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第九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液体疗法
4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01
第一节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小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 功能不成熟, 易发生消化道感染、消化功能紊乱等。
第一节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口腔
足月新生儿具有较好的吸吮和吞咽功能, 而早产儿则较差。新生儿和婴幼儿口腔黏膜薄嫩, 血管丰富, 唾液腺发育不成熟, 唾液量分泌少, 故口腔黏膜较干燥, 易受损伤和细菌感染。3个月以下小儿唾液中淀粉酶含量低, 故不宜喂淀粉类食物。3~4个月小儿唾液分泌开始增加, 5~6个月时明显增加, 但由于不能及时吞咽唾液而出现生理性流涎。
第一节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二、食管
新生儿和婴儿的食管呈漏斗状, 黏膜柔嫩, 腺体、弹力组织和肌层尚不发达, 食管下段括约肌发育不成熟, 控制能力差, 故常发生胃食管反流, 一般在9个月时症状消失。新生儿食管长约10 cm, 1岁时长约12 cm, 5岁时长约16 cm, 学龄儿童长20~25 cm。临床中插胃管常以鼻尖至耳垂的距离加上食管的长度作为插管长度。
2. 身体状况
第三节 小儿腹泻
(二)护理评估
(6)迁延性腹泻和慢性腹泻: 病程在2周至2个月者为迁延性腹泻,超过2个月者为慢性腹泻。迁延性腹泻和慢性腹泻多因肠道感染未得到控制、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喂养不当致胃肠功能紊乱等引起,多见于人工喂养和营养不良小儿,表现为腹泻迁延不愈,病情时轻时重,腹泻次数和性状不稳定,严重者可发生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第一节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四、肠
小儿肠管相对比成人长, 吸收面积较大, 黏膜血管丰富, 有利于消化吸收。肠系膜长且柔软, 活动度大, 易发生肠套叠和肠扭转。直肠相对较长, 黏膜和黏膜下层固定差, 易发生脱肛。肠壁薄, 通透性高, 肠黏膜屏障功能差, 毒素、消化不全产物和过敏源等可经肠黏膜吸收进入体内, 引起中毒和变态反应性疾病。在母体内时, 胎儿肠道是无菌的, 出生后数小时细菌侵入肠道, 主要分布在结肠和直肠。肠道菌群受食物成分影响。正常肠道菌群对侵入肠道的致病菌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婴幼儿肠道正常菌群脆弱, 易受内外界因素影响而致菌群失调, 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六、胰腺
小儿刚出生时胰液分泌较少, 3~4个月时胰腺发育较快, 胰液分泌量增多, 故小儿在3~4个月之前不宜喂淀粉类食物。婴幼儿胰脂肪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较低, 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功能较差。
第一节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七、正常小儿粪便
(一)胎粪
新生儿在生后12小时内排出的粪便称为胎粪, 呈墨绿色, 质地黏稠, 无臭味, 持续2~3天, 随着喂养逐渐过渡为黄色糊状粪便。如出生后24小时内无胎粪排出, 应注意检查有无消化道畸形。 2. 身体状况第来自节 小儿腹泻(二)护理评估
3)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表现(1)轮状病毒肠炎: 多发生于秋、冬季节,又称秋季腹泻,多见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常伴发热与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含少量黏液,无腥臭味;常并发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无明显感染和中毒症状。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病程较短,1周左右可痊愈。
2. 身体状况
第二节 口腔炎
(二)护理评估
(3)溃疡性口腔炎: 患儿齿龈、唇、颊黏膜等处的口腔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溃疡表面覆盖有灰白色或黄色纤维素性假膜,易拭去,拭去后遗留溢血的糜烂面。患儿可出现拒食、流涎、烦躁等症状,伴发热,体温可达39~40℃,局部淋巴结肿大。
2. 身体状况
第二节 口腔炎
2. 发病机制
第三节 小儿腹泻
(二)护理评估
询问有无感染史, 有无不洁饮食史, 是否长期使用抗生素, 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等;评估患儿腹泻的时间, 大便次数、颜色、性状、气味和量, 有无发热、呕吐、腹痛、腹胀等。
1. 健康史
第三节 小儿腹泻
(二)护理评估
