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夫利西单抗治疗静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夫利西单抗治疗静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s,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急性自限性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主要发生在婴幼儿,病因仍不明确,发病机制认为与各种因素激活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等,导致体内过度的炎症反应,产生大量具有生物学效应的炎症因子有关[1]。

1资料与方法
患儿男,1岁4个月,因“发热1周,皮疹4 d”入院。

患儿入院1周前出现发热,伴眼红,4 d前出现双侧膝关节出现红色斑丘疹,不痒,遂至本院门诊,先后予“红霉素、阿奇霉素”各治疗1 d,仍发热,皮疹未退,并出现口唇皲裂,诊断“川崎病”,予“丙种球蛋白1 g/(kg·d)”静滴及“阿司匹林40 mg/(kg·d)”口服后未见好转,拟“川崎病”收住入院。

入院查体:神清,反应可,双眼球结膜无充血,全身皮肤散在红色斑丘疹,高于皮面,压之褪色,肛周皮肤略红,无脱皮,手足指趾端硬肿,无脱皮,双侧颈部可及数枚肿大淋巴结,右侧较大者1.5 cm×1.5 cm,活动尚可,有触痛,颈软,呼吸平,口唇皲裂,杨梅舌,咽充血,扁桃体Ⅱ°肿大,听诊双肺呼吸音粗,未及干湿啰音,心律齐,未及心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肿大,神经系统检查正常。

入院前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01×109 L-1,淋巴细胞28.7%,中性粒细胞56.5%,血红蛋白109 g/L,血小板计数279×109 L-1,超敏C蛋白71 mg/L,前降素原<0.5 ng/mL。

入院后辅助检查:血常规(五分类)+幼稚:白细胞计数5.35 ×109 L-1,淋巴细胞58.9 %,中性粒细胞24.7 %,血红蛋白106 g/L,血小板计数293 ×109 L-1,超敏C反应蛋白108 mg/L;红细胞沉降率测定:82 mm/h;细胞因子流式测定(20140701):IL-4 5.6 pg/mL,IL-6 150.1 pg/mL,IL-10 5.1 pg/mL;MP+CP+LG 抗体测定阴性;血气、生化、凝血谱、免疫球蛋白、(CD)检测(T、B、NK细胞)均正常,血培养、结核抗体阴性;心电图、胸片、腹部B超均正常;心超:左冠状动脉内径0.22 cm(LCA/AO=0.16),右冠状动脉内径0.19 cm,心功能正常;1周复查心超:左冠状动脉内径0.17 cm(LCA/AO=0.13),右冠状动脉内径0.12 cm;2周复查心超:左冠状动脉内径0.18 cm,右冠状动脉内径0.15 cm。

入院后治疗经过:入院后(病程第7天)继续予静滴丙种球蛋白1 g/(kg·d)、阿司匹林40 mg/(kg·d)口服,患儿体温波动在36.5~38.3℃,病程第12天再次静滴丙种球蛋白1 g/(kg·d),仍有发热,病程第13天加用甲强龙4 mg/(kg·d)静滴,双密达莫口服,次日体温退至正常,手足硬肿好转,体温正常3 d后又发热,手足硬肿再次加重,指端出现蜕皮,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31.99 ×109 L-1,淋巴细胞17.4 %,中性粒细胞76.8 %,血红蛋白101 g/L,血小板计数749 ×109 L-1,超敏C反应蛋白75 mg/L,红细胞沉降率测定(ESR)90 mm/h,加用英夫利西单抗静滴5 mg/(kg·d),次日即体温正常,手足硬肿好转,甲强龙减为2 mg/(kg·d)。

4 d后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6.29 ×109 L-1,淋巴细胞63.6 %,中性粒细胞31.3 %,血红蛋白109 g/L,血小板计数703 ×109 L-1,超敏C反应蛋白6 mg/L,红细胞沉降率测定(ESR)90 mm/h。

2结果
出院随访,带强的松、阿司匹林口服。

随访1周时所有炎症指标均已恢复正常,血沉、血小板正常,停激素。

后期随访体温正常,症状未再反复,炎症指标一直维持正常。

3讨论
炎症因子如白介素(interleukin,IL)-1、IL-2、IL-6、TNF-α(肿瘤坏死因子a)、TNF-γ、自由基、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在全身性血管炎、血管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约20%~25%未经治疗的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害,是目前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最常见原因,也是KD致死或致残的主要原因[2]。

尽管在病程10 d内给予正规的大剂量IVIG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已大大减少了冠状动脉瘤风险,但仍有5%左右患者发展成冠状动脉损害[3]。

然而约15%~25%患者对丙种球蛋白治疗反应不敏感,表现为丙种球蛋白初始治疗后仍持续发热(时间&gt;36 h,体温&gt; 38℃),或者再次出现发热,临床症状无改善。

