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解决肾虚导致的水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如何解决肾虚导致的⽔肿?
⽔肿,是指体内⽔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头⾯、眼睑、四肢、腹背甚⾄全⾝浮肿。
⽔肿是全⾝⽓化功能障碍的⼀种表现,与肺、脾、肾、三焦各脏腑密切相关。
依据症状表现不同⽽分为阳⽔、阴⽔两类,常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肺⼼病、肝硬化、营养障碍及内分泌失调等疾病。
中医经典⽂献《素问·⽔热⽳论》⽈:“故肺为喘呼,肾为⽔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之所留也。
”古代⼜称⽔、⽔⽓、⽔病。
《⾦匮要略·⽔⽓病脉证》分为风⽔、⽪⽔、正⽔、⽯⽔等数种。
亦以五脏分类,分⼼⽔、肺⽔、肝⽔、脾⽔、肾⽔等。
后世⼜分为阳⽔、阴⽔两类。
《丹溪⼼法·⽔肿》⽈:“若遍⾝肿,烦渴,⼩便⾚涩,⼤便闭,此属阳⽔,先以五⽪散或四磨饮,添磨⽣枳壳,重则疏凿饮。
若遍⾝肿,不烦渴,⼤便溏,⼩便少不涩⾚,此属阴⽔,宜实脾饮或⽊⾹流⽓饮。
”⽔肿与脾、肺、肾三脏关系密切。
《景岳全书·⽔肿论治》⽈:“肺虚则⽓不化精⽽化⽔,脾虚则⼟不制⽔⽽反克,肾虚则⽔⽆所主⽽妄⾏,⽔不归经,则逆⽽上泛,故传⼈脾⽽肤⾁浮肿,传⼈肺,则⽓息喘急。
”《⾦匮要略》论⽔肿的治疗原则为:“诸有⽔者,腰以下肿,当利⼩便;腰以上肿,当发其汗。
”实证多为外邪侵袭、⽓化失常所致,治宜祛邪为主,⽤疏风、宣肺、利湿、逐⽔等法。
虚证多为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湿所致,治宜扶正为主,⽤温肾、健脾、益⽓、通阳等法。
【病因病机】
⽔肿的病因有内外⼆因。
外因有风邪外袭,疮毒浸淫,⽔湿浸渍,⽽致肺失通调,脾⽓受阻;内因有饥饱劳倦,伤及脾胃,或久病房劳,伤及肾元,导致牌失传输,肾失开合,⽽成⽔肿。
1、风邪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道不通,以致风遏⽔阻,风⽔相搏,流溢肌肤;肌肤因痈疡疮毒,未能清解消退,疮毒内归脾、肺,导致⽔液代谢受阻,溢于肌肤;⽔湿之⽓内侵,或平素饮⾷不节,多⾷⽣冷,均可
使牌为湿困,失其健运,⽔湿不运⽽泛于肌肤;湿热久羁,或湿郁化热,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三焦为之壅遏,⽔道不通,⽽成⽔肿。
2、饮⾷不节,劳倦太过,脾⽓亏虚,运化失司,⽔湿停聚不⾏⽽横溢肌肤;房劳过度,肾精亏耗,肾⽓内伐,不能化⽓⾏⽔,⽽致膀胱⽓化失司,开合不利,⽔液内停,形成⽔肿。
【证候表现】
1、肾⽓阴两虚证
主要表现:⾝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满,纳减便溏,⾯⾊萎黄,⼿⾜⼼热,神倦肢冷,⼩便短少,⾆质淡,苔⽩腻或⽩滑,脉细数。
2、肾阳虚衰证
