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免疫调节试题答案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生物免疫调节试题答案及解析
1.下图为某生物体中的一系列生化反应示意图,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场所1是人体的重要免疫器官
B.过程a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C.过程b产生的物质X可以和Y特异性结合
D.细胞C和细胞E中核酸相同
【答案】D
【解析】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细胞C表示T淋巴细胞,场所1是人体的重要免疫器官, A正确;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正确;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和抗原特异性结合,C正确;核酸有RNA和DNA,细胞C和细胞E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其结果是DNA未变,而RNA发生改变,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免疫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
2.免疫性不孕(存在抗精子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等)是临床上常见的不孕类型。
医学研究表明,人的角膜、大脑、软骨、妊娠的子宫等都能容忍外来的抗原蛋白而不产生排斥反应,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免疫赦免”,这些部位称为“免疫赦免区”。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移植的心脏对于受者来说相当于抗原
B.“免疫赦免”现象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
C.妊娠子宫的这种“免疫赦免”特性不利于胚胎的正常发育
D.可以使用药物提高人体免疫系统的敏感性而获得“免疫赦免”
【答案】A
【解析】分析题意,心脏不是免疫赦免区,因此移植的心脏对受体来说是抗原,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故A正确;“免疫赦免”现象对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和生殖发育是有利的,故B错误;妊娠自贡的这种“免疫赦免”特性有利于胚胎的正常发育,故C错误;可以使用药物抑制人体免疫系统的敏感性而获得“免疫赦免”,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下图中的曲线显示了两种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方法。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冬季流感袭来,医生给年老体弱者一般采用方法②来使其获得免疫能力
B.采用方法①可以使人获得比方法②更持久的免疫力
C.采用方法②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是体液免疫
D.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①进行免疫预防接种
【答案】C
【解析】老年弱者的免疫功能较差,因此通常直接注射抗体以达到免疫治疗的作用,故A错;抗体发挥了作用后就会失活,在人体内存留的时间短;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当遇到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时,记忆细胞可以识别该抗原,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从而产生大量抗体,发挥出免疫效应.所以方法2比方法1可以获得更持久的免疫力,故B错误.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是体液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故C正确;医学上进行预防接种,是指将灭活的病毒注射到人体中,使机体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故D错。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免疫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4.将小鼠B 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血清能使小鼠T 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
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能使小鼠T 细胞凝集成团。
T 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小鼠B 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
B.小鼠T 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
C.小鼠B 细胞和小鼠T 细胞有相同抗原
D.小鼠T 细胞和家兔T 细胞有相同抗原
【答案】C
【解析】小鼠B细胞注入家兔的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在家兔的血清中可以找到相应的抗体。
而血清也可以和小鼠T细胞凝集,根据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特点来看,说明小鼠的B细胞和小鼠T细胞具有相同的抗原,故C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免疫反应,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5.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超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
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答案】B
【解析】本题以常见的青霉素过敏为背景,综合考查人体免疫相关知识。
过敏反应是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是机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所致,A 项错误;青霉素引起的过敏反应会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B项正确;浆细胞只能分泌抗体,不能产生淋巴因子,淋巴因子是由T细胞分泌的,C项错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引起过敏反应,而不是自身免疫反应,D项错误。
6.腺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鼠疫杆菌释放外毒素,使患者出现中毒性休克综合症。
科学家从病愈患者的血清中提取的抗毒素对腺鼠疫患者有显著疗效。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患者清除体内外毒素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B.抗毒素是一种抗体,其产生过程不需要淋巴因子的参与
C.进入人体的外毒素是一种抗原,能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
D.外毒素在鼠疫杆菌的核糖体上合成,由高尔基体分泌至细胞外
【答案】C
