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史前建筑:指人类再有文字记载之前的漫长历史阶段,通常分为旧石器时代(约4万—1万)和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4千年),主要指新石器时代的建筑,由于旧石器时代人类主要居住于天然洞穴,即便是以树枝搭建的,临时住所,一般也不可以称之为建筑。
2.洞穴艺术:至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在天然洞穴深处的岩壁上绘制,雕凿或刻画的图像以动物为主,洞穴艺术的创造并非为审美之目地,一般认为与巫术活动,图腾崇拜或记事有关。
迄今为止,发想的人类最早的洞穴艺术是法国南部绍伟洞穴中发现的绘画,距今有3万年,.其他著名的还有西班牙北部的阿尔泰米拉,法国的多尔多涅地区的拉斯科洞穴艺术。
3.巨石建筑:指新石器时代和早起青铜器时代,以巨型石头垒建起来的建筑,它出现于世界各地,多位墓葬。
4.石阵:该术语来源于英格兰威尔特郡的巨石阵,而巨石阵的意思是高悬之石,指横置于石柱之上的巨石横梁。
该术语指史前广泛分布于不列颠,爱尔兰和欧洲的史前巨石阵建筑。
石阵平面通常为圆形,其形制来源于类似的木结构建筑,通常有壕沟和土堤环绕。
5.塔庙:约公元前3千纪——前500年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新建的一种宗教性建筑,平面通常为方形,立视为阶梯式金字塔,顶部平台上建神庙。
塔身是以砖与夯土筑成的实心体,有三面的阶梯可达平台,各层平台上种植树木和花卉,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及由此而来
6.扶垛:指建筑外墙面突起的砖石砌体,以加固墙墙体或者抵消由拱或屋顶产生的侧推力。
它广泛运用于各种建筑之上,既有结构作用又作为装饰。
在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建筑中发展出飞扶垛的形式。
7.多柱式大殿:指主要由柱子支撑屋顶的建筑样式,在古代多用于神庙与宫殿建筑中,在古波斯与古埃及的建筑中最为常见。
8.塔门:埃及神庙高大雄伟的入口建筑,两侧为塔楼,中央有两扇对开的木头大门,通常以金属覆面。
塔楼内部有楼梯可上达顶部,外侧常常装饰着消灭敌人题材的浮雕。
塔门前,一般树立着旗杆、方尖碑和国王巨像。
9.方尖碑:一种高高的向上渐细的石柱,顶端为一包金的小金字塔,可能是在古王国时期从原始太阳崇拜的一种圆锥形的石柱发展而来。
埃及方尖碑可高达30米,一般为整块红色花岗岩凿成,成对的树立在神庙的入口处,被认为是太阳神的象征。
10圣所:神庙、陵墓或教堂等建筑中的内室或内殿是最为神圣的地方。
蓬帐撑竿式圆柱:埃及建筑中的一种圆柱,模仿轻型帐篷或芦苇建筑中的木柱形式,这种圆柱从古王国时期开始以木头制作,而石制的只发现一例。
即在凯尔奈克神庙中图特摩西斯三世所建的大厅中。
11窣堵波:一种佛教纪念性建筑,用于收藏佛陀或圣者的圣骨或遗物。
其建筑的主体形状通常为半球形,上有华盖。
四周有围栏环绕,朝向四个方位各开一门,它是印度佛教徒礼拜的中心,在东南亚和东亚地区演变成各种形态,主要有锡兰的钟形窣堵波、爪哇婆罗浮图的台阶形庙宇,以及中国、日本和朝鲜的多层宝塔。
12支提堂:通常指人工开凿的佛教石窟建筑,室内的半圆形后堂中包含一座窣堵波。
13飞扶垛:哥特式建筑的一种扶垛类型,由凌空飞跨的拱券和直立的扶垛构成,拱券跨过侧堂的上空,以抵挡建筑主拱顶的侧推力。
从12世纪下半叶开始,它在法兰西岛地区发展起来,到1200年成为法国哥特式教堂的最显著的外部特征,并从13世纪中叶开始传向欧洲各地。
