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初三初中语文期末考试带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初三初中语文期末考试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默写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喇叭,唢呐,。

(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持节云中,?,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农民将不需要再面朝黄土背朝天,炎热的天气里“,”的痛苦将成
为历史。

(白居易《观刈麦》)。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默写完整:
何处望神州?。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曹刘。

二、书写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4分)
⑴雨说: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的春的xǐ lǐ()。

⑵圆规很不平,显出bǐ yí ()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似的。

⑶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kāi juàn yǒu yì()。

⑷对于叔叔回国这桩shí ná jiǔ wěn()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

三、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B.有这种诗人灵魂的传统的民族,应该有气吞斗牛的表现才对。

C.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研究它生长的过程,绝不是置若罔闻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D.“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2.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阅读名著中,使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

(去掉“在……中”)
B.几个学校的学生会干部在会议室开会,研究本学期读书活动的开展问题。

(删去“学校的”)
C.为搞好“书香节”,学校领导研究并征集了师生门开展活动的意见。

(在“书香节”后加“活动”)
D.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可以增强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

(在“保护”后加“意识”)
四、其他
根据你的理解仿写句子,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4分)
见了大江的汹涌,没见过大海的浩瀚,真是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大山的巍峨,仍然遗
憾;,,依旧遗憾;,,还是遗憾。

出发吧!世上有不绝的风景,人有不老的心情。

五、文言文阅读
1.(10分)
出师表
诸葛亮
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⑵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⑶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⑷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⑸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3分)
以光先帝遗德⑵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⑶悉以咨之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⑵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执法方面,诸葛亮主张赏罚分明,奖赏“为忠善者” ,惩罚“作奸犯科者”。

B.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意在希望后主广开言路。

C.选文提及先帝痛恨桓、灵,意在劝勉后主亲贤臣远小人,使汉室兴隆。

D.作者所提的三条建议中,最主要的就是希望后主亲贤远佞。

2.(9分)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官职,从权制,【A】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
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B】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②精炼,
物理③其本,【C】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D】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传末评语)
【注释】①仪轨:礼法规矩②庶事:各种事务③物理:管理事务
【1】文中“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这些句子的内容如果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可概括为:。

(2分)
【2】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句是()。

(3分)
A.坦诚待人,公正无私。

B.善行无论多么微小没有不奖赏的,恶行无论多么细小没有不抑制的。

C.依照官名(来)要求他尽到职守,对于造假的不屑于说他。

D.大概(是由于)临机应变、领兵的策略,不是他所擅长的吧。

【3】结合文意,用你的话说说陈寿怎样评价诸葛亮?(4分)
六、现代文阅读
1.(10分)
雾霾
科学知识:霾与雾的区别
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视
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
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霾的厚度比较厚,可达1-3公里左右。

霾与雾、云不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一般是0.001微米到10微米,
平均直径大约在1-2微米,肉眼是看不到这些空中飘浮的颗粒物的。

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专家声音:中国环境可能继续恶化根治雾霾至少需20年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3》的两位主编认为,今后中国的环境可能继续恶化,而要从根本上消除雾霾重现蓝天,可能还需要20-30年以上。

报告指出,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和惨痛教训,遗憾的是,中国不但没能避免重蹈覆辙,甚至比他们走得更远,产生了更严重、更广泛、更长久的环境污染。

报告根据发达国家的经历分析,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英国从1952年的“雾都事件”到重现蓝天用了50多年,德国用了30多年,日本用了20多年。

而中国是
一个发展中大国,13亿人口,刚刚超过50%的城市化率,高达50%的第二产业比重,出口带动的增长模式,世界
的工厂,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等等,使得中国的环境问题比其他国家严重程度深,范围更大,牵扯面更广,原因更复杂,治理起来更困难。

他山之石:看国外如何治霾
1956年,英国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主要立足点在减少煤炭用量。

为此,英国政府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
统炉灶,并在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将烧煤大户发电厂和重工业迁往郊区。

他们又颁布法令,要求工厂按更高标准建烟囱。

美国采取区域环境管理框架,打破州的界限,依据地理和社会经济,将全国划分成十个大的地理区域进行统一管理。

环保机构有权进行立法、执法、处罚,并通过强制执行手段和监控、技术改进等相结合的方式协调开展工作。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开始多渠道整治污染。