【解析】患者清除体内外毒素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A错;抗毒素是一种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细胞外的,在浆细胞的形成过程需要淋巴因子的参与,B错;进入人体的外毒素是一种抗原,能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C正确;外毒素不一定是蛋白质,就不可能在鼠疫杆菌的核糖体上合成,鼠疫杆菌是原核细胞,没有高尔基体,D错。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和细胞结构,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7.下列不属于免疫细胞的是
A.吞噬细胞B.T细胞C.B细胞D.精子
【答案】D
【解析】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分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两种。
精子不属于免疫细胞。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细胞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
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8.下图为某种树突状细胞(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其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DC细胞摄取抗原物质属于胞吞作用,吸收Ca2+等离子属于主动运输
B.T细胞其膜上的受体与DC细胞分泌的特定物质结合后,才能出现免疫效应
C.T细胞发生免疫效应时,机体内的B细胞经过一系列的增殖与分化形成浆细胞
D.获取患者的DC细胞经体外增殖再输入该患者体内,可提高清除抗原的效果
【答案】C
【解析】颗粒性物质进入细胞是胞吞作用,吸收Ca2+等离子属于主动运输,A正确;T细胞膜上
的受体能识别抗原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并与特定物质结合后,出现免疫效应,B正确;T细胞在
体液免疫中合成释放的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T细胞也
可以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参与细胞免疫,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
宿主细胞裂解死亡,C错误;获取患者的DC细胞经可以通过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获取大量的DC
细胞,再输入该患者体内,可提高清除抗原的效果,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免疫的知识。
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9.如图是用集合的形式表示各种生物名词之间的关系,则下列表格中与图示相符的是( )
【答案】 D
【解析】蓝藻属于原核生物且不含叶绿体;乳糖属于二糖;免疫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浆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生命系统的部分结构层次为个
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10.2014年1月,中国学者研究发现雾霾中含有多种病菌,部分会引起过敏和呼吸系统疾病。
雾
霾也是肿瘤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肺癌。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呼吸道粘膜产生黏液溶解微尘和杀灭部分病菌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B.病毒请入肺细胞后,免疫系统通过效应T细胞可诱导靶细胞凋亡
C.一些微粒引起的过敏反应比较强烈,所以容易引起组织严重损失
D.肺部癌变的细胞表面糖蛋白等物质增多是其容易扩散的主要原因
【答案】B
【解析】黏膜分泌物对病菌的消灭属于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A错误。
病毒入侵细
胞后,需要通过效应T细胞和靶细胞接触,使其凋亡,故B正确。
过敏反应一般不会严重损伤组织,故C错误。
癌变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因此容易扩散和转移,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和细胞癌变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1.下列关于细胞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它与体液免疫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缺一不可
B.效应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能特异性地与抗原结合,杀灭抗原
C.吞噬细胞即可参与细胞免疫也可参与体液免疫
D.记忆T细胞接受同一种抗原再次刺激时,会迅速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
【答案】B
【解析】细胞免疫针对靶细胞,暴露抗体,再动用体液免疫消灭抗原,故A正确。
效应T细胞产
生的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产生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故B错。
吞噬细胞在二种特异性免疫都有处理抗原作用,还能吞噬抗原,故C正确。
记忆T细胞对于相同抗原有记忆能力,接受同一种抗原再次刺激时,会迅速而且大量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行使细胞免疫功能,
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2.2013年1月3日日本科学家在《干细胞》科学期刊上发表文章称:他们成功的将杀死某种类
型癌细胞的T淋巴细胞重编程,诱导为多能干细胞,这些多能干细胞能够再次分化为能够产生抗
癌化合物的T淋巴细胞,这项技术可以被用来治疗癌症。
下列说法正确的:
①资料中再次分化成的细胞可分泌抗体
②T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③T淋巴细胞不能吞噬癌细胞
④这种抗癌化合物最可能是淋巴因子
A.①②④B.②①③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①再次分化形成的是能够产生抗癌化合物的T淋巴细胞,而产生抗体的是浆细胞,错误;
②T淋巴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正确;③T淋巴细胞的作用是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破坏靶细胞膜,使靶细胞裂解;另一种是释放淋巴因子,最终使免疫效应扩大和增强,正确;
④T淋巴细胞可释放淋巴因子,使免疫效应扩大和增强。
【考点】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
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3.下图是人体防御外界病原体侵染的三道免疫防线的示意图,其中①~⑦表示免疫细胞,⑧表
示免疫分子。
(1)以下不属于第一道免疫防线的是________。
(填字母)
A.溶酶体B.汗液C.口腔黏膜D.胃酸
(2)图中细胞①可以吞噬多种病原体,因此这一免疫过程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3)图中②和④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⑧表示__________。
