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 透镜必考点解析试卷(解析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必考点解析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15分)
一、单选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下列现象中,哪个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A.树的影子B.水中倒影
C.雨后彩虹D.海市蜃楼
2、如图,在井底正中央P点趴着一只青蛙.抽干井水后,青蛙仍在P点,与抽水前相比,它的“观天范围”将
A.A变大B.变小C.不变D.无法判断
3、如图所示,游泳池中的水面下方的光源S发出的一束光线经水面反射后在池底产生光斑P1折射光线在天花板上产生光斑P2。

如水面下降一小段距离,则()
A.反射角增大B.折射角增大
C.光斑P1右移D.光斑P2右移
4、如图所示,在平静的水面,国家大剧院和它的倒影相映成趣,宛如一个巨大的蛋壳。

这个倒影形成的原理是()
A.光的直线传播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D.光的色散
5、如图是小明拍摄“东方明珠”时的情景。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小明在地上的影子形成的原理与平面镜成像原理相同
B.用照相机拍照时,镜头成的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C.数码相机屏幕的彩色画面,由红、黄、蓝三种色光组成
D.水中建筑物的倒影是光的反射所成的虚像
第Ⅱ卷(非选择题 85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如图所示的模型照相机,纸筒A的一端蒙上一层半透明纸。

纸筒B的一端嵌了一个凸透镜,两纸筒套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

为了在A端看到清晰的像,要调整A、B间的距离,这时应把
_________(选填“A”或“B”)端朝向明亮的室外,否则看不清楚。

这时,半透明纸上的物体的像应是缩小的、_________(选填“倒立”或“正立”)的__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2、如图所示,一束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经某人眼睛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之前。

由此可知,与视力正常的眼睛相比,该人眼睛的晶状体折光能力太______(选填“强”或“弱”;矫正他的视力所戴眼镜的镜片应是____透镜,其作用是将光______(选填“会聚”或“发散”),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3、湖面光可鉴人,这是因为光在平静的水面处发生了 ___________(选填“镜面”或“漫”)反射;潜水员潜入清澈的湖水中,看湖面上方飞翔的水鸟,潜水员将看到 ___________(选填“变高”或“变矮”)了的水鸟的 ____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4、如图所示,用手机摄像头扫描商家的支付宝/微信收款二维码,可快速完成线上付款,当手机扫描该二维码时,二维码______(选填“是” 或“不是”)光源,摄像头相当于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的镜片,二维码与摄像头的距离应______二倍焦距。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5、如图所示,在鉴定文物时,考古学家常用放大镜观察文物的细微部分,这时他看到的是
_________ 、 ____________ 的虚像.如果在文物上有两条相交的裂纹,其夹角是5°.要想看到的像更大些,应该将放大镜离裂纹稍微 ______ 些.此时放大后的两条裂纹的夹角_______ 5°(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三、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如图所示,湖边漫步,欣赏美丽风景,水面呈现岸边树木的倒影。

细心观察会发现,倒影比实际物体暗一些。

请结合物理知识解释倒影形成的原因以及倒影比实际物体暗的原因。

2、认真观察如图所示的投影仪,结合平时学习得到的有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投影仪上的平面镜的作用是什么?
(2)螺纹透镜的作用是什么?
(3)除屏幕上的像与投影片的景物上下颠倒外,左右有没有颠倒呢?
(4)如何让投影片的像最清晰?
(5)要使屏幕上的像增大一些,应该怎样操作?
(6)上述操作实质是调节什么?
3、海尔兄弟在北极探险,他们想生火做饭,可是他们没有火柴和打火机,海尔兄弟利用冰块、羽绒服里的绒毛、太阳就生出火了,你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吗?
4、给你一个透镜,问题来了:
(1)你能用什么办法判断它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写出一种判断方法;
(2)若是一块凸透镜,你怎样测出它的焦距,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
5、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尾焰喷薄而出,闪烁着多彩的光芒映透整个夜空,全力托举着8.2吨的嫦娥五号向着月球飞驰而去,同时水面上方腾起一层白雾,如图甲所示。

12月1日23时11分,嫦娥五号稳稳降落在月球正面的预选着陆区,如图乙所示。

12月2日22时,经过约19小时的月面紧张工作,嫦娥五号通过安装在前部的摄像头寻找到了提取月壤的最佳地点,按预定形式将样品封装保存在贮存装置中,顺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动采样,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如同茫茫草原上的一颗流星划破天际,惊起一团烟云,以百米冲刺的姿态迫不及待回到地球并带回了所提取的月壤,如图丙所示。