1)轻型腹泻多由饮食因素或肠道外感染引起, 以胃肠道症状为主, 常有食欲不振, 偶有恶心、呕吐;大便次数增多, 每日约10次, 大便量较少, 呈黄色或黄绿色, 有酸味, 可见奶瓣和泡沫, 一般无脱水和全身中毒症状, 多在数日内痊愈。2)重型腹泻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 也可由轻型腹泻逐渐加重转变而致, 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 还有较明显的脱水、全身中毒症状、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等。
人乳喂养儿粪便呈黄色或金黄色, 多为均匀糊状或带少许细小乳凝块, 不臭, 呈酸性反应, 每日排出2~4次。
(二)人乳喂养儿粪便
第一节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七、正常小儿粪便
(三)人工喂养儿粪便
人工喂养儿粪便呈淡黄色或灰黄色, 较干稠, 呈中性或碱性反应, 有时混有白色酪蛋白乳凝块, 每日排出1~2次, 有明显臭味, 且易发生便秘。
2. 身体状况
第三节 小儿腹泻
(二)护理评估
(7)生理性腹泻: 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小儿虚胖,常伴湿疹,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生长发育正常,添加辅食后大便可逐渐转为正常。
2. 身体状况
第三节 小儿腹泻
(二)护理评估
(1)大便检查: 各种侵袭性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大便内可有较多白细胞和不同数量的红细胞;非侵袭性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大便内常无或偶见白细胞。必要时可做大便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2)血液生化检查: 血钠测定可提示脱水性质,血钾测定可反映体内缺钾的程度,必要时查血钙、血镁以判断有无低血钙、低血镁。血气分析和二氧化碳结合力的测定可反映酸碱平衡的程度和性质。
PEDIATRIC NURSING
第九章 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儿科护理学
第九章 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 掌握口腔炎、小儿腹泻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熟悉常用液体的种类、成分及静脉补液的护理。★ 了解小儿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1
口腔炎
2
小儿腹泻
3
1. 病因
第三节 小儿腹泻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感染性腹泻病原微生物多随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消化道,也可通过污染的手、日用品、玩具或带菌者传播。当机体防御功能下降时,大量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并产生毒素,可引起腹泻。(1)病毒性肠炎;(2)细菌性肠炎: ① 肠毒素性肠炎;② 侵袭性肠炎。2)非感染性腹泻多因进食过量或饮食不当引起。消化或吸收不良的食物积滞于小肠上部,使肠腔内酸度降低,肠道下部细菌上移并繁殖;食物发酵和腐败分解产生的短链有机酸使肠腔内渗透压增高,腐败性毒性产物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增加,导致腹泻。
询问患儿健康状况及用药史, 尤其是有无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的病史;有无食具消毒不严、不适当擦拭患儿口腔或饮食过热史;有无急性感染、腹泻、营养不良、久病体弱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的病史。
1. 健康史
第二节 口腔炎
(二)护理评估
(1)鹅口疮: 轻者可见口腔黏膜表面覆盖白色凝乳块样小片状物,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拭去,强行剥离后局部黏膜潮红并可渗血;重者整个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盖,甚至可蔓延到咽、喉、气管、食管等处,可伴有低热、拒食、吞咽困难等。
混合喂养儿粪便与人工喂养儿相似, 但性状较软、颜色较黄。添加淀粉类食物可使小儿大便量增多和变软, 颜色呈暗褐色, 臭味加重。添加蔬菜、水果等辅食时, 大便性状与成人粪便相似。
(四)混合喂养儿粪便
口腔炎
02
第二节 口腔炎
第二节 口腔炎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第二节 口腔炎
(二)护理评估
3. 辅助检查
第三节 小儿腹泻
(二)护理评估
(1)调整饮食: 减轻胃肠道负担,恢复消化道功能和保证营养供给。(2)控制感染: 感染性腹泻应按医嘱使用敏感、有效的抗生素。抗生素诱发性肠炎需停用原来的抗生素,根据病情选用敏感抗生素。(3)预防和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① 口服补液: 用于预防脱水和纠正轻、中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溶液(ORS液)。② 静脉补液: 用于中度以上脱水、呕吐或腹胀明显者。