14尖拱、尖券:建筑中横跨空间的一种结构构件,其最原始的形式是叠涩拱,又称假拱,而真正的拱是圆弧形的,它将自身重量和上部承载的压力从中央分散到两边的承重构件上。
拱的类型和形状多种多样,主要有叠涩拱、尖拱、圆拱、马蹄拱、洋葱形拱、四心拱、三心拱等等。
15花窗格:哥特式窗户上部以及屏风、镶板或拱顶表面的镂空装饰构件,有两种主要类型:一是较为简单的板状花窗格,即在窗口上部做成单一圆形或四瓣形的孔,二是棂条花窗格,窗框内纤细的垂直石条向上在顶部交织组合,形成各种镂空的几何图样或植物图样。
16辐射式:原指13世纪法国哥特式教堂上流行的巨型玫瑰花窗中的放射状辐条,进而指约1230-1300年法国哥特式中流行的风格样式。
辐射式的特征是无节制地将花窗格运用到窗户、开口以及建筑结构上,以获取一种二维的、玲珑剔透的装饰效果。
17火焰式:原指花窗格波动起伏、摇曳不定的装饰图样,其扩展意义指14-16世纪法国哥特式晚期的风格样式,与英国的垂直式或德国的晚期哥特式相对应。
采光亭:位于屋顶中央开口上方的圆形或多边形的小型塔楼,四周开有窗口,是圆顶或穹顶内部的主要光源。
18垂直式:一种繁荣于14-16世纪英国哥特式建筑风格。
它的特点是纤细笔直的线条,结晶体式的形状,精巧的结构,精致的局部,建筑构件按模数原则重复;建筑材料为单色,但大量采用彩色玻璃窗。
19巴别塔:一译通天塔,出自旧约圣经《创世纪》说巴比伦人想建造一座城和一座高塔以扬名,但上帝有意使他们的语言变得混乱,相互不能交流,结果塔未造成,而人类分散到了世界各地。
这则故事是想说明人类语言纷杂的原因。
20肋架拱顶:哥特式代表性的天顶结构,由拱肋或拱券构成骨架,其间镶嵌以轻型的石片或砖片。
如果每个开间以拱肋划分为对称为六肋拱顶。
21扇形拱顶:指英国哥特式建筑特有的一种薄壳天顶结构,利用由石片拼成的四分之一圆或半圆的椎体相互抵靠所形成的向内的压力,将整个天顶挑起。
最早的大规模扇形拱顶出现在格洛斯特大修道院的回廊,拱肋的图样布于椎体的底面,不间断的从一个开间延伸至另一个开间,每个椎体的表面由细肋再做划分,形成边沿突起的小镶板,这些小镶板的顶端雕有尖拱花饰。
所以也可以讲扇形拱顶看作是墙壁花窗格向天顶的延伸。
1.什么是柱式?说明三种古典柱式的结构与装饰特征,以及基本的象征意义。
柱式是西方古典建筑的学术语,是西方古典建筑中由圆柱与柱上楣组成的完整结构。
圆柱分为柱头、柱身、柱础;柱上楣分为上楣、中楣、下楣。
希腊人创造的三种古典柱式有三种:多立克柱式、爱奥尼亚柱式和科林斯柱式。
多立克柱式浑厚而庄重,圆柱没有柱础,直接立于柱基平台上;柱身开有20道垂直凹槽,凹槽之间的交接处十分锐利;柱头十分简单,由四分之一圆凸线脚和其上的方形柱顶板组成;在圆凸线脚下有三圈束带线脚,构成了柱颈。
爱奥尼亚柱式产生于爱琴海东部地区,其装饰风格受到西亚地区装饰风格的影响。
圆柱高度为底径的9倍,其中柱身为8倍,柱头、柱础各为0.5倍。
修长的柱身带有垂直凹槽,通常为24条,一般以束带线脚作水平划分。
其最大特色是柱头两边向下弯卷的涡卷饰,正面两涡卷之间有一条卵-箭纹的装饰线脚。
柱础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阿提卡式,另一种是小亚细亚式,爱奥尼亚的柱上楣比多立克更简单随意,下楣由二三层相叠的挑口板构成,中楣是一条连续的平面,或以浮雕,或以由齿状纹等纹样来装饰。
科林斯柱式是一种华美的变体,它与爱奥尼亚柱式的主要区别在于柱头,装饰着一排排优雅的莨苕叶,从莨苕叶中生长出弯曲的涡卷,其中两条向上支撑着柱顶板的角落,另两条向中心弯曲,在柱顶板中部与一朵花卉相连。
柱式具有拟人化的含义,雄伟敦重的多立克柱式是男性的象征,优雅美丽的爱奥尼亚柱式代表了女性美,科林斯柱式则代表了苗条的少女形象。
2罗马建筑在表现形式和建筑技术方面有哪些创新?
