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河中石兽》课堂实录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学问、有见识的人。
怎样才能做到这样呢?清代大文学家纪昀的《河中石兽》,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二、学习字词——积累VS应用
师:这个课文很难,你们有没有感觉到?
生:没有。
师:没有。
行,我会让你们觉得难的。
师:我们先齐读一遍,看预习效果如何。
生齐:《河中石兽》,纪昀jì……
师:读错了。
还说不难!第一个就读错了。
纪,应该是第三声,小学我们学过《纪昌学射》,纪,作姓氏用的时候,读第三声。
把错的认为当成是对的,自己不知道,这就是主观臆断啊!再读。
(生齐读课文)
师:我们再以另一种方式检查预习:在借助注释之后,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的问题能引起别人思考,你的问题能解决别人的问题,这就是好问题。
生:我不知道“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其一”“其二”到底是什么?
师:这个问题非常好。
“其一其二”,解释为“只知道它的一个方面,不知道其它方面”。
这个“其”有没有特指性,它是指——
生:天下之事。
师:指所有的事情,并不是具体的一件事情。
大家还有问题吗?
生:没有了。
师:都读懂了,那把书关上,我们来看看这些词,能不能准确理解。
【屏显】
牢记实词的含义
名词:河干山门尓辈物理确论坎穴
动词:阅圮棹曳湮颠啮不已溯臆断
师:开火车的形式哦。
生:河岸。
生:寺庙大门。
生:你们。
师:尔辈的近义词是尔曹。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尔曹,就是你们这些人。
生:道理。
师:这个物理,其实也就是“物理”学科的含义。
所谓物理,就是探究万事万物的规律、道理。
生:正确的言论。
师:请注意,“的”轻读,“言论”重读。
这是偏正短语。
生:坑洞。
生:经过。
师:所以有时候,我们也把人生经历叫着“阅历”。
“历”也是经过的意思。
形容一个人跟很多人打过交道,社会经验丰富,我们说——
生:阅人无数。
师:这个读什么?
生:pǐ。
生:划船。
师:这个字还有一个意思,船桨,名词。
生:埋没。
生:错误。
生:……这个字我不认识。
师:niè,生物课上,我们说小老鼠属于什么类动物?
生:啮齿类。
师:小白鼠属于啮齿类,它的牙齿不断在生长,不停地在咬。
啮,就是咬的意思。
生:停止。
师:生命不息,奋斗不已。
还有什么成语,已,也是停止的意思。
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生:逆流。
师:用“溯”组词——
生:溯本探源,上溯,溯流而上。
生:主观判断。
师:主观判断,不根据客观情况而进行主观判断。
不错,预习任务完成还可以,接下来会更难。
【屏显】
根据语境,体会虚词的意味
想一想,加粗字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或态度?
A.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B.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C.可据理臆断欤?
师:体会虚词的意味,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课文。
“竟不可得”体现老和尚的什么心情?
生:惊讶。
师:那么,你认为这个“竟”是“竟然”的意思吗?
生:不,是“最终”的意思。
师:还有什么词语解释为“最终”?有事者——
生:事竟成。
师:那这里,老和尚的惊讶更多还是失望更多呢?
生:失望。
师:“不更颠乎”这是谁的话?
生:寺庙里的人。
师:课文没有读熟呢。
生:老河兵。
师:有什么味道?
生:嘲讽。
师:不更颠乎,所以语气上扬,我们来读一读。
生: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师:现在我们把这个“更”字换成“亦”字看看。
你觉得“更”嘲讽的意味浓,还是“亦”嘲讽的味道浓。
生:不更颠乎?不亦颠乎?
生:“更”的嘲讽味道更浓。
师:“欤”什么意思?
生:吗。
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生:反问语气。
师:在这里,“欤”有反问、感叹的味道,也有追问、责怪的味道。
这种种情感,我们可以用这个词语来概括——反诘。
反诘是反问,但比反问的语气更加的强烈。
请做好笔记。
【屏显】
勾连古今,举三反一
写出含有下面加点字(意思保持不变)的成语。
A.尔辈不能究物理
B.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一老河兵闻之……
D.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师:现在,我们要对知识储备进行挑战了,要做好笔记哦!希望大家不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
究,探究,还有哪些成语?
