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花”工艺在陶瓷茶具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3期(总第139期)6月28日出版·双月刊
《 》 ·20·青
花瓷通俗简称青花。

青花瓷是用含有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胎上描绘纹饰,再施以透明釉(灰釉),经
1300度的高温用还原焰气氛烧造使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呈现青翠欲滴的蓝色纹饰。

氧化钴作着色剂的青花料(最有名的苏麻离青)烧成后普遍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具有庄重典雅,浑厚天成的艺术特性。

“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

“茶具”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

茶具在中国茶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与其饮茶的传统及方式有相当大的关系。

茶具按其狭义的范围是指茶杯、茶壶,茶碗、茶盏、茶碟、茶盘等饮茶用具。

历史上最古老的茶具,大约可推陶土制的缶,类似今天四川、云南的烤茶罐,它既可用来煮茶,也可作盛具用。

西汉以来出现了釉陶茶具,外表光亮平滑,且色彩鲜艳,初现了茶具的艺术性。

瓷器茶具的品种也很多,其中主要的有: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和彩瓷具(青花瓷属彩瓷系列)。

一、茶文化对陶瓷茶具的影响
“茶”字起源于最早的《神农本草》。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

我国从发现茶叶和制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年的历史了。

饮茶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

在公元758年,唐代陆羽写了一本关于茶叶的专著《茶经》,它详细介绍了栽茶、制茶、品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

所谓“言茶之原、之法、之具犹备,天下益知饮茶”。

西湖龙井、冻顶乌龙茶、黄山毛峰、碧螺春、平水珠茶、安溪铁观音、祁红、婺绿、滇红、大红袍等也成为中国十大名茶。

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家的伦理学、道家的自然观、佛家的禅语等。

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中国人对茶的喜爱从文人墨客到诸子百姓无不以茶为好,人们常用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从唐煮宋点,到明清冲泡,不论饮茶方式怎样变化,饮茶活动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并形成蔚为大观的茶具。

正是由于大家对茶的喜爱,才渐渐形成用专业的茶器喝茶,因此才有了茶具,而在品茶之余慢慢的大家又对茶具提出了新的要求 。

茶具造型不仅要实用还要有一定的审美性,从最初的陶罐到后来的专业陶瓷茶具,茶和茶具都在互相影响着各自的发展轨迹。

二、中国画和“青花”工艺在青花茶具中的
关系
中国画是用毛笔、墨、颜色,在特制的生宣纸上作画。

作画要用墨和水,水在生宣纸上的变化是极丰富的,渗化开来的水迹不但宽窄不同,作墨水渍毛边的样子也完全不同的,这样的画才是自然造物。

中国画种有人物、山水、花鸟等。

画法主要有工笔、写意两大类或工兼写。

工笔画主要是用线条造型艺术来表现自然之象,它以最简洁、最直接的方式描摹出对象的轮廓线。

写意则是“以形写神”的概括表现法,通过观察对象加以提炼、夸张、变形的手法,把自然物象变成艺术形象,赋予形象以情感,融入作者的气质、心态,达到“形神兼备” 触景生情”的境界。

另外国画是以“散点透视”的构图为主,也有“焦点透视”。

中国画是平面装饰艺术,只是从左到右,或自上而下地作
浅谈“青花”工艺在陶瓷茶具中的运用
朱建波
画,虽然也有圆形、扇面的形状。

但俱以方形为主。

而陶瓷坯胎则是以圆柱体为基本形状如:瓶、罐、壶、杯、碗、缸,虽然器型有不少变化,但是,基本上都是在圆柱体上的变形,所以在瓷坯上作画必需要充分考虑瓷胎的立体空间,上下左右,器型内外都要关注到细节,虽然可以随心所欲地装饰图案,但也一定要符合器物本身美感和构图的协调性。

并且还可以用“打散合成法”构图,在瓷胎上用锦地开光的形式,把一件茶具瓷胎分割成扇形、圆形、菱形等多种形状,在不同需要的位置上分别绘以人物、山水、花鸟、工笔、写意。

这样一件作品上显示出的风格是多样的,画画也会丰富的多。

既可一人画成,亦可大家合作,何不乐哉。

三、书法在青花茶具中的运用
以青花表现书法是独具一格的装饰。

意境不仅是势的美,更是境的美。

许多人喜欢宣纸上的深淡对比、粗细对比、大小对比的作品。

且书法装饰茶具有别于图案装饰,图案具有内容丰富,颜色艳丽,易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但是书法有的相对简单明了,一语道破。

书法的气势、内涵、蕴意也是不同于其它形式。

1、寓意 满足大众的需求和普遍的审美情趣,题写诸如“福
寿康宁”、“福如东海”、“永保万寿”、“龙马精神”、“天道酬情”、“延年益寿”等吉祥勉励的词句。

2、抒情 结合茶具的实用性,为满足大众的需求和普遍的审
美情趣,借用诗词佳句、抒发作者情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茶具题写王昌龄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等。

3、吸收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特点 青花
茶具画也有融书、画为一体的作品。

还可做记事(人)或堂款:如落款和印章题字等。

为增加收藏的趣味性,往往在茶具上加上落款和印章,比如景德镇制等作者印章,使购买者知道出处和作者的名讳。

四、传统图案纹样在青花茶具中的运用
在传统纹饰里有很多吉祥的图案都是可以借鉴到茶具中的。

如福禄寿等带有寓意的样饰,但青花瓷画讲究“水路均匀”,“水路”犹如国画中的空白。

通过“水路”的巧妙安排,使画面的穿插、虚实处理达到和谐的视觉效果。

所以在构图上,既突出画面的装饰美,又通过“水路”的安排,使画面疏密有致,虚实呼应,还要和茶具造型有统一结合,二者相互融合才会做出精美的茶具。

青花纹饰是传统审美思想的视觉反映,凝聚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感,体现出中华民族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祈愿,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

