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又不适合创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合又不适合创业
作者:尹颖尧黄昭华
来源:《大学生》2012年第14期
在国贸Soho,记者见到了34岁的赵中宁。
赵中宁已有近6年的创业史,头衔不少,北京普能世纪科技有限公司前副总裁、北京绿北谷科技有限公司(生态农场)CEO、中华新兴能源网创办人……
进了他的办公室,赵中宁声称自个儿不是搞采摘的,手头的一份事业是经营有机种植,公司在天津市宝坻区有着万亩生态农场。
身兼多家公司的管理者,赵中宁很忙,经常穿梭于北京和天津两个城市,采访时,他的电话也时常响起,有的人约他见面,有的向他咨询信息……不过,赵中宁忙中取乐,因为,他看好新能源,新能源已发展成为他不衰的兴趣。
拉帮结伙创普能
赵中宁本科是在清华大学念的,专业中文,毕业后打拼了几年他再次回到清华读MBA。
期间,他“拉帮结伙”了一帮钻研商务和战略管理的兄弟,打算MBA毕业后一块儿创业。
2006年,经过反复权衡和详细研究,这个紧密团结的小团队打算进入新能源行业,那时的新能源虽然也火,却鲜有明确目标的,“做光伏、风能,我们没有优势。
”对于创业,他们提出了两点要求:在新能源行业中找到一个新领域,而且是不可或缺的。
经过一番研究,赵中宁和同伴们看中了储能,“储能的发展前景有以下两点,首先,储能是新能源行业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二是储能这个行业还没有发展起来。
”据赵中宁分析,那时的大企业,包括电网公司,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太阳能和风能,“我们提前感觉到,储能靠谱。
风能存在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风险,而太阳能受着天气的影响。
此外,发电和用电的峰谷是不一样的,比如,风电发电高峰主要在夜晚,而用电高峰却在白天。
要是有一个储存环节就可以实现匹配了,所以储能的发展一定会大爆发。
”赵中宁信手拈来几个数据以示证明,“我国2011年放弃的风(风电弃风,即上不了电网的风)大约有100亿度,相当于多消耗了350万吨标准煤。
原因很简单,电网接纳不了这些风。
”
以后的创业证明了赵中宁和同伴们做出了正确的决定,现如今,储能已成为新能源行业极为重要的一环。
这个当时仅区区5人的创业公司普能——专注于新型大容量储能产品,也在短短几年内得到了长足发展,“当时储能的瓶颈在技术,我们就和中科院里的单位,以及国外有背景的企业合作,在很短的时间,运营公司,成为储能行业的佼佼者。
”
全球金融危机,普能不但没受到影响,而且发展壮大,“我们收购了全球最大钒电池公司加拿大VRB。
”
跟着政策办网站
在普能,赵中宁负责公司的商务运营。
在工作和生活中,他是个热心肠儿。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赵中宁在SNS营销上有所建树,手中积累了大量业内大腕的人脉,以至于有不少朋友请他在百忙之余,帮着在网上推广他们的品牌,“我也就是帮帮忙。
”
赵中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新能源上,普能逐步进入正轨后,他加入了储能专业委员会(CNESA),“储能不是单独的行业,要和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电动汽车等进行交流。
”在储能专业委员会,赵中宁结交了许多新能源专业人士,这促使他更进一步认识新能源,拓宽了思路。
他发现,新能源产业的信息及时开放有待发展,尤其是2009年12月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对世界的承诺,以及2010年新能源成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这个大背景下,新能源产业必将大发展,与此同时,信息及时开放问题更显得紧迫。
就这样,赵中宁再次招集业内爱好者,创办了中华新兴能源网。
对于办网站,赵中宁的指导原则是权威、及时、开放。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赵中宁对网站的运营状况颇满意,“网站本身的运营成本很低,很多人都是从我这里获取信息的。
”采访的前几天,赵中宁接到一位极具业内影响力的中科院院士的电话,“他指出网站中一篇文章的观念欠推敲,我们听取了院士的意见,进行了修改。
院士还说,他每天都会浏览我们的网站。
”院士能成为网站的浏览者,这给赵中宁增添了不少自信,同时他也感觉到肩膀上的担子一下子重了许多。
在资讯中,网站提供政策和企业经营及投融资信息,“一个词‘及时’。
”有一次,一位政府工作人员打来电话,询问一篇文章的出处。
“这篇文章是他所在单位的其他部门发的,对方查证后再次打来电话,惊叹于网站的速度。
”
对于网站的发展,赵中宁定位于普及新能源知识,传递最新资讯,“我们会汇总各个省市的新能源政策信息,从政策方面解读新能源,并给网站的会员及时提供信息,这是网站的特色和亮点。
”
现如今,赵中宁虽然很少参与网站的具体运营,但他仍坚持着将中华新兴能源网创办成全国最大的新能源资讯网站的梦想。
紧跟园区找工作
赵中宁在新能源行业中经历过多个角色,谈到新能源给大学生提供的创业机会时,他却说:“既适合也不适合。
”之所以不适合,赵中宁认为新能源是资源和人才双重密集型产业,创业定位于资源,比如风能、太阳能,那么,大学生明显欠缺资源。
要是定位于人才,大学生乃至博士生都面临困难,“有的博士生做过国家级项目的经验,但是真正运作企业,还是和预想的有些差距。
”
要是在新能源材料等某个方面有创意点,赵中宁觉得大学生还是可以试一试,“比如,从清华创业大赛中闯出来的项目,它们的技术水平和方案设计符合在新能源产业里生存,也符合行业的发展规律。
”赵中宁以垃圾发电为例,“创业就找能solution的点,很多大学生跟老师做项目,有些项目可以直接投入使用,市场化运作也不难。
”赵中宁强调,在新能源中要从小项目、可找到解决方法的项目入手,“学核专业的,也许就很难有创业机会,因为这一行是技术垄断型的。
”也不一定非要掌握技术才能在新能源中创业,“比如经管专业,要是能够结合技术,懂企业运作规律,也可以创业。
”
相比于创业,赵中宁更愿意大学生在新能源中就业。
谈到新能源的布局,赵中宁说:“太阳能主要在青海、西藏;风能以三北地区(华北、东北和西北)和沿海城市为主;海洋能集中于沿海城市;生物质能在各个省、市都有。
核能的局限性比较大。
”是不是根据新能源区域布局找工作?赵中宁却说:“不是。
”因为,新能源的人才流动特点是集中在东部、沿海,以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内蒙古有许多风能发电站,但是,发电站的技术维护人员是少数,而更多的运营、管理人员是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办公。
”赵中宁指出,可以根据各个产业园区的新能源重点发展方向,留意招聘信息。
应聘前,可以跟踪新闻报道,了解企业的情况。
也可以搜索企业注册信息,“还可以参加行业论坛,一方面可以识别企业,参加论坛的企业通常都在行业内属于比较好的,有能力的。
此外,在论坛上还可以认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