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日语言中的“熟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汉日语言中的“熟女”
汉语中的“熟女”一词从日语的“熟女”一词衍生而来,但由于中日文化、社会背景的不同,造成了二者语义上的差异。

为探究“熟女”一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本文从其词源、现代汉日语言中的使用状况等方面入手进行了分析。

标签:熟女使用状况文化差异
一、引言
大学时代,曾认识了一位居住在中国的日本老人。

有一天,她突然悄悄问我:“今中国の中で、熟女という方が多いですか。

”(现在中国的“熟女”多吗?)我回答她说“ええ、多いです。

今の中国で、熟女になりたがる女が多くになっています。

私もそんな熟女になりたい。

”(嗯,有很多啊。

现在想成为“熟女”的中国人正在增多。

我也想成为那样的“熟女”。

)老人张大了嘴很惊讶地看着我,问道:“あなたもって?”(你说你也想成为“熟女”?)当时我心里想:难道是我说错话了?汉语中的“熟女”和日语中的“熟女”意思不一样吗?为什么这么吃惊?
查阅资料发现,两种语言中的“熟女”一词果然不同。

“熟女”一词是“X女”类流行语中的一个。

很多学者对此类流行语做过深入的研究调查,但是将中日“熟女”一词进行对比的相关研究并不多。

本文试就“熟女”一词的词源、使用状况和中日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二、汉日“熟女”一词的溯源及语义流变
(一)日语中的“熟女”
“熟女”一词是从日本娱乐界流传过来的词汇,日语中的“熟女”一词发音“じゅくじょ”。

作为新词被收录在《现代日语新词新语词典》中,词典中的解释是:成熟女性(26~45岁的女性)[1]。

但其实际意义所指不止如此。

查阅各种资料可以发现,“熟女”一词来源于日本的A片,主要用于日本的色情产业。

原义为超过了30岁的单身女青年,意指她们的青春不再,容貌渐枯,生活和工作不如意。

另外,“熟女”一词还可见于如下两种报纸:
(1)「あぶない熟女」とか、なんとなく女性を揶揄するような言葉使いが私は気になります。

(《読売新聞》2012年12月28日)
我总感觉“危险的熟女”这句话是作为嘲笑女性的语言来使用的。

(2)麻生はスポーツ新聞に広告を出し「熟年コンパニオン募集」と呼び
かけ、主婦を集める一方、別の広告で「熟女を紹介します」と客をしていた。

(《朝日新聞》1987年9月11日)
麻生在体育报纸上打出广告以“招募熟年女伴”为名召集家庭主妇的同时,另一方面则打出“介绍熟女”的广告招募客源。


从上述语句中可以看出日语中的“熟女”一词最初明显带有负面感情色彩。

与当前汉语中的“熟女”一词的语义完全不同。

(二)汉语中的“熟女”
汉语中的“熟女”源于日语“熟女”一词。

但由于汉日两国文化差异和社会背景的不同,二者的语义也有差别。

这个词的最早用例是2005年3月5日《北京晚报》上“为熟女定制桂由美开屏嫁衣”的报道标题。

很多权威的大词典中并未收录“熟女”这个词。

2006年7月18日,英国BBC中文网《中国正在流行的最新词语》一文对“熟女”的流行含义做了一番解读,文中说:“‘熟女’是近来十分流行的一个词,指成熟的淑女,即‘淑女熟了’。

她们虽青春不再,不再凭漂亮脸蛋和身材征服男人,但气质优雅,纯美性感,独立自信,阅历丰富,有才华而又柔情,有内涵而又风情。

”[2]今天的中国女性都想有这样不俗的美丽,于是“熟女”一词也流行起来了。

201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李宇明先生主编的《全球华语词典》中也出现了“熟女”一词,解释为:成熟的女性。

例:~形象/~气质。

[3]《新华网络语言词典》中给出了比较详细的解释:指30~50岁,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知性优雅、有内涵的成熟女性。

例如:~打败年轻貌美小妹妹的10条资本。

[4]
(3)这个春夏,你该怎么样打理自己的Make up?想要一款什么样的妆容?心中的自己,是甜美可爱的糖果美眉、浪漫摩登的梦幻女郎、还是低调高贵的优雅熟女?(《江南时报》2006年4月23日)
(4)从二十几岁的清纯港姐,到年过不惑的气质熟女,影后张曼玉的情路像她演的青蛇一样,离奇而曲折。

(《生命时报》2007年8月20日)
(5)久未现身的瞿颖昨天身着绿色衣裙和黑色长筒靴出场,齐腰的甜美卷发令她更显熟女风范。

(《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9日)
从上述各类词典和报纸中我们可以归纳出现代汉语流行词“熟女”的特征:经济独立、人格独立、精神独立、心态坚强、举止文明、打扮得体。

