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长春市十一高中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长春市十一高中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全国上下众志成城的脱贫攻坚战中,从来都不缺文艺的身影。
文艺的优势是什么?是形象生动,接地气,连人心,百姓喜闻乐见。
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不久,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就创作出小品戏《喜鹊为啥叫喳喳》,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和脱贫攻坚政策融入其间,在小品里生动揭示牧区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巧妙融入牧民最为关注的草场承包权延长30年等政策。
一台小品戏讲活了政策文件,牧民们听得懂,记得牢,看得有滋有味。
近年来,有不少这样的“文艺轻骑兵”活跃在基层乡村,也有不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歌曲、小品、相声、影视剧等文艺作品,深入宣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好政策,有力推广脱贫攻坚中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发挥文艺的“巧劲”与“柔功”,让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深入人心,让脱贫实践如虎添翼。
文艺的力量是什么?是诉诸人的情感和思想,提振人的精气神儿。
要想真正拔穷根,需要引导帮扶对象转变“靠等要”的思想观念,提升贫困地区自身奔向幸福生活的内生动力。
扶贫先扶志,文艺工作者大有作为。
不仅要通过优秀文艺作品帮助贫困群体立志向,树理想,昂扬精神,也要从文化立人的角度,以多种多样的文艺形式提升贫困地区群众文化素质,培育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综合相关媒体报道,目前,已经有相当多的文艺院团和文艺工作者与贫困地区结对帮扶,形成送文化、种文化的有效机制,为贫困地区培育一支不走的文艺人才队伍,也通过文艺支教、专业培训、辅导讲座等各类文艺惠民服务项目,丰富村民精神生活,让贫困群体既“富口袋”也“富脑袋”。
贫困地区未必缺乏文化资源,许多地区恰恰有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特色艺术资源的富矿。
文艺工作者可以发挥所长,对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地展开艺术扶持,结合当地文化资源进行艺术创作,培育地方文化旅游品牌,把文化开发保护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推动当地就业创业和经济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文艺工作者不仅是重要的开发创作者,也是深有影响力的传播者。
作为备受关注的公众人物,一些文艺工作者深入脱贫攻坚一线,以其影响力和号召力带动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深度参与。
典型的例子是不少影视演艺明星通过公益代言、产业帮扶等形式,推介贫困地区特色文化、特色旅游、特色农副产品,让“土味"变成“网红”“爆款”,让粉丝对明星的“注意力”变成了解乡村、帮扶乡村的“行动力”。
当前脱贫攻坚“正是最吃劲的时候”,正需要文艺工作者的加油鼓劲,激发广大群众决胜小康的雄心、信心和决心。
通过实践,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思考文艺在脱贫攻坚中的功能与作用,探索文艺扶贫的方式方法,更好地让文艺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开发式扶贫,让文艺工作者的“菜单”与基层百姓的“订单”实现更精准的对接。
只有这样,文化进万家才能进得深入,进得广泛,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脱贫攻坚
取得最终胜利。
(摘编自胡妍妍《为脱贫攻坚加油鼓劲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具有形象、接地气等优点,这决定了它的身影必然活跃在脱贫攻坚战中。
B.推广脱贫攻坚中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可以让相关政策更好融入文艺作品。
C.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群众“富口袋”的问题,需要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