(4)接种疫苗后,若有相应病原体再次入侵人体,则人体会迅速产生免疫应答,结合图示分析此现
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
(2)非特异性
(3)B(淋巴)细胞记忆(T)细胞抗体
(4)初次免疫后,体内已存在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
当再次遇到相应的病原体时,记忆B细
胞会迅速增殖并分化产生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同时记忆T细胞也会迅速启动细胞免疫途径。
(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1)溶酶体通过溶菌酶起作用,属于免疫的第二道防线。
(2)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3)图中②表示B淋巴细胞,分化为⑥效应B细胞(浆细胞)和⑦记忆B细胞,⑥产生抗体⑧。
③表
示T淋巴细胞,分化为④记忆T细胞和⑤效应T细胞。
(4)免疫后机体产生效应B细胞、记忆T细胞,病原体侵入可迅速作出应答。
14.我国自主研制的复制型艾滋病疫苗,是把艾滋病病毒RNA的几个重要片段逆转录后插入天花
病毒DNA中,形成重组疫苗。
该疫苗具有复制能力,可以持续刺激免疫系统,使人产生较强的
免疫能力。
在该疫苗研制过程中()
A.运用了RNA病毒容易突变的特点
B.运用基因工程手段,使用质粒作运载体
C.通常需要利用动物的细胞培养技术
D.体现了天花病毒的间接使用价值
【答案】C
【解析】运用了RNA病毒能够逆转录生成DNA能力,把该DNA插入天花病毒,形成重组疫苗
激发人形成的免疫力具有针对艾滋病毒的能力,故A错。
把DNA片断直接插入天花病毒DNA中,要用到限制酶和DNA连接酶,不要质粒,故B错。
病毒无法独立繁殖,需要依赖细胞而繁殖,
故C正确。
体现了天花病毒的直接使用价值,故D错。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
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15.下列有关人体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淋巴细胞只有受到抗原刺激后,才能形成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
B.只有免疫细胞才能产生免疫活性物质
C.病毒侵入细胞后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效应T细胞的溶酶体酶导致靶细胞裂解D.同种病毒再次侵入人体后记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清除病毒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免疫活性物质中的溶菌酶可以由不是免疫细胞的其它细胞分泌产生。
病毒侵入
细胞后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中的细胞凋亡机制而裂解。
同种病毒再次侵入
人体后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
【考点】本题考查了特异性免疫的相关知识。
意在考查考生的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
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16.下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2和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细胞1~5中都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
C.②、③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
D.细胞1~5均能识别抗原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细胞1-5依次是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物质a是抗体,T细胞和B细胞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故A正确。
细胞1-5中都有合成抗体的基因但只有浆
细胞才能合成抗体,故B正确。
②和③都需要识别作用的糖蛋白,故C正确。
浆细胞是不能识别
抗原的,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17.(10分)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杀伤靶细胞主要有细胞裂解性杀伤(如图1)和诱导细
胞凋亡(如图2)两种途径。
前者指效应T细胞分泌诸如穿孔素一类的介质损伤靶细胞膜,后者
指效应T细胞通过表面FasL与靶细胞表面的Fas结合,诱导靶细胞凋亡。
(1)人体内的效应T细胞可以来自______的增殖、分化,细胞免疫就是依靠效应T细胞来杀伤
靶细胞的。
人体的另一种特异性免疫在杀伤病原体时,主要依靠______细胞分泌的__________。
(2)图1中的穿孔素又称“成孔蛋白”,由效应T细胞产生并以_________的方式释放到细胞外。
穿孔素能在靶细胞膜上形成多聚穿孔素管状通道,使K+及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__________(流
入/流出)靶细胞,最终导致靶细胞死亡。
(3)图2中的FasL又称死亡因子,Fas又称死亡因子受体,它们都是由细胞合成并定位于细胞
表面的蛋白质。
一般来说,控制Fas的基因能在各种细胞内表达,而控制FasL的基因只在效应
T细胞和某些肿瘤细胞内表达。
①Fas和FasL的特异性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功能,控制合成Fas和FasL的基因
____________(能/不能)共存于一个细胞中。
②研究发现,某些肿瘤细胞能够调节Fas和FasL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使自己逃脱免疫系统的
清除。
此时,肿瘤细胞内Fas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是_________。
(填“升高”、“不变”或“降低”)③免疫排斥是器官移植的一个主要障碍。
目前,应对排斥的做法主要是使用一些免疫抑制剂。
请
根据Fas和FasL的相互关系,提供一种解决免疫排斥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T细胞、记忆细胞(2分)浆细胞(或效应B细胞)抗体(2)胞吐(或
外排)流出(3)①信息交流(或识别)能②降低③降低移植器官Fas基因的表达水平(合理即可给分)
【解析】
(1)人体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在细胞免疫过程中,T细胞发挥主要作用;该细
胞接受刺激后,能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核记忆T细胞,当记忆T细胞再次接收同一刺激后,
能迅速增殖、分化成效应T。
在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发挥主要作用,该细胞接受刺激后,能
增殖、分化成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
(2)穿孔素为大分子物质,只能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细胞外,钾离子及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
主要存在于细胞内,当靶细胞膜上形成多聚穿孔素管状通道,这些物质将流出细胞。
(3)Fas和FasL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同一个体的所有体细胞的基因组成相同,控制合成Fas和FasL的基因可以共存于一个细胞中,由题目所给信息“控制FasL的基因只在效
