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晚清电报兴起与近代中国新闻业的发展_邓绍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晚清电报兴起与近代中国新闻业的发展
邓绍根
摘要:随着世界电报潮流的兴起,电报知识首先成为近代中国报刊传播介绍的内容,电报新闻成为近代报道的重要信息。
上海至欧洲海底电报线的修通,催生了近代中国新闻通讯业。
《字林西报》和《申报》等近代报刊的电传新闻揭开近代中国新闻电讯时代序幕,推动近代中文报纸发行号外,极大提高了新闻时效和新闻业务水平。
新闻界为争取新闻电报减价进行了持续不懈的斗争,促使近代中国新闻业迈入新闻电讯时代。
晚清电报的兴起与近代中国新闻业在中国近代化的转型中互相促进。
关键词:晚清;电报;新闻业;报馆;报纸
中图分类号:G21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019(2013)04-0073-08基金项目:暨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暨南启明星计划,12JNQM015);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2CXW007);教育部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12JJD860008)
作者简介:邓绍根,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广东广州510632)。
在近代,电报既指用电信号传送电码、文件、图表、照片等的通信方式,又指利用电报设备传递的文字信息。
电报的发明,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它开创了现代通讯的新纪元,成为改变人类文明的伟大发明之一。
电报传入中国,既是晚清变局的一大表征,又日益向社会其他领域潜进,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转型的重要推动力,促进了近代中国政治、军事、社会、文化教育和思想观念的重要变化。
这吸引了许多研究者以“技术传播与社会变迁”视角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如孙藜《晚清电报及其传播观念》、马伯庸和阎乃川《触电的帝国:电报与中国近代史》等。
新闻业作为近代中国的新兴事业,晚清电报的兴起对其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一些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关注,如陈昌凤《电传新闻对中美新闻叙事结构的影响》、刘磊《电报与近代中国报业》、夏维奇《清季报刊新闻电讯发展述论》等都对该问题的某一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均未能全面系统地对晚清电报兴起和近代中国新闻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为此,本文通过扎实的晚清书报史料,从“新闻本体”角度,系统探讨晚清电报促进近代中国新闻业发展的过程和影响。
一、电报知识传入中国与
近代报刊的电报新闻
1844年5月24日,美国发明家莫尔斯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电报通讯。
就在美国大力建设电报之时,中国人林鍼于1847年2月应邀赴美教授中文。
1849年回国后,他撰写游记《西海纪游草》,介绍美国电报技术,包括电报的原理、机器构造、传递方法,成为最早把电报介绍到中国的人①。
1851年2月,美国在华传教士玛高温译述的著作《博物通书》在宁波出版,第一次将西方电报技术知识系统引进中国②。
这立即引起近代中国报刊的关注。
3月8日,上海《北华捷报》刊文推介。
5月,广州《中国丛报》刊登专文介绍,文章说:该书“主要目的是向中国人传播电报原理,且为了使复杂的对象便于人们理解,他采用45幅插图简单向中国人传播电磁学原理”③。
8月30日,《北华捷报》积极呼吁在上海港口附近设立电线,传递船只失事消息,以便及时救助④。
《北华捷报》、《中国丛报》等掀开了近代
37
①②③④天津电信史料编辑组编印:《天津电信史料》(第一辑),1990年,第376页。
雷银照:《第一本中文电磁学著作及其历史地位》,《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年增刊,第129页。
The ChineseRepository,vol.XX,no.5,May,1851,p.284.
The North-China Herald,Augest,30th,1851.
