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淋的辩证论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淋的辩证论治
作者:李玉梅
来源:《医药月刊》2008年第03期
关键词:石淋中医中药辩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25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8)3-0239-02
肾、输尿管及膀胱结石即泌尿系结石,中医统称为:石淋、血淋,属五淋范畴。
是当今危害人体健康的泌尿系常见病、多发病。
其多发于青壮年男性,对劳动力的影响颇大。
其发病与地理、气候、个人饮食习惯以及运动量有一定的关系。
早在《内经》中有“证”病名的记载,而历代医家颇为重视,运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作非手术疗法的治愈率也在不断上升。
多年来,笔者在临床上运用中医辩证治疗本病,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以飨其道。
1 病因病机
《丹溪心法》曰:“诸淋所发,皆肾虚而膀胱生热也。
”《中藏经》云:“虚伤真气,邪热渐深,又如水煮盐,火大水少,盐渐成石。
”尿路结石形成较为复杂,其病因认为有三:一是“肾虚膀胱热”,由于房事过度或年迈体弱,命门火衰,肾阳衰微,虚寒入内,导致肾气虚,膀胱气化失调,水道不得通利,水结石聚而成。
二是伤于饮食,如过多食入肥酒肉之品,也可直接感受湿热之邪,以至湿热蕴积于下焦,尿液受其煎熬,日积月累,尿中杂质结为砂石,小者为砂,大者为石,或在于肾,或在于膀胱,或在于尿道,故名石淋。
三是久病多瘀,尿路结石病程绵长,结石羁留,阻遏络脉,导致气滞血瘀。
因此尿路结石的基本病机则肾虚而膀胱湿热,前者是本,后者是标,在本病发生变化中,又出现气滞血瘀的病理所在。
2 辩证论治
石淋的主要症状与西医的泌尿系结石的临床表现相似。
肾结石为肾区呈钝性隐痛和肋脊角压痛;输尿管结石可见患侧上腹部及肾区突发性绞痛;膀胱结石则排尿时疼痛,有时放射至睾
丸或外阴部,运动时加剧。
血尿、脓尿、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以及膀胱胀痛。
溺中有砂石排出,甚则尿路梗阻引起尿闭或肾盂积液等。
故临床上将其分为四型。
2.1 湿热下注型
症见:恶寒发热,腰痛,并可放射至肩胛部,小腹部或腹股沟,伴恶心呕吐,尿频数色赤,溺时涩痛,或尿中挟有砂石,舌红苔黄腻,脉弦或滑数。
治宜: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处方:用八正散或导赤散加减。
常用药物:瞿麦、萹蓄、车前子草、滑石各10g,山栀子10g,鸡内金20g, 海金沙、金钱草各30g ,甘草5g。
加减: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各10g;发热、小便检验有脓细胞,加入银花、蒲公英各15g,舌苔厚腻纳差加入麦芽、白术、茯苓各10g。
2.2 气滞血瘀型
症见:突然腰部或侧腰部持续性或阵发性绞痛,溺时小便突然中断,疼痛剧烈,牵扯腰腹,待砂石排出后疼痛可缓解。
检查肋脊角处叩击痛呈阳性;或侧腹部压痛,痛后伴血尿,尿检镜下血尿,X线摄片腹部可见结石阴影,舌质黯红,边有瘀点或瘀斑,脉弦紧或沉。
治宜:活血化瘀。
处方:石苇散加减。
常用药:石苇、车前子草、冬葵子各12g,茯苓、赤芍、桃仁各10g,滑石15g,玉米须20g,甘草6g。
加减:输尿管上段结石加三棱、莪术各10g;输尿管下段结石加乌药10g;血尿加白茅根20g,大、小蓟各12g,血余炭10g,甘草梢6g。
2.3 肾虚型
2.3.1 肾阴虚:
症见:头晕耳鸣,腰酸腿痛,精神萎靡不振,失眠盗汗,心悸气短,食少纳差,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肾阴虚,滋阴补肾
处方:六味地黄汤加减。
常用药物:生地、山萸肉、丹皮、枸杞子各10g,茯苓、泽泻各12g,百合、五味子各10g,焦谷、麦芽各12g。
2.3.2 肾阳虚:
症见:腰膝酸软,恶寒,面色恍白,尿频或小便不利,夜尿多,舌淡白,脉沉细弱。
X摄片可见结石或伴积液等。
治则:温补肾阳、化石通淋。
处方:肾气丸加减。
常用药物: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各12g,丹皮、泽泻各10g,熟附子10g,肉桂3g,金钱草30g,鸡内金20g,薏仁15g。
2.3.2 加减:
有积液者加虎杖15g;阴虚加女贞子、旱莲草各15g;纳差疲倦、腹胀满、便溏加党参、黄芪、茯苓、白术各12g。
3 病案举例
金某,男,19岁,2007年5月26日初诊。
主诉:尿频、尿急、尿痛、右侧腰部绞痛2天,痛甚时则放射到腹股沟处,小便刺痛感,伴肉眼血尿。
经某医院B超检查,右侧输尿管下段结石1.8×1.2cm,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尿常规检查:白细胞(++),红细胞
(+++),脓细胞(+),草酸钙结晶(++)。
右肾区明显叩击痛。
证属:石淋症。
此乃膀胱气化不利,湿热蕴结下焦。
治宜:清热利湿,化石通淋。
处方:八正散加减。
常用药物:车前子草、山栀子、滑石各项工作15g,大黄6g,金钱草30g,鸡内金20g,白茅根30g,海金砂、元胡、冬葵子各12g,芒硝10g,7剂,水煎服,日2剂分早晚2次服。
多饮水。
药服7剂后,排出5粒米粒样石粒。
复查尿检均正常。
二诊,倦怠不适,排尿失控现象减轻,但仍觉不通畅感。
守前方加党参10g,萆薢12g,减大黄加王不留行12g,7剂。
三诊,服药第2剂时,又排出2粒如米粒样结石,质硬,已无任何症状。
X摄片,B超复查,右肾无结石阴影,无积液。
为巩固疗效,守前方去芒硝,连服15剂,随访至今未复发。
4 体会
尿路结石以腰酸疼痛、血尿、排出砂石为主症。
但临床不必拘泥,虽无典型症状,只要X 摄片及B超检查诊断有结石,即可按尿路结石进行治疗。
本病临床可分为湿热型、血瘀型和肾虚型。
临床上湿热型较为多见,但由于其病情较为复杂。
多兼杂相见。
现代医学认为,肾结石的治疗方法有3种:外科手术取石;体外震波碎石;内科保守排石疗法。
其中后者以中医疗法的经验最为丰富。
只要辩证准确,治疗得当,用药及时,凡结石直径2cm以下可望排出体外;若结石较大或积液较重者,必须外科手术治疗。
本病必须辩证,辩病与专科用药相结合,
不管何证型,均可加入有化石、溶石、碎石作用的鸡内金、金钱草、海金砂等。
处方剂量要大,则可以提高疗效。
在治疗上要攻外兼,顾及标本,以防清利太过,耗伤肾气,更要注意病人的舌变化,利久则耗伤阴津而见舌光。
因此,在治疗上要采取攻而不伤正气,补虚又排石的治则,停攻时可用六味地黄汤加减调理。
笔者在临床中体会到,服药期间应当多活动如体育锻炼之跳跃、跑步运动,加大饮水量,并调整饮食结构,是排石的关键(多饮水跳一跳,以利于结石排出)。
X线、B超检查结石阴影消失、临床症状痊愈时,仍坚持口服排石作用的中药,以巩固疗效,可预防结石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