D.文艺扶贫工作要求每一位文艺工作者既要成为开发创作者,也要成为传播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乌兰牧骑的文艺活动为典型事例来阐明观点,增强了说服力和时代感。
B.文章以“文艺的力量是什么”这一设问承上论述,将论证引向深入,思路清晰。
C.文章列举演艺明星帮扶乡村的活动,目的是证明贫困地区未必缺乏文化资源。
D.文章以号召文艺工作者为脱贫攻坚而奋斗作结,体现了立足当代的写作倾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相声、快板等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乡村宣讲扶贫政策,可以帮助脱贫实践取得如虎添翼的效果。
B.“扶贫先扶志”的想法,与“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这一哲学观念在思想内涵方面是基本相通的。
C.探索文艺扶贫的方式方法,让文艺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扶贫,可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
D.提升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文艺素养,是扶贫攻坚最后冲刺阶段全国扶贫工作者应当共同面对的主要问题。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什么样的社会精神才是中国当下文学创作所需要的“时代精神”呢?作为一个人文学科的概念,谈论者必须从逻辑上对“时代精神”的内涵考辨分析,才能说得清其人文意义。
“时代精神”的内涵之一是“时代”。
从时间维度考量,时代变迁会影响文学的内容和风貌,不过,“时代精神”中的“时代”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表示时间量度的概念,而是一个空间化的时间概念,其实际内涵包含时间(历史)与空间(社会)两种成分。
这样说的理由在于:单纯的时间流逝并不会对文学发展造成什么特别的影响,影响文学变化的因素是时间序列(“时”“代”)中的“运”——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其趋势。
所以“时代精神”中的“时代”并不仅仅指某个“历史年代”“历史时段”这类单纯的时间单位,而是内蕴着社会生活状况(世情)的时空一体概念。
“时代”概念的空间化还表现在,它常常与体现特定历史时期生产力水平的语词合用,用以描述一个时代的社会发展状况,比如“农耕时代”“后工业化时代”“信息化时代”“全球化时代”这类概念。
“时代精神”的内涵之二是“精神”。
“精神”是人在时空存在中的意识维度。
从语法关系上看,“时代精神”
核心词是“精神”。
在社会生活中,“精神”是指人在伦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文风貌,“时代精神”因而是指一个时代国家和民族的人文状况、世道人心,诸如价值、理想、信念、伦理、道德、人性中的善恶美丑状况等。
“精神”之维在文学创作中至关重要,因为文学活动最不能够承受的就是生命活动中的“轻”——没有价值和意义的自然生存状态。
没有了“精神”,文学就成为没有生命力的花瓶;就连唯美主义的理论鼻祖康德也认为,如果没有精神(崇高)成分,文学只能产生纯形式的平庸之作。
“时代精神”的内涵之三是“世界精神”。
“世界精神”是现时代国际社会的主流文化精神,亦即以“自由”“民主”“公平”“法制”为核心的文化精神——这也是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社会精神。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在世界已变成“地球村”的情况下,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不受其他国家文化上的影响而生活在自我封闭的圈子内。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社会理念都是以“自由”“民主”“公平”“法制”为社会文明的核心,文学活动不能脱离这一意义上的“世界精神”。
如果跳出形式逻辑的思维,从辩证逻辑的角度考量,“时代精神”内涵中还应该包涵“人文精神”及一个时代的社会走向与历史要求。
“时代精神”中的时间之维固然决定了万物皆变、无物常驻,但万物在常变中也会有不变,比如人们对美好人性的渴望以及对人文关怀的需要,由于这一原因,以人的价值与尊严为目标的人文精神成为“时代精神”不变的追求。
(摘编自张清民《时代精神与高峰文学作品》)材料二:
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脉的民族精神,以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为基调的革命精神和以改革开放、锐意进取为动力的创新精神的集合体,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艺术创作都应跟上时代步伐、聆听时代声音、回答时代命题。
