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新教师角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下的新教师角色
作者:钟金花
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64期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历史和社会赋予了教师新的使命、新的要求。

要培养出新的人才,教师必须迎接、适应新课程的挑战。

成为新课程改革浪潮中新的角色。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改变传统应试教育“满堂灌”、“题海战术”以及只注重学生考试分数、忽视能力培养的观念,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教师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从而面向全体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氛围,注重学生思维的开发、个性特长和创新综合能力的培养。

要实现这个目的,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坚持四个“放手”,做课堂教学“平等中的首席”。

下面以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实例,进行说明。

成都新华路小学二年级李红老师的语文观摩课《雷雨》是这样上的: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夏天下雨常常会出现什么景象吗?你们谁能回忆并说出当时的情景?(教师简要谈话,学生七嘴八舌议论后举手回答,从而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朗读训练: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出现的雷雨时的“活动画面”和“声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小声的跟着老师朗读,然后自由朗读、小组读、个人读,“开火车”读,感受雷雨时的情景,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点拨。

动手练习: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情景,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将课文中的相关描述勾画出来。

前后两桌四个同学一组,展开讨论,然后抽同学上讲台结合自己的勾画讲解。

课文赏析: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地方勾画出来,想想作者写出了什么时候的什么景象。

然后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什么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好?
2、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点拨。

(多媒体展示学生归纳出的内容)
前:满天乌云——大风———电闪雷鸣(由静到动)
中:雨下起来了——越下越大——渐渐小了(由大到小)
后:天亮起来了——空气————蝉蜘蛛(景色的美)
口语训练:
教师让学生不看书,看屏幕上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情景展示,口头进行描述。

小结拓展: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的情况,简单归纳(作者写雷雨前,由静到动;写雷雨中,由大到小;写雷雨后,写出了景色的美)之后,提问:同学们,假如你是作者,你认为还可以增加哪些内容?(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推荐同学回答或根据荧屏画面展示补充)最后布置作业。

这堂课,李老师一改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唱主角,学生演配角,课堂教学“一言堂”、“满堂灌”的旧观念,努力营造了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具体地说,李老师做到了四个“放手”,在课堂教学中只做了“平等中的首席”。

一、新知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认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因循“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新课讲授、巩固练习、作业布置”的固定模式,教学过程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教师唱主角,学生不配合,教师讲述口若悬河,学生听课萎靡不振,教学过程单调、枯燥,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教得辛苦费力,学生学得乏味吃力。

李老师这堂课,从兴趣激发入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在“新课导入”时,通过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回忆中思考、想象、再现雷雨时的情景;在“朗读训练”环节,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将学生带入了雷雨过程的情景中,让学生通过朗读,并结合画面,主动认识、切身体会雷雨中的情景。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得主动,又避免了老师的单调枯燥的讲解,课堂自主学习气氛浓厚。

二、新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答
传统的课堂中,师生关系是“主仆”关系,教师“一言堂”,课堂教学满堂灌,教学方法纯属“注入式”;学生学习无个性,成了学习的奴隶,课堂气氛沉闷。

这堂课上,在“动手练习”这个环节,李老师通过学生兴趣的激发,调动班上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互动合作讨论,变传统应试教育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变“传统应试教育
学生是学习的奴隶”为“新课堂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动口、动脑、动手等方式,主动去学习,主动去探究,拓展其思维,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课堂气氛活跃。

三、新规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概括
传统的应试教育,受学生考试分数和升学率的影响,学校把培养少数能升学的“尖子生”作为主要任务,教学中,教师偏爱“优生”,忽视中等生,歧视“差生”。

为“迅速”提高学生考试分数,教师纷纷采用“教师包办归纳,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出现了“高分低能,低分无能”的现象。

李老师的这堂课,不仅向学生传授了知识,更注重学生思维的开发和个性特长的培养,做到了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新得”,“学有提高”。

李老师在“课文赏析”这个环节,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合作,去归纳,老师适时点拨,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新系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建构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除了板书,就是讲解,学生听课容易疲劳,缺乏激情,注意力不集中。

课堂上,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生活实践的体验和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知识点学习显得零碎,没有系统性,缺乏实践佐证。

李老师这堂课,在“口语训练”、“ 小结拓展”中,配以多媒体帮助,用“口头复述”的方式,让学生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大脑积累,然后通过“小结归纳”形成方法,最后通过“思维拓展”进行完善,使学生对雷雨景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知识建构,让学生不仅会学习,还会运用和创新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