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后题答案1-8单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后题答案1-8单元
2
3
4
托物言志。

“高大的白杨树”象征爸爸,“小树”象征孩子,“迎着风沙成长”指在恶劣的环境中生长。

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5、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的关联词夸夸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建设祖国的叔叔们,哪儿需要他们,他们就到哪儿去。

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他们总是那么坚强,不动摇,不退缩。

建筑工人从来就这么忙碌。

哪儿需要他们,他们就在哪儿住下。

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冰天雪地,不管是狂风暴雨还是飞沙走石,他们总是坚守在自己的岗位,在祖国大地上建起一座座高楼大厦。

第二单元
五、《古诗词三首》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1、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铺:铺开。

弄:逗弄。

诗句意思是: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铺”字,写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舒服的感觉;“弄”字,写出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情趣。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怪生:怪不得。

诗句意思是: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赖:顽皮、淘气。

诗句意思是:大儿子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小的儿子在溪边趴着剥莲蓬玩耍。

2、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答:《牧童》使我眼前浮现出牧童晚归休憩的
5
情景,体会到牧童那种以地为床、自由自在的生活。

《舟过安仁》使我看到两个孩子以伞做帆,借风前行的情景,体会到孩子的天真和聪明。

《清平乐.村居》让我眼前浮现出江南的田园风光,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体会到田园的人情之美,生活之趣。

六、《冬阳.童年.骆驼队》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主人公是小英子。

作者:林海音,台湾作家。

五年级上册学过《窃读记》。

1、说说骆驼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
冬日下的骆驼队是我童年生活中最深刻的画面,给“我”留下了鲜明、美好的印象,这种印象是那么清晰,又那么朦胧,成为“我”我脑中永久的记忆。

2、重点句子的理解。

①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

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老师教给“我”的道理是做事要有耐心,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就会成功。


②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这是“我”看骆驼咀嚼的画面。

“我”看得多细呀,看它们的脸,看它们的牙,看它们咀嚼的动作,看它们的大鼻孔,看它们的胡须;看得多入神,多投入啊,以至于自己与骆驼融为一体,自己的牙齿都动起来了。

写出孩子好奇的表情,天真的神态,对骆驼的喜爱。

③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暑去寒来,时间过得很快,虽然有的事物依旧,但童年已经过去了。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眷恋,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④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

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6
童年那段日子永远留在作者的记忆中,让她怀念不已,让她回味不已。

在回忆中,童年的一切,并没有走远,童年的一切,又在心头出现,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八、《童年的发现》
1、用自己的话说说“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我”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

我发现的过程:先是梦中飞行,“我”产生了好奇;我找老师解答,老师给“我”解释,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产生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并对这个疑问进行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2、说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的意思,再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一语双关,也是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

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二、这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童年发现的看法。

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呢?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的理解:世界上有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新学说的创立都是经历过重重磨难和考验的,如科学家布鲁诺发现了新天文学说,为当时教会所不能容忍,最后他为坚持真理而被迫害致死。

3、你觉得费奥多罗夫是个怎样的孩子?说说你的理由。

菲奥多罗夫是个天真可爱、充满求知欲、善于探究和想象的孩子。

他常做飞行的梦就认为自己有飞行的天赋,我觉得他很天真可爱。

梦中飞行让他产生了好奇,找老师解答,我觉得他充满求知欲。

他想知道人是怎么来得,看鱼、画地图,不断观察和探索,我觉得他善于探究和想象。

第三单元十《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这本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1、参考注释,理解句子。

7
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甚:很。

聪惠:聪明。

翻译: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

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②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拜见。

乃:就,于是。

翻译: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③为设果,果有杨梅。

设:摆放,摆设。

翻译: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说明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曰:说。

未闻:没有听说。

禽:鸟。

翻译: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2、你认为杨氏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答: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但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婉转的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反映出杨氏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十一《晏子使楚》
1、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几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应对的?读读晏子的话,体会他每次说的话妙在哪里?
答: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的回答:
①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

只有访问“狗国”,才
从狗洞进去。

我在这儿等一会儿。

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8
(第一次楚王抓住晏子身材矮小的特点,关闭城门,挖五尺高的洞让晏子入城,来侮辱晏子。

