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形成测试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液的形成测试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与水混合,可用于冷敷的是
A.氯化钠B.氢氧化钠C.硝酸铵D.浓硫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氯化钠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不大,故错。

B、氢氧化钠溶水时放出热量;故错。

C、硝酸铵晶体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故对。

D、浓硫酸稀释过程中放出热量;故错。

故选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氯化钠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不大,故错。

B、氢氧化钠溶水时放出热量;故错。

C、硝酸铵晶体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故对。

D、浓硫酸稀释过程中放出热量;故错。

故选C。

2.在《基础实验5: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和《基础实验6:粗盐的初步提纯》两个实验中都应使用到的仪器是()
A.烧杯、玻璃棒、托盘天平、量筒 B.烧杯、玻璃棒、量筒、试管
C.托盘天平、量筒、烧杯、漏斗 D.蒸发皿、酒精灯、烧杯、铁架台
答案:A
【解析】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所用仪器有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粗盐的初步提纯所用仪器有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铁圈、蒸发皿、酒精灯。

两个实验中都应
解析:A
【解析】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所用仪器有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粗盐的初步提纯所用仪器有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铁圈、蒸发皿、酒精灯。

两个实验中都应使用到的仪器是烧杯、玻璃棒、托盘天平、量筒。

3.下列对水的说法中明显错误的是
A.尚湖中清澈的湖水是溶液 B.蒸馏是净化程度很高的净水方法
C.可用肥皂水检测沙家浜的水是否属于硬水 D.过滤可以除去湖水中的可溶性杂质
答案:D
【解析】A、湖水中有可溶性的化合物,故是溶液,正确;
B、净化水的步骤分为沉淀、过滤、吸附、蒸馏,其中蒸馏的净化程度最高,正确;
C、通常用肥皂水检验软硬水,向水中加入肥皂水,如泡沫多浮渣少是软
解析:D
【解析】A、湖水中有可溶性的化合物,故是溶液,正确;
B、净化水的步骤分为沉淀、过滤、吸附、蒸馏,其中蒸馏的净化程度最高,正确;
C、通常用肥皂水检验软硬水,向水中加入肥皂水,如泡沫多浮渣少是软水,反之是硬水,正确;
D、过滤只能除去难溶性杂质,不能除去可溶性杂质,错误。

故选D。

4.取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能形成溶液的是
A.石蜡B.面粉C.蔗糖D.植物油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故选C。

考点:溶液
解析:C
【解析】
试题分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故选C。

考点:溶液
5.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2℃时,将3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75g饱和溶液
C.t1℃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答案:D
【解析】A、根据溶解度曲线,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正确;
B、t2℃时,甲的溶解度是50g,t2℃时,100g的水中最多溶解50g的甲,将30g甲放入50g水中,只能够溶解25g,得
解析:D
【解析】A、根据溶解度曲线,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正确;B、t2℃时,甲的溶解度是50g,t2℃时,100g的水中最多溶解50g的甲,将30g甲放入50g水中,只能够溶解25g,得到溶液的质量为75g,正确;C、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0%。

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正确;
D、t2℃时,甲、乙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降低温度后,析出晶体的质量也不能确定,错误。

故选D。

点睛: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

6.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 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烧杯①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烧杯①的溶液是硝酸钾溶液
C.t1℃时烧杯②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5 %
D.若烧杯①和烧杯②的溶液都升温到t2℃时,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答案:D
【解析】A、烧杯①的底部没有固体剩余,剩余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饱和溶液,错误;
B、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①的底部没有固
解析:D
【解析】A、烧杯①的底部没有固体剩余,剩余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饱和溶液,错误;
B、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①的底部没有固体剩余,②的底部有固体剩余,说明在t1℃时,①的溶解度大于②的溶解度,所以烧杯①的溶液是氯化钾溶液,烧杯②的溶液是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错误;
C、根据B选项的分析可知,烧杯②的溶液是饱和的硝酸钾溶液,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5g,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烧杯②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
数=×100%=20%,错误;D、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烧杯②物质的溶解度大于t1℃时烧杯①物质的溶解度,烧杯①中的物质在t1℃时完全溶解,所以在t2℃时,两烧杯中的物质全部溶解,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正确。