在华英文报刊传播电报知识、报道电报新闻的序幕。
十九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欧美掀起电报建设浪潮。
电报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也成为西方列强海外侵略扩张的工具。
由此,它离中国国门越来越近,英美驻华使节纷纷游说清政府投入电报建设。
中文报刊对中外电报兴起进行了长期关注,刊登消息报道世界电报发展现状,传播电报知识,鼓吹电报用途,转载新闻电报,呼吁清政府修建电报通信。
香港最早的中文刊物《遐迩贯珍》首当其冲。
1853年9月3日,《遐迩贯珍》创刊“序言”就阐述电报意义:“泰西各国创造电气秘机,
凡有所欲言,瞬息可达数千里,而中国从未闻此。
”①此后,五次(1854年第5号、
1854年第7号、
1854年第12号、1855第7号、1856年第3号)报道欧美电报建设进展。
上海《六合丛谈》创刊后共八次报道世界电报发展现状。
如1857年2月,报道英美海底电缆铺设进展:“近英新设公会,造电气秘机,自英至北亚墨利加通线,由海底潜达。
……船约于五月里伦敦会于大西洋中,
连线之两端于此。
一舟至阿尔兰,一舟至新著大岛。
”它积极呼吁中国引入电报:“若能行于中国,则四海一体,呼吸相同,由是而天下民
人有益可以共知,有危可以相避。
”②《上海新报》无疑
是近代早期中文报刊中最热衷报道电报新闻的报刊,目前存留下的最早一号,即第45号(1862年6月24日)就有电报新闻的记载
:“花旗国现亦做铁线欲通至中国。
”至1872年12月停刊,经笔者粗略统计,该报刊载与电报相关的新闻报道多达160余篇。
其内容分五大方面:第一,报道世界时事。
如1862年9月21日,该报第二次刊登电报新闻就报道了美国南北战争的战况,“英国铁线来信报称:近日花旗国又打一大败仗,兵
俱退守,现在赶紧调兵”③。
第二,刊登西方重要货物
的货价行情。
1869年8月1日起,
该报连续12次刊登“伦敦电报行情”,专门报道西方货价行情变化。
第三,报道世界电报通信发展现状。
如1868年10月6日,该报刊登英国至印度、英法美跨洋电线的修建新闻。
1870年3月19日,报道了英国至印度、澳洲、新加坡电线的建设计划和具体修建过程。
第四,鼓吹电报之益,呼吁中国发展电报事业。
该报多次刊登《论电气奇处》、《论电报之益》、《电报神速》等文章,举例说明电报之速,
便民之利,救火之便。
第五,报道中国电报兴起过程。
1866年6月26日,报道英国商人雷诺在上海
擅自私架电报线遭受村民破坏的新闻。
1871年4月18日,丹麦大北公司敷设的香港至上海的水线,违反清政府不得登陆的规定,秘密从海上将海缆引出,沿扬子江、
黄浦江到上海市内登陆,并在南京路12号设立报房,开始开展英文电报业务。
4月22日、25日、27日、29日,《上海新报》连续刊登“电报行告白”,宣布准备开展香港至上海华文电报业务。
5月23日至6月20日,连续一个月刊登“电报行启”,介绍上海至香港华文电报业务程序,港沪电报宣告正式开通。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世界电报通信建设的高涨,
中文报刊如《中国教会新报》、《香港新报》、《中外新闻七日报
》、《中西闻见录》、《格致汇编》、《循环日报
》、《汇报》等都以欧洲轮船带来的欧美报刊刊登的电报作为自己的新闻来源,对中外电报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报道。
如1871年3月11日创刊的《中外新闻七日报》
就有电报新闻三则之多。
1871年6月11日,经过海底电缆的联通,
形成了一条上海—香港—伦敦—纽约、旧金山电报通信干线,第一次实现了中美间的越洋通信。
当天,电报发明家莫尔斯应邀出席纽约庆祝宴会,亲自见证纽约与香港和上海互发电报庆祝中美越洋通信的盛况。
6月23日,
上海《北华捷报》报道了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并刊登了电报全文,赞扬了莫尔斯的功绩④。
《香港新报》和《上海新报》分别于6月17日、7月13日以“精造电报”为题报道这一在电信发展史上有意义的大事,展望了中外电报通信的美好未来:“地球之内为电报所环及者三分之二,从此
可与中国声气相闻矣。
”⑤二、电报通信催生路透社在华建立远东分社
电报连接全球的通讯网络,促进了通讯社的发展。
1851年,
路透在电报系统发达的英国伦敦创办“路透社”。
路透社初期在伦敦股票交易所办公,主要是收集和发布商情信息。
1859年10月,为扩大信息范围,
路透特设“印中要闻服务”(Special India and China Service ),曾于1860年10月3日报道清军在北京向英法联军投降的新闻⑥。
1865年,路透社发展成为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实施东进政策。
路透派遣柯林斯(Herny W.Collins )前往东方,首要任务是在印度孟买
4
7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①②③④⑤⑥
松浦章等编:《遐迩贯珍》,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第715页。
沈国威编:《六合丛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546页、
732页。
傅兰雅、林乐知主编:《上海新报》,《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59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1页、
181页。
天津电信史料编辑组编印:《天津电信史料》(第一辑),1990年,第385页。
傅兰雅、林乐知主编:《上海新报》,《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59辑,第3206页。
Donald Read ,The Power of News :The History of Reute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p.32.