应T细胞核某些肿瘤细胞内表达”可以推出肿瘤细胞内FasL基因的表达水平升高,肿瘤细胞本身
又能逃脱免疫系统的清除而避免死亡,说明Fas基因的表达水平应该降低。
降低移植器官Fas基
因的表达水平,可以降低免疫排斥作用。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过程及应用的知识。
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
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
内容。
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8.下列与特异性免疫无关的是
A.吞噬细胞B.T细胞C.淋巴因子D.溶菌酶
【答案】D
【解析】吞噬细胞与体液免疫抗原的摄取和处理以及吞噬抗原相关;T细胞淋巴因子产生相关;
淋巴因子和体液免疫B细胞的增殖分化相关;溶菌酶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与非特异性免疫相关;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特异性免疫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
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9.(7分)科学家研究发现一种树突状细胞(DC细胞),能参与人体的免疫的过程(如下图示意),请回答下列问题:
(1)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结构能与T细胞有识别作用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
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此过程体现细胞膜的功能。
(2)由图知,DC细胞在免疫调节中的具体功能是。
DC细胞的研究成果已应
用于医学,DC细胞免疫疗法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获取患者的DC细胞,经技术体
外增殖后,回输入该患者体内,提高清除抗原的效果。
(3)免疫调节不仅积极应对外来抗原的入侵,同时也随时应对体内的异常细胞,这体现了免疫
系统的功能。
(4)艾滋病病毒(HIV)通过T淋巴细胞表面的特异性CD
4
受体识别T淋巴细胞并侵染,从而破坏人类免疫系统。
科学家正在研究将病毒引诱到能导致其死亡的人体“陷阱”细胞中,以防止病毒
增殖。
其研究思路是:利用HIV可识别细胞,让HIV识别并侵染,侵染这种细胞后的HIV病毒却无法增殖。
请简要说明HIV在这种“陷阱”细胞中无法增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信息交流 (1分) (2)吞噬、处理并呈递抗原(1分)动物细胞培养(1分)
(3)防卫、监控、清除(1分)(4)CD
4
受体修饰的成熟的红(1分);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
核糖体等结构,(1分)HIV病毒的遗传物质无法扩增,其蛋白质也无法合成(1分)。
(该空共2分)
【解析】(1)据图分析:此过程体现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2)由图知,DC细胞在免疫调
节中的具体功能是吞噬、处理并呈递抗原。
体外培养动物细胞为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3)免疫
调节不仅积极应对外来抗原的入侵,同时也随时应对体内的异常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监控、清除功能。
(4)病毒增殖依赖细胞提供场所、原料和相关酶系统完成,故要防止病毒增殖,必须将病毒引诱到能导致其死亡的人体“陷阱”细胞中,即成熟红细胞,因为其无细胞核、核
糖体等结构,无法通过病毒增殖需要的场所依赖等。
而要引诱病毒到成熟红细胞,因为HIV会识
别攻击有CD
4受体T淋巴细胞,须用CD
4
受体修饰成熟红细胞,这样HIV会把成熟红细胞当做T
细胞攻击。
【考点】本题考查特异性免疫和病毒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
间的内在联系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
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20.将小鼠B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血清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
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
T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小鼠B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
B.小鼠T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
C.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
D.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有相同抗原
【答案】C
【解析】小鼠B细胞注入家兔的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在家兔的血清中可以找到相应的抗体。
而血清也可以和小鼠T细胞凝集,根据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特点来看,说明小鼠的B细
胞和小鼠T细胞具有相同的抗原。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的知识。
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1.下列有关免疫调节的表述,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B.抗体的形成过程与高尔基体有关
C.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D.浆细胞只能来源于B细胞
【答案】B
【解析】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故A错;抗体是分泌蛋白,其合成有
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故B正确;机体中衰老、病变的细胞可以作
为抗原,故C错;浆细胞来自B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故D错。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免疫调节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
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2.下图是人体内的免疫过程示意图,若某人接受器官移植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细胞B、C、D、F均能增殖分化
B.移植的器官在受体内主要通过⑩发生排斥反应
C.细胞A为吞噬细胞,能摄取、处理并特异性识别抗原
D.⑨和⑩两种免疫方式分别为人体的第二、三道防线
【答案】A
【解析】图中细胞B、C、D、F均能增殖分化,A正确;移植的器官在受体内主要通过⑨发生排
斥反应,B错误;细胞A为吞噬细胞,能摄取、处理抗原,但是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C错误;
⑨和⑩两种免疫方式分别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的能力。
23.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