故选D。

7.X、Y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话中不正确的是
A.t1℃时 X 的溶解度比 Y 的小
B.t2℃时 X、Y 的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C.t1℃100 g X 的饱和溶液中 X 的质量是 50 g
D.X 中含有少量的 Y,可以通过降温结晶来提纯 X
答案:C
【解析】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X的溶解度比Y的小,正确;B、t 2℃时X和Y的溶解度最大,所以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正确;C、t3℃时,X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150gX
解析:C
【解析】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X的溶解度比Y的小,正确;B、t2℃时X 和Y的溶解度最大,所以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正确;C、t3℃时,X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150gX的饱和溶液中X的质量是50g,错误;D、X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X中含有少量的Y,可以通过降温结晶来提纯X,正确。

故选C。

点睛: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8.鉴别下列各组物质所用的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
A.硝酸铵和氯化钠——水
B.硬水和软水——肥皂水
C.纯铝和硬铝——互相刻划
D.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酚酞溶液
答案:D
【解析】A、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氯化钠溶于水温度不变,可以鉴别,正确;B、硬水与肥皂水混合能生成浮渣,软水与肥皂水混合产生泡沫,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正确;C、硬铝的硬度比纯铝的硬度大,互相刻划
解析:D
【解析】A、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氯化钠溶于水温度不变,可以鉴别,正确;B、硬水与肥皂水混合能生成浮渣,软水与肥皂水混合产生泡沫,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正确;C、硬铝的硬度比纯铝的硬度大,互相刻划,纯铝上会留有痕迹,可以鉴别,正确;D、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遇酚酞溶液都变红,无法鉴别,错误。

故选D。

点睛:在进行物质鉴别时,所选择的试剂或操作方法应出现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才能把欲鉴别的物质区分开来。

9.A、B、C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t1℃时,A的饱和溶液65 g中含有溶剂50 g
B.将C的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
C.在t2℃,A、B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D.要从B溶液中得到B,通常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答案:A
【解析】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A的溶解度为3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30gA物质。

那么50g水中最多溶解15gA物质,形成65gA的饱和溶液,正确;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C的溶解度
解析:A
【解析】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A的溶解度为3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30gA 物质。

那么50g水中最多溶解15gA物质,形成65gA的饱和溶液,正确;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将C的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错误;C、由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2℃,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但A、B 两物质的溶液是否饱和不确定,因此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相同,错误;D、由溶解度曲线可知,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小,故要从B溶液中得到B,通常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错误。

故选A。

10.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a、b、c三种物质均属于易溶物质
B.a中含有少量b,可用冷却a的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
C.t℃时,将5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可得到100g a的饱和溶液
D.将20℃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b>a>c
答案:C
【解析】A、20℃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都大于10g,所以三种物质均属于易溶物质,正确;
B、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a中含有少量b,可用冷却a的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正
解析:C
【解析】A、20℃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都大于10g,所以三种物质均属于易溶物质,正确; B、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a中含有少量b,可用冷却a的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正确;C、t℃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80g,所以将5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可得到90ga的饱和溶液,错误;D、将20℃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c物质的溶解度会减小,析出晶体,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正确。

故选C。

点睛: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1.如图为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t1℃三种物质中B物质的溶解度最大
B.t2℃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A
C.t2℃时可用降低温度的方法使C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t1℃时,bgC物质完全溶解在100g水中,溶液质量为(100+a)g
答案:C
【解析】A. 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

t1℃三种物质中B物质的溶解度最大,正确;B. ,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A,正确;C. t2℃时可用升
解析:C
【解析】A. 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

t1℃三种物质中B物质
的溶解度最大,正确;B. ,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A,正确;C. t2℃时可用升高温度的方法使C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错误;D. 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t1℃时,C的溶解度为ag,bg(>ag)C物质完全溶解在100g水中,只能溶解agC物质,溶液质量为(100+a)g,正确。

故选C。

12.往如图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搅拌后,发现塑料片滑落.加入的物质不可能是
A.浓硫酸B.生石灰C.硝酸铵D.氢氧化钠固体
答案:C
【解析】
A、浓硫酸溶于水时会放出热量,会使石蜡熔化,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脱落;
B、氧化钙放入水中与水反应放出热量,会使石蜡熔化,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脱落;
C、烧杯中加入硝酸铵晶体,溶于水时吸收
解析:C
【解析】
A、浓硫酸溶于水时会放出热量,会使石蜡熔化,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脱落;
B、氧化钙放入水中与水反应放出热量,会使石蜡熔化,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脱落;
C、烧杯中加入硝酸铵晶体,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的温度下降,所以石蜡仍为固态,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不会脱落;
D、氢氧化钠溶于水时会放出热量,会使石蜡熔化,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脱落.
故选C.
13.制作“叶脉书签”需要配制100g12%的NaOH溶液(设水的密度为1g/mL)。