生:追根究底,寻根究底。
师:还有研精究微。
“是非木杮”——
生:自以为是。
师:“自以为是”的“是”是正确的意思。
“是非木杮”的“是”是这、这样的意思,比如我们说“年年如是”,年年这样。
生:实事求是。
师:“实事求是”这个“是”,指代客观规律等。
大家做笔记,如是而已,亦复如是。
师:孩子们,语文的基础非常重要啊,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一老河兵闻之”,闻,听说——
生:闻鸡起舞。
师:不对,闻,听说,不是听见。
生:远近闻名。
生:闻所未闻。
生:闻名中外。
生:闻风丧胆。
生:置若罔闻。
师:“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但,只。
在古代“但”表示“只”的太多了。
我们来比拼一下,成语、文言句子和诗句都可以——
生:但当涉猎。
生:但使龙城飞将在。
生:但手熟尔。
生:但愿如此。
生:老师,但愿如此是成语吗?
师:什么是成语?一成不变,约定俗成。
大家都这么说,它不是成语也慢慢变成了成语,并不是只有出自一个经典寓言故事、有悠久的历史才算。
还可以补充——但求如愿,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三、疏通文意——上流VS地中
师:字词基本过关。
会翻译了,那不算真读懂了课文,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个更难的环节。
【屏显】
提取信息,完成表格。
跳读课文,完成以下表格——独立完成“观点”栏和“结果”栏,小组讨论“依据”栏。
生:寺僧观点——以为顺流而下;结果——寻十里找不到;依据,我还没有想好。
(学生自由阅读,完成任务)
师:我们梳理一下。
观点应该表述为“求之下游”,结果是“不得”,“顺流而下”,不是观点,是他所观察到的一个现象。
什么现象?
生:普遍的现象。
师:石兽被水冲走了,这是一个生活常识。
生:讲学家观点,求之地中,结果书上没有写。
师:结果课文虽然没有说,但,求之地中能找到吗?
生:找不到,因为觉得是错的,所以没有去找。
师:讲学家的依据是什么?
生:物理。
师:也就是课文中的八个字——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生:老河兵的观点是,求之上游,结果是找到了。
依据,我也没有想好。
师:老河兵不是根据水性,也不是根据沙性,而是依据什么呢?
生:依据经验!
师:是的,所以,课文中说他是一个什么河兵?
生:老河兵!
师:巡河、护河的老河兵,这样的事情,他见多了。
所以,你看,他说话的神态怎么样?笑着说。
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生:得意洋洋的笑。
生:胸有成竹的笑。
师:好,现在把语文书关上,根据这个表格,来讲讲这个故事。
我找一个同学,言简意赅地讲述这个故事。
(生讲述故事)
生:老河兵正确,是笑着说的,然后他的脚底下踩着石兽的;中间讲学家有点失望,旁边的寺僧……
师:一幅好的插图,应该能够概述故事情节,也能表现人物性格。
我们解读插图,也应该往这个方向去。
生:我觉得老河兵所指的是上游;讲学家手摇扇子,边扇边惭愧,挡住尴尬的表情;和尚就看着人,看看谁赢了。
师:三个人的表情,老河兵的表情最自豪,得意洋洋的,似乎正在调侃讲学家。
这幅画很传神:第一,它揭示了三个人的观点;第二,它表现了这个事件的结果;第三,它描述出来三个人物的性格或者说神态。
根据我们对课文的了解,这个故事表达了什么道理呢?
生:“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就是不要靠主观判断,就是不能只靠书本知识,还要看经验。
师:那么,作者觉得谁在主观臆断?
生:讲学家。
四、课堂思辨——臆断VS确论
师:课文到这里呢,故事清楚了,道理也明白了,那我们可以结束了吗?
