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套试卷汇总}2018年上海市徐汇区某名校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前模拟物理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张华同学在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时,将记录的实验数据通过整理作出了如图所示的图象,根据图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导体a 的电阻大于导体b 的电阻
B .将a 、b 两导体串联后接到电压为3V 的电源上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为0.2A
C .当在导体b 的两端加上1V 的电压时,通过导体b 的电流为0.1A
D .通过导体a 的电流与其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答案】A
【详解】A .由图可知,a 的电阻为
2V 5Ω0.4A
a a a U R I === 由图可知,
b 的电阻为
2V 10Ω0.2A
b b b U R I === 所以a 电阻小于b 的电阻,故A 错误,符合题意;
B .将a 、b 两导体串联后接到电压为3V 的电源上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为
3V 0.2A 5Ω10Ω
a b U I R R ===++ 故B 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当在导体b 的两端加上1V 的电压时,通过导体b 的电流为
1V 0.1A 10Ω
b U I R === 故C 正确,不符合题意;
D .由图可知导体a 是定值电阻,在电阻一定时,电流和电压成正比,故D 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
2.如图所示物态变化现象中,需要吸热的是( )
A.雾凇的形成B.河水结冰
C.樟脑丸逐渐变小D.露珠的形成
【答案】C
【详解】A.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天气急剧降温凝华成的雾凇,需要放出热量,不符合题意;B.河水结冰,是液体凝固成固体的现象,需要放热,不符合题意;
C.樟脑丸变小是固体樟脑丸遇热升华为气态,而变小,需要吸热,符合题意.
D.露珠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放热,不符合题意.
3.拿一个很小的方形孔,让太阳光垂直照射在方形孔上,那么地面上产生的光斑()
A.是方形的,它是太阳的虚像
B.是圆形的,它是太阳的虚像
C.是方形的,它是太阳的实像
D.是圆形的,它是太阳的实像
【答案】D
【解析】解答: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成像的原理,让太阳光垂直照射在方形孔上,那么地面上产生的光斑是太阳的实像,形状是圆形的.
故选D
点睛: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可知地面上产生的光斑是太阳的实像.
4.在水循环中,高空中的水蒸气突然遇到强冷空气,温度急剧下降形成小冰晶,这种物态变化属于A.凝固B.升华C.液化D.凝华
【答案】D
【详解】水蒸气突然遇到强冷空气,温度急剧下降形成小冰晶,是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属于凝华现象.故D正确.
A.凝固是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故A错误.
B.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故B错误.
C.液化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故C错误.
5.如图是壁挂式拿起即亮的手电筒结构示意图,手电筒插入基座时不亮,拔离即亮,则基座所起的作用是
A.电源B.开关C.导线D.用电器
【答案】B
【详解】由题中的实物图知,手电筒是利用两节干电池串联为一个小灯泡提供电能,其中外壳相当于导线,手电筒插入基座时,基座将两电池隔开,电路不能接通,灯泡不亮,因此基座起到开关的作用;故选B。
6.在如图(a)所示电路中,V1、V2都是有0~3V和0~15V两个量程的电压表.当闭合开关后,两个电压表指针偏转均如图(b)所示,则电阻R1、R2两端的电压分别为()
A.9.6V,2.4V B.12V,2.4V
C.2.4V,12V D.2.4V,9.6V
【答案】A
【详解】因为串联电路两端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而V1测量电源电压,V2测量R2两端的电压,所以V2的量程为是有0~3V;V1的量程为0~15V;故V1、V2的示数分别为12V和2.4V;
又因为串联电路两端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所以R1两端的电压:12V﹣2.4V=9.6V,
故选A。
7.下列做法可以减慢蒸发的是()
A.用干手器将手烘干
B.将地上的积水向四周扫开
C.把装有酒精的瓶子的瓶盖拧紧
D.将湿衣服放在通风处晾干
【答案】C
【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要减慢蒸发可以降低液体的温度,减小液体的表面积,减慢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详解】A.用干手器将手烘干,是通过提高了液体的温度和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加快了蒸发,故A项不符合题意;
B.将地上的积水向四周扫开,是通过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B项不符合题意;C.把装有酒精的瓶子的瓶盖拧紧,是通过减小了液体暴露在空气中的表面积,同时减慢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来减慢液体蒸发的,故C项符合题意;
D.将湿衣服放在通风处晾干,是通过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来加快液体的蒸发,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离平面镜越近,像就越大
B.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C.汽车观后镜靠光的折射来观察路况
