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3课大堰河-我的保姆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 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页小小的扁舟”?
2012年12月6日《辽沈晚报》C06版刊出之《风雪中的鹊巢》一文中,有句话:“在风的淫威下,那个简陋的巢,像是巨浪里的一页小小的扁舟,时刻都有被倾覆的危险。

”此处数量词组“一页”不妥,该用“一叶”。

页,量词,旧指单面印刷的书册中的一张纸,现指双面印刷的书册中一张纸的一面,有“扉页、活页、册页”等词。

“扁舟”即小船,不能用“页”来计量。

叶,本是草木之叶,也用以指像叶子似的轻飘飘的东西,还用以比喻小而轻之物。

《说文解字·艸部》段玉裁注:“凡物之薄者皆得以叶名。

”扁舟是小而轻的船,所以用“叶”来喻之十分形象。

苏轼《赤壁赋》中就有“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之句。

另外,句中“小小的扁舟”之“小小的”,亦属多余。

因为扁舟的“扁”念piān,意思就是“小”。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李景祥 作者简介
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的一个地主家庭。

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艾青”在《春光》杂志上发表了《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感情真挚,诗风清新,引起诗坛的轰动。

这首诗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抗战以后,诗人三年辗转漂泊的生活,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坚实的生活基础。

长诗《向太阳》和《火把》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倾诉了诗人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唱出了对抗战必胜的信心和对将士由衷的礼赞。

这期间出版的诗集有《旷野》《北方》等。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他的诗在思想上和风格上都有明显变化,这时期出版诗集《黎明的通知》等。

新时期,艾青的代表作有长诗《在浪尖上》《光的赞歌》,诗集《归来的歌》《彩色的诗》等。

相关知识
大堰河是个童养媳,她的名字就是她出生的那个村庄的名字。

她的村庄叫大叶荷,大堰河是谐音。

大叶荷这个村子很小。

这个女孩子从小嫁到畈田蒋村做童养媳,度过了劳碌悲苦的一生,死时只有一口很简陋的棺木,一手把纸钱的灰,用几把稻草盖一盖棺材,旁边也围点稻草,就算是一个坟墓。

1.注音
(1)大堰.河 ____ (2)荆棘. ____ (3)虱.
子 ____ (4)灶.火 ____ (5)掐.死 ____ (6)火钵.
____ (7)碾.米 ____ (8)忸怩. ____ (9)冰屑.
____ (10)麦糟. ____ (11)炖.肉 ____ (12)团箕.
____ (13)凌侮. ____ (14)叱.骂 ____ (15)咒.
语 ____ (16)⎩⎪⎨⎪⎧芳菲. 菲.
薄 (17)⎩⎨⎧泥.潭 拘泥.
(18)⎩⎪⎨⎪⎧漂泊. 血泊.
(19)⎩⎨⎧青苔. 舌苔. 答案:(1)yàn (2)jí (3)shī (4)zào (5)qiā (6)bō
(7)niǎn (8)ní (9)xiè (10)zāo (11)dùn (12)jī (13)wǔ (14)chì (15)zhòu
(16)⎩⎪⎨⎪⎧fēi fěi (17)⎩⎪⎨⎪⎧n ín ì (18)⎩⎪⎨⎪⎧b óp ō (19)⎩⎪⎨⎪⎧t ái t āi
2.写对字形
(1)⎩⎨⎧屋yán shàn 养zhān 仰 (2)⎩⎨⎧niǔ 怩
niǔ 扣按niǔ
(3)⎩⎨⎧荆jí cì 痛乖là (4)⎩⎨⎧围yàn
yà 苗助长yǎn 旗息鼓
(5)⎩⎨⎧qiā 死xiàn 害chǎn 媚 (6)⎩⎪
⎨⎪⎧l ín ɡ 侮lénɡ 角línɡ 墓
答案:(1)⎩⎪⎨⎪⎧檐赡瞻 (2)⎩⎪⎨⎪⎧忸纽钮 (3)⎩⎪⎨⎪⎧棘刺剌 (4)⎩⎪⎨⎪⎧堰揠偃 (5)⎩⎪⎨⎪⎧掐陷谄 (6)⎩⎪⎨⎪⎧凌棱陵
“而”是个象形字,金文中下垂的四条线,像往下垂披的颊毛的形状。