生:不可以。
师:那你对这堂课还有什么期待,提出来看看。
(生群声议论)
生:我还希望能够解释一下课文的道理,以及道理和这篇课文的联系。
师:你觉得前面的故事不能支撑这个道理吗?
生:可以。
师:那你对这篇文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河中石兽》出自《阅微草堂笔记》,这本书是讲什么的?
师:你真会读书!你对《阅微草堂笔记》有期待,它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这期待等一下会满足的。
生:石兽怎么到上游去的?
师:你是不是觉得奇怪,这么重的石兽是怎么冲到十多里的上游去的?老河兵怎么说,齐读——
生: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师:这是老河兵的解释,你读懂了吗?
生:读懂了,但是,我希望有个视频演示一下。
师:你希望有个视频来演示一下,你要眼见为实。
谁能帮他解释这段话?
生:我可以到前面去讲一下吗?
师:来,来吧。
你画图都可以。
(生鼓掌)
生:首先,假如这个是河干的话,我们先来画一条线,表示河流,然后标出上游、下游。
我们从老河兵的话知道“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现在,我在河床上,画一个比较重的石头,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反激之力,就是物理里面的反作用力,反作用力作用到河床上,因为沙性松浮,那么它就会渐渐冲出这样的一个坑,就是坎穴。
经过时间推移,这个坑会越来越深,然后当深度达到石兽一半的时候,石兽会在重力作用下倒在坎穴中。
根据老河兵的说法,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这样循环下去,石兽就会一直往上走。
师:这是老河兵的说法,大家觉得张平卓有没有完美展示出来?
生:展示出来了。
生:我相信。
师:那有没有同学不相信呢?或者说,你们有没有新的问题呢?
生:如果石兽一直在坑里,不就被沙子埋起来了吗?
师:如果石兽倒进这个坑里,石兽和沙坑会是什么关系?石兽是露出一半呢,还是和沙坑齐平?
生:露出来。
生:不是的,是和沙坑齐平的。
刚好把沙坑填满。
师:石兽倒下来是什么状态,这个和什么有关系?
生:跟石兽的样子有关系。
师:跟石兽的长、宽、高的比例有关系。
如果高度超过宽度,石兽倒下来后,就会填满沙坑,或者没入沙坑,就没有高出沙坑的部分来反激水流。
假如是块石碑的话,它倒下之后有没有可能再转?
生:躺平了,绝无可能翻转!
师:可是我们会发现,一般的石兽,比如你们旅游的时候看见的石狮子,高度都是超过宽度的。
现在,我们的课堂出现了什么新问题?
生:老河兵的话也不一定正确啊。
师:如果老河兵的话正确,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发财的好方法?
生:到河的上游去守株待兔,找石兽,找文物。
生:哈哈哈!
师:根据物理学知识,要实现老河兵的“转转不已”,必须得符合哪些条件?
生:时间够长。
生:沙子要细腻,能够冲得动,如果是鹅卵石的话,可能水就冲不动。
生:河床要是平的。
师:沙子大小,水流速度,河床的坡度,是千变万化的。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石兽可能往上走的,有些石兽可能埋在原地,往下走的可能性也不排除。
河中失石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可是,老河兵怎么说的?
生: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师:凡,只要。
这,也太绝对吧?那么,老河兵和讲学家,到底谁对呢?我们看一则资料。
【屏显】
山西永济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
唐代开元年间在渡口两岸各铸造了四尊铁牛(平均每尊重约36.5吨)、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拴系浮桥所必需的锚碇系统。
后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
1989年,东岸铁牛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在原址。
(资料见(唐铁牛与蒲津桥》,《山西文史资料》1999年Z1期)
生:这样看起来,好像应该是讲学家对的哦。
师:《河中石兽》和这个资料,你更愿意相信哪一个?