晏子将计就计,以楚王之法反击楚王。

他的话妙在让楚王没有任何选择地打开城门:楚王要晏子钻狗洞就要承认自己的国家是狗国,楚王当然不敢承认,所以只好打开城门。


②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

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

”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

”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敝国:我国。

敝,谦词,用于称有关自己的事物。

(第二次楚王借口齐国无人,讽刺晏子无能,讽刺齐国无人才。

面对楚王又一次对自己和祖国的侮辱,晏子顺水推舟,先贬低自己,再贬低楚国:我无能,我是下等人,我有资格访问的只是你们楚国这样的下等国家!有力地贬损了楚国,让楚王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③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

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面不改色:不改变脸色;形容临危不惧,从容自若。

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第三次楚王嘲笑齐国人做盗贼没出息,晏子以柑橘打比方,类比推理,晏子的回答妙在不但形象生动地点明了齐国人在楚国为盗的原因,而且也回敬楚王:楚王治国无方,造成楚国社会风气不好,致使好人也变成了盗贼。

楚王不仅没有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2、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答:晏子能言善辩、有胆有识、沉着冷静,面对侮辱不急不躁,以巧妙地方式和惊人的智慧予以反击,是个有尊严和强烈爱国情怀的人。


3、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联系?
9
(答: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开头是事情的起因:楚王仗着国势强盛想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中间是事情的经过: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反击;结尾是事情的结果: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4、怎样理解楚王的三次笑。

(第一次是初见晏子,“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写出楚王对晏子的轻蔑,表示楚王根本没有把晏子放在眼里;第二次是面对晏子的回击,他无言以对,“楚王只好陪着笑”,他其实是装作听不出晏子话里的话,以笑来掩饰自己的尴尬;第三次“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笑里藏刀,嘲笑齐国的人做贼没出息。

他不甘心就此认输,又想出了新花样,这种笑,居心更加险恶。

十二、十三课
剧本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

剧本的特点有三个:(1)开头列出时间、地点、人物;(2)整篇都是对话的形式;(3)中间用括号来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

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基本艺术手段有“说、学、逗、唱”。

相声按演员人数分为三种: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

第四单元十四《再见了,亲人》
1、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答:课文写了大娘、小金花、大嫂。

大娘为志愿军缝补衣服几夜不眠,冒着炮火送打糕,为救伤员失去唯一的亲人;小金花救出了老王,却失去了妈妈;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失去双腿。


2、对句子的理解。

①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这段话表达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和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

10
“带着、顶着、冒着、穿过”写出大娘是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送打糕。

“雪中送炭”是指下雪时送炭给别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

在志愿军战士三天三夜忍饥挨饿、浴血奋战的危急关头,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战士送来打糕,给予战士们及时的支持和帮助,使这次战役取得了胜利。


②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这样高的代价”是指朝鲜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腿。

用反问的语气强调肯定了以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③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从动作、神态、语言,写出小金花听到妈妈牺牲的消息时,爱与恨、悲痛与复仇的怒火交织在一起时的感情,她把失去亲人的痛苦转化成对敌人的满腔仇恨。

这样一个刚强的孩子,妈妈牺牲时没有哭,与志愿军分别时却哭了。

这种对敌人的“恨”与对志愿军的“爱”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表现了朝鲜的孩子们与志愿军叔叔的亲密感情。


④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再见了”,说明“依依惜别”;呼唤“亲人”,表现“关系亲密”;呼唤“亲爱的土地”,强调“深深的眷恋”。

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感情。


⑤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抒发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热爱之情,也表达了他们对曾经洒过鲜血的这片土地的眷恋之情,进一步说明了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⑥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这是志愿军战士心的呼唤,也同样是朝鲜人民的心声,它告诉我们: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中朝
两国人民结下了亲如家人、牢不可破的深厚情谊。

)3、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
(开头都是祈使句,表示恳求,写出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和体贴。

结尾都是反问句,表达更加肯定的意思和强烈的感情。

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十五《金色的鱼钩》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揭示了课文的主题(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它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昭示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


十六《桥》
1、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老汉是个心系群众、临危不乱、先人后己、不徇私情的人。


