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16《人的呼吸》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人的呼吸》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人的呼吸》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3332ae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b8.png)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人的呼吸》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第五单元人的呼吸和消化的第16课《人的呼吸》,重点介绍了人的呼吸过程和各器官的作用。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呼吸是人体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的过程,并认识到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有所不同。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人的呼吸过程,明确各器官的作用。
2. 能力目标:观察吸进与呼出气体的不同。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健康生活的意识和重视身体健康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各器官的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吸进与呼出气体的不同。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呼吸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身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也有初步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人体内部器官的作用可能还不太清楚,对观察吸入和呼出气体的不同可能需要进一步引导。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老师:同学们,我们上一节学习了人的呼吸过程,你们还记得吗?为什么人要呼吸呢?学生1:因为呼吸可以让我们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老师:非常好!呼吸对我们的身体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将学习更多关于人的呼吸的知识。
你们对呼吸器官有什么了解吗?第二环节:新课呈现老师:请看这幅图片,这是人体的呼吸器官。
我们来看一下它们的作用。
首先,鼻子是我们呼吸的入口,它可以过滤空气中的灰尘和杂质。
接下来是嘴巴,我们也可以通过嘴巴呼吸。
然后是气管,它像一根管道连接着鼻子和嘴巴与肺部。
最后是肺部,它是呼吸的重要器官,负责吸进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
第三环节:实验观察老师:现在,我将给你们每人发一面小镜子和一个透明的塑料袋。
请用鼻子吸气,然后用嘴巴呼气,同时将一只手放在嘴巴前面。
观察你们透明塑料袋中的空气变化以及手上感受到的气流。
注意观察吸进与呼出气体的不同。
学生2:老师,我发现吸进的气体比呼出的气体更凉爽。
学生3:我观察到吸进去的气体比呼出来的气体更干净,没有灰尘。
老师:非常好的观察!你们发现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在颜色、温度和干净程度上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在呼吸过程中,我们的身体吸收了氧气,并排出了二氧化碳。
5-16《人的呼吸》(教学设计)2023秋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5-16《人的呼吸》(教学设计)2023秋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5f444a79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88.png)
① 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和肺。
- 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
- 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② 呼吸运动的过程:吸气和呼气。
- 吸气由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引起。
- 呼气由肋间肌和膈肌的舒张引起。
③ 保持呼吸系统健康的方法:
- 保持室内空气质量。
- 避免吸入有害气体。
- 定期锻炼。
六、拓展与延伸
1. 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 《人的呼吸与健康》:介绍呼吸系统的基本知识,呼吸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持呼吸系统的健康。
- 《探究呼吸运动的原理》: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研究呼吸运动的机理和过程。
- 《呼吸系统的保健与疾病预防》:讲解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措施和保健方法。
2.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其次,我注重了实践操作。在课堂上,我设计了呼吸运动的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呼吸系统的功能和重要性。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对呼吸系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存在一些困难,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帮助。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课堂讲解中,我对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运动的原理讲解得过于详细,导致部分学生感到冗长和枯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改进讲解方法,更加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 问题引导式学习(PBL)
- 实验操作与观察
- 讨论与分享个人经验
-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探究和表达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6课《人的呼吸》说课稿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6课《人的呼吸》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00c1ce7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1c.png)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6课《人的呼吸》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6课《人的呼吸》是一节探究性科学课程。
教材以人的呼吸为主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的过程以及呼吸作用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但学生在科学知识方面存在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对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过程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探究,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掌握呼吸的过程,知道呼吸作用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增强学生保护自己呼吸系统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的过程。
2.教学难点:呼吸作用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保护呼吸系统的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的呼吸。
2.探究呼吸系统的组成:学生观察呼吸系统模型,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
3.实验探究呼吸过程: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呼吸过程中的现象,总结呼吸过程。
4.讨论呼吸作用的重要性: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呼吸作用的理解。
5.学习保护呼吸系统的知识: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保护呼吸系统的重要性。
6.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布置作业:设计一份关于保护呼吸系统的宣传海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的呼吸》优质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的呼吸》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0b210a767f5acfa1c7cd64.png)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6课《人的呼吸》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人的呼吸与消化单元的第一课,是学生认识人体生命活动的首选内容。
本单元以“人的呼吸和消化”为主题,通过测量、体验、模拟、探究等活动用直观形象的手段逐步解开“人体暗箱”,在认识呼吸系统的组成、各器官作用及整个系统的工作流程后再认识消化系统,实现学习的迁移,发展科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为后续深入学习人体的其他系统奠定基础。
作为认识呼吸的起始课,本课按照“体验——明示——探究”的思路设计,分四个部分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感受呼吸的存在。
此环节聚焦活动,丰富对呼吸活动的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活动奠基。
第二部分,认识呼吸系统的组成并了解呼吸器官作用及工作流程,对呼吸系统建立初步认识。
第三部分,通过实验及数据分析,比较吸进和呼出气体成分的不同。