D.影子的形成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
【答案】D
【详解】A.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等大,故人靠近平面镜时,人的大小没有变,故像的大小没有变,故A选项错误;
B.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8m/s,故B选项错误;
C.汽车观后镜靠光的反射来观察路况的,故C选项错误;
D.影子的形成是光照射不到的地方,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9.如图所示,这是一款人脸识别考勤机,通过摄像镜头捕捉人脸信息,并将所拍图像与系统数据库中预先录入的人脸照片模板进行对比。
下面对该装置说法正确的是()
A.该仪器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
B.该仪器的镜头可用来矫正近视眼
C.这种镜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D.若镜头的焦距为10cm,为了能成清晰的像,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20cm
【答案】D
【详解】A.摄像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是利用“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成像的,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不同,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故A错误;
B.矫正近视眼的镜片是凹透镜,不是凸透镜,故B错误;
C.摄像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故C错误;
D.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当人脸和摄像头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也就是大于20cm时,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正确。
故选D。
10.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20cm处时,在另一侧距凸透镜20cm处的光屏上出现了一个与烛焰等大的清晰像,若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更换一个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要想在屏上出现清晰像,
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A.使屏远离透镜B.使屏靠近透镜
C.使屏向上移动D.使屏向下移动
【答案】A
【详解】根据题意,当物距20cm时,在另一侧距凸透镜20cm处的光屏上可以得到一个与蜡烛等大的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知,此时u=v=2f=20cm,则焦距为f=10cm;更换凸透镜焦距为15cm时,15cm<20cm <30cm,即蜡烛在凸透镜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此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为v>2f=30cm,则屏应远离透镜才能出现清晰像.故A正确.
二、填空题
11.观察图所示的三个测量仪器并完成读数,物体的长度为_____cm,停表的读数是_____min_____s,温度计的读数为_____℃。
【答案】1.77 1 9 14
【详解】[1]由图甲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物体的长度为1.77cm;
[2]由图乙知,在小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1”和“2”之间,偏向“1”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1min;在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9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9s,所以秒表的读数为1min9s;
[3]由图丙知,数值自上而下是变小的,所以温度为零上的温度,分度值为1℃,故示数为14℃。
12.如图是一款型号为20的家用高压锅,这里的“20”是指锅身的直径是20________(填单位);高压锅密封性良好,用它煮食物时,水蒸气不易外泄,从而增大了锅内气压,提高了水的________,当食物煮熟后从限压阀处喷出的“白气”是________形成的。
【答案】cm 沸点液化
【详解】[1]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家用高压锅的直径与此差不多,在20cm左右;
[2]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高压锅密封性良好,用它煮食物时,水蒸气不易外泄,从而增大了锅内气压,提高了水的沸点;
[3]高压锅限压阀中喷出的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成为小水滴,就是我们看得到“白气”。
13.我们能听到小鸟的叫声,说明声音可以在________中传播;能分辨出黄鹂的“歌声”,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种类的小鸟发出声音的_______不同.小鸟在树木中飞翔,以小鸟为参照物,树木是_______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答案】空气(气体)音色运动
【解析】(1)声音的传播靠介质,我们听到的各种声音大多是通过气体传播来的;
(2)我们还能分辨出黄鹂的歌声,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种类的小鸟发出声音的响度和音调可能相同,但音色一般不同;
(3)鸟在树木中飞翔,以小鸟为参照物,树木与小鸟间有位置的变化,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空气;音色;运动.
