社会、分析社会、改造社会的重要工具。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发现学生往往对统计学产生抵触,认为统计学难以掌握、缺乏实用性,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学习统计学只是摆个姿态。
为此,我特地设计了一个以项目为主导的学习案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逐渐感受到统计学的实用性和魅力。
一、项目式学习所谓项目式学习,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真实有用的项目,让学生分组协作、思考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项目式学习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二、学习目的此次项目式学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其对统计学的理解和应用。
具体的学习目标包括:1. 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掌握设计调查问卷的基本技能;3. 学会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解读;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
三、项目介绍此次项目为“某校学生的社交媒体使用情况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设计调查问卷。
教师提供相关文献和技巧指导,学生自行设计出20道左右的调查问卷。
问卷应涵盖学生的基本信息、社交媒体使用习惯等方面内容。
2. 进行实地调查。
学生组成小组,按照事先确定的调查范围和样本比例,进行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要保证调查者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3. 数据录入和分析。
小组成员将调查结果归口整理,并进行数据录入和处理。
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画出相关图表。
同时要对数据进行解读和分析。
4. 结果汇报和展示。
学生小组需要将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和汇报,向全体同学和老师进行展示。
在展示过程中,可以用PPT等方式展示图表和数据分析结果,既能增强报告的可视性,又能体现学生的创意和艺术。
四、项目实施1. 活动准备在项目实施前,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材料和指导。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引导学生理解调查问卷的重要性和设计原则。
统计学 贾俊平 教案
![统计学 贾俊平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0c56c5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44.png)
统计学贾俊平教案教学主题:统计学初探教学目标:1. 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常见的统计学方法;3. 能够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教学内容:1. 统计学的发展历史和意义;2. 数据的类型和描述统计量;3. 随机变量、概率分布和统计推断。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知(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统计学的概念和意义,强调统计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统计学对于各行各业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Step 2:数据的描述(20分钟)教师讲解数据的类型和描述统计量,包括中心位置和离散程度等,通过例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并帮助学生加深对其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Step 3:概率分布和统计推断(3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随机变量和概率分布的概念,以及统计推断的基本方法和意义,并给学生展示一些实际应用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
Step 4:综合练习(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一些综合练习,加深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运用和理解,同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Step 5:总结回顾(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强调统计学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并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了解统计学。
教学评估:1. 查看学生练习的成果,检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2. 对学生进行小测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3. 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教学反思和调整。
教学资源:1. 教师授课PPT;2. 学生手册;3. 统计学综合性教程。
教学后记:本节课程难度较低,内容主要是对统计学的初步介绍,目的在于让学生对统计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避免过于死板和枯燥。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发现和解决问题,为学生的未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统计学】统计学案例
![【统计学】统计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40102457f705cc175427096c.png)
统计学案例案例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分析研究一、教学目的1、明确对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的意义及方法;2、学会根据研究的问题,正确、科学地设置对该问题进行评价的统计指标;3、掌握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方法,认识到统计数据在统计分析中的重要性;4、在综合掌握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所提问题的性质,能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5、明确指标无量纲化的意义,掌握无量纲化的一般方法;6、掌握统计分析中权数的确定方法,明确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统计分析中应用;7、学会根据统计资料,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供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的分析研究报告。
二、背景材料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分析研究经济全球化趋势及知识经济浪潮使包括人才在内的资源竞争更加激烈,信息共享程度更高,我国高等教育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对现代大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使命。