生:这个资料,似乎更可信,有时间,有刊物的名称。
师:可能铁牛和铁人更重,水冲不动。
关于河中失石,到底应该求之地中,还是上游、下游,这个问题我们暂时不再讨论,我们讨论一个有趣的问题:纪昀在这篇文章中,为什么这样相信有经验的河兵,而不是懂物理的讲学家呢?我们看纪昀这个人。
【屏显】
纪昀其人
纪昀(1724-1805),字晓岚,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乾隆十九年(1754)中甲成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历任詹事府左春坊左庶子、福建学政、翰林院侍读、贵州都匀知府、《四库全书》总纂官、翰林院侍读学士、詹事府詹事、兵部侍郎、内阁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少保。
嘉庆帝御赐碑文“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谥号文达。
师:纪昀可以说是清朝学问最好的人了,是四库全书的总编撰,也就是说,纪昀也是有可能知道河中失石该往何处寻的,他也可能知道老河兵不对,但,他选择了维护谁的观点?
生:老河兵。
师:这就是非常值得推敲了。
五、文化寻源——经验VS科学
师:好,我们看看前面同学提出的问题,《阅微草堂笔记》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
【屏显】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鸿儒纪昀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志怪小说,也是他唯一一部面向大众的通俗作品。
纪昀激烈抨击讲学家,指责他们热衷于宣扬儒学教义,其实他们本身并没有掌握教义内涵;饱读诗书的儒生们,精神生活浅层化;那些“质美而未学”的善良百姓,却懂得生活的深层涵义。
师:它是像宋朝《天工开物》那样的书吗?
生:不是。
师:类似于哪种书?
生:类似于《聊斋志异》。
师:《阅微草堂笔记》是笔记小说,目的是讲科学道理吗?
生:不是。
师:他是为了讲人生道理。
是为了向谁讲人生道理?
生:老百姓。
师:也就是说,《河中石兽》这个故事谁爱听?
生:百姓爱听,因为老河兵就是代表老百姓。
师:老河兵和讲学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生:一个有文化,有知识,一个有经验。
师:最后,在纪昀的书中,经验胜了。
所以这里的河兵,必须是一个老河兵,而不能是一个小河兵。
生:小河兵没有人信。
师:这篇故事,反映出我们中国文化千年的选择,你会发现中国普通百姓更相信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道理。
比如说,还有哪个故事?
生:《书戴嵩画牛》。
【屏显】
书戴嵩画牛
宋·苏轼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而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师:在这个故事里,苏轼觉得牧童是对的,而且他还说“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是不可改变的道理。
可是,戴嵩是个画牛的专家,他画牛无数。
他曾经画过一头水牛喝水,那鼻子在河中的倒影都画得活灵活现。
孩子们,你觉得戴嵩知不知道斗牛的时候,牛的尾巴是夹起来还是竖起来的?
生:他肯定知道。
师:那他看过的牛多,还是牧童看过的牛多呢?
生:牧童。
生:戴嵩。
师:牧童天天看牛,看得最多的是同一头牛,顶多是村子里的牛。
但戴嵩作为画牛专家,他应该看过天下各样各态的牛,而且仔细观察过。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会发现中国老百姓这样一种倾向——反智主义。
老子就曾说,绝圣弃智,你只要有生活经验就可以了,不要学那么多东西。
所以呀,老一辈经常说,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
生: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多。
师:所以老一辈告诉我们,不听老人言——
生:吃亏在眼前!
师:那这种观点,放在今天合不合适呢?
生:不合适。
师:是的,不合适,今天我们应该更加相信科学。
科学和经验的不同在哪里呢?科学是有依据的,经验也是有依据的,但是——
生:适用的范围不一样。
师:科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而经验是有时间、地点、范围限制的。
比如苏轼说“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在那时候是正确的,而现在,种田应该问谁呢?
生:袁隆平爷爷!
师:农民自己是不可能研究出杂交水稻的!是袁爷爷组织了一个科研团队,长期努力,才把产量一步一步提高的。
孩子们,我花了很长的时间,认真研究这篇文章,就是想告诉大家,既要相信经验,又要相信科学。
这里有三个故事,课后读一读,你会觉得如果你只相信经验,如果你不热爱智慧的话,你严重的世界,你别人眼中的你,有多可笑。
【屏显】
A.美国疫情期间消毒剂中毒事件飙升
B.地动仪从历史教材中被删除
C.轰动一时的水变油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