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1.唯物史观(原卷版)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一唯物史观
概念释疑: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
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
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课标要求:
(1) 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2) 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3) 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课标解读:
一是认识层面上的要求,通过历史课程学习,要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
发展的总趋势。

唯物史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其对历史学科的意义突出地体现在两方面:(1)唯物史观揭示了社
会历史的客观基础,阐述了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
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阐述了社会历史的辩证运动,揭示了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应了解唯物史观如下基本理论和观点: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四,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

第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六,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二是运用层面上的要求,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
问题的指导思想。

真题精练
1. (2021全国I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

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

这说明
( )
2. (2021全国I卷・25) 表1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
据表1可知,在此期间()
A. 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
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
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I).个体农耕经济衰退
3. (2021全国1卷- 28)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
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

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A. 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
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
4. (2021全国I卷-35)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纽约画派领衔人物杰克逊-波洛克以将油墨滴洒和倾泼
在大块画布上的创作方法而著称,画作没有任何可识别的主题。

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该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以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

这表明()
A. 纽约画派的创作方式受到各国民众欢迎
B. 纽约画派的创作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
C. 美国政府旨在扩大纽约画派的影响力
D. 美国政府借助艺术领域渗透冷战思维
5. (2021全国I【卷-31)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

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A.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6. (2021全国II卷・34)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
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

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
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B.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
C.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
D.粮食税己经代答余粮收集制
7. (2021天津卷・2)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

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
A.书法实用性加强
B.书法流派的统一
C.竹简木犊的应用I).纸张使用的推广
8. (2021天津卷・9)凯撤执政时期,罗马发行的一些货币上,一面是凯撒的侧面头像,另一面记载着他的
功绩,且内容时有变化,可见罗马货币()
A.兼具了经济政治功能
B.彰显了皇权至高无上
C.显示了铸造工艺高超
D.体现了帝国实力强盛
9. (2021广东卷・4) 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
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

这()
A.加重了区域经济不均衡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I).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
10. (2021广东卷・12) 15世纪下半叶,德国艺术家逐渐减少了从圣徒中选择创作主题。

骑士、商队、城
市市场、大学生活、士兵行军和野营等场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作品中。

这反映德国()
A,理性主义的产生 B.人文主义的兴起
C.宗教改革的开始
D.浪漫主义的发展
11. (2021山东卷・2)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

如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
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
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
12. (2021山东卷・4)明中叶以后,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
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

这说明当时()
A.画本成为知识传播主要载体
B.市民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
C.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
D.书籍出版商业化程度加深
13. (2021山东卷-5)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A. “西学东渐”的深入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思想解放的推动
14. (2021山东卷-12)巴黎公社革命后,欧洲各国政府“感到有必要采取行动来对付危及秩序和文明的
国际威胁。

于是,警案进行国际性合作,剥夺逃亡的公社社员作为政治难民所应接受的保护地位”。

这是因为()
A. 各国害怕与法国政府交恶
B. 各国工人同情和支持巴黎公社
C.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
I).巴黎公社倡导世界无产者的联合
15. (2021山东卷-13)如表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

它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
C.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D.农业集体化滞后制约工业化发展
16. (2021北京卷・4).唐代以来,中国瓷器远销欧洲。

明末''海禁”后,瓷器出口大幅减少,同时期日
本学习中国制瓷技术,生产出色彩艳丽的伊万里瓷,在欧洲广受欢迎。

清前期,景德镇出产的瓷器借鉴伊万里瓷的艺术设计,质优价廉,重新占领欧洲市场。

中国瓷器再次畅销欧洲的原因是()
①制瓷技术保持世界领先②艺术设计注重借鉴创新
③官营制瓷业占主导地位④国内民众购买力下降
A.①②
B.③④
C.①®
D.②④
17. (2021湖南卷・3)两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
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

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

据此可知,西晋至唐()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 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
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
18. (2021湖南卷・4)据研究,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
俸钱与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合法收入。

据此可知,当时()
A.地方势力膨胀
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中央财政紧张
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
19. (2021湖南卷・8)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较,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

武汉的这一状况()
A. 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 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 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 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20. (2021
・1))
B. 推动“双百”方针的提出
C. 表明文艺领域出现“左”的倾向
I).反映我国传统文化仍占主流
21. (2021湖南卷・12)早期的罗马法规定债的关系不可转移,后来罗马法采用替代制度,即指定或准许
他人替代原债权人或原债务人,以实现债权或债务在不同主体间转移。

