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的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敲的故事
推敲的故事(一):
反复推敲
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

有一天,他骑着毛驴外出,在路上一面走,一面作诗,其中有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
贾岛反复地吟诵这两句诗,还用手做着推敲的姿势,是“推门”好呢,还是“敲门”好呢他一时定不下来。

这时候,文学家韩愈经过那里。

按当时规定,官员来了,行人都要让路。

但是贾岛仍然在低着头吟诗,不觉一头撞到了韩愈的仪仗队里。

公差立刻把贾岛从驴背上拽下来,推到韩愈眼前。

贾岛只好把作诗的事讲了。

韩愈听后不仅仅没有责备贾岛,反而笑着对贾岛说:“还是‘敲’字好啊!”
这个故事之后构成了一个词语,叫“推敲”。

意思是在文字上再三琢磨修改。

“反复推敲”就是反复琢磨,一再修改。

和“推敲”相近的还有“斟酌”这个词,和“字斟句酌”的成语。

推敲的故事(二):
“春风又绿江南岸”(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传
说,王安石在写这句诗句时,在原稿上以前换过许多字,先用“到”,又改作“过”,后改作“入”,再改作“满”,都不合意,修改了好多次,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

这个“绿”字用得很好,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来了,给人以动的感觉。

这句诗是写景,触景生情,为下句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推敲的故事(三):
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

这句词词少意丰,一语三折。

“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字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

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推敲的故事(四):
贾岛推敲的故事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

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

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

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
自己。

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着毛驴在长安朱雀大街上走。

那时正是深秋时分,金风一吹,落叶飘飘,那景色十分迷人。

南岛一高兴,吟出一句"落叶满长安"来。

但一琢磨,这是下一句,还得有个上句才行。

他就苦思冥想起来了,一边骑驴往前走,一边念念叨叨。

对面有个官员过来,不住地鸣锣开道。

那锣敲得山响,贾岛愣是没听见。

那官员不是别人,正是京兆尹,用这天的职务来说就是长安市市长。

他叫刘栖楚,见贾岛闯了过来,十分生气。

贾岛忽然来了灵感,大叫一声:“秋风生渭水。

”刘栖楚吓了一跳,以为他是个疯子,叫人把他抓了起来,关了一夜。

贾岛虽然吃了不少苦头,却吟成了一首诗《忆江上吴处士》: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处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猱桡未返,消息海云端。

”
贾岛吃了一回亏,还是不长记性。

没过多久,他又一次骑驴闯了官道。

他正琢磨着一句诗,
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那就是“僧推月下门”"。

可他又觉着推不太适宜,不如敲好。

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

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比刘栖楚有涵养,他问贾岛为什么乱闯。

贾岛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诗,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

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样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

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各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推敲的故事(五):
有个叫齐已的和尚,对诗文很有兴趣。

他早就仰慕郑谷的才名,就带着自己写的诗稿,前来拜会。

齐已把诗稿一首一首地请郑谷看。

郑谷读到《早梅》这首诗时,不由得沉思起来。

郑谷吟道:“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应对齐已说:“梅开数枝,就不算早了。

”郑谷又沉吟了一会,说:“不如把‘数’字改为‘一’字贴要。

”齐已听了,惊喜地叫道:“改得太好了!”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

文人们明白了,就把郑谷称为齐已的“一字之师”。

推敲的故事(六):
一天,唐朝年轻的诗人贾岛去长安参加考试。

他骑着驴,在大街上一边走一边想着他的诗句。

突然,他想到了俩句好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又一想,觉得“推”字改为“敲”字更好一些,他想的正入神时,只听得对面喊了一声:“干什么的?”还没弄清楚是怎样回事,便被拉下驴,带到韩愈面前。

原先,他碰见了大文学家韩愈和他的随从,等贾岛把事情说了一遍后,不但没有受罚,反倒引起了韩愈对诗句的兴趣,韩愈想了一会,"还是敲字好。

静静的夜晚,在月光下,一个僧人德德的敲门,这个情景是很美的。

”于是“推”字改为“敲”字。

之后,“推敲”便成为人们反复思考的意思。

诗人为了一个字而反复推敲,千锤百炼,这种一丝不苟的写作精神,对我们的启示就应是不言而明了吧。

炼字,在这天看来,我们不妨把它看作写作后的修改。

我们同学写作文时不注意修改,总是喜欢“一气呵成”,然后万事大吉。

这不是一种好的作文习惯。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

”我们真的就应向古人学学这方面的工夫。

当然,我们大可不必“捻断数茎须”,但是文章写成后必要的修改还是很有必要的。

推敲的故事(七):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宋周邦彦《满庭芳》)。

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能够作动词,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

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辛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之后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

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足了几个月的时光。

又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

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轻轻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润,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推敲的故事(八):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齐论诗,互相题试。

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

苏东坡认真的思索后,得意的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

”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

“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惟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了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

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

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

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