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热考大题练(1)(含解析)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考(人教)历史热考大题练(1)
李仕才
1.(2018·河北石家庄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人团体的兴起是明清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特点。

以地缘关系组合而成的商帮和以业缘关系组合而成的行会等组织具有很多的经济功能。

以行会为例,通过统一规定手工业产品的规格、价格,限制作坊开设的规模和地点,统一工资等手段来限制同行竞争。

明清时期的商人组织承担着市场交易中所需的信用与保证功能,并利用传统伦理道德对市场交易进行规范。

商人组织还经常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建立信息网络,收集市场价格、政府政策等信息并由此获利。

一些商人组织规定,会员间及会员与其他商人组织间在工商业上发生纠纷时,须交由董事仲裁;如遇重大事情,便召集全体会员来共同评判,给出的处理意见具有一定的强制力。

当时的商人组织在同政府的博弈中通过同盟抵制和抗争等手段,具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摘编自杨海滨、杜佳《明清商人组织与市场网络》等材料二商会是清末新政过程中产生的资产阶级工商业社团。

1904年,清政府颁布《商会简明章程》,谕令在全国各省各埠设立商会,后来逐渐形成了总会、分会与会所的三级组织体制。

据统计,苏州商务总会的首届会员多达40个行帮1 056户;天津商务总会1905年入会者有32行581家。

商会可以通过合法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商部规定:“如遇需索留难等事,倘有阻碍,该董事尽可直言指报,由商会处送交司务厅严办。

”商会的内部构造一般由各业行会和新式企业的代表组成,处于领袖地位并能左右会务活动的主要是新式企业代表。

商会开会时“务须开诚布公,集思广益,各商如有条陈,尽可各抒议论,稗择善以从,不得稍持成见。

”上海商务总会规定,表决时“以可否孰多之数为准……倘事不便言明者,可用机密投筒法。

”到1912年,商会覆盖了除内蒙和西藏之外的全国各省区。

在抵制美货、挽回利权、国会请愿、兴办教育等活动中,商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商人团体兴起的原因,并指出商人团体的经济功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商会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作用。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结合明清时期的时代特点,从经济、政策、金融、观念等方面的特征分析;第二小问功能,据材料一信息归纳。

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从时代性、运作机制民主性、政府政策及法律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二从对经济、思想解放及近代化角度归纳。

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交通条件的改善等);国家政策的影响(赋税政策的调整;海禁政策的松弛等);白银逐步货币化;社会观念的变化(重商、
崇商观念;工商皆本思想)。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经济功能:建立行业和经营秩序;承担商业活动中的信用与保证功能;收集与交流信息;调停工商业纠纷;与政府抗争以维护商人权益。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特点:体制健全;打破了行业和地缘的限制;政府的政策支持、法律保障;凸显现代性(资产阶级性质);内部运作民主化。

(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作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有利于开启民智,提高民众素质及思想解放;积极参加政治活动,推动了近代民主化进程。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了维护满洲贵族的利益和特权,清初、中期推行高度的中央集权体制,清廷注重提高地方督抚中满员的比例,出任总督的旗员比例尤高。

以1837年为例,先后任总督者共10人,其中有7位旗人,占70%。

同年任巡抚者共20人,其中有8位旗人,占40%。

1860年后,湘淮军取代八旗、绿营兵成为清军主力,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手中。

据统计,仅湘系集团,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提督者即有数十人之多;官至道员、总兵以上者又有100多人。

而在1864年,在10名总督中,旗员只有3人,占30%,在担任过巡抚的19人中,则是清一色的汉员。

其势力从长江中下游各省扩展至华南、西南及直隶、山东、河南、陕西等北方省份。

自湘军起,兵归国有一变而为兵为将有,同时湘淮军的饷需也由将帅“就地筹划”得来,而非由清廷户部调拨,总督、巡抚就利用手中的兵权,独揽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诸大权。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材料二清王朝的覆灭,固然因革命的冲击所致,但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清王朝何以在武昌起义后迅速土崩瓦解?宣统年间,摄政王载沣极力集权于皇族亲贵,将中央集权推至极致。

然而,清廷的实际主政者摄政王载沣与隆裕太后都不是强有力的核心人物,通过新政所企求的中央集权,并没有真正地强化中央政权,同时还失去了对地方的实际控制力。

在清廷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地方督抚权力相应地大为削弱,实际上是一种“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

清廷把各省新军的指挥权、调遣权统归军谘府、陆军部,削去地方督抚的兵权,是最为致命的。

地方督抚面对革命,除少数顺应世变潮流以外,多数督抚想效忠清王朝,但大都有心无力而已。

当清廷中央与地方督抚权成一并表落之时,军人势力乘势而起,出现军人干政,袁世凯正是依靠其北洋系军人的支持,而顺利地逼清帝退位,并攫取了民国大总统职位。

——摘编自李细珠《辛亥鼎革之际地方督抚的出处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60年前后清朝政局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王朝迅速垮台的原因。

综上所述,谈谈晚清政府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教训。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1860年后……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手中”,信息判断;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上、经济上分析;第三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及阶段特征分析变化的影响。

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信息从辛亥革命的影响、晚清统治内部、军阀势力崛起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教训,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信息从中央与地方关系及政治稳定等角度分析。

答案:(1)变化:在地方权力结构中,满汉势力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满洲官员的比例大幅度下降,汉族官员的比例迅速上升。

原因: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湘淮军成为清军主力;清廷政策调整,重用汉族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兴起。

(任答三点即可)
影响:短期来看有助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护清王朝统治;长期来说,汉族地方势力的兴起,出现了内轻外重、“督、抚专政”的局面,削弱了清王朝的中央集权。

(2)原因:辛亥革命的冲击;皇族内阁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内外皆轻”权力格局;北洋军阀势力崛起,军人干政。

教训:地方权力过大,造成中央政府政令不行,严重威胁了中央的权威与统治;新政及“预备立宪”影响了地方的稳定与发展;丧失了对军队的控制。

3.(2018·四川成都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90年代,美国海军军官马汉在《海权论》一书中提出“海权”的概念,“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

前者包括所拥有的舰队和附属的基地、港口等各种设施;后者则包括以海外贸易为核心的、与海洋相关的附属机构及其能力,也就是国家海洋经济力量的总和。

马汉的这一论述最大程度地拓展了海权的内涵和外延。

从物质形态上来说,海权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在海洋上的综合实力。

建立和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对促使国家经济的繁荣和财富的积累、夺取制海权和打赢海上战争以及维护国家国际政治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马骏主编《战争论丛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马汉“海权论”提出的背景。

(2)简述近代以来西方大国海洋霸权的兴衰历程,并谈谈你对“海权”的认识。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世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早期殖民霸权的争夺、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美国(美国工业实力迅速增强,迫切要求开辟海外市场)两个角度作答。

第(2)问第一小问历程,结合所学知识西欧美国殖民扩张与争夺历程直接作答;第二小问认识,可以从政治(加强海防建设)、经济(开发海洋资源)、思想(树立海洋意识)的角度进行作答。

答案:(1)背景:新航路开辟后,海洋逐渐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通道;西欧大国的兴衰与海洋霸权密切相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剧了对世界市场的争夺;美国工业实力迅速增强,迫切要求开辟海外市场。

(2)历程: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确立起海上霸权;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英国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最终击败荷兰,通过七年战争最终战胜法国,于18世纪中期成为海上霸主;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西半球的霸主,二战后,成为世界头号海洋强国。

认识:树立海洋意识;加强海防建设;开发海洋资源。

(任答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