研究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科学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应站在全球化高度,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创新能力,提高高等教育的竞争力,把握机遇,谋划未来,深化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因此,进行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保持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理论1、竞争、竞争力及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涵义“竞争系个人(或集团)间的角逐;凡两方或多方力图取得并非各方均能获得的某些东西时,就会有竞争,竞争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它不仅是经济学家和生物学家研究的对象,也是教育学家常常思考的问题。
从理论上讲,竞争力具有相对与绝对两种含义:绝对竞争力指个人、单位或国家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其持续发展的能力,它很难用一个准确的计量单位来衡量。
而相对竞争力指个人、单位或国家其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相互比较中所处的位置,一般可通过比较排名来相对体现。
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绝对竞争力采用的是定距尺度,而相对竞争力采用的是定序尺度。
统计学 思政教学案例
![统计学 思政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a1188e54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30.png)
统计学思政教学案例思政教学案例: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社会问题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条件的改善,一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管理制度的完善,社会矛盾和问题也随之出现,例如社会治安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等。
如何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是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案例教学设计:针对上述社会问题,培养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例如:1. 社会治安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收集相关数据,使用各种统计方法来研究城市、地区、年龄、性别等因素对犯罪率的影响。
通过分析结果,提出控制犯罪的策略和措施。
2. 环境污染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环境监测数据和调查问卷等方法获取相关数据,使用统计方法来研究不同地区、工业企业、人口密度等因素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通过分析结果,提出保护环境的策略和措施。
3. 资源短缺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使用统计方法来分析资源的分配情况,建立合理分配模型,对未来的资源分配方案进行模拟和预测,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
通过这些案例的研究,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统计学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能够使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1. 引入:通过社会问题的案例,引发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
2. 理论讲解:介绍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强调统计学在社会问题研究中的应用。
3. 统计方法的应用:以社会治安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资源短缺问题为例,分别介绍解决问题的统计方法。
4. 案例分析讨论:老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统计方法的应用。
5. 思考和总结:授课结束时,老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和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思考。
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2.学生自主收集数据和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
评价方式: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某个社会问题,并通过统计方法来解决问题。
大班数学教案《统计》
![大班数学教案《统计》](https://img.taocdn.com/s3/m/e266c08a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af.png)
大班数学教案《统计》教案标题:《统计》教案目标:1.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2.掌握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和术语;3.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2.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
教学难点:1.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和术语之间的关系;2.统计学的应用领域和相关案例。
教具准备:1.教材;2.纸笔;3.计算器;4.投影仪。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8分钟)1.与学生们交流一下平时统计学的运用,如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了解学生们对统计学的认识;2.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引导学生们思考统计学对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3.设计小调查问题,让学生们到班级或校园内进行数据收集。
Step 2:概念讲解与探讨(20分钟)1.在黑板上讲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领域,如社会调查、市场调研、科学实验等;2.分组让学生分享刚刚的小调查结果,并进行讨论;3.帮助学生总结数据收集的方法,如问卷调查、实地观察、文献搜集等;4.讲解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如总体、样本、频数、频率等。
Step 3:统计分析方法讲解(25分钟)1.介绍一些常见的统计分析方法,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2.通过例子演示如何计算这些统计量,并讲解如何进行数据的分析和解释;3.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统计指标的意义,如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中心趋势,中位数代表数据的中间值等;4.强调统计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如数据的偏差、数据的不确定性等。
