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石潭记》看古代贬谪文人的心灵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岂一个“清”字了得
——《小石潭记》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杭州文澜中学沈华
【文本解读】
《小石潭记》是中国古代山水散文中的经典之作,在这篇作品中,作者以细致入微的手法,对潭水、岩石、藤蔓、竹树、游鱼等进行生动刻画,并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巧妙地寄寓于凄清幽邃的自然景物中,使情与景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
阅读此文,从柳宗元的身上我们不免可以考量古代文人士大夫在仕途落魄失意之时面对青山绿水的态度。
柳宗元眼中的小石潭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我们先从字里行间感知小石潭的环境:“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小石潭之清冽;“如鸣珮环”,小石潭之清静;“隔篁竹”“伐竹取道”,小石潭之清幽;“青树翠蔓,蒙络摇缀”(“青”“翠”属于色彩上的冷色调),小石潭之清冷;“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小石潭之清澈的;“四面竹树环和,寂寥无人”,小石潭之冷清;“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之凄清。
一言以蔽之,“清”成了小石潭环境的总体特征。
身处如此之“清”环境里的柳宗元的心境有一个微妙的起伏。
从柳宗元“伐竹取道”探奇猎美开始,闻听“如鸣珮环”水声,迫不及待流露“心乐之”;寻见小石潭直视无碍之游鱼,心觉“似与游者相乐”;之后陡转而下,“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如何追溯柳宗元一喜一忧的矛盾心情?文本结尾处有这么一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可见参悟“清”字的丰富意蕴成了我们解读文本的关键。
因为清幽、清澈的小石潭,对于赏玩山水的文人来说是一方难觅的绝佳去处,可柳宗元竟然认为“过清”,弃美景而不顾,匆匆记之离开了。
显然小石潭环境之“清”已有明显的作者的主观情怀付诸于内,这是架起景与情的桥梁,更是进入文本内部结构,揭示深层的、话语的、艺术的奥秘的文本核心字眼。
柳宗元自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难道仅是小石潭“过清”之境使得柳宗元弃之不顾?有人认为源于柳宗元自我的处境和心境,贬官使然,可如何避免空洞的言说,深入文本的灵魂之处,探寻柳宗元的心境?
被孤寂重重包围的柳宗元,只能从小石潭的风景中获取片刻的慰藉,柳宗元这种无法挣脱的孤独情怀并非一时的流露,自从“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满怀忧惧之情,多藉山水以排遣。
通过互文解读,分析柳宗元《永州八记》的其它作品,我们可以发现《永州八记》大部分作品中都有一个不约而同的“幽”,是景之幽,亦是柳宗元心之忧也!由是,我们就可以理解小石潭“过清”的环境只是“情以辞发”触点而已。
但是,文本细读,相遇的不光是语言文字,更是人与人的精神。
《小石潭记》作为经典之作,其经典的价值和文化意义究竟何在?在自然山水面前,失意的迁客骚人会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
吴均、陶渊明等文人乐于纵情山水,心返自然。
柳宗元为什么不选择让心灵彻底回归自然呢?柳宗元面对永州的奇山丽水和如此“清”的小石潭,为何却摆脱不了内心的凄凉,始终解不开孤寂的心结呢?
柳宗元向来仰慕“古之夫大有为者”,青年时代就立下雄心壮志,向往于“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
在其后的几年里.柳宗元又成为了当时皇帝的老师王叔文革新派的中坚分子,热情昂扬、凌厉风发的气概,准备施展自己“辅时及物”“利安开元”的抱负。
即使“永贞革新”失败接连被贬,他也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
在永州,柳宗元被贬10年,由在京城时直接从事革新活动,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
在柳州,是柳宗元人生最后一站,仍然放不下他的政治抱负。
他所作所为,余秋雨先生在《柳侯祠》中这样写道:“在柳州的柳宗元,宛若一个鲁滨逊。
他有一个小小的贬谪官职,利用着,挖了井,办了学,
种了树,修了寺庙,放了奴婢。
毕竟劳累,在四十七岁上死去。
”在柳宗元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古代圣贤在人生困顿之时坚守的济世情怀,正是“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的品性,柳宗元做到了“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的完美结合。
《小石潭记》,给予我们的不仅是景与情的交融,还有柳宗元崇高的人格和高贵的灵魂。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阅读感知,概括小石潭环境的特征。
2、细读品味,感受柳宗元幽婉的心迹。
3、比照探究,体验柳宗元深层的情感。
4、知人论世,感悟柳宗元人生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品鉴语言,披文入情,感受柳宗元幽婉的心迹,体悟柳宗元人生的态度。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读顺了这篇山水游记,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柳宗元的小石潭。
请
大家自读课文,说说你对小石潭环境有怎样的感受?
