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泰宁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国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 分封制实现了地方的有效管理
C. 人伦秩序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
D. 宗法政治与伦理政治相结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分封王族、功臣及先贤,以家长的面目”说明国家结构不完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排除A;分封制下诸侯由很强的独立性,没有实现地方的有效管理,排除C;周朝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材料“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体现了宗法政治与伦理政治相结合,故选D。
11. 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A. 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 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5. 周幽王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立宠妃褒姒为王后,立伯服(注:褒姒所生)为太子。公元前771年,申氏的父亲申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杀周幽王,拥宜臼为王。此事反映了
A. 诸侯争霸和夺权斗争较剧烈B. 分封制和宗法制已经无法实行
C. 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D. 宗法观念仍是当时社会的主流
【答案】D
14. “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如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中书通事舍人,处理日常军务的制局小监,监督控制出镇州郡的藩王的典签,这类位卑权重的官职都掌握在寒门子弟手中。这反映出
A. 皇帝与贵族共治天下
B. 皇族与士族(门阀)共治天下
C.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D. 皇权振兴以图独掌天下
【答案】D
【解析】
南朝皇帝用位卑权重的寒门子弟来监督高官和协助皇帝处理日常事务,是认为寒门子弟位卑权重不会出现专权乱政的现象,这是对自己手里的皇权的一种加强,故选D;题干没有体现出贵族、士族、士大夫等人与皇帝之间的关系,故排除AB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从宜臼的遭遇和结局看,嫡长子继承王位的宗法制观念仍然得到维护,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6. 据《史记》记载,秦朝在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作为主管监察的最高官吏,其位上卿,“掌副丞相”,监察百官。在地方上设监御史,其地位可以和郡守、郡尉并称,其主要职责是监察郡守等人的行政事务。这说明
A. “皇帝独尊”思想逐渐形成
B. “君权神授”观念深入人心ຫໍສະໝຸດ C. “君为臣纲”思想影响较大
D. “皇权至上”观念受到冲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代的皇权思想。依据材料可知,大臣上书皇帝采用“臣诚愚鄙”、“臣昧死”等言辞,将自己放在君主之下的位置,说明“君为臣纲”思想影响较大。故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秦代皇帝制度确立时“皇权独尊”思想已经形成,不是在汉代逐渐形成;B选项错误,“君权神授”强调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天,君主代表上天统治国家,材料中没有体现;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皇权至上”的观念受到冲击。因此正确答案为C选项。
C.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D. 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材料“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体现出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故A正确。题中并未说明官营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的比较,且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是在明朝,故C错误。题中并未说明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程度,故B错误。题中仅说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规模,并未说明政府鼓励其发展,与题意不符,故D错误。
【名师点睛】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部分权力;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诸侯王的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13. 曹操父子建立的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这表明曹魏实施的九品中正制
A. 在执行过程中标准发生了变化
B. 相对于察举制具有历史进步性
C. 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
D. 有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意图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九品中正制一直是按照门第等级进行选拔,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与察举制作用的对比,只是随着政治需要,而做出的改变,不能判断具有历史进步性,故 B 项错误;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其选拔标准是家世、品德、才能并重,确实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只是后期被士族门阀所控制,故 C 项错误;曹氏家族取得王权后需要缓和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矛盾,以求得世家大族对曹丕代汉称帝的支持,故 D 项正确。
16. 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A.传播了周文化B.妥善安置了殷商遗民
C.拓展了疆土封界D.稳定了诸侯王的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备物典策,官司彝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将先进的周文化传播到地方偏远地区,因此A符合题意;BCD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故选A。
2. 周天子分封王族、功臣及先贤,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对国家进行专制统治。这反映了当时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秦朝的监察体系
7. “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日: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与之相吻合的观点是( )
A. 礼法并施B. 法术势相结合C. 外儒内法D. 以德辅刑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这一句话看得出,该观点属于法家的主X,再结合“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可以看出这是法家思想中的法术势相结合的观念,故选B。
【解析】