1.在视觉形式方面,罗马建筑将希腊柱式与拱券结构结合起来,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视觉图式,
丰富了古典建筑语言。
2.建筑技术方面,罗马人利用混凝土材料与拱券相结合的新的构造技术,创造出了拱顶与圆顶体系,从而构建起宏大的室内空间,同时也使得建筑物更为坚固持久,施工周期大为缩短。
3.罗马建筑类型大量增加,公共设施齐备,城市整体功能加强,满足了人口众多的公民社会各方面的需求。
3.以圆形竞技场和罗马万神庙为例,说明罗马建筑的艺术特点和工程技术成就。
圆形竞技场在圆形竞技场里面上,采取了将拱券与柱式相结合的单元作横向重复的手法,构成了建筑物巨大的立面,同时以柱式来划分楼层,从上倒下分别是多立克、爱奥尼亚、科林斯柱式,这种柱式节奏,破除了单调感,形成了微妙的节奏,成为文艺复兴及其后西方宫殿及公共建筑立面处理的基本方法。
罗马万神庙是件里程碑式的作品,这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它是罗马拱券结构与希腊柱式的完美结合,其次它代表了罗马混凝土技术发展的最高成就,创造了最大的圆顶空间。
拱顶的建造要归功于混凝土技术的应用,室内比例十分协调,因为圆顶的直径正好与地面到圆眼窗的高度相等。
可分为三个层次:底层是一系列向里凹进的壁龛、拱门和小礼拜堂,有科林斯圆柱与壁柱划分,其叙事相间的节奏消除了圆形墙壁的承重感,中间一层是相交替的装饰镶板与假窗;第三层便是巨大的圆顶高高升起,穹隆上以藻井装饰,创造出一种虚幻玄妙的透视感。
内部构造上采用圆柱体建筑与门廊结合的样式,这是罗马人的一种新的创造,后来,它成为了西方建筑的经典样式。
4加洛林王朝古典文化的复兴在建筑上体现在哪些方面?该时期的巴西利卡式教堂有哪些重要发展?
西方文化经过古代晚期的低迷之后,至加洛林文艺复兴出现了转机,开始了综合化的进程。
在查理曼大帝的倡导下,出现了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古典文化的复兴,尽管规模不大。
亚琛宫廷礼拜堂回归到早期基督教时期集中式建筑的传统,而巴西利卡式教堂也在早期教堂的基础上,在规模、形式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基本奠定了罗马式大型教堂的基础。
而奥托王朝的宗教建筑,则是在加洛林建筑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已经具有了早期罗马式建筑的主要特征。
5与加洛林建筑和奥托建筑相比,罗马式建筑从结构与装饰上有何发展?