建立分社,开拓亚洲新闻市场①。
1866年3月,柯林斯创建路透社孟买分社,向利物浦及曼彻斯特等棉花市场提供行情快讯。
为扩大远东商业行情的搜集,1867年,路透社开始在上海设立代理处,俗称“和明行”或“和明洋行”,由庇而生(Walter Pearson)为代理人,任务是搜集中国消息供其伦敦总公司,同时也为《字林西报》提供某些新闻稿②。
该代理处曾发启事,说“该社拟接收中国各方的新闻消息,先由邮讯达新加坡,再以有线电报转发伦敦”。
“通启内述及有一位格兰脱君(C.M.Grant)许久做了贡献很大的事,便是在上海搜集了新闻消息,由海路寄往天津,由天津经过很远很危险的陆路送往西伯利亚哈克图的大北电报局,再用陆线拍发欧洲,这样比较由苏伊士河经过一个月一次的欧亚航程,可以减少了若干时日,这确是一件值得努力的事。
”③同年,《泰晤士报》远东通信员盖德润(Richard Simpson)担任《字林西报》主编,他成为以上海为基地的远东信息的供应者。
二者均向上海以外的读者服务,把东方的消息报道到英国和全世界去。
因此,“1867年成为上海新闻事业发展中里程碑式的关键年份”,“上海进一步成为远东的新闻信息的集散地”④。
1869年,亚丁到孟买的海底电缆,经由科伦坡一直连接到锡兰。
在电报线延伸到上海和新加坡之前,锡兰成为路透社东方通讯营业的中心。
1870年,电报线由新加坡向中国、日本延伸。
柯林斯顺着电报线的延伸先后访问新加坡、上海、长崎、横滨。
1871年4月18日,上海至香港电报正式开通,路透社驻沪代理处开始利用电报传递货价行情。
五六月间,《上海新报》刊登“和明洋行电报行情”告白达6次之多。
6月6日,伦敦至上海的海底电报线正式接通。
6月11日,香港、上海至美国旧金山、纽约的越洋电报通信开通。
8月12日,大北电报公司将上海到长崎的海底电报线修通。
由此,大北电报公司下辖上海、长崎、厦门、香港电报站及上海、厦门、香港电报收发处,有上海—香港水线1条,上海—长崎水线2条,长崎—海参崴水线2条,长崎—釜山水线1条,在中国逐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国际电报通信网⑤。
1872年2月,柯林斯在考察上海、长崎、横滨后,决定在上海建立路透社远东分社。
为此,日本学者不无羡慕地说:“路透社在远东的通讯活动的终端还是在上海。
当时的上海,除了有大北电报公司铺设的大北线之外,还铺了一条大东延长线,即经由印度通往伦敦的电报线。
”⑥上海远东分社辖区除中国外,还包括俄国的西伯利亚、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婆罗洲(今马来西亚)等地区,主要任务是采集有关中国的新闻资料供路透社总社采用,并渐次向中国境内的英文、中文报纸发稿。
路透社远东分社的正式成立,标志着近代中国新闻通讯业的诞生,预示着近代中国新闻业将向电讯时代迈进。
三、电传新闻揭开
近代中国新闻电讯时代序幕
路透社远东分社的成立,为中国通讯社发展之始。
20世纪以后,才有其他国家在中国开办的通讯社以及中国人自办的通讯社。
因此,路透社远东分社曾一度垄断了中国的新闻通讯市场,但它为中国通讯社事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⑦。
路透社远东分社建立后,只向上海英文报纸《字林西报》发稿。
该报在刊载路透社电讯时特别注明“专供《字林西报》”字样炫耀其特权。
该报一方面垄断路透社电讯的专用权,另一方面获得上海租界工部局优厚的津贴,因此,借助路透社丰富、全面的新闻报道,在上海的四家英文报纸中,这家报纸最受英文读者欢迎,销量最大,所得的利润最丰厚⑧。
《字林西报》刊发路透社电讯稿,标志着近代中国英文报刊率先揭开了新闻电讯时代的序幕。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交通和通信的呼声日益高涨。
民族危机的加深,使得清政府迫切需要创办电报沟通军事和外交信息。
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主持修建台南至高雄电报线。