(老汉最先到达木桥,他并没有走,而是等着人们到来,说明他心系群众;面对突来的洪水,人们“你拥我挤,疯了似的,乱哄哄”,而老汉“不说话,像一座山”,说明他临危不乱;组织人们过桥时,他号召“党员排在后边”,说明他先人后己;自己的儿子违反纪律,他揪出来后严厉训斥,说明他不徇私情。


2、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如课文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

(2)运用很多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如,“像泼,像倒。

”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不仅描写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3、对句子的理解。

①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人们在山洪暴发时“惊慌”“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②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急情景,也为下文写木桥的轰塌埋下了伏笔。


第五单元十八《将相和》
课文是根据《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

《史记》的作者是汉代的司马迁,它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文学著作,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里面描写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如: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伟大诗人屈原,西楚霸王项羽。

1、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蔺相如:他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全大局、宽容大量,以国家利益为重。

廉颇:他勇猛善战,虽居功自傲,但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秦王:他狡猾奸诈、不守信用、恃强凌弱。

赵王:他虽胆小懦弱,但慧眼识珠、知人善用。

)2、给课文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再说说这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联系:“完璧归赵”的结果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蔺相如又被升为上卿,前面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3个故事“负荆请罪”的起因。


3、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①为了说明秦王可以命令赵王,他们之间是不平等的,这对赵国是奇耻大辱,而蔺相如逼秦王是为了说明两国之间是平等的,从而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②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蔺相如又拼死保护赵王,所以秦王不敢怎么样。

4、重点句子的理解。

①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

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②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他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

“撞”字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才智过人。

③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这段话说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着想。

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与国家安危的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

“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突出了廉颇、蔺相如在赵国的地位,这也是秦国不敢攻打赵国的原因。

这段话,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


十九《草船借箭》
课文节选自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三国是指:魏、蜀、吴,三国中的人物有: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等,三国故事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空城计等。

1、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

结尾与开头前后呼应。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故意设计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经过:诸葛亮做好充分准备,用妙计向曹操“借箭”。

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2、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
酒席招待他。

(“军令状”是指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受罚。

周瑜问什么高兴:周瑜故意设计陷害诸葛亮,见诸葛亮自己提出三天造十万之箭,还立下了军令状,以为诸葛亮进了自己的圈套,自己的阴谋得逞,所以很高兴。


3、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神机妙算: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他对借箭的计划准备充分、考虑周全、巧妙安排。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一、诸葛亮算到天气。

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回来时顺水顺风;二、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

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手箭。

三、诸葛亮算好了人。

知道鲁素忠厚老实守信,特地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素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

鲁素见证了诸葛亮取箭的经过,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重点句子的理解。

①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

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我自有妙用。

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

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这是诸葛亮为借箭所做的准备。

船和军士,是诸葛亮借箭的基本条件,将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是伪装,船两边放草把子,是为了受箭。

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又顾全大局,可以信赖,特向他借船。

诸葛亮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

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知人善用。


②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诸葛亮能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是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

“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
神机妙算。


诸葛亮:神机妙算、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二十.《景阳冈》
《景阳冈》节选自我国著名的长篇小说《水浒传》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

小说描写的是以宋江为首的108人梁山起义的故事,水浒人物有:及时雨宋江、豹子头林冲、智多星吴用、黑旋风李逵、浪里白条张顺等。

水浒故事有:景阳冈打虎、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痛打蒋门神等。

武松:豪爽、倔强,勇敢、机智。

二十一《猴王出世》
节选自《西游记》,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

西游记故事有: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偷吃人参果、真假美猴王等。

孙悟空:顽皮可爱、勇敢胆大、敢作敢为。

我国古典四大名著是:《西游记》(吴承恩)《红楼梦》(曹雪芹)
《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
第七单元
二十二《人物描写一组》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节选自儿童小说《小兵张嘎》,作者是徐光耀;《临死前的严监生》节选自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是吴敬梓;《“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节选自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

1、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
(小嘎子聪明机灵,争强好胜,富有心计。

他跟人摔跤从不单凭力气,只选择适合自己特长的“随便摔”,与胖墩儿摔跤时,“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用尽“推拉拽顶”各种方法想取胜。

)(严监生吝啬,爱财如命,是个守财奴。

他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