第四部分,认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简单认识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循环过程。
二、学情分析因为呼吸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可以毫不费力地自然完成,通常并不引起人们的注意;另外呼吸器官作为“人体暗箱”隐藏在身体内部而不易被观察到,三年级学生对于这些器官及主要功能在认知上普遍存在着模糊和偏差,他们不清楚这些器官是如何“工作”的,更不清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建立清晰、完整的认知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学习目标科学知识:通过解“暗箱”的方法,了解并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各个器官作用及系统的工作流程。
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检验的方法,验证人体吸进和呼出气体之间的不同。
科学态度:能够有意识地关注人的呼吸,提高对人体生命活动的研究兴趣。
STSE目标:了解人的呼吸与绿色植物的关系,增强保护环境的意思。
四、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并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各个器官作用及系统的工作流程。
难点:通过实验检验吸进和呼出气体之间的不同。
五、教学方法通过视频图片直观演示法,通过推理猜测解暗箱法,通过分组合作实验验证法,来学习和认识人体呼吸器官的组成、作用及系统的工作流程。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6《人的呼吸》说课稿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6《人的呼吸》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e262284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bf.png)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6《人的呼吸》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的呼吸》是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第16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的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的过程以及呼吸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直观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引导学生探究呼吸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呼吸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的过程以及呼吸的重要性等知识,还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实验操作和观察兴趣浓厚,可以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的呼吸系统的组成,掌握呼吸的过程,理解呼吸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呼吸健康的重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的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的过程,呼吸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的过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和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直观展示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的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呼吸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呼吸系统的组成:学生观察实物模型,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
3.探究呼吸的过程: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呼吸的过程。
4.理解呼吸的重要性:学生通过讨论,理解呼吸对于人体的重要性。
5.总结与拓展: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进行拓展思考。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人的呼吸系统组成:鼻腔、喉咙、气管、支气管、肺过程:吸气、呼气重要性:维持生命、能量供应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16.《人的呼吸》第1课时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16.《人的呼吸》第1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dbd6359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95.png)
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16.《人的呼吸》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的呼吸》是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16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的呼吸作用,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呼吸作用的公式,以及呼吸作用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引导学生探究呼吸作用的原理和过程。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生物的基本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呼吸作用的概念、公式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方面,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实例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呼吸作用的定义,掌握呼吸作用的公式,能够运用呼吸作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呼吸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呼吸作用在人体中的重要性,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呼吸作用的定义、公式及应用。
2.难点:呼吸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总结”的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呼吸作用的原理和过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
2.实验器材:小白鼠、显微镜、呼吸机等。
3.教学视频:关于呼吸作用的动画或实例。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如:“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谁能告诉我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学习生物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呼吸作用。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呼吸作用的定义和公式,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例如,展示小白鼠的呼吸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含义。
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例如,让学生观察小白鼠的呼吸过程,使用显微镜观察肺部的变化等。
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并引导学生运用呼吸作用的公式解释这些现象。
5.16人的呼吸(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苏教版
![5.16人的呼吸(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a4f0033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f0.png)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通过学习,学生需要掌握以下知识点:
a. 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其主要功能是过滤、加湿、温暖和传导空气。
b. 肺:是呼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吸入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
c. 呼吸肌:包括肋间肌和膈肌,负责控制呼吸的节奏和深度。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人的呼吸”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d. 案例分析:通过展示因空气污染导致的健康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持空气清新、保护环境,从而加深对呼吸系统功能的理解。
e. 总结归纳: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应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引导学生理解呼吸系统的运作原理。
2. 教学软件:使用教学软件进行动画演示,生动展示呼吸系统的运作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5.16 人的呼吸(课件)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5.16 人的呼吸(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aba3ffdb0717fd5360cdca4.png)
苏教版上 三年级上
新知导入
请同学们用手捏一下鼻子,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憋得难受,不呼吸不行了!
