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任务群式复习散文文本阅读——群文通练 群文通练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文本阅读——群文通练
群文通练一窗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夏日花格窗
肖复兴
窗户,对于老北京人度夏而言,很重要。
在没有电风扇、没有空调的年代,全靠窗户通风透气,让凉爽能进得屋子。
以前的老北京,一般人家,大多不是玻璃窗,而是那种花格纸窗。
夏日到来,即使不可能家家都像有钱人家换成竹帘或湘帘,起码也要换上一层窟窿眼儿稀疏的薄纱布,好让凉风透进屋里。
过去有竹枝词道:“绿槐荫院柳绵空,官宅民宅约略同,尽揭疏棂糊冷布,更围高屋搭凉棚。
”各家的窗户上安上新纱帘,即竹枝词里说的“糊冷布”。
那时候,我们管它叫“豆包儿布”,很便宜。
对于老北京四合院的格局,夏仁虎在《旧京琐记》里曾给予特别的赞美:“京城屋制之美备甲于四方……因地因时,皆有格局也……夏日,窗以绿色冷布糊之,内施以卷窗,昼卷而夜垂,以通空气。
”他说的没错,一般的窗户都会有内外两层。
只是,我小时住过的大院房子,和他所说略有不同:窗户外面的一层,是花格窗,糊窗户纸;里面的一层,一平到底,糊冷布。
这样的设计是有道理的,可以让风尽可能畅行无阻地吹进屋子里。
那时候,在我们大院里,糊绿色冷布的有,卷窗很少见。
外面的一层窗是可以打开的,往上一拉,有个挂钩,挂在窗户旁边的一个铁钩子上,旁边还有一个支架,花格窗就支了起来。
如此一来,里面的“冷布”,既可挡住蚊虫,又可让凉风长驱直入进屋子。
如果夏夜户外正好有树,又正好有明亮的月光,把摇曳的绿叶枝条的影子,映在窗户纸和冷布上,朦朦胧胧的,变幻着好多图案,有一种水墨画的感觉。
这是在玻璃窗上绝对看不到的景象。
前些日子,读到邵燕祥先生的一则短文,题目叫“纸窗”。
他说的是1951年的事情。
那时候,郑振铎的办公室在北海的团城,他去那里拜访。
办公室是一排平房。
郑振铎的写字台前临着一扇纸窗。
郑对他兴致勃勃地说起纸窗的好处,最主要的好处是它不阻隔紫外线。
老人对这种老窗,才会有这样的感情。
事后,燕祥回忆那一天的情景写道:“心中浮现一方雕花的窗,上面罩着雪白的纸,鲜亮的太阳光透过纸,变得柔和温煦,几乎可掬了。
”将纸窗的美和好处,以及人和心情连带一起,写出一种静暄柔美的意境。
对于北京的这种纸窗,燕祥还这样写他自己的另一番感受:“也许明清以后的人才用纸糊窗,也才领略此中的情趣。
月明三五照着花影婆娑,这是温馨的;若是霜天冷月,把因风摇晃的枯枝的影子描在窗纸上,可就显得凄厉了。
”他说得真好,夏天的夜晚,月光把树和花的影子描在窗户纸上,才是美好的温馨的。
而且,老北京多用高粱纸糊纸窗。
冬天,薄薄的纸窗,是难敌朔风的扑打的。
其实,纸窗再怎么好,也是难抵玻璃窗的。
纸窗不过是农业时代的产物而已。
后来,我读《燕京杂记》,其中提到一种特殊的窗户纸:“玻璃纸,俗谓光明纸,用以糊窗,自内视外则明,自外视内则暗。
”我没见过这种玻璃纸。
在我们大院里,倒是看过有钱人家将花格纸窗换成玻璃窗。
我家的窗户没有全换成玻璃的,父亲为了省钱,只是在窗户中间一块对开的杂志那样大的地方换成了玻璃,也算是跟随时代的发展吧。
我曾为此很有些阿Q式的自鸣得意。
尤其下雨的时候,趴在玻璃前看:雨珠打在玻璃上面,又顺着玻璃一颗颗滑落下来,再一滴滴前仆后继地爬上去。
这成了我寂寞童年里难忘的记忆。
后读清人杨静亭的竹枝词:“画堂春坐日迟迟,富贵人家得自宜。
不待揭帘知客至,疏窗嵌得是玻璃。
”不觉笑话自己当初的自鸣得意。
人家早在清朝就已换上玻璃窗了,坐井观天的我还以为换上巴掌大的玻璃窗,就是跟上时代了呢。
我们大院没拆的时候,我回大院,看到那些花格木窗早都没有了,都换成了大玻璃窗。
但是,每扇窗户旁边的铁钩子和支架都还在——虽都已锈迹斑斑,却像是沧桑的时光老人,不动声色地垂挂在那里,任其风吹日晒——是那个逝去年代的夏日留下的一点儿记忆的痕迹。
我问旁边的年轻人: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吗?他们一问三不知。
如今,大院早已拆干净了,老北京那种花格窗再也见不到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引述《旧京琐记》里的部分内容,说明老北京的窗户一般都有内外两层,外面一层是花格窗,糊窗户纸;里面一层一平到底,糊冷布。
B.文章援引关于北京纸窗“月明三五”与“霜天冷月”之夜迥异氛围的描述,表达了作者
对前者那种美好、温馨氛围的喜爱。
C.为了省钱,父亲将窗户中间一块对开的杂志大小的地方换成了玻璃,却成了“我”寂寞童年里隔窗观雨的难忘记忆。
D.“却像是沧桑的时光老人,不动声色地垂挂在那里”,这一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看到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之后的喜悦心情。
答案 D
解析作者“看到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之后的喜悦心情”错,这句话是对旧物,即残存的“每扇窗户旁边的铁钩子和支架”的细节特写,以此来表达作者对岁月流逝的莫名惆怅,这是一种怀旧的情绪。