第一节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五、肝脏
小儿年龄越小肝相对越大。婴幼儿在右肋下1~2 cm可触及肝脏。小儿肝脏血管丰富, 肝细胞和肝小叶发育不完善, 解毒功能差, 在缺氧、感染、药物中毒等情况下肝脏易肿大。婴儿时期胆汁分泌较少, 影响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第一节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第一节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三、胃
婴儿胃呈水平位,开始站立行走后才逐渐变为垂直位。婴儿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但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差,易引起幽门痉挛,导致溢乳和呕吐。婴儿出生时胃容量为30~60 mL,1~3个月时为90~150 mL,1岁时为250~300 mL,5岁时为700~850 mL,故年龄越小,每天喂养的次数应越多。小儿胃排空时间与食物种类有关: 水的排空时间为~2小时,母乳为2~3小时,牛乳为3~4小时。早产儿胃排空时间更长,易发生胃潴留。
(五)护理措施
第二节 口腔炎
(五)护理措施
第二节 口腔炎
(五)护理措施
第二节 口腔炎
(五)护理措施
小儿腹泻
03
第三节 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childhood diarrhea)也称腹泻病, 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 严重者可伴有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以2岁以下小儿为多, 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
2. 身体状况
第三节 小儿腹泻
(二)护理评估
(3)空肠弯曲菌肠炎: 多发生于夏季,常侵犯空肠和回肠,呈脓血便,腹痛剧烈,易误诊为阑尾炎。(4)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 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大便呈黏液样或脓血便,伴里急后重。(5)真菌性肠炎: 主要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多见于营养不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患儿;大便呈黄色稀便,泡沫较多带黏液,有时可见豆腐渣样细块(菌落);病程迁延,常伴鹅口疮。
第三节 小儿腹泻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易感因素(1)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2)机体防御功能差;(3)人工喂养。2)感染因素(1)肠道内感染: 常见病原体有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2)肠道外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道感染、皮肤感染或急性传染病患儿常伴腹泻,其原因是发热和毒素作用使消化功能紊乱,或肠道外感染的病原同时感染肠道。3)非感染因素(1)饮食因素: 常因食量不当、喂养时间不定或突然改变食物种类等引起;个别小儿对牛奶或其他食物过敏或不耐受,也可引起腹泻。(2)气候因素: 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或天气过热使消化液分泌减少等均可诱发腹泻。
2. 身体状况
第三节 小儿腹泻
(二)护理评估
(2)大肠埃希菌肠炎: 产毒性大肠埃希菌肠炎多发生在夏季,以5~8月多见,潜伏期1~2天,起病较急;大便呈蛋花汤样或水样混有黏液,镜检无白细胞;伴呕吐,常并发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肠炎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夏季,潜伏期长短不一;起病急,腹泻频繁,大便呈黏液样或脓血便,有腥臭味,常伴恶心、呕吐、腹痛和里急后重;可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如高热、意识改变甚至感染性休克;出血性大肠埃希菌肠炎开始为黄色水样便,后转为血水便,有特殊臭味,伴腹痛。
(二)护理评估
第二节 口腔炎
(三)
(四)
护理诊断: (1)口腔黏膜改变: 与护理不当、口腔不洁、病原体感染等有关。(2)疼痛: 与口腔黏膜炎症和破损有关。(3)体温过高: 与口腔黏膜感染有关。
护理目标: 患儿口腔黏膜破损逐渐恢复完整;口腔疼痛逐渐缓解和消失;体温维持正常。
第二节 口腔炎
2. 身体状况
第二节 口腔炎
(二)护理评估
(2)疱疹性口腔炎: 患儿起病时发热可达38~40℃,1~2天后在齿龈、唇内、舌、颊黏膜等部位出现单个或成簇的小疱疹,直径2~3 mm,周围有红晕,迅速破溃后形成溃疡,上面覆盖有黄白色纤维素性分泌物,局部淋巴结肿大。由于疼痛剧烈,患儿可出现拒食、流涎、烦躁等表现。病程1~2周,体温在3~5天后恢复正常。本病应与疱疹性咽峡炎进行鉴别。后者多由柯萨奇病毒引起,常发生于夏、秋季节,疱疹主要发生在咽部和软腭,颌下淋巴结无肿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