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课件4: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
1.积极方面 (1)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为雅典实行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 基础。 (2)梭伦改革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2.消极方面 (1)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2)氏族制度和贵族势力仍然存在。 (3)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2)官吏产生的途径:官吏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在克利斯提尼改革后,官吏选拔 也可通过抽签方式进行,任职资格无财产的限制,一切职位个人不得连任,任期短 。 (3)监督官吏制度:陶片放逐法是全体雅典公民对高级官吏进行控制和监督的重要手 段。 3.主要特征 (1)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 (2)体现小国寡民的特色。 (43.缺)否陷定血缘关系,以财产和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作为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 (雅4)典真民正主享是有少民数主的人只的有民少主数。人妇。女无政治权利可言,广大奴隶受到压迫,公民权对于 居住在雅典的外邦人来说遥不可及。此外,下层公民为生活奔波劳碌,常常无暇顾 及城邦的政治生活,其政治权利也形同虚设。 5.实质 雅典城邦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专政,因此雅典民主实际上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不 是全社会所有人的民主。
3、康有为借助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的利弊得失各 是什么?
利:以儒家思想为武器,打孔子旗号,巧妙宣传资产阶 级维新思想,减少阻力 弊:反映了资产阶级软弱性,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 想彻底决裂
材料: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 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 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代表作: 《变法通议》
一、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比较
相同点
目的 性质 特点 结果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解决社会危机(直接目的),维护封建统治(根本目的)
地主阶级的封建改革
在当时皇帝支持下自上而下进行的,有吏治
富国(理财)
不同点 改革程度
局部改革
经济、军事、教育全面改革
历史地位 内在联系
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
时代背 景不同 性质 不同 不 同 特点 之 不同 处
结果与影 响不同
商鞅变法
梭伦改革
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改革废除了 奴隶制度的上升时期,其改革
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确立起封建制度
加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一场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而进行的 一次奴隶主阶级的缓和社会矛
三、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中的土地政策
1.梭伦改革规定了贵族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使贵族的土地兼并受到制约,逐渐失 去了扩张势力的物质基础。 2.商鞅变法制定了“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等措施,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 利益,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3.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 得买卖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荒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 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即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 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这一措施增加了国家的田 赋收入,缓和了阶级矛盾。
附:本册总结
附:本册知识点总结
一、雅典工商业的发展与梭伦改革、民主政治的关系
雅典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梭伦改革、民主政治的建立,反过来,梭伦改革、民主政 治的建立又促进了雅典工商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1)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其他经济活动,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 较早接受平等互利的观念。这一切都有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工商业的发展 又形成了雅典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推动了梭伦改革的进程。 (2)梭伦改革制定了有利于工商业经济发展的措施。而债务奴隶制的废除促使雅典走 上奴役外邦奴隶的道路,推动了工商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梭伦改革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而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又反过来进一步推动 雅典工商业的发展。
二、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之间的关系
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潮流的推动下出现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那里 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鲜卑族拓跋部原先的经济文化水平和政治制度都较为 落后,他们靠武力统一黄河流域,又把鲜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习俗传播到中原 ,用落后的制度统治黄河流域,这导致了尖锐的民族矛盾。要平息尖锐复杂的民族 矛盾,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 2.孝文帝在改革中采取了许多推动民族融合的措施。颁布均田令,采用汉族先进的 封建生产方式;整顿吏治,采用封建的俸禄制;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 文化;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四、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1.相同点 (1)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2)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3)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4)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 (1)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 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二、维新变法运动 (一)第一阶段:宣传维新思想
1、康、梁是如何传播维新思想?
1)著书立说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 通议》 《仁学》 《天演论》
2)学堂讲学: 万木草堂 时务学堂 3)创办报纸: 《中外纪闻》《国闻报》《时务报》 4)成立组织: 强学会
2、维新思想的传播与发展在中国社会发展中起了什么 作用(影响)?