(二)阅读感知,概括特征
1.自读完毕问学生:告诉大家你对小石潭环境的感受是什么?
2.在学生初步感受的基础上,追问学生:
那么,柳宗元对小石潭环境有怎样的感受呢?同学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一个
字来回答?请大家听读课文,边听边圈划。
3.学生自主地发表意见
(引出:“清”板书一:清)
4.“清”有哪些意思呢?请大家组个词。
如:清澈、清幽、清冽、凄清等
5.追问:文中哪些语句具体体现了小石潭的“清”,请用以下句式说说
这是____________的小石潭,清在“______________”。
如:这是清冽的小石潭,清在“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这是清澈的小石潭,清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这是清静的小石潭,清在“佁然不动”。
这是清幽的小石潭,清在“隔篁竹”“伐竹取道”。
这是清冷的小石潭,清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这是冷清的小石潭,清在“四面竹树环和,寂寥无人”。
这是凄清的小石潭,清在“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这是过清的小石潭,清在“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三)细读品味,感受心迹
过渡:同学们,小石潭环境如此之“清”,柳宗元在这样的环境中流露了怎
样的心情?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引出:“心乐之”和“似与游者相乐”)
1.品读“心乐之”
(1)作者因为什么而快乐?
(2)这种快乐是因为作者无意间听到鸣佩环般水声的一种?
(3)作者仅仅满足听到的如鸣佩环的水声吗?
(4)作者怎么进入小石潭的呢?
(5)作者用了动词“伐”和“取”体现了他当时怎样的心情呢?
小结:“乐”中有作者的一份惊喜和急切之情。
2.品读“似与游者相乐”
(1)同学们,读到这句的时候你有什么想问问柳宗元的吗?
(2)是啊,柳宗元不是鱼怎知鱼在和自己逗乐呢?作者因鱼的什么而觉得
内心快乐?
(引出对“空游无所依”的分析)
(3)作者从“空游无所依”中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这是一种无所羁绊,无所束缚的状态。
作者对此自然心生羡慕而感
到快乐。
(板书二:乐)
3.品读“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既然小石潭让柳宗元这样快乐,他后来为什么离开了呢?文中是怎样说的?
(引出“过清”,板书三:过清)
(1)文章哪里能看出小石潭的环境是“过清”的?
(分析“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小石潭周围真的“寂寥无人”吗?
(让学生自主发现文末详细列举同游者与“寂寥无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
)(3)这说明柳宗元的内心有怎样的一种感受?并让学生用语气读出这种感受。
(孤独)
(4)这个句子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环境是“过清”的?
(凄神寒骨)
小结:小石潭的环境都凄寒到“骨”和“神”了,这是一个人的肉体和精神啊!
(板书四:凄神寒骨)
(5)问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柳宗元的心情会怎样呢?
4.从《永州八记》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探求柳宗元的“忧”与“乐”。
因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柳宗元即使纵情山水也难以排遣内心的“忧忧情怀”。
这
种情怀缘于柳宗元当时的的处境。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时艰不可济,唐祚
难振兴,谤毁兼至,贫病交加,老母病故,居处遭火,他满怀忧惧之情,多藉山
水以排遣。
(板书五:忧)
(四)比照阅读,解读作者
既然如此,柳宗元可以走进山水田园,做个乐在逍遥的隐士。
再说,古代的
文人中弃官后纵情山水,留恋自然的不在少数,你能结合所学举例说说吗?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返)——吴均《与朱元思书》
1.怎样理解陶渊明、吴均等文人的“返自然”呢?
2.学生探究柳宗元“乃记之而去”的原因。
(五)感悟情怀,探讨人生
其实柳宗元大可以学做一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也大可以像吴均一样“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可是他没有这么做。
我们来看柳宗元被贬期间的为官政绩:
在永州,柳宗元被贬10年,由在京城时直接从事革新活动,转到了思想文
化领域。
这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
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非〈国语〉》、《天对》、《六
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在柳州,是柳宗元人生最后一站,仍然放不下他的政治抱负,他所作所为,
余秋雨先生在《柳侯祠》中这样写道的:“在柳州的柳宗元,宛若一个鲁滨逊。
他有一个小小的贬谪官职,利用着,挖了井,办了学,种了树,修了寺庙,放了
奴婢。
毕竟劳累,在四十七岁上死去。
”
1.同学们从材料中读出了什么?
2.如果用两个字来评价柳宗元的人生,你们选什么?
小结:这其实体现的是柳宗元的人生态度,柳宗元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并拥有高贵的心灵。
那么我们如何选择自己不同的人生意义呢?这是我们课后都要认真思考的一个人生命题。
(板书六:高贵)
四、板书:
清——乐——过清(凄神寒骨)——忧——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