活动:将食指放在鼻前,深呼吸。将两手放在胸下方,深呼吸。 请同学们,谈一谈有怎样的感觉? 把食指放在鼻前,会感觉到一股热气喷出来;
我们把手放在胸下方,会发现胸部有起伏。
认识呼吸器官并了解它们的作用
课堂总结
通过本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呼吸器官及 功能,懂得了呼出与吸入气体的不同, 人类需要氧气,要保护环境。
板书设计
5.16.人的呼吸 呼吸器官及作用
作业布置
课后,制作一个简易的测量呼出 二氧化碳的装置,记录现象和同学们 一起分享。
为什么空气中二氧化碳不会越来越多,氧气也不会用完? 人和动物从空气中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吸
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这样,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会越来 越多,氧气也不会用完 。
我们每时每刻呼出大量的二氧 化碳,吸入氧气,应该怎样保护身 边的环境?
课堂练习
一、判断 1.鼻腔里有纤毛和黏液,对吸入的空气有过滤、加温、加湿作用。 ( √) 2. 地球上一切生物都需要氧气。( √) 二、选择 呼吸道的正确循序是( A )。 A. 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 B. 咽、喉 鼻腔、气管和支气管。 C. 支气管、咽、喉 鼻腔、气管 。
鼻 呼咽 吸喉
道
肺
气管 支气管
呼吸器官包括哪些?
呼吸道和肺。
呼吸道包括哪些器官?
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
那么,它们有怎样的作用呢?
鼻腔里有纤毛和黏液,对吸入的空气有过滤、加温、加湿作用。 咽与鼻腔、口腔、喉相通。咽喉对吸入的空气有温湿度调节和清洁 作用。 气管和支气管链接着喉与肺,有清除异物、调节空气温湿度和防御 等功能。 肺在胸腔内,分左肺和右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场所。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的呼吸》优秀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的呼吸》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34060271fe910ef12df8d8.png)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6课《人的呼吸》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呼吸是生命体存在的重要特征,一切生命体都离不开呼吸。
本课《人的呼吸》是《人的呼吸和消化》的首课,更是研究人体秘密的基础。
由于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人体内部,他们都会感到新奇。
说到人的呼吸,学生会很想知道“我们用什么呼吸”“我们吸进的气体是什么”“我们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等等的问题。
但此时人体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大大暗箱,要想解释他们的疑问可以通过视频、图文等手段让学生对呼吸系统及呼吸器官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第一,感知呼吸:生命体每时每刻都在呼吸,呼吸时身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此课之前学生并没有留意过这些变化,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感知呼吸时身体的变化。
第二,呼吸器官:些器官在帮助我们人进行呼吸呢?本部分通过视频及图文让学生对生命体的呼吸器官有详细的认识。
第三,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人体呼入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呢?本部分利用澄清的石灰水对吸入和呼出的气体进行试验,吸入的气体也就是空气不能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呼出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边浑浊,验证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成分发生了变化,进一步证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成分增多了。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同时活泼好动求知欲强,他们对科学学科很感兴趣。
经过两年多科学学科的学习,具备了基本的科学素养,对科学有了一些的探索精神。
三年级的学生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大多都知道人类是用肺呼吸的,但是除了肺这个器官外他们说不清还有哪些器官帮助我们呼吸。
更深层次的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他们更是没有思考过。
三、学习目标科学知识:了解并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各器官作用及系统的工作流程。
科学探究:利用澄清石灰水,通过实验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气体是不同的。
科学态度:能够有意识地关注人的呼吸,提高对人类生命活动的研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知道氧气和二氧化碳对动植物的重要性,要懂得爱惜植物,保护环境。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的呼吸》优质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的呼吸》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fa5adc2a8956bec0975e3d8.png)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的呼吸》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人的呼吸》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的呼吸和消化》的起始课,围绕“我们是怎么呼吸的”,“呼吸有什么作用”这样的本质问题,深入到人体内部寻找答案。