奥托建筑中的拱券和拱顶构造技术,像筒形拱顶、交叉拱顶、圆顶等结构构件在罗马式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罗马式建筑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具有巨大的维度和厚重的体量,给人一种宏伟庄严的印象,原先巴西里卡木结构屋顶,逐渐被砖石结构的拱顶所取代,砖石拱顶十分沉重,需有厚重的墙壁、巨型的圆柱或墩柱来支撑,高高耸立的钟楼就成为唯一变化的要素,是罗马建筑的构图在视觉上丰富起来。
在沉重的石拱顶结构的侧推力问题上,罗马式时期有两种解决方案,一是中堂与左右侧堂基本等高,使三条拱顶相互支撑,但中堂不能直接采光,二是中堂比侧堂高并直接采光,中堂的拱顶以十分坚实的承重墙来支撑。
中堂、耳堂、均为三堂或五堂,加洛林形制的双耳堂和双半圆形后堂也被大量采用,出现了后堂回廊和附设的礼拜堂。
加洛林建筑的“西部结构”导致教堂设计中对西立面的强调,到罗马式时期,建有高耸入云的双塔,装饰着精美雕刻的西立面,体现着西方教堂的外部特色。
6举例说明罗马式时期东西方之间以及欧洲各地区之间建筑风格传播情况。
9世纪末10世纪初,意大利北部的本笃会修道院开始了罗马式最初的实验,被称作“初期罗马式”或“伦巴第式”。
伦巴第教堂形制一般是三堂式巴西里卡,其独特之处是东端建有并列的三个半圆室。
那时伦巴第建筑从结构到材料均较简陋,以粗面石块砌成,而初期罗马式的进步主要体现在教堂拱顶和装饰语言方面。
在奥托建筑上,一般覆盖着木结构的天顶,而伦巴第建筑师们要在教堂上建造拱顶,使建筑更为坚固持久,并预防火灾。
10世纪中叶左右,伦巴第式风格出现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在拱顶技术上不断进步,用横隔拱将室内划分为若干开间,增加了耳堂,十字交叉处的上方建起了圆顶,并出现了组合式墩柱,例:
圣味增爵教堂。
初期罗马式从伦巴第向北传到法国勃艮第地区,室内高高的中堂圆柱之上,建有横向排列的筒形拱顶,但耳堂在那时并无拱顶,是一种低矮的类型,如同奥托建筑。
从11世纪开始,建堂东端部分出现了新的结构形式,即建起了环绕着后堂后面的回廊,同时从圆弧形的回廊向外放射出若干个礼拜堂。
这一形式迅速传向法国北方地区,例:圣马丁教堂。
7日本的神道教建筑具有哪些特点?先后发展出哪些主要的建筑风格?
平面一般为长方形或正方形,构架方式有抬梁式,穿斗式。
屋顶一般为悬山式,覆以草顶,出檐深远。
两端的山墙处,有一对方木向上挑起,形成交叉形状,地板从地面挑起一米高左右,有的还形成环绕建筑主体的一层平台,入口处设陡而窄的楼梯。
建筑的本体除了入口外没有任何窗户或开口。
木柱处设陡而窄的楼梯。
建筑除入口外没有任何窗户或开口。
木柱直接立于泥土之中,没有石柱础和柱头。
风格是早期的住吉造,神明造,大社造到平安时代的春日造,流造。
8以日本建筑发展史为例,阐述引进外来建筑样式与集成本民族建筑传统的关系。
日本临近中国,历史上曾深深依赖于中国文化。
日本利用有效的拿来主义,这并不意味这民族传统的丧失。
早期的宗教建筑主要两类:1.本地的传统神社建筑形式,具日本本土特色,成熟于公元5世纪大和国统一的日本的年代与日本传统民居密切相关,造型简朴,做工精良,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
是日本建筑本质特征。
2.假道朝鲜引入的中国佛教建筑样式,佛教自飞鸟时代由百济传入,奈良时代达到高潮。
中国式佛教建筑引入,营造活动在奈良极盛。
代表作法隆寺,中国传统建筑堂皇气派,典雅精致,适应日本佛教建筑及大型纪念建筑的需要。
中国建筑为基础的“和样”风格形成。
平安年代发生转折,消化外来因素,民族传统的本土化进程开始。
神社传统与和样传统冶于一炉,日本建筑未来发展注入活力
9举例说明中世纪盛期阶段清真寺建筑在伊朗,中亚,土耳其和印度的建筑特色以及与本地传统的关系。
中亚布哈拉陵庙形状来源于拜火教,形似方形珠宝盒,中央圆顶覆盖,四角有圆柱,表面完全由砖块构成,偶有赤陶构件。
纹样来源于鳊蓝工艺,奢华的构建违背了本地穆斯林简单安葬的规定。
伊朗卡布斯陵墓,为圆塔,塔身扶垛做成三角状,内部空心,上下贯通,简洁的几何体设计以及撼人的气势誉为伊朗第一座伟大的伊斯兰建筑。
土耳其高塔三台清真寺四角各一塔,其上三层露台,表明奥斯曼建筑趋向成熟。
印度库瓦特.阿尔伊斯兰清真寺,庞大无比,列柱大厅环绕庭院,东南角耸立一高塔。
采用现代的建筑构件,细节有很多当地特征,整体构图和精神气质上体现鲜明的伊斯兰特色,不太讲究营造室内空间,在意室外的巨大体量。
10为什么说意大利文艺复兴是西方建筑史上的伟大转折点?