在整个青花纹饰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融入了不同时期历史文化特征,青花纹饰以独特的民族风格、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长久的艺术魅力传达了令人回味无穷的审美意蕴,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五、“青花”工艺在陶瓷上的表现
青花画法与国画一样,都是用毛笔作画,所不同的是载体、材料、颜料。

中国画在宣纸上渲染作画,画完马上就可以看到效果,不同的是,青花是用青料在坯胎上作画,纸上作画当即可见效果,而青花当时只是黑压压的一片,只有在烧成之后才能见到
收稿日期:2011-05-3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第23卷第3期2012年6

JINGDEZHEN'S CERAMICS
·21·
效果。

青花瓷吸收了国画中的“晕染法”,并在康熙年间创造出“分水法”,这也是与其它瓷画技法不同之处。

其画法是,先用线笔勾线,再用分水笔在线条的轮廓中分水,使画面产生出深浅不同的层次。

由于在分水时,笔尖只起到引出料水的作用,并不接触坯体,因此,“分水”作画的瓷器,画面料色均匀,没有笔痕,显得清爽明快,改变了以前的笔触现象。

为以后更好表现山水人物等不同的意境提供了更多的技法上的支持。

青花艺人也是在吸收国画“墨分五色”技法之上,采用“头浓、二浓、正浓、正淡、影淡五种不同的料水晕染,形成画面的单色色阶,创造多层次色阶,使整相画面丰富起来。

从具象到抽象,从繁琐到简洁,从艳丽到素雅,从鲜明到
灰暗,无不跳动着组合色色阶给人心旷神贻、豁然开朗的艺术效果。

六、结论
1、青花的茶具无毒、无污染,易清洗如长期持有且还有一定的价值。

2、茶文化的久远和茶具艺术承载太多的儒、释、道文化,也正是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

3、“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

陶瓷装饰作为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一部分,而青花茶具正以它强烈的民族文化烙印深深的印在世界陶瓷史上。

景德镇缘何称瓷都,曾是萦绕我心一道命题。

“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集天下名窑之大成”,“瓷业高峰是此都”。

可以列举很多华丽的词汇,优美的诗句来表述。

但总觉意犹未尽。

最近细读了《江西陶瓷科技志》,才大悟大彻:唯有创新才是这个产业不竭的动力源泉,唯有创新才是重振景德镇陶瓷雄风的坚强保障。

纵观景德镇千余年陶瓷史,历朝历代创新的轨迹清晰可见。

汉世冶陶,晋代形成产业。

唐代载“假玉器”进御。

宋代首创冰肌玉骨“影青瓷”,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

元代首创二元配方制胎法,烧制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青花和釉里红瓷器。

明代研制出红沉鲜润的紫红釉,创造成功青花斗彩装饰。

清三代更是达到新的高峰,引进铜胎画珐琅的彩料制成珐琅彩瓷,创制粉润柔和的粉彩瓷,色如牛血的郎窑红,朴素清逸的“墨彩”瓷,莹润剔透的玲珑瓷。

300 多年的“镇窑”烧造技艺流传至今,“高岭土”已成为国际矿物学专用名词,哪一项成果不是可圈可点?哪一项创新不足以造福子孙百代?瓷都的地位举世公认。

民国短短38年,创“新彩”刷花工艺,“珠山八友”开一代新风、诸多精英兴教育、图改良、破陋习、试煤窑,夙兴夜寐,只可惜内忧外患,时局动荡,壮志难酬。

幸得一声春雷,星移斗转,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稳定,政府助力,业内努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瓷业在继承传统、巩固提高等方面进行了艰苦探索,取得了不菲成绩。

逐步实现了原料标准化、装备现代化、烧成燃气化、产品
创新是重振陶瓷雄风的坚强保障
高档化。

科研机构竞相成立,陶瓷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尖端人才脱颖而出,高科技陶瓷异军突起,国际国内大奖纷至沓来……瓷都地位进一步巩固。

然而,我们决不能固步自封,应清醒地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陶瓷科技人才的广泛交流,各产瓷区取得了长足发展,称“都”之声不绝于耳,竞争尤为激烈。

加上该市陶瓷企业体制变革,陶瓷创新出现了新情况,遇到了新问题。

面临新的严峻挑战,更要努力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首先要在思想理念上创新,敢于突破传统窠臼,勇于牺牲眼前利益,善于“无中生有”,多做打基础利长远工作;其次要在科研体制上创新,充分发挥部省共建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陶瓷新材料国家地方研究中心、国家陶瓷产业基地、轻工总会、省市陶瓷研究机构以及大专院校陶瓷科研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探索民营企业陶瓷科研体制的建立,充分发挥民间陶瓷艺人的作用;再次要在激励机制上创新,关注科技创新成果、注重专利产权保护,定期召开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对有重大创新突破的科研机构和个人给予重奖,使从事工程、工艺等基础性科研人员与陶瓷艺术创作人员一样,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

从而持续推进陶瓷业在原材料、装备、工艺、品种、烧成及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等各方面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景德镇才能永远执陶瓷产业之牛耳,不断引领全国乃至世界陶瓷向前发展。

(熊水平)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