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分题库附精品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分题库附精品答案
单选题(共45题)
1、常温、常压下,将1 mol蔗糖溶解在水中制成1 L溶液。
此溶解过程中体系的ΔH-TΔS和熵的变化情况是( )
A.ΔH-TΔS>0,ΔS<0
B.ΔH-TΔS<0,ΔS>0
C.ΔH-TΔS>0,ΔS>0
D.ΔH-TΔS<0,ΔS<0
【答案】 D
2、小丽捡到一枚白色鹅卵石,心想这会不会是大理石呢?小丽将其放在食醋中,有气泡产生。
小丽认为鹅卵石中可能含有碳酸盐。
在此过程中,小丽没有应用的科学方法是()。
A.猜想
B.实验
C.推理
D.归纳
【答案】 D
3、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过程正确的是()。
A.酸碱滴定过程中,用待滴定溶液润洗锥形瓶以减小实验误差
B.比较硫与碳的非金属性强弱,用玻璃棒分别蘸取相同浓度的Na2C03、
Na2S03,溶液滴在pH试纸上,测pH
C.检测某种绿色溶液中含有Fe2+:取该溶液少许向其中加入KSCN溶液。
不变红色,再向其中滴加氯水,溶液变为红色
D.取出分液漏斗中所需的上层液体,当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下端口流出后,及时关闭活塞,然后更换一个接收器,打开活塞将分液漏斗中的液体放出
【答案】 C
4、教材分析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化学教材分析的依据包括( )。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B
5、下列各种溶液中所含离子的判断合理的是()。
A.向无色溶液中加氯水变橙色,溶液中可能含:Na+、SO42-、Br-、OH-、Ba2+
B.在c(H+)=10-14 mol/L的溶液中可能含:Na+、AlO2-、CO32-、SO32-
C.某溶液加铝粉有氢气放出,则溶液中一定含:K+、Na+、H+、SO42-
D.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的溶液中一定含:K+、Na+、Ca2+、HCO3-
【答案】 B
6、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化学基本观念,但其本质的内涵基本是相同的,下列属于化学基本观念方面的是()。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
C.①②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
【答案】 A
7、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式主要是( )。
A.自主、合作、探究
B.参与、合作、活动
C.讲授、练习、探究
D.反思、生成、探究
【答案】 A
8、化学教学中使用情境素材时不宜选择的策略是()。
A.情境素材要真实
B.教学中用到的情境素材越多越好
C.选用情境素材时要考虑科技发展前沿和社会生活现状
D.选用情境素材时要考虑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学习基础与能力
【答案】 B
9、开发新材料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方向之一。
下列有关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氮化硅陶瓷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B.C60属于原子晶体,用于制造纳米材料
C.纤维素乙酸酯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
D.单晶硅常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答案】 A
10、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和()。
A.教学过程的规划
B.教学内容的设计
C.教学方法的实施
D.教学方法的选择
【答案】 A
11、做酸碱中和实验时,将5 mL 5%的盐酸和5 mL 3%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观察现象。
A.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升高,溶液由粉红色变为无色
B.反应完成后溶液呈酸性,溶液中含有氯化钠和HCl
C.打开盐酸的瓶塞能观察到“白烟”现象
D.实验室盛放3%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使用的是玻璃塞
【答案】 B
12、开发新材料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方向之一。
下列有关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氮化硅陶瓷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B.C60属于原子晶体,用于制造纳米材料
C.纤维素乙酸酯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
D.单晶硅常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答案】 A
13、下列不属于高中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性质的是()。
A.知识的启蒙性
B.学生的主体性
C.模块的选择性
D.知识的多样性
【答案】 A
14、下列有关化学课程标准对教科书编写的建议,不正确的是()。
A.化学教科书应充分体现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趋势
B.化学教科书要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
C.习题类型要多样化,要增加重点知识的练习题目
D.教科书的编写要有助于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答案】 C
15、板书是教师口头表达的一种辅助手段,它给学生带来的视觉效果与教师口头表达所带来的听觉效果互为补充,因此,化学教师的板书应该科学规范。
下面是某教师的板书,没有错别字的是()。
A.酸碱指示计
B.酚肽试液
C.化石燃料天燃汽
D.焦炭
【答案】 D
16、下列教学目标属于“知识与技能”范畴的是()。
A.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B.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
C.学生通过氧气的个别反应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D.通过氧气这一节的学习让学生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思想
【答案】 A
17、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错误的是()
A.铜能导电
B.银能与稀盐酸反应
C.镁的活动性比铁强
D.铝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
【答案】 B
18、在一化学平衡状态体系中,发生下列量的变化,其中一定会使平衡发生移动的是()
A.反应物的浓度
B.反应物的转化率
C.正、逆反应速率
D.体系的压强
【答案】 B