“而”本意是“颊毛”,后来被借用为连词,当“如果”“但是”讲。

用“而”作意符多与毛发有关,如“耍”,意为“玩耍”。

古代嬉戏,多在须发上打扮,所以用“而”和“女”作意符,引申为“戏弄”“施展”。

3.解释词义
(1)典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典当,以物抵押换钱。

(2)泛指父子等天然的亲属关系。

判断加点词语运用的正误。

(打“√”或“×”)
A .为了赵国的大局,在触龙的劝说下,赵太后最后答应把长安君典押..
给齐国,以换取齐国出兵抗秦。

( )
B.这么好的天气去郊游,同学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地享受天伦
..之乐。

( ) 答案:A.×B.×
4.辨析近义词
(1)做客·作客
[辨析]“作客”是指寄居异地。

“做客”是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

①这些年来,他________他乡,尝尽了人间的悲苦。

②我昨天到亲戚家________,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答案:①作客②做客
(2)给予·赋予
[辨析]“给予”使别人得到,给。

“赋予”一般用作交给重任、使命等。

①感谢您这些年来________我们学校无私的帮助。

②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是历史________我们的任务。

答案:①给予②赋予
(3)旧识·熟识
[辨析]“旧识”指旧日有交往的人;老朋友;旧交;旧知。

“熟识”是形容词,认识某人较久;认识事物较深刻。

①他和我是________,这件事就交给我办吧。

②有几个和我________的同学心里也很不平。

答案:①旧识②熟识
(4)忸怩不安·惶惶不安
[辨析]“忸怩不安”指羞惭的样子,不好意思,心里慌乱;“惶惶不安”指内心害怕,十分不安。

①他说话________,像个大姑娘似的。

②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百姓________。

答案:①忸怩不安②惶惶不安
5.积累名句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爱这土地》)
(2)我是地主的儿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大堰河——我的保姆》) 答案:(1)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
背景链接
艾青出生时母亲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因此他被送到一位贫苦
农民家里抚养。

5岁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

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里长大的”。

1932年诗人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7月12日,艾青和其他12名青年遭到逮捕,国民党反动派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控告这些手无寸铁的青年“颠覆政府”,艾青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

《大堰河——我的保姆》即写于诗人在监狱的日子里。

当他看见了漫天飞舞的雪花,联想到保姆落满白雪的坟头,挥笔写下了这首赞颂劳动人民、诅咒黑暗世界的诗篇。

文脉梳理
一、阅读课文第1~2节,回答下面的问题
诗歌的第1节中“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出现了两次,这是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反复修辞,属于间隔反复。

诗人反复咏叹“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既交代了大堰河与“我”的特殊关系,又突出了诗人难忘大堰河的养育之恩,表现了对大堰河的深情,为全诗奠定了浓郁的抒情基调。

反复的作用
反复的作用:①用于说理文章,起强调作用;用于抒情写景文章,增强感染力。

②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

③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语言优美。

④结构上,有承上启下、划段分层的作用。

如:第4节诗中,诗人反复咏叹“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强调了大堰河给诗人带来温暖与抚慰。

用“厚大”一语双关,既表现了大堰河的勤劳,也暗示了乳母的手给乳儿带来的温暖。

二、阅读课文第3~10节,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3节诗除了间隔反复外,还运用了哪种修辞?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排比。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构成排比。

诗人运用排比修辞,描绘了一组冷落凄清的画面:荒凉的坟墓、冷落的故居、被典押了的田园、长了青苔的石椅。

渲染了悲惨凄凉的氛围,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对保姆大堰河的思念和哀悼之情,由此引出了对大堰河悲惨一生的回忆。

同时,运用排比,使内容凝练,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

2.诗人在第4、6节诗中分别描述了大堰河家的生活和自己家的生活,这两处描写有什么联系?诗人为什么这么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4节诗描述的是大堰河家的清贫却温暖的生活情境;第6节诗,诗人描述的是自己家富裕却冷漠的生活。