2.下列对散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从窗户之于老北京人度夏的重要作用起笔,再点出以往老北京普通人家大多用花格纸窗的事实,呼应标题,领起下文。
B.文章第⑤段,作者从邵燕祥先生的视角,写出了纸窗的美和好处,视角独特,给人以真实、温馨之感。
C.文章以“花格窗”为线索组织材料,既叙述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又插入了他人的生活体验,内容丰富,感情真挚。
D.本文既援引诗词,又援引相关文章内容,还插叙他人的故事,剪裁得当,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语言典雅、生动。
答案 D
解析“语言典雅、生动”错,应该是“语言质朴”。
3.文中两处引用竹枝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第一处引用竹枝词,是为了说明“糊冷布”即安纱窗之俗由来已久;第二处引用竹枝词,是为了说明有钱人家(富贵人家)安玻璃窗也由来已久,自嘲当初的自鸣得意。
②两处引用竹枝词,都扣合题意,通过相关知识的补充介绍,开阔读者视野,增强散文的可读性;同时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典雅而富有诗意。
4.文章结尾一段能否删除?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能删除。
(2)理由:①从篇章结构看,结尾一段写的是“如今,大院早已拆干净了”之后花格窗再也见不到的现状,与上文“我们大院没拆的时候”花格木窗为玻璃窗替代的情况相呼应,形成时序的递进,呈现了花格窗消失的无奈现实。
删除后,文章结尾显得仓促。
②从情感内涵看,从上文花格木窗的“早都没有了”到“再也见不到了”,反复咏叹,增强
了怀旧的怅惘意味,抒发了作者对时代发展进程中古典情致日渐消亡的叹惋之情。
删除后,缺少一唱三叹,余音袅袅的韵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窗
钱钟书
①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
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
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
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
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②同时,我们悟到,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
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
但是,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
所以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
若据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
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需再到外面去找。
古代诗人像陶渊明对于窗子的这种精神,颇有会心。
《归去来兮辞》有两句道:“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不等于说,只要有窗可以凭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么?他又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意思是只要窗子透风,小屋子可成极乐世界;他虽然是柴桑人,就近有庐山,也用不着上去避暑。
所以,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这个分别,不但是住在屋里的人的看法,有时也适用于屋外的来人。
③世界上的屋子全有门,而不开窗的屋子我们还看得到。
这指示出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
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屋子的本意,只像鸟窠兽窟,准备人回来过夜的,把门关上,算是保护。
但是墙上开了窗子,收入光明和空气,使我们白天不必到户外去,关了门也可生活。
④屋子在人生里因此增添了意义,不只是避风雨、过夜的地方,并且有了陈设,挂着书画,是我们从早到晚思想、工作、娱乐、演出人生悲喜剧的场子。
门是人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
屋子本是人造了为躲避自然的胁害,而向四垛墙、一个屋顶里,窗引诱了一角天进来,驯服了它,给人利用,好比我们笼络野马,变为家畜一样。
从此我们在屋子里