Step 4:综合应用(17分钟)1.让学生们分组进行一个实际问题的统计分析案例,例如市场调研、运动会报名等;2.让学生分工合作,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3.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和评价。
Step 5:反思总结(10分钟)1.帮助学生们总结整个课堂的学习内容和收获;2.引导学生们思考如何将统计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3.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对统计学的疑问和思考。
《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e58b6b46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f2.png)
《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
3. 价值观目标:通过统计学的学习,树立正确的数据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为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重点介绍统计学的应用场景、作用和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次教学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和网络资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知识。
五、教学组织与实施1. 课堂导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统计学的学习。
2. 知识点讲解:分别讲解统计学的各个知识点,包括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等,并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
4.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问题和建议,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5. 总结归纳: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统计学的应用价值和意义,鼓励学生将统计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教学评价与反馈1. 形成性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对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 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后练习和考试,对学生的统计学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3. 反馈与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七、思政元素融入方式与效果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据观念:在讲解统计学概念和方法时,强调数据的重要性和价值,让学生认识到数据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资源,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和数据素养。
《统计学》教案完整版doc(2024)
![《统计学》教案完整版doc(2024)](https://img.taocdn.com/s3/m/a62f3ba0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03.png)
移动平均法
通过计算一定时期内的移动平均 值来消除季节变动和不规则变动 的影响,从而揭示时间序列的长
期趋势。
指数平滑法
根据时间序列的近期数据对未来 进行预测,通过加权平均的方式 对历史数据进行处理,使得近期 的数据对预测结果具有更大的影
响。
线性回归法
通过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 线性关系模型,利用最小二乘法 求解模型参数,从而实现对时间
软件安装与启动
介绍SPSS软件的安装步骤和启动方法,以及软件界面的基本组成。
2024/1/26
数据文件建立与管理
讲解如何在SPSS中建立数据文件,输入和编辑数据,以及数据文件的保存和管理。
33
描述性统计、推论性统计在SPSS中实现
描述性统计
介绍如何使用SPSS进行描述性统 计分析,包括频数分布、集中趋 势、离散程度等指标的计算和解
拒绝原假设的决策。
19
05 回归分析预测技 术探讨
2024/1/26
20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01
02
03
04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定 义与假设
最小二乘法原理及其在 一元线性回归中的应用
回归系数的估计与解释
模型的检验与评估:拟 合优度、显著性检验等
2024/1/26
2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01
02
03
04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定义与假 设
计算检验统计量的值
利用样本数据计算出检验统计量的值。
作出决策
将计算得到的检验统计量的值与拒绝域进行比较,作出 是否拒绝原假设的决策。
17
方差分析应用
2024/1/26
方差分析的概念
方差分析是一种用于研究不同因素对总体均值是否有显著 影响的统计方法。
有趣的统计学案例
![有趣的统计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9da7a680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f9.png)
有趣的统计学案例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体重的统计学案例。
假设我们有一个班级的学生体重数据,我们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来分析这些数据。
我们可以计算出平均体重、体重的标准差,甚至可以绘制出体重的分布曲线。
通过这些统计指标,我们可以了解到班级学生的体重状况,比如是否存在超重或偏瘦的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健康管理措施。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商品销售的统计学案例。
假设我们要分析某个商品在不同季节的销售情况,我们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来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计算出不同季节的销售额、销售量,以及销售额的增长率等指标。
通过这些统计指标,我们可以了解到商品在不同季节的销售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销售策略,比如在销售旺季增加库存,或者在销售淡季进行促销活动。
再来看一个关于学生成绩的统计学案例。
假设我们要分析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我们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来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计算出考试成绩的平均分、及格率,以及不同分数段的人数分布等指标。
通过这些统计指标,我们可以了解到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比如哪些学生需要加强学习,哪些学生需要表扬鼓励,从而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辅导措施。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交通事故的统计学案例。