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大堰河家虽然物质条件很差,但诗人得到的是无私的爱;自己家虽然物质条件很优裕,但诗人精神上极其痛苦。

诗人在对比中把对大堰河及其家人的留恋和在自己家里的拘谨就表现出来了。

3.第4节诗连用八个“在你……之后”排比来描写,属于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八句排比描写了八个生活细节,属于细节描写。

一方面具体地铺叙了大堰河的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另一方面表明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料着乳儿,时时给他以温暖,处处给他以爱抚,充分地表现出大堰河的善良、勤劳,对乳儿无私的爱。

4.第4~8节虽然主要表现大堰河对诗人的慈母胸怀,但也有许多地方表现出大堰河生活的不幸,试从诗中找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第4节诗中,一方面表明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料乳儿,时时给他以温暖,处处给他以爱抚,另一方面却表现了大堰河的极度贫穷和家务劳动的繁重。

②第7节中,六个排比句表现出:不论冬夏,不分寒暑,大堰河年复一年地承担着繁重的劳动。

含着笑,不停地劳动,一方面表现了大堰河的勤劳、淳朴、宽厚、善良;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她命运悲惨,极容易满足。

首尾反复,则表明大堰河为了生活,付出了一切,先是乳汁,后是双手。

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

③第8节中写到大堰河曾做过一个美丽但不能对人说的梦,这里也包含因阶级差别带来的心酸,美丽的梦境和下文的凄惨死亡形成对比,增强了悲剧气氛。

5.试分析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内涵。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
..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
....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
..掏着猪吃的麦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结冰”和“冰屑悉索”从侧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表现了她劳动环境的恶劣,“用手”表明没有其他工具可供使用,表现了她劳动条件的恶劣,这些环境和条件既形象地描写出她不分寒暑任劳任怨、质朴宽厚的性格,又与“她含着笑”形成对比,突出了她令人唏嘘的善良和对乳儿深深的爱。

6.第10节用了一连串的数量词,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数量词组“四十几年”“数不尽”跟“四块钱”“几束”“几尺长方”“一手把”形成尖锐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不公道的世界”的揭发和控诉:大堰河只活了“四十几年”,可是她却受了“数不尽”的凄苦;埋葬她的,只是“四块钱”的棺材,“几束”稻草,“一手把”的纸钱的灰——这就是她辛苦一生所得的最后报偿!诗人强烈的愤慨包含在这数量词组的对比之中。

排比的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排比的作用:加强语气,增强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如:第7节诗,六个“她含着笑”组成排比句,一方面写出了大堰河劳动时的乐观态度,另一方面写出了她为了自己的家而付出的艰辛,每句都描绘了一幅令人心酸的画面。

三、阅读课文第11~13节,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1节诗人叙述大堰河死后的情况,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大堰河死后,她的丈夫也死去,儿子除了做土匪当炮灰,便只能做伙计当奴隶。

诗人通过叙述大堰河一家的悲惨遭遇,揭示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对他们寄予深深的同情,并诅咒和控诉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2.诗人为什么要用“紫色”来形容大堰河的灵魂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种看法,紫色是高贵、神圣的象征,如“紫气东来”“紫禁城”等。

大堰河身份虽卑微,但她慈爱、善良、勤劳,集中了人之善德。

诗人用“紫色”修饰她的“灵魂”,一是写出了大堰河灵魂的美丽与高贵,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感激与歌颂;二是化抽象为具
体,增加了诗意。

另一种看法,紫色是伤痕的颜色,是凝血的颜色,是因窒息而死的人的颜色,代表了不幸、苦楚、伤痛和死亡,大堰河悲苦一生,结局悲惨,因而称其灵魂为“紫色的灵魂”。

3.第11节用了第三人称,而第12~13节用了第二人称,诗人为什么要变换叙述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第三人称“她”是客观交代,便于作者宏观地表现大堰河的品格和对她的同情;用第二人称“你”是作者表达感情的需要,便于作者直抒对大堰河的深情。

4.阅读第12节,作者笔下的大堰河只是他个人的保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大堰河是有着象征意义的。