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称量前调节天平平衡时发现指针向右偏转,可调节游码
B.在左右托盘上垫滤纸称取12.0gNaOH固体
C.将准确称取的NaOH固体直接倒人装有水的量筒中溶解
D.选用100mL量筒量取88.0mL的水
答案:D
【解析】A、调节天平平衡时,指针向右偏转应向左拧平衡螺母,不能移动游码;B、称量易腐蚀的氢氧化钠时,应放在玻璃器皿中,不能放在纸上;C、配制溶液时不能放在量筒内,应该在烧杯内;D、选取量筒时要选
解析:D
【解析】A、调节天平平衡时,指针向右偏转应向左拧平衡螺母,不能移动游码;B、称量易腐蚀的氢氧化钠时,应放在玻璃器皿中,不能放在纸上;C、配制溶液时不能放在量筒内,应该在烧杯内;D、选取量筒时要选择比所量液体体积大且最接近的,所以选用100mL 量筒量取88.0mL的水,是正确的.选D
14.如右图为市售浓盐酸的部分标签内容,多次打开瓶盖倒出部分盐酸后,不能精确表示剩余盐酸信息的数字是( )
A.500mL B.1.19g/cm3C.36.5D.37%
答案:A
【解析】
A、由于倒出一半盐酸,所以剩余盐酸的体积为250mL而不是500mL;故选;
B、1.19g/cm3表示的是盐酸的密度,倒出一半盐酸,也不会改变,仍是
1.19g/cm3;故不选;
C、
解析:A
【解析】
A、由于倒出一半盐酸,所以剩余盐酸的体积为250mL而不是500mL;故选;
B、1.19g/cm3表示的是盐酸的密度,倒出一半盐酸,也不会改变,仍是1.19g/cm3;故不选;
C、36.5表示的是相对分子质量,所以倒出一半盐酸也不会改变;故不选;
D、虽然倒出一半盐酸,但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会改变,仍是37%;故不选。

点睛:
溶液的特点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其中,均一性是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和成分均相同(如一瓶溶液中,上下左右等各部分的密度都是一样的);稳定性是指在条件不变(即温度、压强等不改变,溶剂不蒸发等)的情况下,溶液中的溶质永远不会析出(即溶质与溶剂永不分离)。

15.配制一定溶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可导致所配制的溶液浓度一定偏小的操作是
()
A.用固体氯化钠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量水时俯视刻度
B.用固体氯化钠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称量时右盘忘记放纸片
C.用固体氯化钠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搅拌溶解时有液体溅出
D.用6%的氯化钠溶液稀释为3%的氯化钠溶液,量6%氯化钠溶液时仰视刻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
A、溶质质量分数变小,则可能是溶质质量偏小或溶剂质量偏大。

量水时俯视刻度,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用
解析:B
【解析】
【详解】
A、溶质质量分数变小,则可能是溶质质量偏小或溶剂质量偏大。

量水时俯视刻度,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用固体氯化钠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称量时右盘忘记放纸片,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此选项符合题意;
C、用固体氯化钠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搅拌溶解时有液体溅出,因为溶液具有均一性,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用6%的氯化钠溶液稀释为3%的氯化钠溶液,量6%氯化钠溶液时仰视刻度,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会造成实际量取的6%氯化钠溶液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B.面粉与水混合可形成溶液
C.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D.硝酸铵溶解在水中,溶液温度会降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溶液不一定无色,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故A错;
B、面粉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的是悬浊液,不均一、不稳定,故B错;
C、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溶液不一定无色,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故A错;
B、面粉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的是悬浊液,不均一、不稳定,故B错;
C、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一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此时还可以溶解其它溶质,故C错;
D、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会降低,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不改变条件时,溶液的组成和浓度都不会发生变化,要与悬浊液和乳浊液区分.熟悉常见物质溶于水伴随着的能量变化.17.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分析】
A.注意固体氢氧化钠遇水会放出大量热,干扰检验;
B.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C.无法验证铜和银的金属的活动性;
D.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会生成碳酸。

【详解】
A.氢氧化钠固体
解析:D
【解析】
【分析】
A.注意固体氢氧化钠遇水会放出大量热,干扰检验;
B.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C.无法验证铜和银的金属的活动性;
D.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会生成碳酸。