本课的学习主要通过指导学生用澄清石灰水比较我们吸进的气体和呼出气体不同认识呼吸的意义。
通过图片、文字说明等来指导学生初步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作用,使学生对整个呼吸系统及其器官以及功能有一个初步的比较系统的了解。
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把知识的学习融入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掌握必要的知识。
本课按照“体验——明示——探究”的思路设计,分四个部分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感受呼吸的存在。
我们每天都在呼吸,但是呼吸时身体有什么变化,学生并没有过多关注,这一部分让学生明白呼吸一次可以怎么测量,呼吸一次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变化。
第二部分,认识呼吸系统的组成并了解呼吸器官的作用。
教材通过图片、文字说明向学生详细介绍了呼吸器官及其作用,使学生对整个呼吸系统及其器官以及功能有一个初步的比较系统的了解。
第三部分,利用澄清石灰水,通过实验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气体是不同的。
教材安排的一组对比实验操作简便,说服力强。
教材利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产生白色浑浊物的特点,证明吸进和呼出的成分不同。
第四部分,阅读资料。
认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也就是空气在生物圈循环的过程。
通过阅读让学生意识到爱护大自然,人类动植物和谐相处。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科学学科训练,已经对这门课有了一定认识,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同时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
但是由于年纪小,基础知识和能力还相当薄弱,科学的思维方式仍需加强,科学的记录习惯还待养成。
我们每天都在呼吸,但是到底有哪些器官属于呼吸器官,它们的位置在哪里,气体在人体内是如何交换的、又是如何从人体内出来的,学生是不太清楚的,或者说他们的认识是不完整的。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第16节《人的呼吸》第1课时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第16节《人的呼吸》第1课时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444a28a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e1.png)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第16节《人的呼吸》第1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第16节《人的呼吸》第1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呼吸的基本概念,以及呼吸的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引导学生探究呼吸的奥秘。
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于自己身体的生理现象充满好奇。
在课堂中,学生将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等方式,了解呼吸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呼吸的基本概念,掌握呼吸的过程,学会观察和描述呼吸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关爱自己身体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呼吸的基本概念,呼吸的过程。
2.难点:呼吸过程的微观解释,学生对呼吸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呼吸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呼吸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呼吸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呼吸的过程。
3.观察与实验:让学生观察自己和他人的呼吸现象,记录呼吸的频率和深度。
4.讨论与交流:分组讨论呼吸过程的奥秘,分享观察到的呼吸现象。
5.知识拓展:讲解呼吸过程的微观解释,让学生了解呼吸器官的作用。
6.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进行。
通过课堂提问、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时《 人的呼吸》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时《 人的呼吸》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533dbd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cd.png)
现象:深呼吸时,有气体进、出腹部的感觉。
大,呼气时胸 很强烈。这样,就有
分析:两手放在胸下方,深呼吸时会感觉到身
廓缩小
效地激发了儿童的
体的起伏,即吸气时胸廓扩大,呼气时胸廓缩小。
好奇心和探究欲,为
结论:通过胸下方能感受到呼吸的存在。
以后的探究提供了
人为什么要呼吸,用什么器官呼吸?吸进的气体到
前提。
了哪里?呼出的气体从哪里来?吸进来和呼出去 学生思考
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板书:人的呼吸)
一、认识呼吸器官
1. 认识呼吸器官
视频通俗易懂,比简
播放视频《呼吸器官及作用》
观看视频
单的文字图片阐述
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
讲解更加容易理解。
肺。
呼吸器官的共同特点是壁薄、面积大、湿润、有丰
人体就好比一个“暗
富的毛细血管分布。
箱”,呼吸器官如何
生命的重要意义。
氧气会不会枯竭?