大堰河的性格特征和不幸遭遇,在旧社会颇有典型性。

第12节中诗人深情地写道:“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

”由此可见,“大堰河”成了像大堰河一样勤劳善良而又贫苦一生的广大劳动人民的代表。

对比
对比:也叫对照,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进行相对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对比的作用: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如:第10节诗,“四十几年”“数不尽”与“四块钱”“几束稻草”“几尺长方”“一手把”等短语,把大堰河生前的勤劳悲苦与死后的惨淡进行了对比,凸现出大堰河的悲惨命运,从而表现出诗人对不公平社会的诅咒和控诉。

[名家视角]
20世纪30年代末的上海,一位著名诗人见到艾青,动情地说: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纳河,埃及有尼罗河,我可以骄傲地说:中国有大堰河!
【上下求索】
诗人笔下的“大堰河”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象征意义?
[探究思路]
抓住对大
堰河的描写和叙述的诗句―→
概括
形象
特点
―→
结合诗人
和时代背
景、对应
诗句
―→
揭示
象征
意义
[探究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大堰河的形象:①大堰河是勤劳的:她用她“厚大的手掌”洗衣、做饭、养鸡、喂猪,终日操劳。

②她又是善良的:她永远“含着笑”去做每一件农活,乐天安命,质朴乐观。

③她又是慈爱的:纵使在终日劳作的疲惫之后,她仍然不忘记用她“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④她还是博大的:她像亲生母亲一样,“深爱她的乳儿”,“对她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她梦想能“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这个原本不太高的期望即使只能是“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她也心满意足了。

⑤她又是悲苦的:贫苦、劳累的生活过早地夺去了她的健康,使她“含泪的去了”。

大堰河的象征意义:大堰河是中国劳动妇女的缩影,她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地奉献自己生命中全部的爱,她是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所以诗人才深情地唱出了“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诗人通过赞美大堰河,表达了对大地上所有像大堰河一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微写作训练
请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一篇以表达“母爱”为主题的短文。

(200字以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当时我14岁,自认为已经长大,根本听不进母亲的话,火气冲天地扔了一句坚决不上学的狠话。

母亲本想吓唬我一下,谁知情急之中,把手中的小剪刀意外扔出了手。

小剪刀的一头正好扎中了我的大腿根部。

为了达到辍学目的,我硬着头皮,忍着剧痛,要挟母亲答应。

母亲的情绪一下子失去了控制,她边哭边说,“没有文化不会有出息”,“不读高中怎样向你故去的父亲交代,万万不能让母亲后悔一世啊”。

母亲的话像一根针扎在我的心尖上,那份伤心远远甚于肉体之痛。

我把小剪刀取出来后,母亲像做错了事的孩子一样颤抖着为我包扎伤口。

止住了血,母亲一把搂住我,嚎啕大哭。

母亲的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裳,我和母亲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很久很久。

我的左腿上至今还清晰地留着一道疤痕,它成了母亲望子成龙的见证和催我奋进的动力。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檐.(yán)头粗糙.(cāo)隽.(juàn)永青苔.(tái)
B.溘.(kè)死渗.(shèn)入火钵.(bō) 踟.(zhí)蹰
C.漫溯.(sù) 媛.(yuàn)女咒.(zhòu)语颤.(zhàn)动
D.忸怩.(ní) 模.(mó)样叱.(chì)骂长篙.(hāo)
解析:B项,“踟”应读chí;C项,“颤”应读chàn;D项,“模”应读mú,“篙”应读ɡāo。

答案:A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欺凌神采飞扬枢纽文过是非
B.煤炭偃旗息鼓荆棘妄自菲薄
C.鞭苔耀武扬威谄媚声名狼藉
D.忧郁棱角分明嘈杂清山绿水
解析:A项,“文过是非”应为“文过饰非”;C项,“鞭苔”应为“鞭笞”;D项,“清山绿水”应为“青山绿水”。

答案:B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当同学们和着青春的节拍步入大学时,成长的欢乐一定________在胸间。