日本治污的手段之一就是城市绿化,东京有关当局规定,新建大楼必
须有绿地,必须搞楼顶绿化。

【1】下列有关文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肉眼可视的角度判断,呈黄色或橙灰色的往往是霾而不是雾。

B.造成中国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包括人口众多、第二产业比重大及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

C.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至少还需要20年的时间。

D.不少世界经济强国在治霾方面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以应对发展经济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2】根据文章的相关信息,我国根治雾霾需要很长时间的原因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3分)
A.没能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且污染更严重,环境可能继续恶化。

B.由于人口众多,城市化率不高,第二产业比重大等因素带来的问题比其他国家严重,治理更难。

C.缺乏媒体的广泛宣传,没有通过舆论唤醒民众的环保意识。

D.暂时还没有制订像发达国家那样强有力的法案、措施等来多渠道抑制环境污染。

【3】结合文章内容,为我国的治霾工作提出两条合理建议。

(4分)
2.(17分)
学费
马德
初秋的天,有些热。

他走在前面,父亲走在后面。

“爹,别送了,回去吧。

”他回头看了一眼父亲。

父亲没作声。

“爹,我一个人能行。

”他有些催促父亲了。

父亲含混
地应了一声,停下了脚步。

“凡事小心点,多留个心眼。

”父亲又叮嘱了他一遍,然后扭头蹒跚地往回走。

父亲年轻时开山炸石留下了残疾,走
路一瘸一拐的。

望着父亲逐渐远去的背影,他心里酸酸的。

这次去大学报到,父亲本来说好了要送他的,然而临行时还是变了卦。

也许,父亲太在意他的跛足,怕他的形象给上大学的儿子丢人。

“小二,你等等。

”还没走出多远,父亲在背后喊他。

“爹还是不放心你的学费哩。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缝在衬衣口袋
里的钱,鼓鼓的。