新时代的影视创作应该努力观照并颂扬时代精神,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影视生态家园永葆青春与活力。
以时代精神为航标,提升创作格局
影视创作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文化自信和“乱云飞渡仍从容”的艺术定力,在作品中展现时代精神赋予的气度、胸襟和情怀,把个体命运、寻常生活置于格局更大的时代精神与家国情怀之中。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用七个故事讲述七十年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其中有大事件的史诗气魄,也有小人物的朴素情感,成为献礼电影的扛鼎之作。
电影《流浪地球》以观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怀,在硬科幻的类型范畴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东方审美。
这些作品视野开阔、情怀高致,于宏大处提炼哲思,在细微处温养心灵,把时代精神深刻融入创作格局之中。
以时代精神为灯塔,发掘创作主题
在新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上,孕育了红船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不朽的精神丰碑。
2020年,在抗击疫情中孕育的“抗疫精神”又为时代精神注入新的内涵。
这些精神财富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主
题。
近年来,一些重要的历史节点都成为诠释时代精神的重要契机。
《在远方》等剧讲述改革开放40年间,筑梦未来的普通人为改变国家面貌和个体命运,开拓事业、成就出彩人生的故事。
《花繁叶茂》等剧聚焦脱贫攻坚的时代命题,深情刻画新时代新农村的山乡巨变。
这些作品,高扬当代中国的精神风帆,深入挖掘创作主题,是对时代精神的深刻阐释和深情礼赞。
以时代精神为源泉,汲取创作灵感
当代中国,经济全球化和城乡一体化同步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呈现多元化趋势,由此产生的思想碰撞和社会现象,为影视创作激活了灵感。
在影视创作中,如何把时代精神灵活且巧妙地融入作品当中,这考验着创作者的艺术智慧。
电视剧《都挺好》聚焦原生家庭的苦乐年华,深入探讨由于家庭观念、性别差异所带来的冲突矛盾,并试图以亲情化解芥蒂,用理解消弭隔膜。
这些作品从时代精神中汲取创作灵感,走心、动情、努力地描摹人民群众的朴素情怀和烟火人生。
(摘编自杨洪涛《时代精神是影视创作的永恒动力》)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时代变迁会影响文学的内容和风貌,这里所说的“时代变迁”既包括了单纯的时间流逝,也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其趋势。
B.受唯美主义理论鼻祖康德的影响,文学创作越来越重视“时代精神”内涵之“精神”,文学缺少了“精神”,就只能是纯形式的平庸之作。
C.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世界精神”是一致的,这也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社会文明的核心理念。
D.《我和我的祖国》和《流浪地球》两部电影的共同之处是能将时代精神融入创作格局之中,展现时代精神赋予的气度、胸襟和情怀。
5.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耕时代”“后工业化时代”等概念中,“农耕”“后工业化”等词,与“时代”概念合用,体现了“时代”概念的空间化特点。
B.“时代精神”中的时间之维使得以人的价值与尊严为目标的人文精神成为“时代精神”不变的追求。
C.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创新精神的集合体,艺术创作只有跟上时代步伐、聆听时代声音、回答时代命题,才能有价值、有意义。
D.当代中国,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呈现多元化趋势,由此产生的思想碰撞和社会现象激发了影视创作者的灵感。
6.下列说法不能作为“一些重要的历史节点都成为诠释时代精神的重要契机”的论据的一项是()
A.电视剧《激情的岁月》讲述了新中国第一代科学家为“两弹一星”事业刻苦钻研、不怕牺牲的爱国情怀。
B.电视剧《伟大的转折》描绘长征之初,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和更为年轻的中央红军,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从幼稚走向成熟、胜利。