14.如图所示,是表示光在物体表面反射的情况,图中______是反射光线,______是法线,______是入射角,______是反射角。
【答案】OB ON ∠2 ∠3
【详解】[1]从平面镜反射出来的光线叫反射光线,图中OB是反射光线。
[2]过O点与平面镜垂直的线,是法线,法线用虚线表示。
图中ON是法线。
[3]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是入射角,图中∠2是入射角。
[4]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是反射角,图中∠3是反射角。
15.在班级组织的迎新年联欢会上,小明弹奏了一首吉它曲,吉它声是由弦的_____发出的,并通过空气传播。
若小明改变弹奏的力度,改变的是吉它声的_____(选填“音色”、“响度”或“音调”)。
从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考虑:在城市道路旁加装隔声板,这是在_____减弱噪声。
【答案】振动响度噪声的传播过程中
【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吉它声是由弦的振动发出的。
[2]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改变弹奏的力度,可以改变吉他发声的振幅,所以响度改变。
[3]在城市道路旁加装隔声板,这是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16.在森林中旅游时,导游会提醒你,不要随意丢弃饮料瓶.这是由于下雨时瓶内灌了雨水后,相当于一个____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太阳出来后,它对光线有________作用,可能会引起森林火灾.【答案】凸透镜会聚
【详解】[1]因为瓶内灌了雨水后,瓶中水的形状是中间厚、边缘薄,符合凸透镜的形状特点,即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2]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如果太阳光照射到此水瓶时,此凸透镜将太阳光聚焦到树叶时,会造成树叶燃烧,造成火灾.
17.在国庆七十周年庆祝活动上“展翅腾飞”的辽宁彩车和“速度吉林”彩车以第六和第七顺序顺次等速通过天安门,相对于吉林彩车辽宁彩车是_____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辽宁彩车主体是一个高达7m的带有翅膀的机器人,是由沈飞集团使用强度高、密度_____(选填“大”或“小”)的航空钛合金、铝合金制造的。
【答案】静止小
【详解】[1]在国庆七十周年庆祝活动上“展翅腾飞”的辽宁彩车和“速度吉林”彩车以第六和第七顺序顺次等速通过天安门,它们之间没有位置变化,所以相对于吉林彩车辽宁彩车是静止的;
[2]根据密度公式
m
V
ρ=可知,在体积一定的情况下,物质的密度越小,质量越小,所以辽宁机器人应该
使用强度高、密度小的航空钛合金、铝合金制造。
18.云、雨、露、霜、雪、雹、雾都是水的“化身”,其中都是固态成分的有_________,都是液态成分的有__________,有固态、液态等多种成分的是___________。
【答案】霜、雪、雹雨、露、雾云
【详解】[1] 霜、雪、雹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的固态小冰晶。
[2]雨、露、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了的小水滴。
[3]云既有固态小冰晶也有液态小水滴,是多种成份。
19.水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夏天在地上洒水可以降低温度是利用水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吸热的特点;北方的冬季较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多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凝固时需要____热,而使菜窖的温度不至于太低。
【答案】汽化放热
【详解】[1]夏天地上洒水可以降低温度,是因为水汽化时吸热而使室内温度降低。
[2]北方的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是因为水在凝固时放出热量,可适当提高窖内的温度,而使菜不易被冻坏。
三、作图题
20.如下图是光源S经平面镜反射的两条光线,请画图确定光源位置,并完成光路图.
【答案】
【详解】平面镜对光的反射中,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光源在平面镜中的虚像点.反向延长反射光线相交于S′点,作S′点关于镜面的对称点S即为光源,分别连接S与两条反射光线跟镜面的交点.如图所示
21.如图所示,SA、SB是光源S发出的两条光线.其中SA平行于主光轴,SB过左焦点,请画出这两条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的光线.
(____)
【答案】
【分析】根据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路径作图。
【详解】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由于折射光路具有可逆性,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平行于主光轴.