1)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为戊戌变法组织力量、制造舆论
(二)第二阶段—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1、开始标志:公车上书 ——使维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创办报刊:《中外纪闻》、《时务报》 ——推动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3、组织学会:康有为在北京、上海成立强学会 ——维新运动迅速开展
(2)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 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3)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 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A、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B、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C、依靠没有实权皇帝 主观原因: D、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2、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中国行不通。中国近代化道路是漫长而坎坷
四、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
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2、政治: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3、经济: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有利于中 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4、思想: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促使中华民族觉醒 5、文化: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和教 育事业发展 6、习俗: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 代新风。
一、全面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和改革
1.从背景来看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从改革内容来看 (1)政治上: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2)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3.从改革的效果来看 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而效果各异。总体来说,这些改革不同程度地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旧的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使新兴地主阶级地位得到 提升,为以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康有为 请问: 1、依据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
“托古改制”:把西方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 合
2、康有为为什么要请出2000多年前的孔子,以孔子之 口说出维新变法的要求?
1)封建主义正统思想在知识分子中根深蒂固 2)策略:借孔子的权威论证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 减少改革阻力。 3)根本原因:反映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梁启超(1873—1929)
《时务报》主编
思想主张: 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顽固派 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封建君主是“大盗窃国”,主张国家 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 亟
代表作: 《天演论》 严复(1854—1921) 创办报刊: 《国闻报》
思想主张: 1)民主君仆,主权在民 2)借进化论阐述维新变 法主张
三、全面认识雅典的民主政治
1.形成条件 (1)雅典民主政治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雅典实行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是把城邦 公民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以在城邦间的激烈竞争中保持独立,对外则是夺取异邦 的财富和奴隶。 (2)雅典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公民集体中的大多数是小农和小作坊主,他们 同时也是军队的支柱,出身等级高的官吏必须重视他们的情绪和呼声。 2.内容 (1)雅典城邦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公民大会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是 雅典城邦民意普遍表达和集中的最高形式。
——直接原因
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根本原因 3、康、梁等人维新变法图存强国宣传
4、有见识的知识分子、有爱国心官员、光绪皇帝急切
变法强国图存
二、百日维新——维新变法运动高潮
1、施政纲领:《 应诏统筹全局折 》
2、开始标志: 3、主要内容: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1、政治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课标教学要求:
1、知道“公车上书”。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 3、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4、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 5、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一、维新变法代表人物
材料一
康有为
材料二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 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保国会、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 ——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4、成立学堂: 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谭嗣同、陈 宝箴在湖南成立时务学堂 ——为维新变法培养人才
(三)第三阶段: 维新变法运动高潮-----百日维新
一、百日维新发生因素 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特别是1898年列强
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2、经济
3、文教
4、军事
三、维新变法的结果——无力回天
戊戌政变 1、新旧势力的交锋 2、变法失败的标志:戊戌政变 3、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说明什么问题?从中我 们能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
1、变法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 主观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 势力过于强大。
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
盾的变革
坚决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势力,改革较为彻底,为平衡各阶级、阶层利益,有
是一次促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变革
着调合、折中的特点
商鞅变法成功了,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 制制度,为秦国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奠 定了基础
没有从根本上缓和社会矛盾, 激起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但 却为雅典走向民主政治的道路 奠定了基础
一、北魏民族大融合的原因、表现和实质
1.原因 (1)各民族的杂居,极大地加强了各族人民的交往和接触。 (2)各民族人民联合反对统治者的斗争,推动了民族融合。 (3)内迁各族的统治者中,有不少崇尚中原文化,大力提倡对中原文化的学习,对民 族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 2.表现 (1)从少数民族来看,不仅在生产方式上,还在生活方式上都趋向于汉化,甚至丧失 了自己的民族特征。 (2)对于汉族来说,吸取了新鲜血液,加速了发展,丰富了经济文化生活,推动了中 华民族这一共同体的发展壮大。
王安石变法作用和影响更大 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二、王安石变法的性质、进步性和局限性
1.性质 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 系,以发展生产。 2.进步性 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国力由弱转强,一度扭转了统治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 贫积弱的局面,短期内取得了富国强兵的效果,有利于社会进步。 (1)经济上: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同时抑制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土地兼并,增加 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军事上: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解决了“冗兵”的问题。 (3)文化上: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有利于思想解放和培养学以致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