据材料“周幽王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申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杀周幽王,拥宜臼为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宜臼是嫡长子,按照宗法制应该继承王位,故此事反映了宗法观念仍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故D项正确;申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杀周幽王的目的不是争霸和夺权,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分封制和宗法制已经无法实行,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故C项错误。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
9. 东汉班固《汉书》卷五十九《X安世传》:“(X)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艺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
A. 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B. 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3. 春秋时期的《管子轻重乙》记载:“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锥、一铚,然后成为农。”其中并未提到犁,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A 井田制已经瓦解
B. 铁犁、牛耕尚未普及
C. 土地私有成主流
D. 青铜农具仍大量使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铁犁牛耕在春秋时期出现,但材料所列农具“并未提到犁”,说明铁器牛耕尚未普及。故答案为B项。A项,推动井田制瓦解的是铁犁牛耕的使用,材料中“并未提到犁”,而且“井田制已经瓦解”说法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土地私有制的开始确立是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与材料中的“春秋时期”不符,排除;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青铜农具即使是在商周青铜器繁荣时期也只是少量使用,而不是大量使用,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题中材料意为,X世安被封为公侯,掌管万户,但他身上穿的衣服,是他夫人纺织的,家中有七百人,都有手艺从事劳作,在家兴办产业,从事纺织,因为贩卖货物,比大将军霍光还要富有。
10. 汉代以来,大臣上书皇帝,不论是颂扬功德还是直言过错,都以“臣诚愚鄙”“臣昧死”之类开篇,意味着自卑、放弃尊严。这类官场语言 使用说明
某某省某某市泰宁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
(满分100分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
1.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06年,周王在封鲁公至鲁时,除分给他殷民六族,还“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封康叔于卫时,不但确定封疆的四至界限,而且“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诰”,并教导他“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可见分封制在当时
A. 封国制度整体上要优于郡县制度B. 强大的经济实力是王国问题形成的根源
C. 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发生是必然的D. 地方自主权的扩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朝郡国并存 现象。根据所学,“封国制度整体上要优于郡县制度”不是准确的结论,根据上述材料得出这一结论未免以偏概全,故A项错误。汉代王国问题形成的根源是汉初政治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即封国权力过大,而封国权力不仅仅体现为“强大的经济实力”,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论及“七国之乱”,与“七国之乱”也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散在郡县的侯国”基本可以确定文中记载的当是汉初的郡国并行制,而不是商周时期分封制;根据“尽可能利用自己有限的职权”采取一些诸如“招徕流亡,增殖户口,奖励开荒”的措施发展经济,使诸侯国内经济发展、人丁兴旺,说明地方权力的扩大对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
A. 御史的选任体现了皇权至上B. 监察系统形成了独立的体系
C. 其目的在于树立御史的权威D. 御史掌握的监察权逐步扩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根据材料“秦朝在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作为主管监察的最高官吏,其位上卿”“在地方上设监御史,其地位可以和郡守、郡尉并称”可知,秦朝的监察系统独立于行政和军事体系之外,自成体系。所以答案选B。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CD不符合题意。
4. 先秦的《鶡冠子备知》记载“德之盛,山无径迹,泽无桥梁,不相往来,舟车不通,何者?其民犹赤子也。有知者不以相欺役也,有力者不以相臣主也。”与材料观点相似的是
A. 以德治国B. 仁政C. 无为而治D. 小国寡民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山无径迹,泽无桥梁,不相往来,舟车不通……知者不以相欺役也,有力者不以相臣主也”可知,材料中表现出人们与世无争,没有争斗,没有倾轧,生活恬淡而安宁的生活状态,与小国寡民的社会状况相符,故D项正确;以德治国是把道德作为治国工具,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未体现仁政思想,排除B项;题干中未反映统治者无为而治的治国模式,排除C项。故选D。
8. 秦始皇焚书,只有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不在禁、焚之列,焚书之后又坑儒以警告天下,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充分说明
A. 政治制度决定文化的命运
B. 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C. 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D. 主流文化被否定和限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秦代焚书坑儒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都是通过加强思想控制以加强君主专制。这说明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故选C。
15. 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期亩产则高达10石,豫章(今某某北部)甚至创造了“1亩20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 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
C. 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
D. 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经济繁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亩产5石稻的高产记录”、“ 亩产高达10石左右”、 “一亩二十斛”,可以知道这种粮食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故选C; 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排除C;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是表现不是原因,排除D。
C.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D. 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涉及到农业生产中的气候、施肥、农时等信息,说明我国古代在农业生产上精益求精,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B;ACD仅反映了题意中的部分内容,不能全面涵盖题意,排除。故选B。