就能和自然接触,不必去找光明,换空气,光明和空气会来找到我们。
所以,人对于自然的胜利,窗也是一个。
不过,这种胜利,有如女人对于男子的胜利,表面上看来好像是让步——人开了窗让风和日光进来占领,谁知道来占领这个地方的就给这个地方占领去了!门的开关是由不得你的。
但是窗呢?你清早起来,只要把窗幕拉过一边,你就知道窗外有什么东西在招呼着你,是雪,是雾,是雨,还是好太阳,决定要不要开窗子。
⑤我常想,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
刘熙《释名》说:“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
”正和凯罗《晚歌》起句所谓:“双瞳如小窗,佳景收历历。
”同样地只说着一半。
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了我们的内心。
眼睛往往跟着心在转,所以孟子认为相人莫良于眸子,梅特林克戏剧里的情人接吻时不闭眼,可以看见对方有多少吻要从心里上升到嘴边。
⑥窗子许里面人看出去,同时也许外面人看进来,所以在热闹地方住的人要用窗帘子,替他们私生活做个保障。
晚上访人,只要看窗里有无灯光,就约略可以猜到主人在不在家,不必打开了门再问,好比不等人开口,从眼睛里看出他的心思。
关窗的作用等于闭眼。
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
假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了,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
有时,关窗和闭眼也有连带关系,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并不能给与你什么满足,你想回到故乡,你要看见跟你分离的亲友,你只有睡觉,闭了眼向梦里寻去,于是你起来先关了窗。
因为只是春天,还留着残冷,窗子也不能整天整夜不关的。
(有删改)
5.下列对散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作者从“春天”入笔,通过对春天阳光的细腻描写,自然地引出“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的独特感悟,突出了窗的作用。
B.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所欣赏的是阴沉中的一缕阳光,闷郁中的一丝丝光亮。
所以,愿独自留屋内,享受如画风景,细品人生滋味。
C.作者引用陶渊明的诗句来论述窗对屋里的意义,进一步说明了门和窗的区别。
D.本文是一篇充满哲理的散文,作者以自己的情感体验、观察理解为基础,通过我们平时常见的窗,引发了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答案 A
解析第①段没有“对春天阳光的细腻描写”。
6.下列对散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了我们的内心”,将“眼睛”比喻成“灵魂的窗户”,意在说明我们通过别人的眼睛可以观察别人的心理,别人通过我们的眼睛也可以观察我们的心理。
B.文章结尾“因为只是春天,还留着残冷,窗子也不能整天整夜不关的”一句,既与文章开头形成了首尾呼应,又总结了全文,形象地道出了窗对于屋内与屋外人的意义。
C.本文以小见大,见解独到,语言妙趣横生,庄谐杂出,或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或正经话作荒唐语,充满了理趣,具有启人心智的作用。
D.钱钟书先生将我们每个人每天必看见的窗户和门的意味写得让人吃惊,独特的视角和幽默,深刻的思想和生活的情趣就都淋漓尽致了。
答案 B
解析“形象地道出了窗对于屋内与屋外人的意义”无中生有。
7.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门”和“窗”有什么不同,包含什么深层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门和窗的根本区别不在于能否供人进出,而在于窗子通了人和大自然的“隔膜”,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在屋子里就可安坐享受春日的美景。
门表示欲望,窗子表示享受。
门打开的是人的世俗社会,窗打开的是人的精神世界。
8.钱钟书先生带着“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对世道人心发表看法,请从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谈谈你对这篇文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文章语言平实简约;(2)将精深的人生哲理,通过“门”和“窗”两种常见之物表现出来;(3)用托物言志为我们展示了窗文化这道风景,寄予作者深沉的思索;(4)表现作者淡泊名利、甘居寂寞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