假设我们要分析某个地区的交通事故情况,我们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来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计算出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死亡率,以及不同时间段、不同地点的事故分布情况等指标。
通过这些统计指标,我们可以了解到交通事故的高发时段和高发地点,从而采取相应的交通安全措施,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统计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无论是在健康管理、销售策略制定、教学计划制定,还是在交通安全措施的制定,统计学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希望通过这些有趣的统计学案例的介绍,大家能对统计学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运用统计学知识。
大班下学期数学教案《统计》
![大班下学期数学教案《统计》](https://img.taocdn.com/s3/m/c2c73c5c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6f.png)
大班下学期数学教案《统计》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技巧;2. 能够应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 能够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4. 能够运用统计学知识进行推断和判断。
教学重点:1.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技巧;2. 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3. 统计学方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统计学方法的应用;2. 数据的分析和推断。
一、引入(10分钟)1. 通过举例说明统计学的重要性,如:统计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们的消费习惯、了解某些疾病的发病率等。
2. 引导学生思考统计学的定义和作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基本概念(30分钟)1. 介绍统计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 讲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如:数据、样本、总体、频数、频率、平均值等。
3. 通过例题演示如何计算频数、频率和平均值,并解释其意义。
三、数据的收集和整理(30分钟)1. 介绍数据的收集方法,如:问卷调查、观察、实验等。
2. 讲解如何进行样本和总体的选择,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3. 引导学生进行一项数据收集活动,如:调查同学们的饮食习惯或娱乐方式,并按照一定的规则整理数据。
四、数据的分析和表达(40分钟)1. 介绍统计学中的图表和图形,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
2. 通过例题演示如何制作和解读各种图表和图形,分析数据的特点和规律。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制作一张统计图表,并对图表进行解读和分析。
五、统计学方法的应用(40分钟)1. 介绍统计学方法的基本步骤,如: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
2. 通过例题演示如何应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某班级同学的身高分布情况等。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项实际问题,并得出结论。
六、归纳总结(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重点强调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鼓励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进行思考和总结,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3. 预告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九年级数学上册《统计的简单应用》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数学上册《统计的简单应用》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1b5b188f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f0.png)
4. 引导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相互交流、讨论,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5. 教师在合作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确保小组合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学生的合作效果。
(四)反思与评价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将实施以下反思与评价策略:
1.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提高学习效率;
4. 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策略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 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在能力、性格等方面的互补,促进学生间的优势互补;
2. 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确保每个成员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提高团队协作效率;
1.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统计问题,如学校运动会成绩统计、班级学生身高体重分布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实物等,展示统计案例,使学生身临其境,提高他们对统计学的兴趣;
3. 创设互动环节,如角色扮演、现场调查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统计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关于学校运动会成绩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这组数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类似的数据描述问题吗?”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 通过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统计的简单应用》。
4. 定期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总结和评价,激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统计学素养。
《统计学原理》教案
![《统计学原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8eb74b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0c.png)
《统计学原理》教案第一章:统计学概述1.1 统计学的定义解释统计学是研究数据收集、分析、解释和展示的科学。
强调统计学在决策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1.2 统计学的应用领域介绍统计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经济学、生物学、医学、社会科学等。