四、实验题
22.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小林和小华两小组通过实验分别画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纵坐标刻度值未标),如图甲中的a、b所示。
(1) 图乙所示是10min时小华小组实验中的水沸腾时的情景,请在图甲相应的虚线框内写出水的沸点
_____。
分析图甲可知,当时的大气压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标准大气压。
(2) 10min后,小华移走了酒精灯,水不会立刻停止沸腾的原因是____。
(3) 小林小组实验中水开始沸腾的时间比小华小组提前了_____min,原因可能是_____(写出一种即可)。
【答案】最上方虚线框97℃;小于;石棉网有余热,温度高于水的沸点,会对水继续加热;3;小林做实验用的水质量少于小华做实验时用的水质量。
【详解】(1)[1]根据乙图可读出水的沸点为97℃;
[2] 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大气压强越大,水的沸点越高,现在沸点低于100℃,说明当时的大气压小于1标准大气压;
(2)[3]小华移走了酒精灯,石棉网有余热,温度高于水的沸点,会对水继续加热,水不会立刻停止沸腾;
(3)[4]从图象上可能得出小林小组实验中水开始沸腾的时间比小华小组提前了3min;
[5] 原因可能是小林做实验用的水质量少于小华做实验时用的水质量。
2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小刚选用了焦距为10 cm 的凸透镜。
(1)他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并调节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倒立、_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烛焰的像;
(2)若图中的点划线为凸透镜的主光轴,A点为烛焰上的一点,请通过作图确定凸透镜的一个焦点F和A 点在光屏上的像A′的位置_________;
(3)小刚又把蜡烛移到光具座上35 cm 刻度线处,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时他摘下自己的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只适当调整眼镜的位置,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像,则小刚戴的_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4)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距凸透镜5 cm 处时,前后移动光屏,在光屏上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得到蜡烛的像,此时凸透镜成_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若想看到此像,观察方法应是_________。
【答案】缩小远视不能虚从凸透镜右侧
透过透镜观察
【详解】(1)[1]由图可知,物距:
u=50cm−20cm=30cm,
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则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2]在主轴上确定出凸透镜的右边的焦点位置。
过A点和光心作一条光线,折射光线与光屏的交点为像点A′;过A点作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然后过透镜后到达A′点,折射光线与主光轴的交点即为焦点F;如下图所示:
(3)[3] 小刚又把蜡烛移到光具座上35cm刻度线处,即物距减小,像距则变大,屏上的像会变模糊了,此时他摘下自己的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只适当调整眼镜的位置,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像,说明眼镜又将像距变小了,也就是眼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因此这只眼镜是凸透镜;则小刚戴的是远视眼镜;
(4)[4][5][6]若将蜡烛移到距凸透镜5cm处时,此时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在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的
像;由于物像同侧,若想看到此像,观察方法应是从凸透镜右侧透过透镜观察。
五、计算题
24.【答案】
初二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质量相等的甲、乙、丙三个物体,其体积之比为1∶2∶3,则三个物体的密度之比是( ) A .1∶2∶3
B .3∶2∶1
C .2∶3∶6
D .6∶3∶2 【答案】D
【详解】甲、乙、丙三个物体物体质量相等,即
m 甲:m 乙:m 丙=1:1:1
体积之比为1∶2∶3,即
V 甲:V 乙:V 丙=1:2:3 由m V
ρ=得三个物体的密度之比为 111::::6:3:2123
::m m m V V V ρρρ=
==甲丙乙甲乙丙甲乙丙 故选D 。
2.在银行和商场,人们使用验钞机来辨别钞票的真伪,这主要是利用( )
A .紫外线可以杀菌
B .紫外线的穿透力强
C .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D .紫外线可以传递光能
【答案】C
【详解】紫外线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钞票上某些位置用荧光物质印上标记,在紫外线照射下识别这些标记,从而辨别钞票的真伪。
故C 正确,ABD 错误。
故选C 。
3.两支内径不同、下面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合格的温度计同时插入一杯热水中,过一会儿则会看到( )
A .两支温度计水银柱上升的高度相同,示数不同
B .内径细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高,示数较大
C .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高,示数较大
D .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低,两支温度计示数相同
【答案】D
【详解】同一杯热水说明最后温度计示数应该相同;玻璃泡中水银量相等,说明水银受热后膨胀程度相同,即增大的体积是相同的,内径的不同影响的是水银柱升高的高度;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低;内径细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高。
故ABC 不符合题意,D 符合题意。
故选D 。
4.一艘科考船行驶在某海域,并对该海域的海底形状利用声呐系统进行了测绘.具体方法是:在经过该海域水平面等间距的A、B、C、D、E五个位置时,向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30s、0.16s、0.30s、0.14s、0.30s.根据时间,求出海底与海平面的距离,就可以绘出海底的大致形状,则该海域海底的大致形状如图中的
A.B.C.D.