【详解】
A.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也会放出热量,故A错误;
B.肥皂水在软水中产生的泡沫较多,故B错误;
C.将两根铁丝分别伸入硫酸铜溶液和硝酸银溶液中,两根铁丝上均有固体附着只能证明金属的活动性铁大于铜、铁大于银,但是不知道铜和银的金属的活动性,故C错误;
D.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会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可以证明CO2与H2O发生了化学反应,故D正确。

答案选D。

18.要使如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
①锌和稀硫酸;②石灰石和盐酸;③硝酸铵和水;④固体氢氧化钠和水
A.①②B.①②④C.①④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要使如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需要瓶内部压强增大,途径有:(1)温度升高、(2)产生气体。

【详解】
①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溶液和氢气,有气体生成,能使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
解析:B
【解析】
【分析】
要使如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需要瓶内部压强增大,途径有:(1)温度升高、(2)产生气体。

【详解】
①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溶液和氢气,有气体生成,能使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故
①正确;
②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有气体生成,能使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故②正确;
③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不能使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故③错误;
④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装置内空气受热膨胀,能使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故④正确;
综上,①②④能使图中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

答案选B。

【点睛】
注意固体氢氧化钠、浓硫酸、氧化钙遇水会放出大量热,硝酸铵、硝酸钾溶于水与吸收热量。

19.将下列四种物质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纯碱B.葡萄糖C.大豆油D.苛性钠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纯碱是碳酸钠,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A选项错误;
B、葡萄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B选项错误;
C、大豆油不溶于水,不能和
解析:C
【解析】
【详解】
A、纯碱是碳酸钠,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A选项错误;
B、葡萄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B选项错误;
C、大豆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C选项正确。

D、苛性钠是氢氧化钠,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D选项错误。

20.由表中提供的信息判断,衣服上沾有碘很难洗净,碘在下列四种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如下表所示:洗净衣服上的碘污渍的最佳选择是()
A.水B.酒精C.汽油D.苯
答案:C
【解析】
【分析】
洗净衣服上的碘污渍,则碘污渍能溶于溶剂中。

【详解】
A、碘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不是洗净衣服上的碘污渍的最佳选择,故A不正确;
B、碘在酒精可溶,能除去碘污渍,但不是洗净衣服
解析:C
【解析】
【分析】
洗净衣服上的碘污渍,则碘污渍能溶于溶剂中。

【详解】
A、碘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不是洗净衣服上的碘污渍的最佳选择,故A不正确;
B、碘在酒精可溶,能除去碘污渍,但不是洗净衣服上的碘污渍的最佳选择,故B不正确;
C、碘在汽油中易溶,是洗净衣服上的碘污渍的最佳选择,故C正确;
D、苯有毒,不能做洗净衣服上的碘污渍的溶剂,故D不正确。

故选C。

2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明显升高
B.蔗糖溶液上半部分的甜度比下半部分的甜度低
C.稀硫酸能导电,因为溶液中有较多自由移动的离子
D.硝酸钾饱和溶液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再溶解硝酸钾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故选项说法错误;
B、溶液具有均一性,蔗糖溶液上半部分溶液的甜度等于下半部分溶液的甜度,故选项说法错误;
C、稀硫酸能导电,因为溶液中有较
解析:C
【解析】
【详解】
A、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故选项说法错误;
B、溶液具有均一性,蔗糖溶液上半部分溶液的甜度等于下半部分溶液的甜度,故选项说法错误;
C、稀硫酸能导电,因为溶液中有较多自由移动的硫酸根离子和氢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只是在条件不变时不能再溶解该物质,在升高温度时硝酸钾饱和溶液能再溶解少量硝酸钾,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2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的
B.溶液都是混合物
C.饱和溶液都是浓溶液
D.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项,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氯化铁溶液是黄色的,错误;
B项,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正确;
C项,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错误;D项,
解析:B
【解析】
【详解】
A项,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氯化铁溶液是黄色的,错误;
B项,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正确;
C项,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错误;
D项,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水,错误。

故选B。

23.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2℃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至t1℃,仍为饱和溶液
B.t1℃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C.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可采用蒸发溶剂方法提纯甲
D.t2℃时,N点表示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答案:B
【解析】A、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温度由t2℃降低到t1℃时,甲物质仍然是饱和溶液,乙物质变为不饱和溶液,故错误。

B、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
解析:B
【解析】A、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温度由t2℃降低到t1℃时,甲物质仍然是饱和溶液,乙物质变为不饱和溶液,故错误。

B、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都是25g,故甲乙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20%,故正确;
C、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故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