请你根据以上材料,找出一个相关的物理信息,并指出其对应的物理知识,不得与示例重复。

物理信息:水面上方腾起一层白雾。

物理知识:白雾是由于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物理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 。

物理知识: 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实验探究(5小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某同学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的实验,如图是光空气斜射入水中的光路图。

(1)在探究中,该同学在清水中滴入几滴牛奶并搅拌,在水面上方的空气中熏了点烟雾,这是为了__________;
(2)实验中发现,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_____________平面内;
(3)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①光垂直入射到水中时,折射角为_________;
②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光的_______和________现象;
③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且折射角始终__________入射角。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下图是利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其中操作最合理的是______。

(2)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cm的刻度处,将蜡烛从下图所示位置,移到光具座20cm刻度处,需将光屏向______移动(选填“左”或“右”),直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______的实像(选填“正立”或“倒立”),此成像的特点与______原理相同(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这时若将蜡烛和光屏位置互换,光屏上______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3)下面能说明远视眼成像和它矫正方法的原理图是______。

3、某实验小组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cm;
(2)实验时凸透镜与光屏的高度已调好,但烛焰在光屏上像的位置偏低,要想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蜡烛向__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
(3)如图乙所示,若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得到清晰放大的实像,则烛焰应位于透镜左侧a、b、c、d四点中的______点,此成像规律应用在______上(选填一种器材名称);
(4)小莉同学将自己的近视眼镜镜片放在了蜡烛与凸透镜(靠近凸透镜)之间(如图丙),小明移动透镜和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像,将近视眼镜镜片取下,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
①为了使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前提下,小华应将光屏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②如图丁所示,正确表示小莉同学近视眼成像和矫正情况的是______。

A.b
a B.c a
C.c d
D.b d
4、某同学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光具座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为了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他将凸透镜正对一束平行光,用一个光屏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直到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甲图可知,该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2)他将烛焰移至光具座上25cm 刻度线处如图乙所示位置时,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应用这一成像特点可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_____ .如果将蜡烛在乙图的基础上远离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同时观察到光屏上清晰的像变______(选填“大”或“小”);
(3)他又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 35 cm 刻度线处,为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应用这一成像特点可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_____;此时他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若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则需要将光屏向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4)他又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45 cm 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发现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他在光屏一侧透过凸透镜看到正立、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虚像,他将蜡烛继续靠近透镜,看到的像将__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1)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可在凸透镜后方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光斑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为凸透镜的_____________。

(2)如图甲所示,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像的性质是__________。

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虚像
(3)保持烛焰和光屏位置不变,取走凸透镜,则光屏上( )
A.成正立、等大的实像B.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C.成正立、等大的虚像D.不成像
(4)保持烛焰和光屏位置不变,在原凸透镜位置换上另一个透镜模拟近视眼的成因。

接着小莉和小华分别用自己的近视眼镜来模拟视力矫正。

小莉的眼镜放在透镜前时,像仍成在光屏前方:小华的眼镜放在透镜前时,光屏上恰能成清晰的像.整个实验过程中用到的四块透镜如图乙所示,则放小华的眼镜时,实验所用的两块透镜分别是____________(填编号)。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A
【详解】
A.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光遇到不透明物体后,被障碍物挡住,于是在物体的另一侧形成一个光照不到的区域就是影子,故A符合题意;
B.水中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B
根据抽水前后光的传播过程中穿过的物质判断光的传播方式,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等规律分析判断
【详解】
青蛙之所以坐在井里,只能看到很小的一片天,就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缘故,当井里灌满水后,如图,光线照到水面会发生折射现象,由于光是从空气射向水,所以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因此井底之蛙看到的视野范围比没水时会看到更大;变化的大致范围如下图中两条入射光线之间的阴影区域所示,故与抽水前相比,它的“观天范围将变小,故选B.
3、D
【详解】
当水面下降时,入射光线传播方向和传播介质不变的情况下,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都与原先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平行,即折射角和反射角都不变,据此可作图如下
有图可知P1向左移动,P2向右移动,故ABC错误,不符合题意;D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4、B
【详解】
A.光的直线传播会形成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但不会形成倒影,故A不符合题意;
B.国家大剧院倒影的形成是平面镜成像,而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故B符合题意;
C.光的折射是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外一种介质时,会发生偏折,故C不符合题意;
D.光的色散现象是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分解为七色光,其原理是光的折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D
【详解】
A.小明在地上的影子形成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两者原理不相同。

故A错误;
B.照相机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原理工作的,故B错误;
C.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数码相机屏幕的彩色画面就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组成的,故C错误;
D.水中建筑物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1、 B 倒立实
【详解】
[1][2][3]因为纸筒B的一端嵌了一个凸透镜,凸透镜应朝着明亮的室外,因此B端朝向室外,室外的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远大于二倍焦距,则半透明纸上的物体的像应是倒立缩小实像。