【答案】B
【详解】根据s=vt可知;速度一定时,时间越长通过的路程越远,因为0.30s>0.16s>0.14s,所以s A=s C=s E >s B>s D,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5.刑事侦查中,根据发现的相关人员脚印,用蜡块熔化后浇铸成脚印模型,可以判断其身高、体重等。
下图中最能正确反映这一过程中蜡块物态变化情况的图象是()
A. B.C.D.
【答案】A
【详解】蜡块属于非晶体,没有固定熔点,在凝固时也没有固定凝固点。
由题意可知,蜡块先熔化后凝固,所以温度先升高后降低。
故选A。
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不能传递能量
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离音箱近时听到的声音更大,是因为声源振动的更快
D.将水泥路面改成有许多空隙的“海绵”沥青路面可以减弱噪声
【答案】D
【分析】(1)声音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3)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4)减弱噪声有三种: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详解】A、声音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故A错误;
B、振动频率低于20Hz和高于20000Hz的声音人耳是听不到的,故B错误;
C、离音箱近时听到的声音更大,是因为声源振动的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衰减的少,故C错误;
D、水泥路面改成有许多空隙的“海绵”沥青路面,由于“海绵”沥青路面可以吸收噪声,这是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此题考查了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音调和响度、人耳的听觉范围、防治噪声的途径的理解,有一定的综合性,但难度不大,强化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记忆是解决识记性题目的基础.
7.坐在不同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粉笔字,是因为光在粉笔字上
A.发生镜面反射,遵守反射定律
B.发生漫反射,遵守反射定律
C.发生镜而反射,不遵守反射定律
D.发生漫反射,不遵守反射定律
【答案】B
【详解】黑板的表面是比较粗糙的,可以将射来的光线向四面八方反射,是漫反射,这样,教室里不同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粉笔字,漫反射同样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故选B。
8.如图所示,一束方向不变的光线从右方斜射向水面。
这时反射角是β,折射角是γ。
若把水槽左端稍垫高一点,等水面重新平静后,反射角是β′,折射角是γ′。
则
A.β′ < β γ′ < γB.β′ = β γ′ =γ
C.β′ < β γ′ > γD.β′ > β γ′ > γ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光反射和光折射的光路,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定律。
【详解】由图可知,把左边水槽垫高,当水面重新平静时,法线的方向不改变,而入射光线的方向不变,那么入射角不变,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得,反射角也不变,即β=β′;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入射角不变,那么折射角也不变,即γ=γ′。
故ACD都不正确,B正确。
9.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的是()
A.眼睛近视的同学可以通过凹透镜进行校正
B.桥在水中形成的倒影
C.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屏上形成彩色的光带
D.阳光下,树木在地面上形成的影子
【答案】D
【分析】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详解】A.眼睛近视的同学可以通过凹透镜进行矫正,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桥在水中形成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屏上形成彩色的光带,是光的折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阳光下,树木在地面上形成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列举了几个常见的光现象,综合了光学知识,要求判断哪个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这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多对相关的光现象进行思考。
10.小李每天坚持用“微信运动”来统计当天行走的步数,如图是她在10月22日的步行情况.按照正常成年人的身体指标和通常的步伐及频率,可以估测出( )
A.小李的身高大约为170 dm B.小李步行的平均速度大约为10 m/s
C.当天小李走过的路程大约为2000 m D.步行后小李心跳一次的时间大约为4 s
【答案】C
【解析】A.小李的身高若为170dm=17m,大约5层楼高,故A明显不符合实际.
B.人正常步行的平均速度约为1m/s,故B不符合实际.
C.小李的步幅在0.5m左右,所以步行4004步的距离在2000m左右,故C符合实际.
D.正常情况下,人的心率约每分钟60次,即人的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1s,步行后小李的心跳会加快,不到1s,故D不符合实际.
故答案为C.
【点睛】
不同物理量的估测,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即为答案.
二、填空题
11.如图所示是两种比较自行车和摩托车运动快慢的方法:甲图中让自行车和摩托车运动相同的______,图中______运动的路程长,所以摩托车运动得______(填“快”或“慢”).乙图中让自行车和摩托车运动相同的______,图中______完成运动所需要的时间长,所以自行车运动得______(填“快”或“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