播放视频《自然界的氧循环》。
观看视频
学会保护我们的呼
地球上,除了人需要氧气以外,其他动物都需要氧
吸器官。
气才能生存,就连河里和海里的鱼也离不开水中的
氧气。
人和动物从空气中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植
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这样,空气中的二氧
化碳不会越来越多,氧气也不会用完。
课题
教 学 目 标
人的呼吸
课型
观察课、探究课
课时
一课时
知识 目标
能通过“解暗箱”的方法了解并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各器官作用及系统的工作流程。
能力 目标
会用澄清石灰水、燃烧的蜡烛来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区别。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第16节《人的呼吸》第2课时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第16节《人的呼吸》第2课时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65152b2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60.png)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第16节《人的呼吸》第2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第16节《人的呼吸》第2课时说课稿,主要讲述了人体呼吸的基本原理和呼吸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掌握呼吸的基本过程,以及呼吸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通过生活经验对呼吸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过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对呼吸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掌握呼吸的基本过程,知道呼吸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呼吸过程中的各种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身体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的基本过程。
2.教学难点:呼吸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呼吸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呼吸现象,引发学生对呼吸的思考,导入新课。
2.讲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利用实物模型和课件,讲解呼吸系统的组成,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呼吸系统的结构。
3.探究呼吸的基本过程: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呼吸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引导学生探究呼吸的基本过程。
4.讲解呼吸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呼吸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5.总结与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课后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吸气:肺泡扩张,肺内气压降低•呼气:肺泡收缩,肺内气压升高呼吸健康的重要性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对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过程的掌握程度。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6、人的呼吸 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6、人的呼吸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500183f27d3240c8447efd5.png)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6、人的呼吸教案教学设计2.空气有质量吗【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说出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但是质量很轻。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质量是空气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通过思考并运用科学的方法、选用恰当的工具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2.学生通过经历称量过程,了解并思考某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应合理看待实验的数据。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空气有质量吗”这一活动,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2.学生通过探究“空气有质量吗”意识到应该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质量问题的活动了解到不同的测量方法影响测量物体轻重的准确程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思考提出判断空气是否有质量的方法。
难点:学生通过去判断后加入的空气是否有质量去得出空气有质量的结论。
【教学准备】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一年级时用过的简易天平、班级记录表、多媒体课件。
小组:简易天平、塑料小碗或纸杯、优质的打气筒、球针、绿豆、皮球、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聚焦:聚焦质量问题,观摩操作方法(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一年级时用过的简易天平、本课用的简易天平、皮球、绿豆]1.出示一年级实验中用过的简易天平,让学生回顾天平的用途。
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天平倾斜的时候),也可以用回形针的数量来表示不同物体的质量(天平平衡的时候)。
出示本节课要用的放大版的天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借助这个天平来进行学习和探究质量问题。
(说明一下指针和刻度如果看,偏转意味着什么。
)2.出示一个皮球,我们也像用回形针一样称一称皮球的质量是多少,只不过今天我们不用回形针,改用绿豆,至于为什么用绿豆,等这节课结束你就知道啦。
3.教师演示称皮球的质量。
在左盘放入皮球,左边变重,指针向右边偏转,往右盘中慢慢倒入绿豆,当天平开始动起来后变成几颗几颗加,直至天平平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6课《人的呼吸》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6课《人的呼吸》](https://img.taocdn.com/s3/m/796c05ef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5e.png)
吸进的气体到了哪里?呼出的气体从哪里来?人体内有哪些呼吸器官?这些呼吸官是什么样的?分别有什么作用?有哪些行为和疾病影响正常呼吸?