C.电视剧《三十而已》以年龄为坐标,以女性成长为主题,以事业和情感为容器,精准描绘职场女性的人生际遇和心路历程。
D.电视节目《青春在大地》在扶贫政策的大背景下,深人挖掘帮扶对象最真的情感和最朴素的生活愿景,在劳动者中发现美。
7.结合材料一内容,给“时代精神”中的“时代”一词下定义。
8.两则材料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给猫留门(节选)
黄咏梅
“豆包回家了,”老沈告诉雅雅,“胖得像一只大熊猫,每层楼的灯都被它踩亮了。
”
“亮!豆包喊一句,灯就亮了……”老沈学着雅雅的口气。
咯咯咯咯……雅雅在电话那头笑得欢。
老沈兴致勃勃地重复亮了好几句。
犹记得有一段时间,沈小安一家周末过来吃饭,每爬上一层楼,雅雅就用尽吃奶的力气喊——亮!感应灯被她喊亮之后,雅雅也是那么笑的,咯咯咯咯,这个游戏是这座旧楼唯一的亮点,如果没有那些时亮时灭的感应灯,估计雅雅会蛮缠着让沈小安背上楼的。
不过这些吸引力也不长久,上学之后雅雅就不太愿来爷爷家了。
那天雅雅玩饿了,老沈就牵着她去买豆包。
店员掀开蒸笼,用袋子装了两只豆包送给雅雅,就是在雅雅怯怯地犹豫要不要接过来的时刻,这只小猫不知从什么地方蹿了出来,跃上收银柜,朝那两只豆包喵喵喵个不停,雅雅先是吓了一跳,接下来,就跟小猫成了朋友,因为这只小猫,除了额头和脸颊处有一些灰色的斑纹,其他地方跟蒸笼里的豆包一样白,雅雅就喊它叫“豆包”。
等老沈一只手牵着雅雅回家的时候,他的另一只手上,挂着一个黑色的塑料袋,豆包躺在里边,安静得像一件被主人买回来的什么东西。
有了豆包,老沈就能经常见到雅雅。
不一定是周末,有的时候,放学后沈小安也会带她来,老沈像迎接贵宾一样,削好水果,买好菜。
通常他们三个会在一起吃个晚饭,豆包就窝在雅雅的腿上,雅雅吃一口,问一句:弟弟,要不要吃鸡腿?豆包似懂非懂,眯了眯漂亮的绿眼睛。
看不到豆包,雅雅就给老沈打电话,像个亲切的小姐姐——弟弟在干吗呢?弟弟为什么那么爱睡觉?她
甚至对老沈承诺,明天放学要去看弟弟的。
就像豆包是寄养在别人家的弟弟一样。
雅雅看豆包的频率越来越密集,有时还赖着要在爷爷家睡,但这绝不可能,每次看着父女俩在门口小垫子上换鞋子,低头系鞋带的动作几乎一模一样,老沈心里都会有些伤感。
沈小安跟老沈的话从来不多,顶多来一句,“跟爷爷说再见。
”老沈已经想不起来,儿子这么多年来,有没有认认真真跟自己说过一句“再见”。
雅雅迷恋那只猫,沈小安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小孩子总是有一段时间喜欢小动物。
他小时候从街上抱回过一只大黄猫,每天上学都恨不得把它装在书包里带到学校。
他并不讨厌豆包,但也谈不上多么喜欢,已经过了那个年龄,而在那个年龄,以及那个年龄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对老沈充满了怒愤,认为老沈不会当爸爸,从前那只大黄在某个深夜,被老沈从他的被窝里掀出来,还未完全醒过来,来不及叫唤一声,就被丢出了家门。
这个梦魇一样的情节,以及那种窝在被子里装睡的无助感,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沈小安总是会想起,并且,像一根导火索,成年之后他一直跟老沈怄气,时常想到这个细节,他并不会那么快原谅父亲。
他不知道怎么跟老沈独处。
内心深处,他觉得老沈既不像父亲,也不像朋友,他们只是一对与生俱来的因果关系。
好在有了雅雅,老沈的注意力全都放在了她身上,后来又有了豆包,他们之间便多了一些话题。
“要是不想养就别养了,小孩子是一头热,很快就过去了。
”吐出一口烟之后,沈小安对老沈讲。
老沈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你不是不喜欢猫嘛。
”事实上,豆包被留下来的那天开始,沈小安就一直想问老沈,不过他不知道怎么跟他提。
看得出来,老沈是为了讨好雅雅。
“还行,这小家伙陪陪我,有个伴儿,也不错。
”
“不怕狂犬病?”
“对,疫苗是要给它打的。
”老沈忽然尴尬起来,停了一下,又问,“你还记得你那只大黄猫?”
“记得啊,那只胖胖的大黄猫。
”他拉长了躯体,话音里也在伸着懒腰。
“我听你妈说,让你把大黄猫丢出去那天,你抱着它坐在楼梯口足足哭了一个中午,下午都没去补习。
”
“不会吧?”沈小安夸张地笑了几声,“要是雅雅知道,肯定会笑死的。
”
沈小安站起来,把豆包装进旅行包里,带到宠物店去给它打疫苗。
走下拐角楼梯的第一级,坐下来,回头看。
从这个角度看过去,能看到自己家的门口,他以为,那个中午,门里边的人根本没有探头出来看到他,他哭得那么伤心,仿佛要被丢掉的不是猫而是他自己。
(原载于《中国作家》文学版,有删改)9.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表面上是写沈家三代人与猫之间的故事,实际讲述的是家庭关系、祖孙亲情。
B. 小说用倒叙写对往事的回忆,“犹记得”“小时候”等词,使过去和现在自由切换。
C. 小说语言平实,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用尽吃奶的力气”“话音里也在伸着懒腰”。
D. 小说结尾写丢掉大黄猫后少年沈小安悲痛欲绝,照应了前文为何他如此怨恨老沈。
10. 小说中老沈对猫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回答。