(2)临近节假日,省市物价局常常要启动价格临时________政策来稳定市场物价。

(3)只有人们爱护瓦尔登湖,这个充满着神秘和活力的林中湖泊才会永远________。

A.充斥干预年轻
B.充溢干预年轻
C.充溢干涉年青
D.充斥干涉年青
解析:(1)充溢:充满,流露。

充斥:充满,充塞,含厌恶意。

(2)干涉:过问或制止,多指不应该管却硬管。

干预:过问。

(3)年轻:年纪不大;年纪比相比较的对象小。

年青:处在青少年时期,专指人。

答案:B
4.下列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神曲《江南Style》红遍全球,其标志性的“骑马舞”被我国许多中小学改编成课间操。

为何流行娱乐无所不为?是向往个性自由成了人心的共同追求,还是“泛娱乐”时代让人心浮躁?我们并非食古不化,也绝不歧视流行文化,只是认为纯娱乐的东西只适合在娱乐圈风靡,不应在校园肆行。

我们不能为了猎奇和新颖就将课间操简单娱乐化,从而丧失了其应有的科学性。

A.无所不为 B.食古不化
C.风靡 D.肆行
解析:A项,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

这里应为“无孔不入”,指娱乐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B项,食古不化:指对所学的古代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于按现在的情况来运用。

C项,风靡:形容事物很风行。

D项,肆行:任意妄为。

答案:A
5.下列各个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不仅孙连祥孝顺自己的母亲在村里甚至在县城里出了名,照顾村里所有的老人也已经成为他分内的事。

B.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世纪爱心基金今天在京正式启动。

基金会向每位受助贫困优秀大学生每年资助5000元,帮助他们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业。

C.该局在回复中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吸取教训,决不允许类似错误再次发生,同时也祝愿广大网友对我们的工作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监督和指正”。

D.据介绍,征兵报名系统运行在首都征兵网上,主要设置应征报名、退役就业、跟踪
管理、资格审查、统计分析、发送短信等栏目。

解析:A项,关联词位置不当,应把“不仅”移到“孙连祥”的后面;C项,搭配不当,应把“祝愿”改为“希望”;D项,语序不当,正常语序应为“应征报名、资格审查、跟踪管理、退役就业、统计分析、发送短信”。

答案:B
6.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1)~(2)题。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1)此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谁相问”,用设问的手法,交代诗人的处境。

这两句写出诗人长夜枯坐、举目无亲的孤独,这样写更能鲜明突出诗人除夕之夜的凄苦、寂寞之情。

(2)“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历来为人激赏,称其为“客中除夜之绝唱”(《诗薮》),请你说说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两句形象地写出诗人身处异地,与家人远隔万里的凄凉处境。

其中“一年将尽”“万里未归”,构成对仗,把悠远的时间、广漠的空间,对照并列在一起,自有一种意绪茫茫、百感交集的情思。

7.根据语境,仿照画线的句子,续写两句话,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当我们明心见性,达到内外如一、心物合一的境界,我们便能从任何细微的事物中获得智慧的启示。

安静地看一瓢水,可以听到它演示的清净义,请汲来柔润自己的心田;细致地看一朵花,可以听见它宣说的庄严义,请掬来美化自己的生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万事万物,无时无地不在絮絮而语,百般譬喻,殷勤示教,告诉我们世界的真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时,注意内容必须选择细微事物,最好能用到“看”和“听”,但不能直接把声音作为描写对象。

答案:(示例)认真地看一棵草,可以听见它阐明的柔韧义,请摘来丰富自己的精神;默默地看一枚石,可以听到它叙述的朴实义,请取来充实自己的思想。

8.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华南七中学生会举办了一个“四季花卉”摄影作品展,请你为作品展写一段前言,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语意连贯,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个字(含标点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及准确、鲜明、生动等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材料要求写前言,答题时注意要开门见山,直接揭示作品展的基本信息;注意言简意赅,围绕标题介绍作品展的功能、目的和意义。

答案:(示例)“四季花卉”摄影作品展是由华南七中学生会主办的旨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的活动,在这个光、影和色彩汇集的花园里,我们将观察到桃花的娇艳、荷花的清纯、菊花的高洁、梅花的坚韧。

如果说植物是人类生活的伙伴,花卉便是其中最耀眼的一群。

这些作品凝聚了同学们的汗水与智慧,展现了各种花儿最美的瞬间,相信一定会给观众带来叹为观止的艺术感受。

(排比和比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