为了筹这几千块钱,跛足的父亲走村串乡,不知道跑了多少山路,说了多少好话。

“这钱,装在口袋里,爹还是不放心,要不,咱换个地方?”父亲像是和他商量,又像在自言自语。

“那……放在哪儿好呢?”他有些迷惑。

因为在他想来,实在没有什么更好的地方能妥善地藏这比命还重要的钱。

“要不,把钱塞进袜子里,这样,穿在脚底下,是不是更安全?”父亲眼中跳跃着兴奋和喜悦,仿佛一颗忐忑的心就
要藏在一个最安全的地方了。

父子俩坐在山路上,小心翼翼地拆开缝在衬衣上的密密麻麻的针脚,把钱分成两堆,极认真地塞进袜底,然后,再慢慢地穿上鞋,系紧鞋带。

父亲看了一眼他的鞋,说:“这回,该没事了。

”也许,父亲是真的放心了,额上的皱纹
一道一道舒展开来。

与父亲再次分别之后没走多长时间,他便觉得脚底疙疙瘩瘩的,又滑又湿,不舒服。

找了一个山头,他坐下来,慢慢脱下鞋,又小心地褪下袜子。

他吓了一跳:由于汗水的浸泡,再加上脚底的磨蹭,上面几张钞票已经严重变形,图案也变得模糊不清了。

他慌了,赶紧脱下另一只鞋,迅速扯下袜子,抽出里边的钱。

那一刻,他吓坏了,慌得有些手忙脚乱,这时,一阵风刮来,一沓钞票,像平地里惊起的一群蝴蝶,飘飘扬扬,四散飞了起来——他脑袋里“轰”的一声,一刹那,天塌地陷。

他赶紧四下里寻找。

石头下、草丛间、树坑里、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他都找遍了。

他一边找,一边哭,不敢回去告诉父亲,怕父亲承受不住这个打击。

一直找到下午,仍然有500元钱不见下落。

放弃寻找后,他果断地把
剩余的钱重新装进那个衬衣口袋里,然后,抱得紧紧的,奔向镇里的车站——也许,他能做的,他该做的,只剩下这些了。

一直到学校,他都紧紧地抱着那件衬衣,以及衬衣口袋里的钱。

交了学费,他已经没有一分钱过生活了。

他没把路上发生的事告诉学校,只是说,自己家庭困难,需要勤工俭学。

系里很爽快,除了在餐厅给他找了份工作,还减免了他的部分学费。

他给父亲写了封信,信里说,一路上,乘汽车,换火车,都很顺利。

大学不错,老师对他也不错,一切都好,希望家里不要挂念他。

信寄出不久,就收到了父亲的回信。

信里说,前些日子,有人谣传说,一个学生的钱被风刮跑了,还有人说是你,爹没相信,爹对你放心着哩。

大字不识几个的父亲,只歪歪扭扭回了这么几行字,信的最后,是这样一句话:儿子,你长大了。

一霎时,他泪流满面。

(选自2012年12月18日《生命时报》,有删改)
【1】参照给出的语言形式概括文章其他情节(4分)
千叮万嘱,深情送子——一阵风来,学费丢失——
【2】联系上下文,说说画线句中加点的“这些”具体指什么?(3分)
【3】文章末尾以“他泪流满面”收束,这泪水里包含了他怎样复杂的情感?(5分)
【4】本文主要运用怎样的方法刻画人物?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个性?(5分)
七、作文
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50分)
水能汇入大海,是因为它巧妙避开所有障碍,不断拐弯前行;许多人没能抵达成功的顶点,不少是因为撞了南墙不
回头.人生路上难免会遇到障碍、困难,有时,拐个弯,绕一绕,何尝不是个办法.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只要心念一转,挫折、碰壁也能成为转机,拐弯也是一种前进的方式.
要求:根据上面的文字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要注意正确、规范地使用标点符号;不少于500字。

八、名著导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

我走上了一条大道,大约走了一个小时才走到这一片田的尽头。

田的四周有一道篱笆围着,高至少有一百二十英尺。

树木就更高大了,我简直无法估算出它们到底有多高。

从这块田到另一块田之间有一段台阶。

台阶有四级,爬到最高一级之后还要跨过一块石头。

我是无法爬上这台阶的,因为每一级都有六英尺高,而最上面的那块石头高度在二十英尺以上。

我正竭力在篱笆间寻找一个缺口的时候,发现一个当地人正从隔壁的田里朝台阶走来。

这人和我看到的在海水中追赶我们小船的那个巨人一样高大。

他大约有普通教堂的尖塔那么高,我估计他的步子一步就有十来码。

我惊恐万分,就跑到麦田中间躲了起来。

我看到他站在台阶的顶端正回头看他右边的那块田,又听到他叫喊,声音比喇叭筒还要响好多倍,但由于那声音是从很高的空中发出的,起初我还以为是在打雷呢。

他这一喊,就有七个和他一模一样的怪物手拿着镰刀向他走来,那镰刀大约是我们的长柄镰的六倍。

这些人穿的不如第一个人好,像是他的佣人或者雇工,因为听他说了几句话之后,他们就来到了我所趴着的这块田收割麦子了。

我可能地用我所有的方法来躲避他们,但是因为麦秆与麦秆间的距离有时还不到一英尺,我行动起来非常困难。

因为麦秆全都缠结在一起,我没办法从中间爬过去,而落在地上的麦芒是又硬又尖,戳穿了我的衣服,直刺到肉里去。

与此同时,我听到割麦子的人已经到了我后面不到一百码的地方了。

我筋疲力尽,悲伤绝望透顶,就躺倒在两道田垄间,一心想着就在这里死掉算了。

想到我妻子要成为孤苦无依的寡妇,孩子要成为没有父亲的孤儿,我心里万分的难过。

我又开始悔恨自己愚蠢、任性,全不听亲友的忠告,一心就想着要作这第二次航行。

我心里这样激动不安,不由得又想起利立浦特来。

那里的居民全都把我看作是世界上的庞然大物;在那里,我可以只手牵走一支皇家舰队,开创那里的奇迹,也将永远载入那个帝国的史册。

虽说这一切后人难以相信,但有千百万人可以作证。

可我在这个民族之间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就像一个利立浦特人在我们中间微不足道一样。