11. 小说标题“给猫留门”有怎样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宋湜,字持正,京兆长安人。
曾祖择,牟平令。
祖赞,万年令。
父温故,晋天福中进士,至左补阙;弟温舒,亦进士,至职方员外郎,兄弟皆有时名。
湜幼警悟,早孤,与兄泌励志笃学,事母以孝闻。
温舒典耀州,湜侍行,代作笺奏,词敏而丽。
温舒拊背曰:“此儿真国器,恨吾兄不及见也。
”太平兴国五年进士,释褐将作监丞、通判梓州榷盐院,就迁右赞善大夫。
宋准荐其文,拜著作郎、直史馆,赐绯。
雍熙三年,以右补阙知制诰,与王化基、李沆并命,仍赐白金五百两、钱五十万。
加户部员外郎,与苏易筒同知贡举,俄判刑部,赐金紫。
淳化二年,道安讼大理断狱不当,湜坐累,降均州团练副使。
时母老,湜留其室奉养。
移汝州,与王禹偶并召入,为礼部员外郎、直昭文馆。
五年,以职方员外郎再知制诰、判集贤院,知银壹、通进。
至道元年,为翰林学士,知审官院、三班。
真宗即位,拜中书舍人。
丁内艰,起复。
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介胄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后阵驻跸数日,常召见便殿,方奏事,疾作仆地。
内侍掖出,太医诊视,抚问相继,以疾亟闻。
明年正月,真宗临视,许以先归,赐衾褥,曰:“此朕尝御者,虽故暗,亦足御道途之寒。
”又遣内侍护送供帐,至澶州,卒,年五十一。
废朝,赠吏部侍郎。
真宗再幸河朔,追悼之,加赠刑部尚书,谥曰忠定。
湜风貌秀整,有酝藉,器识冲远,好学,美文辞,善谈论饮谑,晓音律,妙于弈棋。
笔法道媚,书帖之出,人多传效。
喜引重后进有名者,又好趋人之急,当世士流,翕然宗仰之。
有文集二十卷。
(选自《宋史·宋湜传》,有删改)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介胄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后阵/
B. 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介胄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后阵/
C. 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介胄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后阵/
D. 真宗北巡/将次大名以扈从/军列为行阵/亲御铠甲于中/诸王介胄以从/命湜与王显分押后阵/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释褐,指新进士在太学行释褐礼,脱去布衣换穿官服。
后喻做官或进士及第授官。
B. 金紫,指金鱼袋及紫衣,是唐宋时期的官服和佩饰,因此也用金紫来指代贵官。
C. 丁内艰,也称作丁家艰,指遭逢父母亲的丧事。
“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
D. 赠,指朝廷给去世的官员或官员去世的父祖追封官爵,此指为宋湜追封官爵。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湜富有才华。
他幼时机敏聪慧,写文章下笔成文,辞句华美,受到叔父的赞许和宋准的推荐。
B. 宋湜深爱重用。
他多次受到皇帝的赏赐,仕途顺利,一路升迁,真宗皇帝因他去世而暂停朝事。
C. 宋湜人品贵重。
他宽容含蓄,喜欢引荐年轻人,能急人所难,士子们都敬慕他,把他当作宗师。
D. 宋湜多才多艺。
他通晓音律,擅长下棋,书法道劲且娟秀,人们喜爱他的书帖,纷纷传播效仿。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温舒拊背曰:“此儿真国器,恨吾兄不及见也。
”
(2)内侍掖出,太医诊视,抚问相继,以疾亟闻。
16. 宋湜病重之后,真宗皇帝是如何待他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题梵隐院①方丈梅
晏敦复②
亚③槛倾檐一古梅,几番有意唤春回。
吹香自许仙人下,照影还容高士来。
月射寒光侵涧户,风摇翠色锁阶苔。
游蜂野蝶休相顾,本性由来不染埃。
注:①梵隐院:在浙江定海。
②晏敦复:南宋诗人、正直大臣。
③亚:同“压”。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古梅的形象,抒发诗人对梅花的赞赏之情。
B.颔联以“吹香”和“照影”描写梅花的清香与芳姿。
C.颈联中诗人借月光把梅的精神具体化,从正面突显了梅花晶莹洁净的形象。
D.诗人在这首诗中移情于物,创造了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18.首联运用了哪种修辞?塑造出梅花怎样的形象?
19.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品质?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