1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方法软化硬水
B.农业上用石灰水和硫酸铜制波尔多液
C.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可以鉴别羊毛线和棉线
D.用电镀厂的废水直接灌溉农田,可以提高水的利用率
【答案】 D
20、初中化学课程评价既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又要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下列不符合上述评价理念的是()。
A.统一评价标准,进行定量评价
B.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
C.学生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D.评价目标多元化
【答案】 A
21、下列有关仪器用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试管、烧杯均可用于给液体、固体加热
B.使食盐水中NaCl结晶析出时,常用到的仪器有坩埚、酒精灯、玻璃棒、泥三角
C.区别NaCl、Na2SO4时常用到胶头滴管、试管
D.漏斗可用于过滤及向滴定管中添加溶液
【答案】 C
22、某教师为了验证翻转课堂的效果。
选择了一个班级进行了化学翻转课堂,同时选择另一个平行班级进行化学系统授课,一个学期后进行比较验收成果。
这个教师的教研方法是()。
A.文献法
B.练习法
C.演示法
D.实验法
【答案】 D
23、对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描述中.属于同一水平层次的是()。
A.经历、参与、认识
B.感受、认同、保持
C.认同、体会、认识
D.经历、关注、增强
【答案】 C
24、下列对农作物收割后留下的秸秆的处理方法中,不符合“绿色化学”的是()。
A.就地焚烧
B.发酵后作农家肥
C.加工成精饲料
D.制造沼气
【答案】 A
25、化学实验绿色化设计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是原子利用率为()。
A.50%
B.75%
C.100%
D.25%
【答案】 C
26、教学评价的依据是( )。
A.成绩测验
B.量化指标
C.教学目标
D.常模参照
【答案】 C
27、现代化学的元素周期律是l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DmitriMendeleev)首创的.他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依相对原子质量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列.制成元素周期表的雏形。
经过多年修订后才成为当代的周期表。
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
表中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列称为一个族。
某学生总结元素周期表的四个特征:①除零族元素外,短周期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在数值上都等于该元素所属的族序数;②除短周期外,其他周期均为18种元素;③副族元素没有非金属元素;④碱金属元素是指IA族的所有的元素。
其中正确的是()。
A.只有①③
B.只有②③
C.只有③
D.只有③④
【答案】 C
28、一般来说,喜欢化学并且对理论和抽象的东西感兴趣的学生,其认知风格大多属于()。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答案】 B
29、在“制取氧气”教学中。
某教师通过复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继而过渡设问“如此重要的气体如何才能获得呢”引入新课。
该教师运用的导入方法是()。
A.旧知导入
B.实验导入
C.问题导入
D.直接导人
【答案】 A
30、进入20世纪.化学科学经历了迅速发展的创新百年.取得了若干项现代化学的重大成就。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这个时期的重大化学成就的是( )。
A.放射性元素的发现
B.现代量子化学理论的建立
C.蛋白质的人工合成
D.制陶技术的成熟应用
【答案】 D
3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石油的分馏和煤的干馏都是物理变化
B.油脂、淀粉、纤维素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C.酯类物质是形成水果香味的主要成分
D.纤维素和淀粉互为同分异构体
【答案】 C
32、在一个单元教学内容中,教学的难点()。
A.就是教学的重点
B.不一定是教学的重点
C.不是教学的重点
D.是固定不变的某些知识点
【答案】 B
33、下列属于体验性学习目标中领悟水平的行为动词是()。
A.感受
B.关注
C.珍惜
D.养成
【答案】 A
34、进入20世纪.化学科学经历了迅速发展的创新百年.取得了若干项现代化学的重大成就。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这个时期的重大化学成就的是( )。
A.放射性元素的发现
B.现代量子化学理论的建立
C.蛋白质的人工合成
D.制陶技术的成熟应用
【答案】 D
35、科学方法是理解科学知识,应用和掌握科学知识的桥梁,科学方法的核心,科学知识体系的精髓是()
A.科学思想方法
B.科学文化体系
C.科学对象
D.科学过程
【答案】 A
36、()测验也称标准参照测验,是以具体的教学目标为标准,用以检查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
因此,还可将其称为达标性考试或资格考试。
利用这种测验可以具体了解学生从某一阶段的教学中究竟学到了什么,学得怎样等。
A.常模参照
B.目标参照
C.诊断性
D.形成性
【答案】 B
37、在学习氯气的相关性质时,学习完物理性质教师没有马上学习化学性质,而是以快问快答的形式来检验学生对氯气物理性质的掌握情况。
这种评价方式属于()。
A.即时表现评价
B.活动表现评价
C.作业评价
D.档案袋评价
【答案】 A
38、下列每组物质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相同的是()。
A.NaCl、HCl、NaOH
B.Cl2、Na2S、SO2
C.HBr、CO2、CS2
D.Na2O2、H2O2、O3
【答案】 C
39、下列关于电解质电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电解质的电离过程就是产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B.碳酸钙在水中难溶,但被溶解的碳酸钙全部电离,所以碳酸钙是强电解质
C.氯气和氨气的水溶液导电性都很好,所以它们是强电解质
D.水难电离,纯水几乎不导电,所以水是弱电解质
【答案】 C
40、下列是某同学对一些化学实验仪器名称的书写,正确的是()。
A.石绵网
B.锥型瓶
C.三脚架
D.坩锅钳
【答案】 C
41、某问题为“北京市正在实施‘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其中修缮长城使用了大量的氢氧化钙。
氢氧化钙的俗称是?”该问题属于()。
A.记忆水平的问题
B.评价水平的问题
C.应用水平的问题
D.理解水平的问题
【答案】 A
42、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问卷、访谈、观察、个案研究等手段,收集有关资料,进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这种研究方法可以称为()。
