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悲剧的君主——隆庆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明最悲剧的君主——隆庆帝
来源 | 头条号朝史暮想
明穆宗,朱载坖,年号隆庆,在位六年。

导读
客观地说,在隆庆执政期间,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事情。

史家比较肯定的就是“俺答封贡”和“隆庆开关”。

前者极大地缓解了明蒙尖锐的民族矛盾,换来了近三十年的北方边界安定局面;后者促进了明朝对外贸易的发展,减轻了东南沿海的倭患,增加了国家财政税收。

这两项举措,都是有划时代意义的。

可那又如何?隆庆依旧在大明帝皇中存在感极低。

即使他交权,即使他听话,可掌握着史书笔杆的文官集团依旧没有给他足够的重视和尊敬。

隆庆,是个让人心疼的可怜之人。

隆庆像
父亲政治格局的牺牲品
隆庆的皇位,真的是熬出来的。

嘉靖长子早夭,次子被封为太子不久后也逝世了。

迷信的嘉靖觉得是自己克死儿子的,深信道士鼓吹的“二龙不相见”之说,对儿子们开始变得很冷漠。

当时储君之争,主要在为裕王的隆庆和四子景王
之间展开。

而相较来说,即使都是冷漠,嘉靖也更喜欢景王一些。

严嵩一派看出了嘉靖的厚此薄彼,成为了拥护景王的景王派。

徐阶这派人一看没得选了,只得选择拥护隆庆,成为裕王派。

这是隆庆的第一个悲剧,连自己的拥护者也只能被动选择。

徐阶像
景王对皇位野心勃勃。

和严嵩,严世蕃走的也近,生母也得宠,性格跋扈张扬。

而隆庆就显得谨慎,压抑甚至有点懦弱。

而徐阶一派始终不敢公开对抗严党,这也使得朝中很多大臣并不看好隆庆。

渐渐地,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景王越是张狂,严党越是得势,隆庆就越发低调谦和。

好在隆庆有一个容易猜忌和喜欢搞平衡的父亲。

当嘉靖晚年,发现景王势力开始膨胀,同时严嵩也开始被其猜忌的时候,嘉靖决定压制景王。

嘉靖四十年,景王被勒令离京就藩。

隆庆的前景开始明朗。

嘉靖四十四年,景王薨。

隆庆终于成为了事实的太子。

而一年之后,嘉靖驾崩。

这是隆庆的第二个悲剧,连皇位都是因为父亲猜忌和玩政治平衡才得来的。

嘉靖剧照
嘉靖朝的几个首辅了,从张璁,夏言到严嵩,徐阶。

整体的趋势是内阁首辅权力越来越大,政治强人格局开始形成。

隆庆继位之初,徐阶在朝中一手遮天。

过节了,想和大臣们吃个饭热闹下,徐阶不准;在宫里待闷了,想出去走走,徐阶不准;徐阶的理由无非是铺张浪费,徒增民力。

可要知道,隆庆是明代出了名的节俭皇帝啊。

当徐阶逼走了自己老师高拱的时候,隆庆是全程旁观,楞是不敢多说一句话。

徐阶致仕后,自己的老师高拱重新进入权力核心。

看着高拱一脸兴奋,一副大展宏图的模样,隆庆又放权给了高拱,甚至怕他被欺负,还给了吏部尚书的官职。

于是,高拱促成了“隆庆和议”(即俺答封贡),高拱平定了西南民变,高拱推行了隆庆新政,高拱加强了边防武备,高拱......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高拱如何,高拱怎样,即使史官把这些功绩安到隆庆的头上,美其名曰“领导有方”,可依旧掩盖不了隆庆站在幕后空泛的眼神和无奈的叹息,还有那一丝大权旁落的悲凉。

这是隆庆的第三个悲剧,他已经无法左右自己的朝局。

大明党争由此而始,可隆庆又能如何
明代的皇帝,基本上可以分成两个类型。

一种是自己冲出来和文
官集团杠,比如朱元璋,朱棣,朱厚熜,朱由检都是这么玩的;另一种就是用宦官集团去制衡文官集团,自己躲起来玩权术,代表有朱祁钰,朱见深,朱厚照等。

但是还有一种特例,那就是你们随意。

隆庆就是这款君主。

徐阶整高拱,隆庆看着;高拱结盟御用监陈洪返朝,隆庆看着;张居正串联东厂提督冯保抗衡高拱,隆庆还是看着。

明代官员
什么是党争?朝史暮想以为,所谓党争,就是几个政治强人,通过一切关系拉拢朝中一切资源,形成泾渭分明的不同派系,以彻底压制对方派系,取得最高政治权力为目标的政治斗争。

这些资源是不分你是文官集团,还是宦官势力,或是外戚勋贵的,
只需要整合起来即可。

于是,朱元璋,朱棣等人苦心建立起来的分权体系没用了;挑动宦官和文官集团矛盾的权术,失效了;大明朝的皇帝要开始一个人去面对拥有各种职位,各种权力,各种势力所整合的空前强大的政治派系,而这,显然不是隆庆能够应付得了的。

