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日荷花别样红——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映日荷花别样红——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美育已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教学实践表明: 美育的渗透,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丰富语文学习内涵, 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呢?
一、使学生感知美
中学是青少年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初中生往往崇拜偶像,渴望获得广博的知识。
所以美育的第一项内容就是让学生感知美的存在,从而获得美的认识。
1.教师的气质美
气质美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外在的形象,二是内在的学识和谈吐。
所谓为人师表,不只是在思想道德方面给学生以影响,在穿衣戴帽、梳妆打扮上,也要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让他们懂得美不是指奇装异服,不是指浓妆艳抹,追求时髦、打扮入时并不可赞。
我们应让学生从端庄、得体、整洁、高尚的穿戴上懂得美的意义;从文明、庄重的举止中得到美的熏陶。
由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综合性强,因此要求语文教师的学识修养也是多方面的。
它既包括专业知识修养,也包括其他方面的学识修养。
诸如天文地理、社会人生、古今中外、无所不及。
更要有语言文学和教育心理学两个方面的知识。
总之,知识越丰富,越会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作为一个学问渊博的老师,也易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偶像。
2.课堂的语言美
语言是人们日常交际的工具,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师生间沟通感情的桥梁。
注意课堂的语言美,会使学生在形象生动、亲切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并能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操。
因此,语文课的语言要求是:一要准确、具体;二要条理清晰,逻辑性强;三要简洁明了,深入浅出;四要有启发性;五要有趣味性;六要文明、规范。
美的语言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知识,而且也能给学生以美的感染。
3.教读的声音美
声音美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悦耳的声音不但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而且便于进入作品的意境中,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诗歌、散文、议论文、文言文各有各的特点,如果能从语调的抑扬顿挫、张弛急缓、断续起伏等方面下一番功夫,一定会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二、让学生懂得鉴赏美
语文课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文学作品的学习鉴赏。
语文课所要达到的目的,基本上是通过文学作品来实现的,而形象又是作品的支架,因此,语文课审美的中心内容也就是对文学作品的形象美的认识和鉴赏。
1.领略大自然的美
诗歌散文中有很多的写景佳作流芳千古,脍炙人口。
透过这些优美的语言文字,我们尽可让学生欣赏到大自然的美。
如上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 就可引导同学展开想象。
文中有一段描写:“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根据同学们平时的观察积累, 通过想象, 把这些描写构成一个具体而完整的画面, 大家会感到那是多么的美。
2.欣赏人物形象的美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包罗万象,栩栩如生。
如何正视这些人物形象,是美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人物的性格、经历、人生都是审美的对象。
但是并非美丽的、正面的人物才具有审美素质,那些丑陋的、反面的人物,作者同样富于他们一定美的成分——一种艺术的美。
因此,作为任何一个审美的对象,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如何去欣赏他,以便使他所具有的美放射出光芒。
3.把握故事情节的美
一部好的作品,经常让人回味无穷。
跌宕曲折的情节,引人入胜的故事,或是让人感叹,或是让人喜悦,或是让人悲痛。
喜剧、悲剧作为艺术美的表现形式,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审美对象。
它们往往引起人们的共鸣,引起人们对社会的深思和探索。
总之,我们可以教会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把握,来审视社会,洞察人生。
此外,作品的意境美、语言美、旋律美以及章法美,也都是我们的审美对象。
我们要通过课堂上一切美的因素来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感知到处处有美的存在;并把它延伸到社会人生的大课堂,让学生去感受真善美,,屏弃假丑恶,去认识什么是真正的人生,什么是高尚的追求,进而来创造自己人生的美丽。
三、教学生学会创造美
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健康高尚的情感。
感知到美的存在,学会如何鉴赏美的事物,也许就会有一种创造美的冲动。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教会他们去创造美呢?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必须运用多练习的方式, 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 培养训练学生的审美创造意识, 发展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 这主要体现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应在学生的写作训练中, 启发他们运用语文学习中掌握的美的知识, 确立健康的审美观点, 收集丰富多彩的表现美的内容, 选择与内容相统一的美的表达形式, 而这些又必须在文学作品的品评、借鉴中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例如, 学完《白杨礼赞》一文, 同学们既感知白杨树的傲然挺立、也能象作者那样崇敬白杨, 并能鉴赏出茅盾对白杨的礼赞是对抗日军民的礼赞, 是对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的礼赞。
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借鉴这篇课文, 从社会生活中捕捉美的素材, 将材料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总之,语文学科中处处充满美。
而教师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最终使学生获得乐观向上、健康高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