想到这一点,我真感到是奇耻大辱。

……
我那时心乱如麻而且特别害怕,禁不住这样乱想下去。

这时有一个割麦人已经割到离我趴着的田垄不到十码远的地方了,我怕他再走一步就会把我踩扁,或者被他的镰刀割成两段。

因此,就在他又要向前移动的时候,我吓得拼命尖叫起来。

他把我拿在空中,离地六十英尺,又怕我从他的指缝中间滑落,所以使劲地捏住我的腰部,但我却下定决心绝不挣扎一下。

我所敢做的一切,只是抬眼望着太阳,双手合拢做出一副哀求的可怜相,又低声下气,哀哀切切地说了几句适合我当时处境的话。

……
【1】上述文段选自《》,文中的“我”是。

(2分)
【2】对比流落到利立浦特时的情况,这里的情况有什么变化?“我”的反应有何不同?联系作品试作具体分析。

(4分)
【3】“我”的性格是复杂的,请结合上文和作品的其他有关内容试作分析。

(4分)
广东初三初中语文期末考试答案及解析
一、默写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喇叭,唢呐,。

(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持节云中,?,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农民将不需要再面朝黄土背朝天,炎热的天气里“,”的痛苦将成
为历史。

(白居易《观刈麦》)。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默写完整:
何处望神州?。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曹刘。

【答案】⑴曲儿小腔儿大⑵燕然未勒归无计⑶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⑷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5)满眼风光北固楼,不尽长江滚滚流,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解析】小题1 注意根据提示对出下句即可,小题2注意“未勒”,小题3注意“遣”的写法。

小题4注意“灼”。

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二、书写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4分)
⑴雨说: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的春的xǐ lǐ()。

⑵圆规很不平,显出bǐ yí ()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似的。

⑶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kāi juàn yǒu yì()。

⑷对于叔叔回国这桩shí ná jiǔ wěn()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

【答案】(1)洗礼(2)鄙夷(3)开卷有益(4)十拿九稳
【解析】此类型的题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考查等级为A。

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注意“鄙夷”等字书写。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三、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B.有这种诗人灵魂的传统的民族,应该有气吞斗牛的表现才对。

C.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研究它生长的过程,绝不是置若罔闻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D.“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答案】C
【解析】应为“袖手旁观”,出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2.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阅读名著中,使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

(去掉“在……中”)
B.几个学校的学生会干部在会议室开会,研究本学期读书活动的开展问题。

(删去“学校的”)
C.为搞好“书香节”,学校领导研究并征集了师生门开展活动的意见。

(在“书香节”后加“活动”)
D.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可以增强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

(在“保护”后加“意识”)
【答案】C
【解析】“研究”和“征集”的位置调换一下
【考点】辨析或修改病句。

四、其他
根据你的理解仿写句子,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4分)
见了大江的汹涌,没见过大海的浩瀚,真是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大山的巍峨,仍然遗
憾;,,依旧遗憾;,,还是遗憾。

出发吧!世上有不绝的风景,人有不老的心情。

【答案】参考示例: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漠的广袤/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草原的辽阔/见了草原的辽阔,没见过森林的神奇。

【解析】试题解析:仿写句的类型看,大致可分为三种:以内容格式为主的仿写、从句式词性角度去仿写、以修辞为主的仿写。

本题仿写属于内容格式、修辞为主的仿写,应注意仿写句要注意内容上的连惯性与延伸空间的关系。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五、文言文阅读
1.(10分)
出师表
诸葛亮
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⑵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⑶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⑷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⑸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3分)
以光先帝遗德⑵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⑶悉以咨之
【答案】⑴发扬光大⑵给予⑶询问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

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注意“遗”是给予之意,而不是遗留。

常常考到。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⑵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答案】⑴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时候了。

⑵不应该偏袒护私,使朝廷内外法制不同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

注意“秋”“近思”“内外”的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执法方面,诸葛亮主张赏罚分明,奖赏“为忠善者” ,惩罚“作奸犯科者”。

B.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意在希望后主广开言路。

C.选文提及先帝痛恨桓、灵,意在劝勉后主亲贤臣远小人,使汉室兴隆。

D.作者所提的三条建议中,最主要的就是希望后主亲贤远佞。

【答案】B
【解析】《出师表》里没有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只说要赏罚分明而已。

【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

2.(9分)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官职,从权制,【A】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
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B】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②精炼,
物理③其本,【C】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D】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传末评语)
【注释】①仪轨:礼法规矩②庶事:各种事务③物理:管理事务
【1】文中“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这些句子的内容如果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可概括为:。

(2分)
【答案】赏罚严明(赏罚分明)
【解析】多读此句子,结合文章读出含义来,“赏”和“罚”的信息自然就出现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句是()。

(3分)
A.坦诚待人,公正无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