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版高中历史二试卷: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版高中历史二试卷: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A. 租佃成为要紧的经营方式
B. 佃户完全获得了人身自由
C. 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
D. 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2、《后汉书》记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
……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
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
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
A. 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了生活贫困
B. 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了生活贫困
C. 因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D. 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3、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 51年河南辉县挖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 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这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 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C. 铁农具的制作精细,使用范畴扩大
D. 铁制农具最早显现于河南辉县
4、《荀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财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
”这说明战国时期( )
A. 五谷开始种植
B. 铁犁牛耕差不多广泛使用
C. 土地私有显现
D. 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5、宋代诗人叶茵在《田父吟》中写道:“桃花深映水边庄,夫妇相携笑语香。
耕耨有粮蚕有种,丁男戽水妇要桑。
”此诗反映了( )
A. 小农经济的自给性
B. 田园生活的艰巨性
C. 农业生产的富足性
D. 男耕女织的分工性
6、据俞森《荒政丛书》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这材料说明了( )
A.农本商末观念开始改变B.小农经济并非是完全封闭的C.商品经济差不多相当发达D.家庭手工业是要紧收入来源
7、元朝袁介在《检农吏》一诗中写道:“欲求一点半点水,却比农夫眼中泪。
滔滔黄浦如沟渠,农家争水如争珠。
”这说明我国的古代农业具有( )
A. 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B. 脆弱性:抵御自然灾难的能力弱
C. 落后性:生产工具没有进步
D. 分散性: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
8、古代中国有专门多制造发明,其中直截了当推动了农业进展的有( )
①水排②曲辕犁③大镰④耧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明末清初张履详《补农书》中记载了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
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
该方案重在强调( )
A. 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
B. 农业生产的规模化进展
C. 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
D. 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
10、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体系能形成并日臻成熟的要紧缘故有( )
①生产工具不断改进②生产技术日益完善
③水利工程相继兴建④农作物资源的丰富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1、在偏远的农村至今还流传着赶牛耕地的口令:“驾、驾”(往前走),“吁、吁”(站住),“喔、喔”(右拐),“过、过”(左拐),耕牛会依照口令有条不紊地关心农人完成耕作。
这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 )
A. 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
B. 农民训练牲畜的技能
C. 耕牛是人们的好朋友
D. 铁犁牛耕的生产状态
12、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补充历法。
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一书记载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同时沿用至今。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A. 北方经济的连续领先
B. 天文历法科学严密
C. 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
D. 农学研究因循守旧
13、地税、户税在唐太宗时差不多开始起征,然而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大。
开元以后,唐王朝逐步加大了地税和户税在财政收入中的比例。
税收政策这一变化要紧是基于( )
A. 土地集中的加剧
B. 自耕小农的增多
C. 均田制连续实施
D. 户籍制度的完善
14、学者朱绍侯指出:东汉末年显现了如此一种现象,当大规模的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并没有响应。
这说明东汉的庄园经济( )
A.出现出了自给自足的特点
B.加剧土地兼并,激化矛盾
C.吸纳流民,爱护社会稳固
D.威逼中央集权,阻碍税收
15、“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纳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这充分表达了我国古代农业( )
A. 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B.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C. 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D. 农业技术的变革创新
16、“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差不多用铁犁耕田。
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
中国人把一种经济
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专门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
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C.铁犁技术的更新缓慢
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17、《中国经济史》中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
”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 A.西周B.春秋战国C.唐代D.宋代
18、《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夫君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
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小农经济的这种形状,要紧取决于( )
A.个体分工B.社会制度C.生产能力D.劳动力短缺
19、战国时,长梧地点守护封疆的人对子牢(孔子的学生)说,从前我种庄稼,耕地粗疏马虎,而庄稼收成时也就用粗疏马虎的态度来报复我,我来年改变了原有的方式,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坦,禾苗繁茂、果实累累。
材料说明( )
A.战国时生产力已有较大提高B.耕作态度对产量有决定性阻碍
C.耕作技术水平低导致了歉收D.当时的农业差不多显现精耕细作
20、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差不多的经济形势。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
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
材料二《夏日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材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
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我国古代自然经济具有哪些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依据所学知识,说说我国现今农业进展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
1、D
2、D
3、C
4、D
5、D
6、B
7、B
8、D
9、A10、A11、D12、C13、A 14、C15、A16、D17、B
18、C19、D
20、(1)牛耕技术。
(2) 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3)①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或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②减轻农民负担或者关注农民生活③调整产业结构④兴修水利,减轻水旱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