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为了大山深处的孩子 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大山深处的孩子
为了大山深处的孩子为了大山深处的孩子——记元阳县私立育才高级中学校长刘攀文在以甲天下的梯田而名扬海内外的元阳县老县城,有一颗璀灿夺目的明珠,这就是元阳县私立育才中学。
该校创办于2019年6月,在短短三年多的办学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艰难曲折,凭着对边疆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学校从最初的80多名学生发展成为具有400余名学生规模的私立中学。
2019年12月学校被评为云南省先进企业单位,办学事迹收录于省政协《走向辉煌》一书。
这所学校的校长就是刘攀文,一个热情洋溢的人,高高的个头,英俊的脸庞,站在山野里,如似一颗挺拔的青松,显得英姿勃发。
就是这样一位胆略超群的热血男儿,三年多来,为了大山深处的孩子,他毅然决然地来到深山,倾其所有的结存,开始了艰难的办学路程,他凭着对边疆人民的热爱和卧薪尝胆、破釜沉舟的精神魄力,首开红河州南部边疆地区民办高中教育先河,创办了红河州南部边疆地区第一所私立中学。
并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浇灌了学校的春天。
他的英雄壮举,多次受到县教育局的表扬,《红河日报》派六名记者对他进行专访并载刊他的事迹。
2019年6月7日,红河电视台专题报道了他的办学事迹。
他用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换来了学生和家长的爱戴,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边疆人民对他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立足边疆山区心系穷乡孩子刘攀文于1989年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从云南省人才交流中心引进录用到元阳县三中教书。
改革开放的春风喜雨为这位热血青年提供了更加宽阔的舞台,受市场经济和改革大潮的冲击,他毅然于1994年下海,当时离开三中时,很多人都为他惋惜,校长三次找上门来,说学校正是用人的时候,请他再考虑一下,他婉言谢绝了,他对校长说:“我还会回来的”。
离开学校的那天,学校师生自发地列队送他,捐钱为他治病,还有一个叫刘万明的学生脱下身上的毛衣给他穿……就这样,他来到了文山州砚山县办起了砚
秋私立中学。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
“我还会回来的”的诺言常使他夜不能寐……他说他好想好想曾经工作过的元阳,好想好想为元阳人民做点什么,哪怕是尽一点微薄之力。
本着对元阳人民的一片深情厚意,他决然踏上了恋恋不忘的“故土”,于2019年6月来到了久别的元阳筹办育才中学。
曾在元阳工作过的刘攀文,并不是不知道元阳的艰苦,并不是不知道来元阳办学的艰难,并不是不知道远离亲人、独自创业将意味着什么!元阳,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边疆、民族、贫困山区。
人口大县,经济小县,财政收入不足2000万,农民人均收入不到700元,经济落后,人们读书的意识十分淡薄,文盲半文盲率高达54……然而,他没有因为眼前的困难而却步。
他觉得越是困难的时刻,越能锻炼自己的意志品格;越是条件艰苦的地方,越是最需要自己的地方;越是难开展工作的地方,就越发刺激,越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刘攀文默默地进入了校长的角色。
为赢得生源他走村窜寨,省吃俭用;为赢得家长的信任,他们同家长签合同,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免费为他们上课。
在元阳县的大多数村寨都留下他和育才中学老师们饿着肚子徒步而归的足迹,留下了他和家长们的足膝谈心的话语,留下了我含着泪水,摸着夜路,仰天长笑的悲叹。
有一次,他为了几个失学的学生能上学,两个多小时的山路让他犯了难,一路上要爬两座山过五条河不说,仅是密密麻麻的坟地和几乎无人行走的十几里羊肠小路就让他感到害怕。
当他走进一户户农家时,已是繁星点点……村民们为他的举动感动了,纷纷答应他第二天就送孩子们去上学。
看到老乡们这样通情达理,刘攀文高高兴兴地连夜赶回到了学校。
第二天,当他在学校那间租来的低矮教室里,看到穿着洗得干干净净的衣服的孩子们时,他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