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中学附中七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精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泰州中学附中七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序号填在下面相应表格内,每题2分,共70分)1.下列描述中,不属于生物的是()
A.大雁南飞 B.鱼跃龙门 C.冬去春来 D.麦浪滚滚
2.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A.生物都能快速运动 B.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C.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
3.下列各项中,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
A.绿色植物 B.阳光 C.杂食性动物D.细菌
4.“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对环境产生影响
C.环境影响生物 D.环境适应生物
5.下列不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的是()
A.骆驼刺的根是地上部分的许多倍长
B.在繁殖季节,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
C.寒冷的冬天,松树依然能郁郁葱葱
D.裸露的地面比草地内的空气湿度小
6.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橘树不易在北方地区栽种,影响上述现象的因素是()A.水B.温度 C.空气 D.土壤
7.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的共同点()
A.有生产者和分解者 B.有生产者和消费者
C.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D.有消费者和分解者
8.下列生物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A.牛和羊B.猫和老鼠 C.人和猪D.蚂蚁和蚯蚓
9.在设计对照实验时,我们应注意的问题是()
A.所有的变量都相同
B.所有的变量都不相同
C.除实验变量外,其他条件均不相同
D.除实验变量外,其他条件均相同
10.如图为显微镜中的两个视野,其中细胞甲为主要观察对象,当视野①转到视野②时,操作显微镜的正确方法是()
A.转动反光镜,选择平面镜B.转动反光镜,选择凹面镜
C.向右下方移动玻片标本 D.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
11.下列不属于环境影响生物的是()
A.春风又绿江南岸B.大树下面好乘凉
C.春江水暖鸭先知D.葵花朵朵向太阳
12.菟丝子的叶片退化,细软的茎缠绕在大豆的茎上,将细根伸进大豆的茎内吸收水分和养料,菟丝子和大豆之间的生物关系是()
A.寄生 B.竞争 C.捕食 D.互利共生
13.“草盛豆苗稀”体现了草和豆苗之间的关系是()
A.合作 B.竞争 C.共生 D.捕食
14.下面是某同学使用显微镜时,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的操作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A.B.C.D.
15.在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时,小莉同学发现视野太暗,想调节一下.请你告诉她与调节视野明暗程度无关的是()
A.反光镜B.光圈 C.镜头 D.通光孔
16.当你发现显微镜镜头不清洁时,除去污物的正确方法是()
A.用纱布擦 B.用手擦C.用纸巾擦 D.用擦镜纸擦
17.在进行探究时,如果试验结果与假设不符合,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A.修改结果,使其与假设相符
B.修改假设,重新做实验
C.修改实验过程,使其与假设相符
D.依据试验结果下结论
18.如图是两棵植物,你认为A植物生存在什么环境里()
A.干旱地区 B.湿润地区 C.寒冷地区 D.温暖地区
19.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已选用了“40×”的物镜,如果要把玻片标本放大600倍,此时应选用的目镜放大倍数是()
A.8x B.10x C.5x D.15x
20.若显微镜视野中出现一个污点,移动玻片和转动转换器,污点都不动,则污点在()A.目镜上B.物镜上C.玻片上D.反光镜上
21.将载玻片上写的英文字母“d”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这时看见的物像应是()A.d B.q C.b D.p
22.科学探究通常要经过6个基本步骤:①实施计划;②提出问题;③制订计划;④作出假设;⑤得出结论.比较科学的排列顺序是()
A.①②③④⑤B.③①②④⑤C.②④③①⑤D.②③④①⑤
23.做“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这个实验,可使用的仪器包括()
①干湿表②显微镜③放大镜④酒精灯⑤记时器.
A.①⑤ B.①③ C.②⑤ D.①②
24.“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在落叶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阳光
2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草原的羊群B.一个湖泊 C.一片森林 D.一块草地
26.如图为某池塘生态环境中生物分布的示意图,图中哪一种生物可用来合理推测太阳光会穿透到此池塘的底部?()
A.鱼B.虾C.水草 D.岸边植物
27.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要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A.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B.缺少生产者
C.分解者很少D.没有消费者
28.深秋季节,位于路灯旁的树叶比远离路灯的树叶()
A.先变黄B.稍晚变黄 C.同时变黄 D.不变黄
29.下列各项中,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B.太平洋
C.生物圈D.内蒙古大草原
30.进行光合作用时,植物不需要的外界条件是()
A.二氧化碳 B.水C.高温 D.氧气
31.植物体内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通道是()
A.导管 B.叶C.茎D.根
32.地球上的氧气主要来自绿色植物的()
A.呼吸作用 B.蒸腾作用 C.光合作用 D.吸收作用
33.我们把绿色植物称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原因是绿色植物()
A.是绿色的 B.吸入氧气 C.制造有机物D.产生二氧化碳
34.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
A.根B.茎C.花D.叶
35.在大棚种植瓜果蔬菜的过程中,如果向大棚内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那么瓜果蔬菜能够普遍增产.其原因是增加二样化碳浓度能够()
A.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B.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
C.增强植物的呼吸作用D.增强植物的蒸腾作用
二、你来填(每空1分,共30分)
36.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受到因素和因素的共同作用,生物的生存的发展不仅受环境的影响,反过来也会环境.