这一转变()
A.动摇了保护私产的观念
B.旨在保护奴隶主特权地位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表明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
22. (2021湖北卷・8)沁源围困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领导的一场战役。

太岳《新华日报》
社论曾评价:“沁源不是靠飞机大炮打下来的,它是靠八万老百姓和正规军、游击队、民兵的一致团结,
经过长期围困与最后的围攻斗争,而将故人赶走的。

”这表明()
A.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B.抗日根据地彻底摆脱了国民党的影响
C.敌后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I).人民群众是影响战争结果的重要因素
23. (2021湖北卷-9) 1957年,外国专家沙博理参观西安时,获悉城市人口从解放初不足50万增加到
150万。

在访问已建成的六家国营纺织厂中的一家时,他得知“该厂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

他由此感到这座古城“重新兴盛起来了”。

这说明()
A. “一五”计划初步改变社会面貌
B.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4. (2021湖北卷・13) 1808年,一位英国人在印度孟买购买棉布时,惊讶地发现至少有一半产于英国,
且价格比劳动力低廉的印度所产的便宜,而棉花却来自印度,这说明()
A.印度开启工业革命进程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英国海上霸权初步确立
D.机器化大生产更具竞争优势
25. (2021辽宁卷・6) 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
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

这反映出()
A.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
B.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
C.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I).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
26. (2021辽宁卷・10) 1980年国家农委的一份农村调查报告中写道:“'尖头户站,滑头户看,老实
户气得不愿干'的现象没有了”,“ '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就动手'的一年到头打疲劳战的现象也没有了”。

这反映出()
A.生产关系调整初见成效
B.农村社会风俗的改变
C.农村温饱问题得到解决D,人民公社制度的取消
27. (2021广东卷・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关于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摘编自(美)克莱顿•罗伯茨等《英国史》
材料二英国工人阶级的历史是从18世纪后半期,从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始的。

大家知道,这些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而它的世界历史意义只是在现在才开始被认识清楚。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观点有何局限,并就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简述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28. (2021广东卷・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的流通体制。

1981年底召开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在农副产品的购销中实行合同制,通过合同将国家计划和农民生产协调起来。

1983年开始,中央陆续制定调整农副产品购销的政策,逐步减少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品种和数量,并采取多渠道经营。

1984年,农业丰收导致全国性的“卖粮难”,改革流通体制,势在必行。

1985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规定,“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

有关部门相继出台…系列针对统购派购制度的改革文件,规定:粮食、棉花、油料、烤烟、蚕茧、糖料等大宗农副产品继续由国家定价,实行合同定购,农民完成合同定购任务后,可以自由购销。

一一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1)简析20世纪80年代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原因,并概括其内容。

(2)简要评价20世纪80年代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29. (2021湖南卷・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948年开始,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城市特点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

接管各大城市后,中国共产党废除了保甲制度。

参照乡村经验,不少城市建立了市、区、街三级行政管理体制,街政府成为最基层的行政机构。

这种三级行政管理体制导致政出多门,效率低下,无法适应城市“集中”的特点。

不久,街政府被撤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进一步探索城市基层管理模式。

1954年,国家颁布条例, 规定在城市基层设立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和群众自治性组织居民委员会,正式确立街居体制。

通过街居体制,无单位、无组织的群众被全部纳入政府管理范围。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发生很大变化。

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扩大了居委会职能,居委会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立各种工作委员会。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以及大量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

“社区式管理"成为城市管理新的模式。

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走设的意见》颁布,标志着社区建设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方向。

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

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

——以上材料摘编自朱汉国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变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改革开放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及其意义。

30. (2021辽宁卷・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国之大者”。

鲁成公十三年(公元前578年),刘康公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

"唐德宗贞元二年(786 年)敕曰:“漕运通流,国之大计。

”明洪武十年(1377年)太祖曰:“赏罚者,国之大权,人君操赏罚之权,以御天下。


一一据《左传》《汉书》《唐会要》《明实录》
材料二光绪二十七年(190年),张之洞连上《通遵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折》及《遵旨筹议变法
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认为:“盖立国之道,大要有三:一曰治,二曰富,三曰强国。


——据《张之洞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康公,汉文帝、唐德宗,明太祖,张之洞提出“国之大者”
主题的时代背景。

(2)让人民生活幸福是我们今天的“国之大者”,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古今确立“国之大者”
主题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