娱乐圈中比较典型的熟女有许晴、张曼玉、舒淇等。

显然汉语中属于日源词的“熟女”一词已经由原来的贬义词演变成褒义词而被人们广泛接受。

另外,人们根据“熟女”这个词仿造出另外两个我们熟知的词“熟男”和“轻熟女”。

“熟男”是在“熟女”产生后人们根据需要所衍生出来的一个新词。

与“熟女”相对,指的是30~50岁,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有内涵、有风度、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成熟男人。

“轻熟女”为台湾资生堂公司,于2005年在台湾提出的新名词,
泛指年纪25岁至35岁之间,拥有独立的经济能力的台湾都会女性。

而后“轻熟女”一词慢慢传入大陆,被大陆人广泛引用。

与“熟女”相比,她们偶尔会故作天真,偶尔又会扮作成熟,多了一份可爱又不失女人味。

《失恋33天》掀起了“轻熟女”一词的热捧,电影中白百何所扮演的黄小仙就是轻熟女的典型代表。

三、现代汉日语中使用情况的对比
(一)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
下表是对谯燕、徐一平、施建军所著《日源新词研究》一书中出现的和《人民日报》《江南时报》等各大报纸上出现的“熟女”和其他词组合成的常用词进行查阅后的整理。

由表1、2可以看出,“熟女”后接名词和前接形容词的短语数量最多,而接其他词性的短语很少。

并且在后面接其他词的搭配会比在前面接其他词的搭配更稳定。

另外,在查阅各大报纸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作为日源新词的“熟女”一词使用频率呈明显的逐年递增趋势。

在生活和网络中”熟女”一词更被广泛使用。

(二)现代日语中的使用情况
日语中“熟女”一词和其他词组成的复合词及常用搭配整理如下。

从表3、表4可以看出,日语中“熟女”一词可以和接尾词、名词、形容词组成复合词。

“熟女”后接名词的搭配最多。

并且在“熟女”后面的名词大部分是外来语。

日语中的“熟女”一词在现代已与汉语中的“熟女”一词在词义上基本相同,原义甚至有消失的趋势。

四、从“熟女”一词折射出的汉日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
“熟女”作为中国2005年社会类流行语被广泛运用。

日语中“熟女”一词传到中国后由原来的贬义变成现在的褒义,这种现象并不少见。

例如:日语的“御宅”和汉语的“宅男、宅女”,日语的“充電”和汉语的“充电”,日语的“人脈”和汉语的“人脉”。

它们在语义上也都发生了变化。

这些词的出现以及能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社会根源的。

“熟女”一词的产生背景与日本娱乐文化的流行、中国大龄女性未婚的现状有关。

[5]
日本流行文化种类繁多,包括动漫、音乐、电视剧、电子游戏,甚至A V产业。

这些流行文化不但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而且吸引了世界各国的人迷上日本文化。

而“熟女”一词就是在日本的A V产业中产生的。

日本虽然社会比较发达,但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原因,妇女的地位并不是很高。

即使在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家庭主妇是女性的最终和最佳选择,一般妇女结婚后都会辞掉工作,在家当全职太太。

现在日本的风月场所中还有专门的“熟女宅”,提供服务的都是一些40岁以上的中老年妓女。

光顾这些地方的大多是年轻人,甚至还有未成年人。

所以以前大部分日本人对“熟女”的印象并不好,“熟女”一词常被当作歧视用语,就好像汉语中的“妓女”一样被当作是骂人的话。

在中国,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女性地位的提高已是不争的事实。

改革开放之后,女性的社会地位更是飞速提升,就像我们常说的“妇女能顶半边天”。

更多的女性开始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走向世界,男女平等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由于更多的女性越来越以事业为中心,把个人感情问题放在第二位,造成了很多大龄女性未婚的现象。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女性对年龄的问题很敏感。

以往我们把步入40岁的社会女性称为“中年”,而当日本“熟女”一词传入中国时,由于特意强调女性成熟妩媚的一面,恰好取代了带有负面印象并且已根深蒂固的“中年”一词,受到女性朋友们的热烈欢迎。

如今许多30岁、40岁的女性,一般都不喜欢人家称自己是“中年人”,但却欣然接受“熟女”这一称呼,甚至引以为傲。

有时人们还以此来区别于少女。

“熟女”一词由贬义词变成了褒义词。

五、结语
词汇敏锐地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时代的变迁会使人们对客观现象的评价发生变化。

而词汇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系统,词汇系统中的褒贬义也在不断变化着。

不管是贬义还是褒义,新产生的词都是社会时代和文化的反映,代表了这一时代的鲜明特色,我们应该客观地去看待它们、理解它们、应用它们。

参考文献:
[1]张录贤,尹学义,赵慧欣.现代日语新词新语词典[M].北京:北
京出版社,2005.
[2]谯燕,徐一平,施建军.日源新词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11.
[3]李宇明.全球华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汪磊.新华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郭敏,熊敏芳.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X女”现象?——以“剩女”
“宅女”“熟女”为例[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9).
(邹雪萍湖南长沙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410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