引导学生思考统计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1.3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介绍数据、样本、总体、变量等基本概念。
解释定量变量和定性变量的区别。
第二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1 数据的收集方法介绍调查问卷、实验设计、观察法等数据收集方法。
强调数据收集过程中应考虑的伦理和有效性问题。
2.2 数据的整理与描述介绍数据的整理过程,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排序等。
介绍频数、频率、图表等数据描述方法。
2.3 数据的可视化介绍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数据可视化方法。
强调数据可视化在数据理解和交流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概率与随机变量3.1 概率的基本概念介绍事件的概率、条件概率、独立事件等概念。
解释概率的计算方法和概率论的基本原理。
3.2 随机变量的定义与分类介绍随机变量的概念,包括离散随机变量和连续随机变量。
解释随机变量的期望、方差等统计特性。
3.3 概率分布与概率质量函数介绍概率分布的概念,包括二项分布、正态分布等。
解释概率质量函数的定义和作用。
第四章:统计推断与假设检验4.1 统计推断的基本概念介绍统计推断的目的是根据样本数据推断总体特性。
解释点估计、置信区间、假设检验等概念。
4.2 假设检验的方法与步骤介绍常见的假设检验方法,如t检验、卡方检验、F检验等。
解释假设检验的步骤,包括设定假设、计算统计量、判断结论等。
4.3 置信区间的估计与推断介绍置信区间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强调置信区间在统计推断中的作用和限制。
第五章: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5.1 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介绍回归分析的目的是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解释线性回归、多元回归等概念。
5.2 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与评估介绍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过程,包括模型选择、参数估计等。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2.2中位数和众数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2.2中位数和众数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25735a44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96.png)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
2.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实际问题,要求他们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3.小组内部分工明确,每个成员负责一部分任务,共同完成整个问题的解答。
4.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分享,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借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够通过绘制统计图表,直观展示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方面: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探究中位数和众数的过程中,培养以下能力:
-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实际情境中提炼出统计学问题。
-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让学生在探讨中位数和众数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1.向学生展示一组跳绳成绩数据,让他们观察数据的特点。
2.提问:“如何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激发学生的思考。
3.引导学生通过排序、观察、讨论等方式,发现中位数和众数在描述数据集中趋势方面的作用。
(二)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应用。具体策略如下:
1.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中位数和众数能够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相互解答,促进课堂互动。
3.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提高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方法方面: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和应用:
实用人口统计方法的教学案例
![实用人口统计方法的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191a23da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fe.png)
实用人口统计方法的教学案例。
实用人口统计方法教学案例人口统计学是一门研究人口数量、分布、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地理学等领域。
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如何获得正确、全面的人口数据,成为了一个迫切的问题。
因此,学好实用人口统计方法成为专业人士的必修课程。
本文从实用角度出发,以教学案例的形式,分享一些实用人口统方法的应用。
案例一:绘制人口分布地图以某省为例,假设要绘制该省各市的人口分布图,该如何操作呢?步骤一:收集人口数据。
需要汇总该省每个市的人口数据,可以向当地政府民政部门或统计局申请相关数据。
步骤二:绘制地图。
可以利用各种软件或在线地图工具,如地图之家、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绘制该省的城市地图,并标注各市名称。
步骤三:添加数据。
将步骤一中收集到的各市人口数据,转化为数据表格,并归类到各个城市。
步骤四:根据数据设置各市的颜色。
在地图上显示出每个城市的数据,可以通过调节每个城市的颜色来体现人口的多寡。
可以使用专业色谱表,以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数值区间,或自行设置颜色,便于数据观察和分析。
通过这样的操作,可以在地图上清晰地看到各市的人口分布情况,对人口密集区、稀疏区进行分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案例二:分析各年龄段人口占比为了更好地了解该省人口的年龄分布情况,需要对各年龄段的人口比例进行分析。
步骤一:收集人口数据。
以该省为例,在各市或县的统计局或民政部门获取各年龄段人口数据,从而了解整个省份的人口年龄分布情况。
步骤二:将数据分类。
将各市或县的人口数据按不同的年龄段划分,并归类到一个数据表格中。
步骤三:计算占比。
根据各年龄段数据,计算不同年龄段人口的占比,可用Excel等工具进行计算。
步骤四:作图。
将计算好的各年龄段的人口占比数据绘制成图表,可以用柱状图、饼状图等方式进行展示。
同时可以加入统计分析,如加入峰值、趋势线等,以更加直观地展示统计结果。
统计学课程教案
![统计学课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d42e8f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77.png)
第三节 分布形状的描述
一、分布形状和形状指标 二、偏度系数 三、峰度系数
主要
参考资料
