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二中七年级上册第一次月考地理含答案详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二中七年级上册第一次
月考地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关于地球形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A.棋盘似的正方体B.倒扣的盘子
C.圆形D.球体
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A.6371千米B.6378千米C.6357千米D.4万千米3.地球的表面积是()
A.5.1亿平方千米B.6371亿平方千米C.4亿平方千米D.5.1平方千米4.最先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事件是:()
A.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B.麦哲伦环球航行
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D.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步
5.关于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纬线的长度相等B.纬线的形状是半圆
C.0°纬线是本初子午线D.纬线的线圈关系是平行的
6.关于经线和经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以本初子午线为界,向东西方向度数越来越大,直至180°
B.0°经线称为本初子午线
C.185°经线有两条
D.40°经线有两条
7.有关经纬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经纬网在地球表面实际存在
B.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C.利用经纬网可以辨别方向
D.经纬网在军事、航空和旅行等方面都十分有用
8.下列纬线圈最长的是()
A.10°S B.20°N C.40°S D.60°N
9.与10°E正好相对的经线是()
A.90°N B.170°E C.170°W D.140°E
10.下列地理现象能说明地球自转的是()
A.昼夜交替B.四季变化
C.五带划分D.风雨阴晴的天气变化
11.划分地球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A.本初子午线B.20°W C.赤道D.20°W和160°E 12.划分地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A.赤道B.北回归线C.本初子午线D.180°经线13.地球公转的方向是( )
A.自西向东B.自东向西C.自南向北D.自北向南14.世界万物都在不断运动着,其中地球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它的周期是()A.12小时B.36小时C.一年D.24小时15.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是()
A.北极圈B.回归线C.南极圈D.赤道
16.我国大部分领土位于“地球五带”中的()
A.热带B.北温带C.南温带D.北寒带17.下列现象由地球公转产生的是()
A.极圈外有极昼极夜现象B.一日内昼夜更替现象
C.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D.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及影子长短不断变化
18.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是()
A.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地区
B.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之间的温带地区
C.北极圈及其以北和南极圈及其以南的寒带地区
D.南极圈及其以北和北极圈及其以南的寒带地区
19.现场转播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时,伦敦是中午,洛杉矶是凌晨。

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地球的公转运动 B.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
C.通信手段的落后 D.地球的自转运动
20.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A.顺时针B.自西向东C.逆时针D.自东向西21.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的提法,不正确的是()
A.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 371千米
B.利用地球仪,可以方便了解地球表面多种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其分布
C.事实上,地轴在地球上并不存在,它是人们假想的轴
D.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其中,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是地球上的最南点22.如下图,图中湖北鄂州(30.23°N,114.52°E)位于甲、乙、丙、丁四地中的()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3.俗话说“找不到北了”地理学角度此地应是
A.北极点B.南极点C.赤道上D.回归线上24.6月12日左右,地球运行至下图所示公转轨道上的()
A.甲——乙段附近B.乙——丙段附近
C.丙——丁段附近D.丁——甲段附近
二、解答题
25.看下图a.b两地的经度和纬度书写正确的是()
A.a (20°N、120°E) b (20°N、60°W)
B.a (20°N、120°W) b (20°S、60°E)
C.a (20°S、120°W) b (20°N、60°E)
D.a (20°S、120°E) b (20°N、60°W)
26.按要求完成经纬网图
(1)写出下列三点的坐标:
A:(,)。

B:(,)。

C:(,)。

(2)判断A点位于(高、中、低)纬度,B点位于(温度带)。

(3)C点位于(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

(4)A点位于C点的方向。

27.写出下列各点的地理坐标及半球位置
(1)D点的坐标为(,),位于(温度带),位于半球和半球。

(2)E点位于半球和半球。

(3)F位于(高、中、低)纬度,位于E点的方向。

28.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反应的是地球运动中的图,(“自转”或“公转”)
(2)在其图中的短弧线处画上箭头来表示其运动的方向。

(3)地球做该运动时,周期为。

(4)地球公转到A处时,日期是,这天太阳直射在上,这一天正是(节气)。

(5)地球运动至B点时的时间是,太阳光直射在上,这一天称为(节气)。

每年的6、7、8是北半球的季,是南半球季。

(6)当地球运动到C处时,此时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为。

此时鄂尔多斯市的昼长约为小时。

29.读下图,填写。

(1)图中位于白昼的点是,即将进入白天的点是;
(2试想,图中各点地区中夜晚的时间最长的是。

(3)从北极圈内的现象可知,该图是(节气)的昼夜图,当天,太阳直射在上。

30.读五带划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五带名称分别是:
A B C D E
(2)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填字母)
(3)B和C的分界线是(名称)。