12. 散在郡县的侯国尽可能地利用自己有限的职权,招徕流亡,增殖户口,奖励开荒,以图增加地税收入。许多侯国的户口迅速增长,远远超过了侯国以外郡县直接控制地区的增长。这说明:( )
B. 分封制实现了地方的有效管理
C. 人伦秩序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
D. 宗法政治与伦理政治相结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分封王族、功臣及先贤,以家长的面目”说明国家结构不完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排除A;分封制下诸侯由很强的独立性,没有实现地方的有效管理,排除C;周朝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材料“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体现了宗法政治与伦理政治相结合,故选D。
11. 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A. 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 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5. 周幽王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立宠妃褒姒为王后,立伯服(注:褒姒所生)为太子。公元前771年,申氏的父亲申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杀周幽王,拥宜臼为王。此事反映了
A. 诸侯争霸和夺权斗争较剧烈B. 分封制和宗法制已经无法实行
C. 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D. 宗法观念仍是当时社会的主流
【答案】D
14. “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如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中书通事舍人,处理日常军务的制局小监,监督控制出镇州郡的藩王的典签,这类位卑权重的官职都掌握在寒门子弟手中。这反映出
A. 皇帝与贵族共治天下
B. 皇族与士族(门阀)共治天下
C.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D. 皇权振兴以图独掌天下
【答案】D
【解析】
南朝皇帝用位卑权重的寒门子弟来监督高官和协助皇帝处理日常事务,是认为寒门子弟位卑权重不会出现专权乱政的现象,这是对自己手里的皇权的一种加强,故选D;题干没有体现出贵族、士族、士大夫等人与皇帝之间的关系,故排除AB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从宜臼的遭遇和结局看,嫡长子继承王位的宗法制观念仍然得到维护,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6. 据《史记》记载,秦朝在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作为主管监察的最高官吏,其位上卿,“掌副丞相”,监察百官。在地方上设监御史,其地位可以和郡守、郡尉并称,其主要职责是监察郡守等人的行政事务。这说明
A. “皇帝独尊”思想逐渐形成
B. “君权神授”观念深入人心ຫໍສະໝຸດ C. “君为臣纲”思想影响较大
D. “皇权至上”观念受到冲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代的皇权思想。依据材料可知,大臣上书皇帝采用“臣诚愚鄙”、“臣昧死”等言辞,将自己放在君主之下的位置,说明“君为臣纲”思想影响较大。故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秦代皇帝制度确立时“皇权独尊”思想已经形成,不是在汉代逐渐形成;B选项错误,“君权神授”强调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天,君主代表上天统治国家,材料中没有体现;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皇权至上”的观念受到冲击。因此正确答案为C选项。
C.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D. 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材料“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体现出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故A正确。题中并未说明官营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的比较,且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是在明朝,故C错误。题中并未说明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程度,故B错误。题中仅说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规模,并未说明政府鼓励其发展,与题意不符,故D错误。
【名师点睛】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部分权力;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诸侯王的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13. 曹操父子建立的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这表明曹魏实施的九品中正制
A. 在执行过程中标准发生了变化
B. 相对于察举制具有历史进步性
C. 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
D. 有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意图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九品中正制一直是按照门第等级进行选拔,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与察举制作用的对比,只是随着政治需要,而做出的改变,不能判断具有历史进步性,故 B 项错误;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其选拔标准是家世、品德、才能并重,确实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只是后期被士族门阀所控制,故 C 项错误;曹氏家族取得王权后需要缓和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矛盾,以求得世家大族对曹丕代汉称帝的支持,故 D 项正确。
16. 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A.传播了周文化B.妥善安置了殷商遗民
C.拓展了疆土封界D.稳定了诸侯王的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备物典策,官司彝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将先进的周文化传播到地方偏远地区,因此A符合题意;BCD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故选A。
2. 周天子分封王族、功臣及先贤,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对国家进行专制统治。这反映了当时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秦朝的监察体系
7. “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日: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与之相吻合的观点是( )
A. 礼法并施B. 法术势相结合C. 外儒内法D. 以德辅刑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这一句话看得出,该观点属于法家的主X,再结合“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可以看出这是法家思想中的法术势相结合的观念,故选B。
【解析】
据材料“周幽王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申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杀周幽王,拥宜臼为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宜臼是嫡长子,按照宗法制应该继承王位,故此事反映了宗法观念仍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故D项正确;申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杀周幽王的目的不是争霸和夺权,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分封制和宗法制已经无法实行,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故C项错误。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