首先,从建筑艺术的保护人来说,除传统的教会和王室外,出现了新兴资产阶级显贵和佣兵队长这两个特殊的阶层,他们与皇权及教会相互利用,攫取了城邦与地区的统治权。
虽然这些新兴权贵艺术趣味并不高尚,但他们复兴古罗马权力的雄心却与人文主义者出入的场所,以及新艺术观念的温床和实验场。
其次,从建筑类型来说,除了传统的教会建筑外,世俗建筑开始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像育婴院、大医院这样的慈善机构,市政厅、图书馆这样的公共设施,以及地方王宫的宫廷、教会高层人士以及皇家的宫殿、别墅、苗囿建筑,大量兴建起来,古典建筑语言和建筑观念借助于这些当代建筑而得以复活。
再次,从建筑师的本体来说,文艺复兴也经历了从先前的石匠师傅向现代建筑设计师的转变。
由于建筑构成了人们生活的环境和景观,它与绘画雕刻相比,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所以建筑师开始有了更加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菲拉雷特理想城的蓝图,开创了建筑师关注社会进步和人类生存方式的传统,这一传统后来一直延续至今。
最后,对于建筑史也是最重要的,是古典
建筑语言的全面恢复与发展。
五种古典柱式完整体系的确立为后来学院古典主义奠定了基础。
从此以后直到19世纪,柱式成为西方建筑理论的主流与精华所在。
11.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与古希腊罗马建筑的关系如何?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运用古典柱式,半圆形拱券,厚空墙,圆形或椭圆形水平方向的厚檐等造型因素来创建。
如阿尔伯蒂将古罗马凯旋门的异教母题运用于基督教堂的立面上,这也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他在曼图亚创建了文艺复兴时期第一座希腊十字教堂圣塞巴斯蒂亚诺教堂,他的作品更接近于古罗马的精神气质,但又不为古人说局限。
12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理论方面有哪些重要的代表作家和作品?如何理解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理论与建筑实践的关系?
阿尔伯蒂《论建筑》、菲拉雷特《论建筑》、塞利奥《塞利奥建筑与透视学著作全集》、
维尼奥拉《建筑的五种样式规范》、帕拉第奥《建筑四书》
关系:
1建筑实践是建筑理论的源泉。
2建筑实践是检验建筑理论的标杆。
3建筑实践与建筑理论的联系不能割裂。
4建筑实践与建筑理论互补
13论述凡尔赛宫在欧洲建筑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如何?
它不仅是君主的宫殿,而且是国家的中心。
是法国绝对君权最重要的纪念碑。
它巨大而傲视一切,用石头表现了绝对君权的政治制度。
将古典主义原则灌注到园林艺术中去,它成了17~18世纪法国艺术和技术成就的集中体现者。
王宫特点:王宫包括宫殿、花园与放射形大道三部分组成。
建筑风格是古典主义。
立面为纵横三段处理,上面点缀有许多装饰和雕像。
内部装修奢华。
国王接待厅即著明的镜廊,厅内侧墙上镶有17面大镜子,与对面的法式地窗和花园的景色相映成趣。
但由于在核心部位保留了旧的建筑物,由于在长时期内陆陆续续地建造,凡尔赛宫建筑的整体性比较差,缺点很多;而且宫殿建筑追求的是富丽堂皇,因而很不利于生活使用。
凡尔赛宫中央轴线,向东是镇的中轴,象征王权对城市的统治;向西成为园林的中轴,象征对农村的统治。
宫前大花园特点:由一条很长的东西向中轴和几条次轴构成。
园内道路、树木、水池、亭台、花圃、喷泉等呈几何形,有统一的主轴、次轴、对景等。
是法国古典主义圆林的代表。
但是,凡尔赛宫毕竟是欧洲最宏大、最辉煌的宫殿,代表着欧洲最强大的国家,最权威的国王,当时最先进的文化。
因此,凡尔赛宫的总布局和建筑对欧洲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影响很大。
14试述新古典主义建筑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①从18世纪中叶带19世纪上半叶,羞流行着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艺术潮流。