三、填空题
31.在图中填写地轴、北极、南极、经线和纬线。

参考答案
1.D
【解析】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经过科学家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地球的形状,较简单,以识记为主,主要识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A
【详解】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故选A。

【点睛】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3.A
【解析】
试题分析:
经过测量,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的大小.
4.B
【详解】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发现了新大陆,但是不能证实地球是球形的;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

最先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事件是麦哲伦环球航行从出发地环绕地球一周又回到出发地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

C、D选项是近现代科技水平提高后通过科技手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点睛】
本题考查地球形状的证据。

5.D
【解析】
试题分析:
纬线圈的大小不等,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纬线圈逐渐缩小,到南、北两极缩小为点;故A错误;纬线是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故B错误;纬0°经线是本初子午线,0°纬线是赤道;故C错误;所有的纬线都相互平行,并与经线垂直;故D正确.依据题意,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经线与纬线的划分.
6.C
【解析】
试题分析:
经度的变化规律为:以本初子午线为界,向东向西度数逐渐增大到180°,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经线与纬线的划分.
7.A
【解析】
【分析】
【详解】
经纬网在地球表面不是实际存在的,选项BCD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用经纬网确定方向和任意地点的位置.
8.A
【解析】
试题分析:
纬线的长度不等,赤道是最长的纬线,越接近赤道的纬线就越长,即纬度度数就越小,比较题干中的四个选项可得,10°S纬线的度数最小,其长度最长,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经线与纬线的划分.
9.C
【解析】
试题分析:
地球仪上任何两条相对的经线(之和180°,一条是西经度数,另一条是东经度数)组成的经线圈都可将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个半球.由此可知,与10°E正好相对的经线是170°W.依据题意,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重要的经、纬线.
10.A
【解析】
试题分析: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等.根据题意,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11.D
【解析】
试题分析:
地球上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20°W和160°E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根据题意,故选D.考点:本题考查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12.A
【详解】
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故选A.
【点睛】
13.A
【详解】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公转的周期是一年;故选A。

14.C
【详解】
地球在绕地轴自转的同时,还在不断地绕着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一年,也就是太阳直射点的一个回归年,是365天;一天是地球自转的周期,一月是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故选C.
15.B
【详解】
A.北极圈是北温带和北寒带的分界线,故A不符合题意.B.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故B符合题意.C.南极圈是南温带和南寒带的分界线,故C不符合题意.D.赤道是南北纬度和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五带的范围和分界线。

16.B
【详解】
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B对,ACD错。

故选:B。

【点睛】
17.D
【解析】
试题分析: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66.5°的固定夹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除了赤道,地球其他地方一年中都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在南北极圈以内,甚至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不完全相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在中纬度地区,四季更替表现明显,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形成的基本原理.
18.C
【分析】
本题考查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形成的基本原理.
【详解】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位于极圈以内;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四季分明,故选C。

19.D
【解析】
试题分析: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和时间的差异.又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使得地球上东边的时刻比西边的时刻早.伦敦和洛杉矶位于不同的时区,地球自转就造成了时间上的差异,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地方时差的形成原理.
20.C
【解析】
试题分析:
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故选项A.B.C不符合题意;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自转及其方向和周期.
21.D
【解析】
试题分析:
地球的最大周长是4万千米,故A正确;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的地球的模型;利用地球仪,可以方便了解地球表面多种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其分布;故B正确;地轴是指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轴,故C正确;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其中,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是地球上的最北点;故D不正确;依据题意,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2.D
【解析】
试题分析:
依据经纬度的判读及湖北鄂州的坐标30.23°N、114.52°E,读图分析可知,30.23°N应位于40°N的南方,丙、丁符合要求;114.52°E应位于100°E的东方,乙、丁符合要求;由此可知,图中湖北鄂州(30.23°N,114.52°E)位
于甲、乙、丙、丁四地中的丁地;依据题意,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用经纬网确定方向和任意地点的位置.
23.A
【详解】
人们为了更好地确定地球上的位置而设置了经纬线,俗话说的“找不着北了”,从地理角度看是北极点,因为北极点到了地球的最北端,往前的任何方向都是向南;南极点上、赤道上和回归线上都可以找着北,故选A。