(二)学生小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完善,点拨深入
(一)探究吸进的气体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出的气体不同
1.出示实验材料:澄清的石灰水、针管、吸管等。根据这些材料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吸进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不同?
教 学 设 计
课题
16.人的呼吸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主备教师
授课教师
教
学
目
标
科学知识:能通过“解暗箱”的方法了解并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各器官作用及系统的工作流程。
科学探究:会用澄清石灰水、燃烧的蜡烛来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区别。
科学态度:能够有意识地关注人的呼吸,提高对人类生命活动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肺、气管、支气管等人体呼吸器官。
教学难点
用澄清石灰水、燃烧的蜡烛来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区别。
知识链接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一.预留汇报,导入新课
一起来做一个游戏——伸出食指,放在鼻前深呼吸,有什么感受?伸出你的双手,放在你的胸前,深呼吸一次,有什么感觉?
二.问题出示,自主探究
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活学活用,通过深入点拨,了解同学们对本课知识的掌握。】
指名回答畅所欲言
指名总结
【考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本课知识,同时又培养了语言组织能力。师生共同朗读歌谣,增进感情,同时体现了课程整合的目的。】
板
书
设
计
16.人的呼吸
2023秋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16.人的呼吸2-2(表格教案)
![2023秋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16.人的呼吸2-2(表格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308efa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6a.png)
(4)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我将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课后作业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学生需要完成以下作业:
1.绘制一幅呼吸作用的图解,包括呼吸作用的定义、过程和重要性。
2.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植物的呼吸作用,并撰写实验报告。
3.选择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解释呼吸作用在其中的应用,并进行简要的分析。
4.回答以下问题:
a.呼吸作用发生在哪些器官?
b.呼吸作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c.呼吸作用如何影响人体的健康?
5.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呼吸作用知识点,并提出自己对于呼吸作用研究的想法或建议。
作业答案:
1.呼吸作用的图解应包括呼吸作用的定义(生物体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的过程)、过程(糖解作用、氧化磷酸化作用)和重要性(为生物体提供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1.呼吸作用的定义: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的过程,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2.呼吸作用的过程:呼吸作用包括两个阶段,糖解作用和氧化磷酸化作用。糖解作用发生在细胞质中,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和少量能量。氧化磷酸化作用发生在线粒体中,将丙酮酸完全氧化,释放大量能量。
3.呼吸作用的重要性:呼吸作用为生物体提供能量,维持生命活动,如运动、生长、繁殖等。同时,呼吸作用还能维持酸碱平衡,保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
2023秋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16.人的呼吸2-2 (表格教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2023秋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16课《人的呼吸2-2》。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以及呼吸作用在人体中的重要性。具体内容包括:
16.人的呼吸(课件含练习)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16.人的呼吸(课件含练习)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588be437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9e.png)
氧气
植物
氧气 二氧 化碳
人
动物
人和动物从空气中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在阳光下吸 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这样,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会越来越多 ,氧气也不会用完。
谢谢观看
5单元 人的呼吸和消化
16.人的呼吸
感觉有气流出入
感觉到身体的起伏, 即吸气时胸腔扩大, 呼气时胸腔缩小
(1)鼻腔里有纤毛和黏液,对吸入的 空气有过滤、加温、加湿作用。
(2)咽与鼻腔、口腔、喉相通。咽喉 对吸入的空气有温湿度调节和清洁作用。 (3)气管和支气管连接着喉与肺,有清 除异物、调节空气温湿度和防御等功能。
(4)肺在胸腔内,分左肺和右肺,是 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场所。
• 倒入呼出气体袋子里的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二氧化碳能使澄 清石灰水变浑浊),倒入空气袋子里的澄清石灰水没有变化
• 我们呼吸时,吸进的是空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较多的气体。
地球上,除了人需要氧气以外,动物也需要氧气才能生存,就连 河里和海里的鱼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离不开水中的氧气。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6、人的呼吸 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6、人的呼吸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e599f2fa417866fb84a8eca.png)
设计
18、食物的旅行
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
消化道运送食物的方式——蠕动
健康的饮食习惯——保护消化器官
(一袋石灰水仍然很澄清,另一袋石灰水变得浑浊。)
讨论:同样的石灰水,为什么一袋石灰水,没有什么变化,而另一袋石灰水却变得浑浊了呢。
教师引导并小结:人需要呼吸,是因为人体必须利用大量的氧气把营养物质转化为维持体温的热量和支持活动的能量,并把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因此,普通的空气不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而呼出的气体中因为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容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这就是生命赖以存在的新陈代谢活动。
小结:所有的这些器官,我们统称为消化器官。
板书:消化器官
教师:大家想不想画出食物在我们身体里的旅行图呢?