2、强凹发散
【详解】
[1]由图可知,一束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经通过眼睛角膜和晶状体后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说明晶状体的会聚能力较强。

[2][3]要想看清远处的物体,应让光线发散一些,应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因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3、镜面变高虚
【详解】
[1] 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湖面光可鉴人,这是因为光在平静的水面处发生了镜面反射,能成人的虚像。

[2][3]水中潜水员看海面上方飞翔的水鸟,是水鸟反射的光斜射到水面时,发生折射进入水中后靠近法线,进入潜水员眼睛,而潜水员逆着光的传播方向看上去形成的虚像,比实际位置高。

4、不是远视大于
【详解】
[1]本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二维码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

[2]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而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所以手机摄像头相当于远视眼镜。

[3]手机摄像头的成像原理是物距位于二倍焦距以外,像距位于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二维码与摄像头之间的距离,即物距大于二倍焦距。

5、正立放大远等于
【详解】
[1][2]因放大镜成像时物距小于焦距,所以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3]而物体通过放大镜成虚像时物距越小,像距越小,虚像越小,要想像变大,就要增大物距,将放大镜离裂纹稍微远些;
[4]无论放大镜的倍数多大,只能放大物体本身,但不能改变物体之间的角度,所以看到的角度仍为5°。

三、简答题
1、射到水面的光一部分发生反射,另一部分折射入水里的缘故
【详解】
来自物体的光线在水面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如图所示:
其中反射光线使我们看到了物体在水中的倒影(像),而折射光线部分进入了水中;所以来自物体的光线只有反射光线才进入了我们的眼中,而折射光线却没有进入我们的眼中,故看到的物体在水中的倒影要比实际物体本身要暗一些就是这个道理。

2、(1)改变光的传播方向;(2)会聚光线;(3)左右也颠倒了,即完全相反;(4)上、下调节透镜的位置即可;(5)先向下调节透镜的位置,再向后移动投影仪;(6)前者是改变物距,后者是将屏幕调节在像的位置上。

【详解】
(1)投影仪是要将影像投在前方的屏幕上的,因此需要平面镜将射向上方的光线反射后射向前方。

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螺纹透镜的作用是:将发光灯光的发出的向四面八方发散的光线会聚穿过透明胶片,之后通过上面的凸透镜成像。

(3)左右也颠倒了,是因为:成像的凸透镜是圆形的,与主光轴平行的光射向透镜后,经透镜会聚后会经过另一侧主光轴上的焦点,即:这些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中,主光轴上方的光线过透镜后,会斜向下射出;主光轴左侧的光线经过透镜后,会斜向右射出。

依据此原理,凸透镜成像时,物体上方部分的像会成在屏幕的下方,物体左侧部分的像会成在屏幕的右方。

所以,与物体相比,像的上下是颠倒的,左右也是颠倒的。

(4)在投影仪与屏幕位置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上下调节成像透镜的位置,改变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使屏幕恰好位于所成的像的位置,此时像是最清晰的。

(5)凸透镜成像时,物距变小时,像变大,像距也变大。

因此,要想使投影仪成在屏幕上的像增大,应该将成像透镜向下移,减小该透镜与胶片的距离,即减小物距;像变小后,像距也变大了,为了使屏幕上的像清晰一些,还要使投影仪远离屏幕,让屏幕位于像的位置上。

(6)将凸透镜向下调节,是减小了物距;将投影仪远离屏幕,是将屏幕调节在像的位置上。

3、将冰块打磨成凸透镜形状,使其正对太阳光,移动凸透镜,当焦点落在绒毛上时便能点燃绒毛
本题考查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详解】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平行光经凸透镜折射会聚于焦点,从而使热量集中到焦点上。

如果在焦点处放些易燃物质,易燃品就会燃烧起来。

将冰块打磨成凸透镜形状,使其正对太阳光,移动凸透镜,当焦点落在绒毛上时便能点燃绒毛。

4、见解析所示
(1)①中间比边缘厚的是凸透镜;中间比边缘薄的是凹透镜;②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
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③凸透镜能作为放大镜使用成放大的像;凹透镜成缩小的像,(2)利用太阳光做入射的平行光,利用凸透镜将其会聚与一点,用刻度尺测出该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可.
【详解】
(1)透镜正对着太阳光移动,另一侧能得到最小最亮的点说明是凸透镜,出现一个暗圈的是凹透镜;
(2)阳光聚焦法:找一张白纸和一把刻度尺,在太阳光下,移动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使光在白纸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点,用刻度尺测出此时光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就是该凸透镜的焦距.
5、安装在前部的摄像头寻找到了提取月壤的最佳地点(或如同一颗流星划破天
际)利用的是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或以地面为参照物返回器是运动的)
【详解】
[1][2]由题意可提取出物理信息:安装在前部的摄像头寻找到了提取月壤的最佳地点,物理知识:利用的是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或物理信息:如同一颗流星划破天际,物理知识:以地面为参照物返回器是运动的。