【1】《统计学》(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系列),徐建邦等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
【2】《统计学》(修订第二版),高嘉英等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4
【3】《统计学原理。(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第一版),黄良文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6月
教学目的
和
教学要求
使学生能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有关经济问题,为国民经济的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字资料,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因此,在教学上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基本统计指标的核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在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对该课程基本内容的理解能力和综合使用能力。
第四节 各种抽样组织形式的参数估计
一、简单随机抽样二、分层抽样 三、等距抽样
四、整群抽样 五、多阶段抽样
主要
参考资料
【1】《统计学》(修订第二版),高嘉英等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2】《统计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第一版),袁卫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3】《工商统计学》(第三版),道格拉斯(美)等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
6、什么是连续变量?什么是离散变量?两者有何区别?
教学后记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认识并了解统计数据收集的意义、种类和统计调查的方式与方法,掌握调查方案的制定 ,对问卷设计进行实践。明确统计整理在统计研究中承前启后的地位 ,掌握分组的方法和技术,认识统计分布是统计整理的重要表现形式 ,学会统计表的编制并能熟练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十二方差分析案例
1.计算机辅助教学方法是否会使完成课程的时间差异缩小
一种空军电子学引导性教程利用一种个人化教学系统,每位学生观看讲座录像带,然后给以程式化的教材。
每位学生独立地钻研教材直至其完成训练并通过考试。
我们关心的问题是每位学生完成其训练计划的这一部分的不同速度。
有些学生能够相对较快地完成程式化教材,而另一些学生花在教材上的时间较长并且需要另外的时间来完成课程。
在整个集体共同进行其他方面的训练之前,进行得较快的学生要等待较慢的学生完成引导性教程。
一种建议的替代系统涉及到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在这种方法中,所有的学生观看相同的讲座录像带,然后每位学生被指派到一个计算机终端以接受进一步训练。
在教程自我训练部分的整个过程中,由计算机指导学生独立工作。
为对建议的和当前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一个由122名学生组成的班级被随机地指派采用这两种方法之一。
一组61名学生使用当前程式化教材,另一组61名学生使用建议的计算机辅助方法。
每位学生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小时)被记录在下表:
当前训练方法完成教程的时间(小时)7676777476747477727873 7875807972697972707081 7678728272737170777873 7982657779737681697575 7779767876767377847474 697966707472
建议的计算机辅助方法完成教程的时间(小时)
7475777874807373787676 7477697675727572767277 7377697775767477757872 7778787675767675768077 7675737777777975757282 767674727871
(1)利用适当的描述性统计,将每种方法的训练时间资料汇总。
由样本资料,你能观察到什么异同
(2)评价两种训练方法总体均值之间的差异。
讨论你的结论。
(3)计算每种训练方法的标准差与方差。
进行两种训练方法总体方差相等的假设检验,讨论你的结论。
(4)关于两种方法之间的差异,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你有何建议解释之。
(5)在对将来要使用的训练计划作最终决定之前,你是否建议需要其他数据或检验
2.分试卷测试效果是否一致
让4名学生前后做3份测验卷,得到如下表的分数,运用方差分析法可以推断分析的问题是:3份测验卷测试的效果是否有显着性差异
3、地理位置与患抑郁症之间是否有关系
抑郁症有两种含义,广义的抑郁症包括情感性精神病、抑郁性神经症、反应性抑郁症、更年期抑郁症等;狭义的则仅指情感性精神病抑郁症。
抑郁症在国外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精神疾病,据报告,其患病率最高竟占人群的10%左右,而且社会经济情况较好的阶层,患病率越高。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抑郁症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杀手。
全世界患有抑郁症的人数在不断增长,而抑郁症患者中有10—15%面临自杀的危险??引起抑郁症的原因有很多,为了了解地理位置对抑郁症是否有影响,我们做如下的案例分析:
作为对65岁以上的人长期研究的一部分,在纽约洲北部地区的Wentworth医疗中心的社会学专家和内科医生进行了一项研究,以调查地理位置与患抑郁症之间的关系。
选择了60个相当健康的人组成一个样本,其中20人居住在佛罗里达,20人居住在纽约,20人居住在北卡罗米纳。
对中选的人给出了测量抑郁症的一个标准化实验,搜集到表1中的资料,较高的分表示较高的抑郁症水平。
研究的第二部分考虑地理位置与患有慢性病的65岁以上的人患抑郁症之间的关系,这些慢性病诸如关节炎、高血压、心脏失调等。
这种状况的人也选出60个组成样本,同样20人居住在佛罗里达,20人居住在纽约,20人居住在北卡罗米纳。
要求根据所给的样本数据,做出以下管理报告:
描述统计学方法概括说明两部分研究的资料,关于抑郁症的得分,你的初步观测结果是什么
对两个数据集使用方差分析方法,陈述每种情况下被检验的假设,你的结论是什么
用推断法说明单个处理均值的合理性。
讨论这个研究的推广和你认为有用的其他分析
本案例是通过单因素的方差分析,对各个地区的抑郁症得分均值进行假设检验。
分别检验地理位置对健康人群和慢性病患者是否有影响,以及
影响程度,进而得出结论。
案例分析首先:数据资料中的数据,并不能直接看出地区与患抑郁症之间有联系与否。
我们可以根据所给的样本资料,得到以下信息:(一)健康的被调查者中:佛罗里达地区平均得分= 纽约地区平均得分=8 北卡罗米纳地区平均得分= (二)患抑郁症的被调查者中:佛罗里达地区平均得分= 纽约地区平均得分= 北卡罗米纳地区平均得分= (三)我们给出不同地区所有被调查者的平均得分情况佛罗里达地区平均得分= 纽约地区平均得分= 北卡罗米纳地区平均得分=。
根据计算出的样本均值,给出相同地区不同健康状况下平均得分的比
较图示
以及不同地区所有被调查者的数据均值如图所示:
由以上图示,初步观测结论如下:
从同一地区来看,患慢性病的被调查者患抑郁症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者;从地区差异来看,纽约地区患抑郁症的平均水平最高,北卡罗米纳次之,佛罗里达最低。
然后:为了进一步探讨地理位置与患抑郁症之间是否有显着关系,我们进行假设检验。
该案例实质是检验不同水平下总体均值是否相等。
我们把其他因素固定,只保留“地理位置”这个因素,来
检验在不同地理位置,患抑郁症水平
是否显着不同。
从分析结果看,由于P值大于给定的显着性水平,因此有充分的理由接受原假设,即不同地理位置下患抑郁症的测试平均水平相同,所以地理位置与抑郁症之间无显着性关系。
综上所述:人们的健康状况对其抑郁症水平有影响;不同的健康状况下,地理位置对抑郁症的影响也有不同,
即地理位置
对健康人群有显着性影响,而对慢性病患者没有显着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