主要表现:⾯浮⾝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悸,⽓促,腰部冷痛酸重,尿量减少或增多,四肢厥冷,怯寒神疲,⾯⾊灰滞或灰⽩,⾆质淡胖,苔⽩,脉沉细或沉迟⽆⼒。
【治疗⽅法】
⼀、辨证治疗
1、肾⽓阴两虚证
治法:滋阴补肾,益⽓利湿。
⽅药:知柏地黄丸合⽣脉饮加减。
黄芪10克,西洋参10克,⽩术15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麦冬30克,怀⽜膝30克,熟地15克,⼭茱萸10克,⼭药30克,泽泻10克,茯苓15克,丹⽪10克。
⽔煎服,每⽇1剂,⽇服2次。
⽓虚乏⼒者,可加⾼丽参12克、莲⼦12克,以健脾补⽓;⼩便短少者,可加桂枝9克、猪苓15克、泽泻15克,以助膀胱化⽓⾏⽔。
2、肾阳虚衰证
治法:温肾助阳,化⽓⾏⽔。
⽅药:济⽣肾⽓丸合真武汤加减。
熟地15克,怀⼭药15克,⼭茱萸10克,丹⽪10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附⼦10克(先煎),⾁桂3克,怀⽜膝10克,车前⼦15克(包煎),⽩术15克,⽩芍10克,⽣姜3⽚。
⽔煎服,每⽇1剂,⽇服2次。
⼩便清长量多者,去泽泻、车前⼦,加补⾻脂12克、菟丝⼦12克,以温固下元;⼼悸、唇绀、脉虚数或结代、⽔邪上逆凌⼼、瘀⾎内阻者,宜重⽤附⼦,加桂枝10克、丹参15克、炙⽢草10克,以温阳化瘀;喘促、汗出、脉
虚浮⽽数、⽔邪凌肺、肾不纳⽓者,宜加⾼丽参10克、五味⼦10克、牡蛎30克,以益⽓摄纳,防虚脱之变。
⼆、其他治法
1、中成药
济⽣肾⽓丸,⼝服,每次1丸,每⽇2次,淡盐开⽔送服
⾦匮肾⽓丸,⼝服,每次l丸,每⽇2次,淡盐开⽔送服。
参茸地黄丸,⼝服,每次1丸,每⽇2次,淡盐开⽔送服。
2、针灸
主⽳:⾜三⾥、肺俞、肾俞、⽔分、复溜、关元、三阴交。
配⽳:命门、脾俞、腰阳关、太溪、照海、⼼俞、⾎海。
操作:取⾜太阴、⾜少阴经⽳为主。
针刺⽤补法,并⽤灸法,以温补脾肾,利⽔消肿。
3、验⽅
利⽔消肿汤:
⾚⼩⾖30克,⽟⽶须15克,路路通30克。
⽔煎服,每⽇1剂,分-2次服,可利⽔退肿。
益⽓利湿汤:
⾼丽参15克,⽩术15克,怀⽜膝30克,冬⽠⽪15克,车前草15克。
⽔煎服,每⽇1剂,分2次服,适⽤于肾⽓阴两虚型⽔肿。
补肾通⽔⽅:
⾁桂10克,怀⽜膝30克,补⾻脂30克,黄柏10克,⽣地10克,⽵叶10克,⽟⽶须15克。
⽔煎服,每⽇1剂,⽇服2次。
养肾温阳利尿汤:
熟地10克,桂枝10克,⾼丽参10克,⽩术10克,乌药10克,⽊⾹10克,五味⼦10克,怀⽜膝30克,⽵叶10克,猪苓10克,茯苓20克,泽泻10克。
⽔煎服,每⽇1剂,⽇服2次。
强肾益⽓通⽔汤:
黄芪20克,冬葵⼦10克,杜仲15克,党参15克,茯苓15克,⽩术10克,怀⽜膝30克,知母10克,地龙10克,柴胡10克,⾁桂6克,通草、⽢草各3克。
⽔煎服,每⽇1剂,⽇服2次。
4、⾷疗
参杞⽟⽶茅根饮:
⾼丽参10克,枸杞⼦15克,⽟⽶须、⽩茅根各50克,共煎汤,加适量红糖,分次服⽤。
【预防与调摄】
1、⽔肿当明确病因,及时治疗,这是根本解决⽔肿的关键。
2、注意饮⾷调摄。
⽔肿初期,忌盐,肿势渐退后,逐步改为低盐饮⾷,忌⾷⾟辣刺激性⾷物。
3、注意摄⽣,慎起居,避风寒,戒房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