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等可能性》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下)doc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1等可能性
[教学目标]
1.会列出一些类型的随机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基本事件).
2.理解等可能的意义,会根据随机试验结果的对称性或均衡性判断试验结果是否具有等可能性.
[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
课本提供的情境都来自生活实践,借助生活经验,感受并体会这些试验的结果具有等可能性.除课本提供的实例外,还可以把在七下课本第十三章感受概率中出现过的试验拿来进行分析.
例如:掷一枚质量均匀的硬币,它落地后总是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上,两者必居其一,且必发生其中之一.由于硬币是对称的几何体,所以出现正面与反面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例如:掷一枚质量均匀的骰子,哪一面朝上有6种可能,每掷1次,6种点数中至少出现一种,且至多出现一种.出现6种点数中的任何一种点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又如在适宜的条件下“种下一粒油菜种子观察它是否发芽”,这个试验有两种结果“发芽”与“不发芽”,根据经验,“发芽”或“不发芽”这两种结果出现的机会一般是不均等的.再如用一个天平称物时的误差,这个试验的结果就有无限多个,而且这些结果也不具有等可能性.
2.探索活动
根据课本中列举的活动进行探索交流,也可以根据情况将“掷一枚质量均匀的硬币”、“掷一枚质量均匀的骰子”、“在适宜的条件下种下一粒油菜种子观察它是否发芽”、“天平称物时的误差”等问题供学生探索研究.
注意“等可能性”是一种假设,是一种理想状态,教学时要避免学生“抬杠”.
3.例题教学
课本安排了两个例题,应鼓励学生先尝试、思考,再讨论.
4.小结
问题一如何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举例说明;
问题二如何判断试验的结果具有等可能性?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