9. 东汉班固《汉书》卷五十九《X安世传》:“(X)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艺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
A. 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B. 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3. 春秋时期的《管子轻重乙》记载:“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锥、一铚,然后成为农。”其中并未提到犁,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A 井田制已经瓦解
B. 铁犁、牛耕尚未普及
C. 土地私有成主流
D. 青铜农具仍大量使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铁犁牛耕在春秋时期出现,但材料所列农具“并未提到犁”,说明铁器牛耕尚未普及。故答案为B项。A项,推动井田制瓦解的是铁犁牛耕的使用,材料中“并未提到犁”,而且“井田制已经瓦解”说法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土地私有制的开始确立是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与材料中的“春秋时期”不符,排除;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青铜农具即使是在商周青铜器繁荣时期也只是少量使用,而不是大量使用,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题中材料意为,X世安被封为公侯,掌管万户,但他身上穿的衣服,是他夫人纺织的,家中有七百人,都有手艺从事劳作,在家兴办产业,从事纺织,因为贩卖货物,比大将军霍光还要富有。
10. 汉代以来,大臣上书皇帝,不论是颂扬功德还是直言过错,都以“臣诚愚鄙”“臣昧死”之类开篇,意味着自卑、放弃尊严。这类官场语言 使用说明
某某省某某市泰宁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
(满分100分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
1.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06年,周王在封鲁公至鲁时,除分给他殷民六族,还“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封康叔于卫时,不但确定封疆的四至界限,而且“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诰”,并教导他“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可见分封制在当时
A. 封国制度整体上要优于郡县制度B. 强大的经济实力是王国问题形成的根源
C. 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发生是必然的D. 地方自主权的扩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朝郡国并存 现象。根据所学,“封国制度整体上要优于郡县制度”不是准确的结论,根据上述材料得出这一结论未免以偏概全,故A项错误。汉代王国问题形成的根源是汉初政治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即封国权力过大,而封国权力不仅仅体现为“强大的经济实力”,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论及“七国之乱”,与“七国之乱”也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散在郡县的侯国”基本可以确定文中记载的当是汉初的郡国并行制,而不是商周时期分封制;根据“尽可能利用自己有限的职权”采取一些诸如“招徕流亡,增殖户口,奖励开荒”的措施发展经济,使诸侯国内经济发展、人丁兴旺,说明地方权力的扩大对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
A. 御史的选任体现了皇权至上B. 监察系统形成了独立的体系
C. 其目的在于树立御史的权威D. 御史掌握的监察权逐步扩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根据材料“秦朝在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作为主管监察的最高官吏,其位上卿”“在地方上设监御史,其地位可以和郡守、郡尉并称”可知,秦朝的监察系统独立于行政和军事体系之外,自成体系。所以答案选B。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CD不符合题意。
4. 先秦的《鶡冠子备知》记载“德之盛,山无径迹,泽无桥梁,不相往来,舟车不通,何者?其民犹赤子也。有知者不以相欺役也,有力者不以相臣主也。”与材料观点相似的是
A. 以德治国B. 仁政C. 无为而治D. 小国寡民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山无径迹,泽无桥梁,不相往来,舟车不通……知者不以相欺役也,有力者不以相臣主也”可知,材料中表现出人们与世无争,没有争斗,没有倾轧,生活恬淡而安宁的生活状态,与小国寡民的社会状况相符,故D项正确;以德治国是把道德作为治国工具,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未体现仁政思想,排除B项;题干中未反映统治者无为而治的治国模式,排除C项。故选D。
8. 秦始皇焚书,只有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不在禁、焚之列,焚书之后又坑儒以警告天下,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充分说明
A. 政治制度决定文化的命运
B. 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C. 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D. 主流文化被否定和限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秦代焚书坑儒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都是通过加强思想控制以加强君主专制。这说明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故选C。
15. 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期亩产则高达10石,豫章(今某某北部)甚至创造了“1亩20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 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
C. 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
D. 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经济繁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亩产5石稻的高产记录”、“ 亩产高达10石左右”、 “一亩二十斛”,可以知道这种粮食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故选C; 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排除C;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是表现不是原因,排除D。
C.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D. 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涉及到农业生产中的气候、施肥、农时等信息,说明我国古代在农业生产上精益求精,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B;ACD仅反映了题意中的部分内容,不能全面涵盖题意,排除。故选B。
12. 散在郡县的侯国尽可能地利用自己有限的职权,招徕流亡,增殖户口,奖励开荒,以图增加地税收入。许多侯国的户口迅速增长,远远超过了侯国以外郡县直接控制地区的增长。这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