嘉靖怠政几十年,躲在西苑除了整大臣,就是在炼丹修道。

隆庆三十岁登基,三十六岁驾崩,你说隆庆从嘉靖这,能学到什么?他又有多少时间去自学成才?
大名党争,的确由隆庆朝开始正式显露,可隆庆又如何能够控制呢?
这是隆庆的第四个悲剧,无奈地背负了开启党争的骂名。

张居正塑像
嗜酒好色,不过寻找心灵上的慰藉
贪杯好色的毛病,隆庆一直都有。

做裕王的时候,郁郁不得志。

父亲的冷漠,群臣的冷淡,兄弟的欺凌,隆庆只得让自己尽量远离朝堂的纷争,深居简出,低调行事。

还能干什么呢?喝酒,听曲,怀美而卧,还得小心翼翼,关起门来偷偷地搞,深怕传出去,被群臣看轻,被父亲鄙夷。

熬出头,做了人主。

可面对徐阶的一言堂,高拱的冷厉风行,他根本插不上嘴,也伸不进手。

隆庆唯一做得了主的,就是去讨好文官集团,一上来就平反了诸多因为进谏而被父亲处置的言官,驱赶为父亲炼丹求仙道人方士,停止所有一切迷信荒诞的工程建设,采买摊派。

但也就仅此而已了。

朝局纷扰,言官们整日谏言劝策,隆庆是说话挨骂,不说话也挨骂。

柿子都捡软的捏的,这句话是没错的。

他不想杀人,也不想立威。

既然政事有人在处理,既然大权已经旁落,那就躲个清静,过几天太平日子吧。

于是他也学父亲不上朝,整日躲在后宫借酒色以藉慰。

《国榷》记载:
上初在裕邸,姬御甚稀,自即位以来,稍好内,掖廷充斥矣。

意思是,隆庆在做裕王的时候,身边妹子并不多。

可做了皇帝,忽然就变成了好色之徒。

隆庆的确开始放纵恣意,甚至沉迷酒色。

频繁派人出去选秀,宫女几百几百地往里填充;寝宫里到处都是春宫图,连吃饭的碗都不放过;频繁临幸后宫妇人,偶尔召见大臣的时候都还左拥右抱;鉴于父亲嘉靖是吃丹药死的,他就改吃春药,以此助淫。

《明实录》的记载更为夸张,据说隆庆在卧病几个月无法起床的时候,依然不忘临幸美人。

甚至在临终前,还颁布诏书,加封后宫妇人。

也有人看不下去,很多人都劝过:陛下,你要保重龙体啊,不可荒淫无度,学亡国之风。

隆庆听了也不生气,眯着眼笑呵呵地,也不表态,转过头去依然我行我素。

明代皇帝剧照
盛年继位的隆庆,在这个能臣辈出,风云际会的时代,他能做的,居然只是躲在后宫饮酒作乐,不但损伤了自己身体,也最终彻底消磨了自己的意志。

这是隆庆第五个悲剧,自暴自弃,无所事事。

一个好人的谦和,换不来文官的笔下的青史留名
明代的皇帝还分两种极端。

一种是在位期间和文官集团关系搞得很僵,但是又做了很多事情,文官们不情愿地在史书上写下了对其“明君”的肯定,却也遮遮掩掩地埋下自己抱怨和小心机。

还有一种就是和文官集团处得非常火热,即使君王行事多有不正,文官集团乐意给这位“君臣融洽”的人主在史书上留下几笔赞誉,算是投桃报李。

隆庆又是一个例外。

他放权,徐阶,高拱,张居正等皆是能比较通达地做事;他宽厚,从不轻易责罚群臣,面对言官的诸多指责,他也总是一笑而过;他谦顺,不让他动国库,他就不动,不让他乱花钱,他就不花,也没见他红过脸,瞪过眼。

按理说,这简直就是文官集团梦寐以求的“千古贤君”啊。

可到头来呢?后世很多人不屑去评价他,编《明史》的张廷玉觉得他“未能振肃乾纲,矫除积习,盖亦宽恕有余,而刚明不足”。

这是不是太欺负人了!隆庆要是振肃朝纲,是不是就得替徐阶,高拱鸣不平了?要是刚明了,是不是还会骂他刚愎自用,乱政误国?
明史稿
封建历史的文官史家,好人要做,坏人也要做。

好话是他说的,坏语也是他写的,真正的得了便宜还卖乖。

这是隆庆第六个悲剧,他怎么做都不对。

隆庆帝朱载坖,是明朝历史上最具富悲剧色彩的皇帝。

于父,他卑微;于朝,他无力;于臣,他妥协;于己,他放纵。

一个封建帝皇,如果没有能力,也没有雄心,历史也终将抛弃他。

但这,并不是他的错。

而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的耀眼政绩,难道真的就和他没有分毫联系吗?如果我们真的要找一个原因来解释隆庆的悲剧,那就只能怪那个时代了。

临了,朝史暮想按照惯例会用借古语给予人物一个评价,却发现真的很难找出客观的评语。

那就用《明实录》的吧:
上即位,承之以宽厚,躬修玄默,不降阶序而运天下,务在属任大臣,引大体,不烦苛,无为自化,好静自正,故六年之间,海内翕然,称太平天子云
明穆宗,朱载坖,年号隆庆,在位六年。

他是一个好人,也是个可怜之人。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国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