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经济研究的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拟经济研究的文献综述
近几年来国内涌现出了众多有关虚拟经济的文献,其中虚拟经济的概念及内涵是争论的焦点,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也是研究的热点,大多数文献都是与这两个问题有关的,本文就虚拟经济研究做一个简单的综述。
标签: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文献综述
一、虚拟经济的概念及内涵
在1998年之前,学术界很少使用“虚拟经济”的概念,而较多提到“虚拟资本”的概念。
据谢永添的研究,早在《资本论》第三卷出版(1894年)的50年前,英国银行家威·里瑟姆在其《关于通货问题的通信》中提出“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的概念,马克思正是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对虚拟资本展开研究的(谢永添,2003)。
马克思关于虚拟资本的论述,其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两条:一是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生息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二是虚拟资本本身没有价值,但是可以通过循环运动产生利润,获取某种形式的剩余价值(成思危,2003)。
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虚拟资本是指通过信用手段为生产性活动融通资金。
” 对于虚拟经济,国外一般用“fictitious economy”、“virtual economy”和“visual economy”等表述,分别指证券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数字经济或信息经济和计算机模拟的可视化经济活动。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提出“符号经济”(symbol economy)的概念(彼得·德鲁克,1988),比较接近国内虚拟经济概念。
关于“虚拟经济”的概念及其内涵,在国内是研究的重点,也是争论的焦点,以下是几种比较有代表性观点。
成思危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以钱生钱的活动”(成思危,1999)。
李晓西、杨琳认为“虚拟经济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而虚拟资本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包括银行信贷信用如期票和汇票,有价证券如股票和债券,产权、物权及各种金融衍生品等(李晓西,杨琳,2000)。
王国刚认为,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概念。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及其关系的总和,它主要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建筑业、邮电业等产业部门。
虚拟经济,则是指建立在经济权益基础上以持有票券方式来获得对应的未来收益为目的的经济权益交易所形成的经济活动及其关系的总和,其中,“票券方式”主要包括:股权、债权、物权、租赁权及它们的衍生产品。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虚拟经济主要指的是金融业(王国刚,2004)。
刘骏民在虚拟经济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他在《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一
书中对虚拟经济有三种表述:他在前言部分提到“虚拟经济的概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虚拟经济是除物资生产活动及其有关的一切劳务以外的所有的经济活动,包括体育、文艺、银行、保险、其他金融机构的活动、房地产(除去建筑业创造的产值)、教育、广告业等等;狭义的虚拟经济仅指所有的金融活动和房地产业”;该书第七章又提到“经济的金融化或金融深化主要是虚拟资本的扩张造成的,而虚拟资本的扩张与房地产业的虚拟价值膨胀合在一起,就实际上构成了经济中的虚拟部分,我们将经济中虚拟部分称作虚拟经济”(刘骏民,1998);刘骏民在《虚拟经济的研究及其理论意义》一文中将虚拟经济定义为“以资本化定价为基础的,由心理和观念支撑的价格系统,它的运行特征是具有内在的波动性”(刘骏民,2004)。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与虚拟经济的概念及内涵一样,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也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这方面的文献比较丰富,下面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彭卫民等认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虚拟经济以实体经济为基础。
第二,虚拟经济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有自己独特的运动规律。
第三,虚拟经济中的长期资本又会以某种方式与产业资本融合,以实体经济形式存在。
因此,一方面,虚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但另一方面,虚拟经济的发展容易造成泡沫经济,使经济发生动荡,从而降低市场配置效率(彭卫民、任啸,2002)。
王爱俭对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作了比较系统的探讨。
她认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同时,虚拟经济的兴衰对货币购买力会产生重大影响,而货币购买力的变化又对实物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从而虚拟经济间接地对实物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者关系有一些新变化,这包括:(1)心理因素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强;(2)虚拟经济导致经济增长方式变革;(3)虚拟经济导致产业重新划分和收入再分配不断调整;(4)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运行经常出现非同步性。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对现代经济有双轮驱动作用(王爱俭,2003)。
邓瑛分析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阶段效应。
她认为,根据虚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对实体经济的反作用性表现在:虚拟经济初始阶段——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递增效应”;虚拟经济发展阶段——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表现为“溢出效应”;虚拟经济成熟阶段——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表现为“异化效应”;虚拟经济膨胀阶段——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全面演变成为“挤出效应”甚至是“破坏效应”(邓瑛,2004)。
刘霞辉建立了资源转移的概率模型,通过数理的方法从静态和动态量方面分析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通过数理模型,他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辅相成,从长期的经济增长看,任何一个方面的偏废都对增长无益;从短期看,任何投资的不均衡也会引起宏观经济的大幅波动(刘霞辉,2004)。
伍超明也运用数理方法,构建了货币、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模型,通过模型,他发现货币流动的非对称性和资产收益率相等的偶然性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应对背离有所为,使其波动幅度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五超明,2003)。
三、有关虚拟经济的其它一些研究
刘骏民对虚拟经济理论的出发点、虚拟经济研究领域、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他指出,虚拟经济的理论出发点是把财富理解为价值的或者价格的,而不是物质的或效用的,而整个市场经济不过是一套价值或价值增值系统(刘骏民,2003);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包括“虚拟经济的行为基础”、“对虚拟经济运行规律及市场结构的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与国际关系的研究”、“政策层面上的虚拟经济研究”等(刘骏民,2003)。
陈郧山、刘骏民和成思危等研究了虚拟经济的形成机制。
陈郧山认为虚拟投资有三种形成机制,一是虚拟投资的储蓄吸附机制;第二种形成机制是投资性货币需求驱动的货币供应机制;第三种形成机制是虚拟投资的自我衍生机制(陈郧山,2002)。
刘骏民认为,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金融自由化使得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金融系统的运行状况,依赖于虚拟资本的运动,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资产的过度膨胀造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虚拟化(刘骏民,1998)。
成思危提出了虚拟经济发展历程的五个阶段:一是闲置货币资本化,私人间发生借贷行为;二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产生虚拟资本;三是有价证券的市场化,产生了进行虚拟资本交易的金融市场;四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形成外汇市场;第五个阶段是国际金融的集成化(成思危,2003)。
参考文献:
〔1〕谢永添.《关于虚拟资本与虚拟经济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经济科学》,2003年第6期.
〔2〕成思危.《虚拟经济论丛》.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年版.
〔3〕曾康霖.《虚拟经济:经济活动新领域》.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4〕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刘骏民.《虚拟经济的研究及其理论意义》.东南学术,2004年第1期.
〔6〕王爱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研究》.现代财经,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