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息论原理指导研讨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教学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的双向信息传递过程。
信息论的原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本文应用信息论的基本原理研究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信息论;教学实践教学实践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信息传递过程。
信息论中信息的输入,存储,转换,输出,反馈,控制等过程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用信息论的基本原理研究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从信息论的观点看,教材是根据国家的教育发展目标,对于知识信息的选择、改造、组合而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信息交换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和输出者,都有一个输入(接收)、存储、交换、输出、反馈和控制的过程。
1知识信息的输入知识信息的输入,就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各自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
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确定教学内容,并注意内容的前后照应与迁移。
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确定教学的中心、重心。
对学生施以多样的教学形式,无疑等于开通了丰富多样的信息通道,具体可从如下几方面做起:1.1精心设计开讲。
一个生动、鲜明的开讲篇可以诱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师生情感相通,目标一致,形成课堂上的第一次信息沟通,为教学的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
1.2精心设计板书。
板书是教材信息的高浓缩产物,是教材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的有机结合。
板书要语言准确,层次分明,形质兼美。
1.3准确运用语言、语调、表情、姿体动作等传递信息。
教师的语言是一门艺术,准确适度的启发,有声有色的叙述,深浅适宜的评价,都会在学生心灵中产生反响,反之会死水一潭,枯燥无味。
课堂上教师的表情、动作、姿势等体态语言也具有暗示、传达、指挥的作用,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信息。
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能给学生以温暖、启发和鼓励。
1.4要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在信息反馈中十分重要。
它要求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然变化能够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1.5巧妙结尾。
一个美妙的收尾既是一节课的圆满结局,又会给学生带来信息的回荡,无穷的余味。
激疑式结尾,更激起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游戏式结尾,是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幸福;总结式结尾,则使学生对获得的知识有整体感知,印象加深。
2知识信息的记忆知识信息的记忆,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已接收知识和信息的记忆。
教师传递的知识信息,通过感官传递到学生大脑,这个过程总需要一定的时间间隔△t。
在教学中,单位时间内教学的信息量过多或过少,都是低效率的教学。
信息量过多,学生不能吸收或吸收甚少,学习效率低;信息量过少,效率当然低。
根据香农-维纳公式:,即传递最大信息量S,由传递信号的频带宽B、传递时间间隔△t、信息平均功率P、噪声平均功率N决定。
因此,在一定时间内,频带宽愈大,信噪比P/N愈高,传递信息愈多。
对于人的记忆而言,研究已证明,如果时间间隔△t太短,小于短时记忆的平均时间0.5秒,则人是难以辨认和储存其信息的。
如果时间△t大于一定时间,如大于长时记忆的平均时间8秒,则该传输的信息可以由短时记忆贮存到长时记忆中去。
另外人的记忆是按组块进行的,组块是信息量的一个单位,是测量人的短记忆的最小单位,实验已证实,人的短时记忆容量小于或等于5个组块时才能牢固地将信息贮存在长时记忆中。
因此,设计教学结构时应遵从S≤5原则。
3知识信息的变换加工知识信息的变换,指教师和学生对教材内容和形式的再加工,它决定了接收者对教材意义理解的速度、深度。
在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的变换形式有三种:3.1知识信息的重新组合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教材变换为教学计划和教案,在这个知识信息的组合形式的变换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工作计划和教案,保证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和对于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普遍实用性。
3.2活动信息的形式任何教材和教案都是知识的静态结合,要使教学信息产生作用,就要将静态信息变换为动态信息。
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一变换的重要环节,这就是要求教师灵活组织课堂教学,从而保证教师输出信息的最优效率。
要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流必须注意两点:一是教师尽可能不要自问自答。
要启发学生去思考和解答问题,促使学生再现储存的信息。
二是教师要善于观察。
学生的一举一动及表情态度都是大脑活动的反馈,要准确判断
学生的领会程度,并进行适当的引导。
3.3信息交换的最佳效果促使双方进行最优的信息交流,学生对知识的再现和运用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通过读、说、写、编等形式,对已接收的知识信息进行变换输出。
为了加强交流效果,教师还应充分重视课外的学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