此类患者冠状动脉受累风险明显增加,易发生巨大冠状动脉瘤(直径&gt;8 cm),并发动脉瘤栓塞、冠状动脉狭窄及心肌梗死,需要终身随访及抗凝、抗血小板治疗[4]。

因此,对IVIG无反应型KD患儿积极抗炎治疗,预防冠状动脉损伤尤为重要。

对于IVIG治疗不敏感KD患者,目前较为认同的方式可考虑重复使用IVIG(2 g/kg)1次。

如仍发热不退,可采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免疫抑制剂(如CTX、MTX、环孢素)、生物制剂(如抗TNF-α单克隆抗体、抗IL-1受体、抗CD20单克隆抗体)、他汀类药物、血浆置换等[5-6]。

英夫利西单抗属于TNF-α拮抗剂,一种人/鼠嵌和单克隆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TNF-α,目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克隆恩病[7]。

Hui-Yuen等[8]研究表明肿瘤坏死因子在川崎病急性期明显上升。

肿瘤坏死因子能激活血管内皮细胞,引起中小动脉炎症,特别是冠状动脉。

持续血管炎症是冠状动脉瘤的主要危险因素,治疗延迟及对IVIG无反应是冠状动脉瘤的最常见高危因素。

英夫利西单抗在2004年首次报道用于治疗IVIG无反应型KD并获得疗效[9]。

近年来已有较多相关研究并获得疗效的报道[10-11]。

Tremoulet等[10]在2014年Lancet 报道了一个临床3期的随机对照双盲试验,在KD患儿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单剂(5 mg/kg)英夫利西单抗,发现英夫利西单抗作为KD的起始治疗,不能改变IVIG药物抵抗和预防冠状动脉瘤发生,但是可以缩短发热时间,更快降低炎症指标(如CRP、中性粒细胞和血沉),减轻IVIG的输液反应,明显减少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Z评分。

也有病例报道认为,英夫利西单抗对治疗冠状动脉瘤有效[12]。

本例患儿符合IVIG无反应型KD的诊断,予以IVIG(3 g/kg)后,体温仍&gt;38 ℃,加用甲泼尼龙4 mg/(kg·d)),体温正常3 d后又发热,并且再次出现症状加剧,炎症指标升高。

应用英夫利西单抗5 mg/kg一次后,患儿体温快速降至正常,症状明显好转,白细胞、CRP明显下降,亦未出现输液反应,随访1周时所有炎症指标均已恢复正常,血沉、血小板正常,后期随访体温正常,症状未再反复,炎症指标一直维持正常。

英夫利西单抗单剂治疗本例IVIG无反应型
KD患儿是有效的。

英夫利西单抗目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克隆恩病,常见低血压、呼吸困难、变态反应、恶心、震颤、抽搐、休克、容易感染及肿瘤风险增加等。

但单剂用于难治性KD患儿,少报道。

本例单剂英夫利西单抗治疗IVIG 无反应型KD也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孙裕平,王文棣,郑兴厂.血浆脑利钠肽在川崎病患儿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5):533-535.
[2]《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组.川崎病专题讨论会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2007,45(11):826-830.
[3]JCS Joint Working Group.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ardiovascular sequelae in Kawasaki disease(JCS 2008)-digestversion[J].Circ J,2010,74(9):1989-2020.
[4]Suda K,lemura M,Nishiono H,et al.Long-term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Kawasaki disease complicated by giant coronary aneurysms:a single-institution experience[J].Circulation,2011,123(18):1836-1842.
[5]张敏,胡秀芬.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21):1672-1676.
[6]Eleftheriou D,Levin M,Shingadia D,et al.Management of kawasaki disease[J].Arch Dis Child,2014,99(1):74-83.
[7]鲍春德. 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与克罗恩病[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8,27(3):233-236.
[8]Hui-Yuen JS,Duong TT,Yeung RS.TNF-alpha is necessary for induction of coronary artery inflammation and aneurysm formation in an animal model of Kawasaki disease[J].J Immunol,2006,176(10):6294-6301
[9]Weiss JE,Eberhard BA,Chowdhury D,et al.Infliximab as a novel therapy for refractory Kawasaki disease[J].J Rheumatol,2004,31(8):808-810.
[10]Tremoulet AH,Jain S,Jaggi P,et al.Infliximab for intensification of primary therapy for kawasaki disease:a phase 3 randomis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trial[J].Lancet,2014,383(9930):1731-1738
[11]Levin M,Burgner D.Treatment of kawasaki disease with anti-TNF antibodies[J].Lancet,2014,383(9930):1700-1703.
[12]Oishi T,Fujieda M,Shiraishi T,et al.Infliximab treatment for refractory Kawasaki disease with coronary artery aneurysm[J],Circ J.2008,72(5):850-852.
p211-2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