1879年,李鸿章主持在大沽、北塘至天津架设电报路线。
1880年10月,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着手修建津沪电报线。
1881年12月24日,津沪电报线全线竣工。
12月28日,津沪电报沿线的天津、清江浦、济宁、镇江、苏州、上海等六处分局试运行。
津沪线修通后,“头一个月还免收报费,以广宣传”⑨。
57邓绍根:论晚清电报兴起与近代中国新闻业的发展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仓田保雄:《路透其人和路透社》,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136 137页。
马光仁:《上海新闻史(1850—1949)》,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5页。
胡道静:《上海新闻事业之史的发展》,上海市通志馆,1935年,第48页。
马光仁:《上海新闻史(1850—1949)》,第26页。
王垂芳:《洋商史———上海:1843—1956》,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311页。
仓田保雄:《路透其人和路透社》,第150页。
来丰、张永贵:《路透社远东分社的创办及对中国新闻通讯事业的影响》,《新闻界》2002年第3期。
来丰:《中国通讯社发展史》,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2年,第6页。
邮电史编辑室编:《中国近代邮电史》,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84年,第55页。
1882年1月16日,《申报》发表《本馆告白》,申明将聘请天津友人(访员)通过津沪电报线电传谕旨:“本馆因念谕旨为中国家最大最要之件,阅报诸君均以先睹为快,现故不吝重赀,与津友订定,请将每日京报上谕旨由中国新设之电报局传示。
”同日,《申报》首次刊登一则电传谕旨,并以“编者按”形式交代了电文的来龙去脉
:“二十五晚十一点钟,本埠电报局送到津友来信,内有恭录上谕一道,因本馆新闻已排定发印,未及照登。
兹用敬谨照录如左。
本馆谨识。
”同日,《申报》还以《电报盛行》为题报道了津沪电报线修通以及上海电报局将在四马路口浦滩营业的新闻。
一日刊登三篇与电报相关的文章,说明申报馆强烈意识到电报将对新闻事业产生极大影响。
1月16 19日,《申报》接连4天刊登《本馆告白》,并连续刊登电传谕旨。
1月17日,《申报》以“电音译录”为题刊登电传谕旨。
1月18日,《申报》开始固定以“本馆自己接到电音”为题刊登电传谕旨,并于19日、23日、24日、29日、31日刊登电传谕旨。
总之,在1882年1月,从16日开始,《申报》共8次刊登电传谕旨。
谕旨是封建王朝最重要的政治信息,也是京报的重要内容。
中国自主建设的津沪电报线投入运行后,就立即被申报馆利用来电传谕旨,并常设《本馆自己接到电音》专栏连续刊登京报谕旨电讯,揭开了近代中文新闻电讯时代的序幕。
《申报》电传谕旨,新闻范围显得过于狭窄。
为此,申报馆不断寻求突破。
1882年6月14日,《申报》刊登“津郡官报”的电讯,报道津河道吴湘畹的离职新闻:“昨接津友发来电信,知津河道吴湘畹观察因病出缺,是何日时及委署者何人,电音简略,未曾详及云。
”这是该报刊登的第一则非谕旨性质的新闻电讯,说明申报馆电传内容开始向谕旨外其他政治新闻突破。
10月24日,《申报》头版刊登“壬午科浙江乡试题名录”。
因此,随着新闻电讯业务的不断改进,经申报馆同仁不懈努力,《申报》从电传京报上的谕旨发展到报道地方政事再到刊登科举新闻,不断扩大新闻报道范围,预示着近代中国新闻电讯时代即将来临。
四、电报推动近代中文报纸发行号外
研究者认为,近代中国报纸发行号外,最早可追溯到英文《广州周报》于1836年10月发行的英文号外①;而近代中文报纸发行号外则是电报技术推动的直接结果。
在近代中国新闻电讯时代揭幕后,一些近