四、实验探究
1、便于观察光的传播路径同一0°反射折
射小于
【详解】
(1)[1]在清水中滴入几滴牛奶并搅匀,在水面上方的空气中熏了点烟雾,牛奶和烟雾可以反射光,此做法是为了便于观察光路。

(2)[2]根据实验现象可知,折射光和、法线和入射光在同一平面内。

(3)①[3]当光垂直于界面入射时,此时入射角是0°,由表中数据可知,折射角也等于0°。

②[4][5]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一部分光会被反射回原来的介质中,一部分光会进人水中,所以将同时发生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现象。

③[6]由表中数据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当入射角不断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故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 C 左倒立照相机能乙丁
【详解】
(1)[1]利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焦距,应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且观察光斑的纸张也应正对太阳光,则光斑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就是该凸透镜的焦距。

故选C。

(2)[2][3][4]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cm的刻度处,将蜡烛从图所示位置,移到光具座20cm刻度处,则物距为30cm,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像距应该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即在光具座的60cm~70cm之间,所以光屏需要向左移动。

此时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

[5]将蜡烛和光屏位置互换,根据光路可逆的知识可知,光屏上仍能得到清晰的像,此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烛焰可在光屏上成清晰倒立放大实像。

(3)[6]远视眼成因是晶状体曲度变小,会聚能力变弱,像成在视网膜后方,如乙图所示;为了能够让像成在视网膜上,需要提高会聚能力,即增加一个凸透镜,光线恰好能会聚在视网膜上,如图丁所示。

3、 15.0 下c投影仪左 B
【详解】
(1)[1]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这一点就是焦点。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焦距,根据图示中光屏在刻度尺上的位置,可以读出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60.0cm-45.0cm=15.0cm
(2)[2]为使所成像能在光屏的中心,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由于烛焰在光屏上像的位置偏低,要想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蜡烛使烛焰向下移动。

(3)[3][4]若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得到清晰放大的实像,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烛焰应在图中的c点,其应用是投影仪。

(4)①[5]近视眼镜镜片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原来经透镜折射会聚的光线被发散后,会聚延迟了,所以像距变大了,所以,为了使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前提下,应将光屏向左移动。

②[6]近视眼是晶状体变厚或眼球过长,物体的像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如图c,要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如图a,故选B。

4、 10.0 缩小照相机靠近小远
离投影仪远离放大变小
【详解】
(1)[1]由图甲知道,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即凸透镜的焦点),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f=60.0cm-50.0cm=10.0cm
(2)[2][3]在图乙中,烛焰放在距凸透镜25.0cm处时,因为u>2f,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

[4][5]将蜡烛在乙图的基础上远离透镜,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所以将光屏应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

(3)[6][7]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 35.0cm 刻度线处,即2f>u>f时,由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

由于物距变小,像距变大,所以,将光屏应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8]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由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延迟会聚,所以,若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则需要将光屏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4)[9][10]把蜡烛移至光具座上45.0cm刻度线处,物距
u=50.0cm-45.0cm=5.0cm<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和物体在凸透镜的一侧,为了观察此时的成像特点,需要取走光屏,从光屏一侧透过凸透镜观看烛焰;小明将蜡烛继续靠近透镜,根据凸透镜成虚像时,根据物近像近像变小,看到的像变小。

5、焦距 B D ①③
【详解】
(1)[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会将平行于透镜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该透镜的焦点,从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透镜的焦距。

(2)[2]分析图可知,此时物距大于像距,又能在光屏上成像,说明物体放在了该透镜的两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CD不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3]保持烛焰和光屏位置不变,取走凸透镜,光直接照射到光屏上,不能被会聚成像,所以此时
光屏上不成像。

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4)[4]由题可知,保持烛焰和光屏位置不变,在原凸透镜位置换上另一个透镜模拟近视眼的成因。

形成近视眼是因为眼睛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

四块透镜中的①②为凸透镜来模拟眼睛,是由②换成了①;小华的眼镜放在透镜前时,光屏上恰能成清晰的像,说明小华的眼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比小莉的大,是凹透镜中的③。

故实验所用的两块透镜分别是①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