24.B
【解析】
试题分析:
读图可得,甲是冬至日即12月22日,乙是春分日即3月21日,丙是夏至日即6月22日,丁是秋分日即9月23日,6月12日地球运行在春分日与夏至日之间即乙与丙之间,此时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形成的基本原理.
25.B
【解析】
试题分析:
依据在经纬网上,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读图分析可知,图中a点的经纬度是20°N、120°W;b点的经纬度是20°S、60°E.依据题意,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用经纬网确定方向和任意地点的位置.
26.(1)(80°W,0°),(80°W,40°S),(80°E,40°S)
(2)低南温带
(3)北东
(4)西北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东西经度的划分是以0°经线为界,向东向西各分了180°,以东称东经,用符号“E”
表示,以西称西经,用符号“W”表示,南北纬度的划分都是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的纬度称北纬,用符号“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称南纬,用符号“S”表示,读图可知,A点的经纬度是(80°W,0°),B点的经纬度是(80°W,40°S),C点的经纬度是(80°E,40°S);
(2)根据A点的纬度0°与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可知A点位于低纬度,根据五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23.5°S,北温带的纬度范围
是23.5°N-66.5°N,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N-90°N,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S-66.5°S,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S-90°S,可知B点位于南温带.
(3)东半球的经度范围为20°W→0°→160,图中C点按东西半球划分,属于东半球;按南北半球划分,属于南半球.
(4)在经纬网地图上,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由此可判断,图中A在C 的西北方.
考点:本题考查用经纬网确定方向和任意地点的位置.
27.(1)(150°E,60°S)南温带东南
(2)西南
(3)高正西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东西经度的划分是以0°经线为界,向东向西各分了180°,以东称东经,用符号“E”表示,以西称西经,用符号“W”表示,南北纬度的划分都是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的纬度称北纬,用符号“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称南纬,用符号“S”表示,读图可知,D点的经纬度是(150°E,60°S),根据五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23.5°S,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66.5°N,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N-90°N,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S-66.5°S,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S-90°S,可知D点位于南温带,东半球的经度范围为20°W→0°→160,图中D点按东西半球划分,属于东半球;按南北半球划分,属于南半球.
(2)东半球的经度范围为20°W→0°→160,图中E点按东西半球划分,属于西半球;按南北半球划分,属于南半球.
(3)根据F点的纬度70°S与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
高纬度地区,可知F点位于高纬度,在经纬网地图上,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由此可判断,图中F在E的正西方.
考点:本题考查用经纬网确定方向和任意地点的位置.
28.(1)公转
(2)
(3)一年
(4)3月21日赤道春分
(5)6月22日北回归线夏至夏冬
(6)昼夜平分12
【解析】
试题分析:
(1)读图可知,该图反映的是地球的公转运动.
(2)
(3)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
(4)从地球公转示意图可以看出,当地球运行至A位置时,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是赤道,为北半球的春分日,日期是3月21日前后.
(5)从地球公转示意图可以看出,当地球运行至B位置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日期是6月22日前后,每年的6、7、8是北半球的夏季,是南半球的冬季.(6)当地球运动到C处时,此时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为昼夜平分,此时鄂尔多斯市的昼长约为12小时.
考点:本题考查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形成的基本原理.
29.(1)B A.B
(2)C
(3)夏至日北回归线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晨昏线可知,B两点正值白天,根据图中地球的自转方向可知,背向太阳的半球上,A.B点白昼即将来临.
(2)图中各点地区中夜晚的时间最长的是C.
(3)根据图中太阳直射点可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的夏至日.
考点:本题考查用经纬网确定方向和任意地点的位置.
30.(1)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2)A;D.E;B.C
(3)北回归线
【解析】
试题分析:
(1)读图可知,A在南、北回归线(23.5°S-23.5°N)之间为热带,B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C在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D在北极圈到北极为北寒带,E在南极圈到南极为南寒带.
(2)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热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南寒带、北寒带,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南温带、北温带.
(3)B是北温带,C是热带,其分界线是北回归线(23.5°N).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上的五带名称和范围.
31.
【解析】
试题分析:
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做经线,纬线是指环绕地球仪一周并
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北极点位于地球的最北端,南极点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南北极点.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