新古典主义是18世纪中叶兴起于罗马的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风格,它很快的流传到了英国已经整个欧洲地区,随着近代殖民活动漂洋过海,传向北美地区。
②欧洲:首先是考古发现的刺激,如意大利南部赫库兰尼姆与庞贝的考古发现,以及对雅典等地的希腊古代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将艺术家、学者和建筑师的目光引向古罗马,进而引向希腊。
其次是启蒙运动理性主义观念的影响,对于流行的贵族气的洛可可风格提出尖锐的批判,主张文学艺术要返回到理性、自然与道德的本原状态,其实就是要返回到古典时代。
三是教育旅行的推动上层人士和富家子弟纷纷南下去意大利领略古代与文艺复兴艺术,接受古典传统的熏陶,以作为必备的教养。
在在这种情况下,一大批学者、艺术家和建筑师前往罗马,他们对建筑遗址和文物进行考察、研究、蔚然成风。
早在18世纪初叶,
在罗马法兰西学院深造的法国青年建筑师深受皮拉内西与温克尔曼圈子的影响,他们将新古典主义的观念带回巴黎,并传播带欧洲北美各地,在建筑领域掀起了一场有声有色的国际新古典主义运动。
15‘如画式’这一术语的基本含义是什么?试将英国如画式风景园和凡尔赛法式风景园进行比较:如画式:指欧洲流行于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风景园林或风景画中优美生动、古朴典雅的表现风格。
它代表了一种审美取向,欣赏那种自然天成的粗砺和不规则的景物,也有人将它确立为介于‘优美’与‘崇高’之间的批评范畴。
所以,如画式风景或绘画既不是清澈宁静的,也不是令人畏惧的二十变化丰富、趣味奇特和富于想象的。
所以古罗马和中世纪的废墟从本质上来说是‘如画式’的。
这一运动起源于英国,根植于古罗马皇家园圃的传统,亦得益于帕拉第奥德建筑与风景融为一体的还念。
18世纪的古物研究与收藏、启蒙运动的自然观以及东方园林艺术,都对这一运动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克劳德·洛兰的罗马郊外风景画将人们的思古之悠情和对美好田园生活的憧憬转化为视觉语言,而现在的人们却以这种绘画语言为蓝本来营造真实的风景,要使人居环境成为‘如画的’。
皮拉内西、潘尼尼等人的罗马建筑和废墟画化作实体的景观建筑,点缀于山水园林之间。
凡尔赛在18世纪规划了别具一格的英国式园林——‘王后的村庄’,与路易十四时代专制主义园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有趣的是,如画式风景园林运动还在一些贵族大庄园中促进了乡村的整体规划和农业生产的改革,而坐落于一片片大农庄中心的宫殿别墅,则成了收藏古物与艺术品德博物馆。
16)19世纪古典主义建筑与18世纪新古典主义建筑有何不同?
19世纪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对往昔风格的复兴,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也可以把18世纪的新古典主义看做浪漫主义的第一阶段。
虽然19世纪的古典主义则是18世纪新古典主义的延续,但二者之间有着较大的不同:新古典主义的设计风格其实就是经过改良的古典主义风格。
保留了材质、色彩的大致风格,仍然可以很强烈地感受传统的历史痕迹与浑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摒弃了过于复杂的机理和装饰,简化了线条。
而19世纪的古典主义则与民族国家的振兴和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密切相关,相较18世纪,跟多的采用新型的建筑材料来建造建筑,同时,一大批新型功能建筑的涌现也是19世纪的古典主义的一大创造。
17新材料新技术对新的建筑观念有怎样的影响?
新材料新技术催生着新的观念的产生与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对建筑的看法,“实用”、“功能”与“经济”这些概念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建筑论文中成为大众日益关注的时代课题。
此外,工业革命产生了一大批新型的建筑材料,引发了建筑师们对新型建筑的创造欲望,由此产生了新的建筑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