A.观察法
B.文献法
C.调查法
D.讨论法
【答案】 C
43、学生在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后.再学习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时.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
A.类比
B.归纳
C.演绎
D.分类
【答案】 A
44、新课程中.选取化学教学内容的原则不包括()。
A.十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
B.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
C.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
D.教材的内容要具有弹性
【答案】 A
45、常温、常压下,将1 mol蔗糖溶解在水中制成1 L溶液。
此溶解过程中体系的ΔH-TΔS和熵的变化情况是( )
A.ΔH-TΔS>0,ΔS<0
B.ΔH-TΔS<0,ΔS>0
C.ΔH-TΔS>0,ΔS>0
D.ΔH-TΔS<0,ΔS<0
【答案】 D
大题(共12题)
一、案例:下面是两位中学化学教师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过程实录。
张老师的教学实录
【提出问题】
复习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拆分,原子重新组合),引出问题: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变化。
那么,在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有没有变化?
【做出假设】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假设:(1)增加;(2)减少;(3)不变。
【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小组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和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方案,组织交流评价实验方案,选出可行性方案。
包括:实验1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测量反应前后质量。
实验2蜡烛燃烧.测量反应前后质量。
.进行实验:学生依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汇报实验结果:蜡烛燃烧的质量减少;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对结果进行分析学生对上述现象产生如下的想法:①“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是由于生成的气体没有被称量造成的。
”
【答案】(1)张老师在化学课堂上以实验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探究问题为学习动力;李老师在引导启发下分析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
张老师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要实现这样的课程目标。
知
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就必须三位一体地融合在具体的学生学习活动中.科学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载体。
李老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的方式教学,主要采用了启发法和讲授法。
在启发的基础上,讲授法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全面发展。
(2)化学实验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
第二,重视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第三,利用化学实验史实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四,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3)化学概念、化学定律是一类较为抽象的化学知识,一般按照感知、加工理解、初步形成概念、联系整合、应用的步骤进行教学。
二、下面是针对同一化学学习任务设计的三种不同教学活动。
【学习任务】
认识氯气与水反应及次氯酸的漂白性。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讲授告诉学生,氯气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是一种有强氧化性的酸.能使部分有色物质褪色。
【教学活动2】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把氯气通入装有湿润的有色布条的试管中,让学生观察布条是否褪色:教师告诉学生,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使布条褪色。
【教学活动3】
①教师演示氯气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的实验。
⑦教师引导学生推测氯气与水反应可能生成的物质。
③学生猜测有色布条褪色的原因.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根据上述案例.回答问题:(1)对比三个教学活动,评价各自的优缺点。
(6分)(2)根据案例.概括出化学学习任务与化学教学活动的关系(3分),并说明对教学活动设计的启示(5分)。
(3)在教学活动3中,你认为学生猜测使有色布条褪色的物质是什么?如何检验这些猜想的真伪?(6分)
【答案】(1)
【教学活动1】
主要采用了讲授法进行教学,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优点:可以充分利用时间.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连贯的知识.便于教师按计划有条理地完成教学任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缺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均用相同方式对待,不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对单一,形式枯燥。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活动2】
主要采用演示法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演示化学实验进行教学,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的知识。
优点: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上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
缺点:演示实验后直接呈现结论的做法,把演示单纯变成教师演示,忽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思维.