出示活动手册上的题目,要求学生画出人体内的各种消化器官,并用文字标注消化器官的名称,用箭头表示食物前进的路线。
学生动手画食物的旅行图,画完之后分小组交流,各小组选出画的合理的食物旅行图,在全班进行展示。
出示课本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这幅插图上的内容,教师借助这幅插图,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氧循环。
讨论交流:有的同学很担心,地球上人和动物这么多,总是在不停的呼吸,会不会把氧气都用光了。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人的呼吸,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的呼吸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部。呼吸时,空气先经过鼻腔到达咽喉,然后通过器官和支气管进入肺部,再由肺部经过呼吸道,从鼻子呼出体外。人和动物吸进去的是空气,排放出来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而植物吸进的是二氧化碳,排放出的是氧气,这样地球上就形成了氧循环。下一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本单元的第2课——运动和呼吸,请大家课后认真预习。
3.通过讨论“什么样的饮食习惯有利于消化器官的健康”问题,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三年级上册苏教版(2017)科学 5-16-人的呼吸 教案1
![三年级上册苏教版(2017)科学 5-16-人的呼吸 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fd70c5d0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63.png)
科学苏教版(2017)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五单元16《人的呼吸》教学目标1.能通过“解暗箱”的方法感受呼吸时鼻息和胸部的活动,了解并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各器官作用及系统的工作流程。
2.能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人体吸进和呼出气体有什么不同。
3.能够有意识的关注人的呼吸,提高对人体生命活动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呼吸系统的组成、工作流程和器官的功能,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发现呼吸的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比较我们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从而认识到呼吸的意义。
教学准备1.挂图或投影片:人的呼吸器官。
2.分组实验材料:说明人呼出的气体比吸进的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实验用石灰水、自封袋、气球。
3.教师材料:气球、火柴、石灰水、自封袋等。
一、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同学们,我想和大家一起做个游戏,愿意吗?——好!请同学们起立。
游戏时请你们闭紧嘴,用手捏住鼻子憋住气,坚持不住就坐下松手。
能谈谈刚才屏气时的感觉吗?——难受、胸闷、头晕等总之憋气的感觉好受吗?如果憋不住了我们就要干什么?——呼吸这节课咱们就研究人的呼吸。
(板书课题)(二)活动探究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呼吸对我们的生命非常重要,没有人能在停止呼吸的情况下存活很长时间。
那关于呼吸你们有什么想知道的?或者有什么问题要问?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问题,引导出为什么呼吸、怎么呼吸、用什么呼吸、呼什么吸什么?等问题。
【意图解析】看似是依据学生们的讨论结果进行教学,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1.认识呼吸器官首先我们先来搞清楚用什么呼吸,你觉得我们都用什么来呼吸?——生答部分呼吸器官,师记录在黑板上可能有的同学对于身体里面都有哪些器官不太清楚,我们也没法把它打开来看一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身体内部的结构图,你可以在图上把他们圈出来,一个小组一张。
学生画完后,实物投影交流,达成共识人的呼吸器官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那下面我们就一块来看看整个呼吸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