代中文报纸开始利用电报的快捷性电传新闻,发行号外。
据卓南生考证,1874年5月4日,《循环日报》印刷
出版的“小纸”是中文报纸的第一张“号外”
②。
该号“小纸”全文如下:
上海法界华民滋事
顷刻德臣日报馆接到上海电报云:有华人于法租界内滋事,将法国人所居房屋纵火焚毁,所有悉付一炬。
法国巡差击死数华人。
迨后西人召集民壮及船上水手前来护卫,以备不虞。
现闹事虽无碍,而人心未得平安。
推其事之由来,则因西人建筑新道,而华人谓有碍宁帮坟墓,遂致龃龉,以至启衅。
是事关涉中外交际,特印小纸以便先得览观。
同治十三年三月十九日,中华印务总
局刊。
③从形式上观之,“小纸”有报头“循环日报”四字;从内容上观之,它的新闻来源是1874年5月4日从上海发给德臣报馆的电报。
虽然报纸没有写明“号外”,但“特印小纸,以便先得览观”,已经清楚地说明它是在正常出版的时间外紧急刊印,以让读者知道最新且最重要消息的特殊“小纸”。
因此,“小纸”已经具有了“号外”的形式。
当时,上海至香港海底电报线的修通,使得两地电报信息往来不断,上海发生突发的重要事件后,通过电传新闻给香港报纸,发行号外。
因此,电报催生近代中文报纸发行号外。
这在中法战争期间表现更加抢眼。
1881年底,法国进犯越南,应越南政府请求,清军开进越南北圻。
为保持滇、桂驻越军队与政府通信联络的迅速畅通,清政府于1883 1884年批准修建了津京线、长江线、广州—龙州线、苏州—杭州—福州—厦门—广州线等重要干线,电报线也通至京畿地区,逐渐形成全国电报通信网络。
中国拥有先进的电报通信工具,
不仅为新闻信息的快捷传递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使得近代中文新闻电讯扩大到军事战争的范围,带来中法战争期间报纸频发号外的景象。
中法战争爆发前,自1883年6月8日起,《申报》特辟《越南军报》专栏,转载外报外电。
12月中法战争爆发后,它积极关注,报道战事进展。
1884年1月2日,《申报》以“越事电音”为题,报道黑旗军屡遭法军进攻被迫撤退至广西边界。
2月6日
,《申报》在欧洲和香港两地聘请外籍记者采访
“法越交涉事件”。
4月27日,又以“津沽要闻”为题刊登天津访员专电,报道“法将孤拔率兵舰六艘已抵旅顺”。
7月6日,《申报》
6
7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①②③
方汉奇等:《中国新闻学之最》,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第47页。
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7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93页。
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74》,第194页。
不仅刊登了电传上谕六道,而且发表京师访员“起用废员”专电,报道清廷将起用“所有文职四品以上官员别经因案被参降革者”。
正是重视利用电报改进报道的做法,促使《申报》访员在遇到紧要信息时能够立即采用“号外”报道新闻。
1884年8月5日,法舰进攻基隆。
8月6日,上海风传法国舰队在福州外港集结,闽江战火一触即发。
关心时局的市民拥挤在报馆附近,盼望得到确切的消息。
下午6时30分,《申报》福州访员发来专电,内容为“驻榕法舰尚无动静”。
可是当天报纸已经出版,为了及时报道这则重要消息,《申报》社仅用半个小时,便把这一电文用“号外”形式刊印出来,到处散发。
这份中文“号外”的诞生,直接得益于福州至上海电报线的开通。
此后,《申报》陆续印发过以下“号外”:《传基隆失守》(1884年8月9日)、《基隆守军大捷》(1884年8月10日)、《中法谈判破裂法使下旗回国》(1884年8月22日)、《闽海将有大战》(1884年8月23日)、《福州马江又大战,我扬武号等数船沉矣》(1884年8月27日)、《台北淡水大捷》(1884年10月15日)、《镇海大捷》(1885年3月2日)、《法舰炮轰宁波小港炮台》(1885年3月l日)、《龙州大捷》(1885年3月30日)、《中法立约画押》(1885年6月11日)①。