【教学活动3】
主要采用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获得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优点:改变了单向的师“授”生“受”的教学方式,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学生设计、操作、猜想、解释,运用信息资料、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探究中增加了与人合作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其合作交流的能力.缺点: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素质不同的学生学习效果明显不同:课堂难以预测的情况较多,教学进度难以控制.课堂秩序难以维持: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2)学习任务与教学活动的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了实现学习任务而设计实施的一系列师生活动.对教学活动设计的启示:教学活动应当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进行设计,应当结合学习任务、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环境、教师自身的能力、教学时间和效率等因素综合考量,制订合理的教学活动,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3)学生猜测使有色布条褪色的物质可能是氯气.也可能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
①将干燥的有色布条放进装满干燥氯气的集
气瓶中,观察布条有没有褪色。
②将氯水滴在pH试纸上,若试纸先变红后褪色.证明使有色布条褪色的物质是HClO。
三、案例:某教师设计了如下“物质的量”教学的导入情境:分别取209黄豆、绿豆和大米,请同学(2人或4人一组)数这些豆子、米各有多少粒。
要求:最短时间内准确地数出来。
颗粒越小,数目越多,数起来越困难,同学们为了快而准确地数,就自然地会将它们分成堆,一堆一堆的来计量。
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是比豆子、米粒小得多的粒子,当我们要对它们计量时,更需要一堆一堆地进行,这样一个“堆量”就是“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
问题:(1)在“物质的量”的教学中为什么需要精心创设导入新课(2)请分析该情境创设的特点。
【答案】(1)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
物质的量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利用情境导人,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学生易于理解,同时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情境最为熟悉,因此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①该情境创设具有真实性。
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为具体事实情境,豆子和米粒都是生活中的物品。
选取学生熟悉的情境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②该情境创设具有针对性。
这些物品以个数计量较为困难,与本节课相关化学知识——原子、分子等这些微小粒子具有相似的性质。
要统计物品的量,需要分堆处理,那么要统计微观粒子的量同样可以考虑使用类似的处理方法,于是引出了“堆量”——物质的量。
③该情境创设具有情感性。
真实且具有实际意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主地探究事物,学生由心理和情感上的“贴切”感到学习情境的“真实”.由“真实”而容易“理解”情境中蕴含的知识观点。
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某化学教师上了一堂研究课“盐类的水解”,多数听课教师认为他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问题:(1)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意义有哪些?(6分)(2)请简述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若干教学策略(至少3种)。
(6分)
【答案】(1)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意义如下:①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②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多,师生在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才可能找到最佳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③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学生在乐趣中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④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他们可以利用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了使命感与责任感。
⑤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可以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培养他们的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
⑥提高学生参与度不是针对部分学生,而是针对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平等的学习机会,能够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2)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教学策略可以采用如下几种:①多元互动策略多元互动策略是从多个角度、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资源进行个性需求的多种弄整合互动,形成多元智能的个性化教学策略,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综合建构的能力,进而促进每一个学生能够全面和谐发展。
②问题情景策略问题情景策略是把若干个新知识渗透到有趣的情节、场景或故事中,在新知识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以情景中的问题解决为需求,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
③信息运用策略信息运用策略是一种教会学生如何收集选择信息、加工信息,如何检索提取信息、合理利用信息的基本规则与方法。
它能够培养学生快速检索、加工处理、正确评判、合理利用信息的能力。
五、《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实验化学”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置该课程模块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实验在化学中的地位,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根据材料.请回答以下问题:(1)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什么(2)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一般思路是什么(3)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学生可以得到哪些发展
【答案】(1)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科学性、安全性、简约性、环保性、经济性、创新性。
(2)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一般思路:①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对实验待用原料进行选择;②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对实验待用或待测物质的结构和组成进行分析;③推测可能的实验过程或实验方案;④通过讨论、比较或实验验证确定最佳实验方案;⑤设计实验步骤,对实验步骤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错误之处进行分析;⑥根据实验步骤,选择实验所用仪器和药品;⑦对⑤中可能出现的其他错误和意外问题以讨论形式列出。
(3)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学生可以得到的发展:①认识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②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了解现代仪器在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研究中的应用。
③了解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形成运用化学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形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具有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⑤强化绿色化学的观念,强化实验安全意识。
六、“问题连续体”是美国亚丽桑那大学的梅克(J.Maker)教授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创设的.此体系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构建了五个层次的教学结构,揭示了五种类型的“问题解决”情境对于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
问题类型一,属感知层次,达到对事实的了解水平.问题类型二,属理解层次,达到对事实的理解水平.问题类型三,属综合层次,达到对概念、原理的掌握水平。
问题类型四,属运用层次,达到对概念、原理的运用水平。
问题类型五,属探究层次,达到自主探究及创新水平。
上述五类问题可以归纳为封闭性问题(相当于第一、二类问题)、半开放性问题(相当于第三类问题)、全开放性问题(相当于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