五、新闻电报的降价斗争
推动近代新闻业迈向电讯时代
中法战争结束后,中国电报业进入迅速发展时期。
据统计,从1881年至1908年收归国有时为止,商办电报线路共计建成41417华里,构成了大体完整的干线通信网②。
1906年,清廷在邮传部设立“电政司”管理全国电政。
全国电报通信网络的建成,为近代新闻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但是,高昂的电报价格让报馆望洋兴叹,阻碍了它们采用电报传递新闻信息。
为此,新闻界不断发动降低新闻电报价格的斗争,以减低新闻生产的成本,争取广泛采用电传新闻,提高新闻时效性。
香港至上海电报线修通后,电报价格昂贵。
上海发电报至闽粤,“十字者价洋四元,廿字者价洋六元”;上海发电报至东洋,“十字者价洋二元,廿字者价洋三元”③。
中国自建的津沪电报线,价格也居高不下,“每字上海—苏州为15分,上海—镇江16分,上海—清江浦17分,上海—济宁18分,上海—临清19分,上海—天津20分,上海—大沽21分”④。
高昂的电报价格让刚刚起步的近代新闻业难以承受,严重限制了报馆采用电报传发新闻的积极性。
即便实力雄厚的申报馆也只能偶尔为之,1882年5月仅有8天(5月3日、4日、20日、21日、24日、26日、29日、30日)刊登“本馆接奉电音”,6月也只有14天刊登电传谕旨。
其他报馆自不待言。
1884年9月,为便利战争信息的及时传递,上海电报总局对电报费进行调整。
“上海至江苏省华文每字一角。
同府,同直隶州,每字五分。
江宁、浙江两省每字一角二分。
山东、安徽、福建三省每字一角六分。
盛京、山西、湖北、广西四省每字一角八分。
吉林、朝鲜、陕西、四川、云南五省每字二角,黑龙江、甘肃、贵州三省每字二角二分。
新疆省每字二角四分。
惟至京城仍照至天津每字加洋五分。
又韩线由汉城起另加,至公州、春川八分,合州、元山九分,大邱、咸镜一角,釜山一角一分。
以上洋文均历沪福厦港广汕六局互通往来,仍暂时照旧收价。
”⑤电报价格下调,使得《申报》刊登的电报新闻略有增加。
如1885年7月就有18天刊登电传新闻,其中17次是电传谕旨,1次是从苏州电传到上海的“苏垣要电”。
甲午战争期间,中国电报局改订国内电报价目,改变以往以距离远近计价的做法,实行以省府为单位收费,规定华文明码电报同府往来者每字五分。
同省往来者每字一角,出省往来者每逾一省加费二分,华文密报及洋文加倍收费⑥。
随着电报费调整,报刊刊登新闻电讯数量不断增加,报道战争进展的战事电报频现。
新闻电讯取得两大突破:一是社会新闻开始采用电报传递。
如1894年7月7日,《申报》就以“香港疫电”为题,报道香港瘟疫蔓延的惨状:“昨日香港来电云:病者五人,死者亦五人,医愈者十人,留医者一百四十七人。
前后总计染病而死者共二千三百六十人,诚巨灾也。
”再如9月3日报道“珠江大火”:“本月初一珠江大火焚毁画舫四百余艘,死者五百余人,所失约值银三十万元之多。
”二是利用电报连续报道科举新闻。
《申报》从1894年9月10日起连续十余天刊登顺天、江南、浙江、广东、湖北、河南、山东、江西、甘肃、陕西、云南、贵州、四川、山西、广西等地的乡试首场、二场、三场试题,引
77邓绍根:论晚清电报兴起与近代中国新闻业的发展
①②③④⑤⑥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册,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53页。
邮电史编辑室编:《中国近代邮电史》,第65页。
《电气告白》,《申报》1872年5月20日。
The North-China Herald,Dec.28th,1882.
《电报改价》,《申报》1884年9月11日。
天津电信史料编辑组编印:《天津电信史料》(第一辑),1990年,第1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