37.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与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在生态系统中,是生产者,被誉为“地球之肺”的是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是生态系统.38.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1)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制定计划:在铁盘内放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玻璃板,另一侧盖上不透光板,在盘内形成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
实施计划:将鼠妇放入实验装置,两侧的中央放相同的鼠妇,静置10分钟.每隔一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分别计算出两组10次数据的平均值,对平均值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2)得出的结论是.
(3)实验中的对照组是(选填甲组/乙组),变量是.
(4)实验结束后,对鼠妇的处理是.
39.某生物小组进行实验操作如下,请分析回答:
①将银边天竺葵置于黑暗处24小时;②将叶片B用透明塑料袋包扎,塑料袋内放入适量的固体氢氧化钠(氢氧化钠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③将处理后的银边天竺葵移到阳光下3小时后摘取叶片A和叶片B;④把叶片A、B分别进行水浴加热后漂洗;⑤漂洗后分别对叶片A、B滴加碘液.
(1)步骤①将银边天竺葵置于暗处24小时的目的是将叶片中原有的运走耗尽.(2)叶片A滴加碘液后绿色部分变为色,非绿色部分变为色,说明绿色部分进行了光合作用,产生了,该实验的变量是.
(3)叶片B滴加碘液后没有变蓝紫色,是因为缺少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
(4)步骤④水浴加热的目的是脱去叶的,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40.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调查和测量等,生物学实验必须遵循原则.41.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和,产物是和.场所是,条件是.能量转变,即能转变为储存在有机物里的能.
江苏省泰州中学附中七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序号填在下面相应表格内,每题2分,共70分)1.下列描述中,不属于生物的是()
A.大雁南飞 B.鱼跃龙门 C.冬去春来 D.麦浪滚滚
【考点】生物的特征.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的特征.解答时可以从生物的特征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生物具有一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大雁南飞、鱼跃龙门、麦浪滚滚都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而冬去春来是季节变换不属于生物.
故选:C.
2.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A.生物都能快速运动 B.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C.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
【考点】生物的特征.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的特征,解答时结合题意从生物的特征方面来切入.【解答】解:生物的特征是: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A、动物一般能运动,植物不能.A错误;
B、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病毒也属于生物,B错误;
C、制造有机物不是所有生物的特征,是绿色植物所特有的.C错误;
D、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属于生物基本特征,D正确.
故选:D
3.下列各项中,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
A.绿色植物 B.阳光 C.杂食性动物D.细菌
【考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非生物因素.解答时可以从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的内涵、种类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生物的环境不仅是指生活的地点,还包括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光决定植物的生理和分布,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活动时间等.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生物因
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阳光属于非生物因素;绿色植物、杂食性动物、细菌属于生物,是生物因素.
故选:B.
4.“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对环境产生影响
C.环境影响生物 D.环境适应生物
【考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同时生物也会影响环境.
【解答】解: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蚂蚁在大堤内挖穴活动导致大堤的牢固性降低,洪水来临时容易溃堤.表明生物蚂蚁对环境大堤的影响.
故选:B
5.下列不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的是()
A.骆驼刺的根是地上部分的许多倍长
B.在繁殖季节,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
C.寒冷的冬天,松树依然能郁郁葱葱
D.裸露的地面比草地内的空气湿度小
【考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解答时可以从生物如何适应环境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A、骆驼刺的根是地上部分的许多倍长,可以吸收到沙漠深处的水分,是对沙漠干旱缺水环境的适应,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在繁殖季节,鲤鱼是体外受精,又不对卵进行保护和孵化,因此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是鲤鱼为了提高后代的成活率,是对环境的适应,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寒冷的冬天,松树依然能郁郁葱葱,松树的叶细如针蒸腾作用非常小,可以保持体温度过冬季,是对环境的适应,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裸露的地面比草地内的空气湿度小,是草的蒸腾作用提高了大气的湿度,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不是适应,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6.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橘树不易在北方地区栽种,影响上述现象的因素是()A.水B.温度 C.空气 D.土壤
【考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非生物因素温度对植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解答】解: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橘不宜在北方栽种,主要是南方、北方温度不同造成的,苹果是温带水果,适宜生长在温暖的北方,南方温度高不适宜苹果的生长,故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而柑橘是热带水果,适宜生长在高温的热带,北方温度低不适宜柑橘生长,因此柑橘不宜在北方栽种.
故选:B.
7.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的共同点()
A.有生产者和分解者 B.有生产者和消费者
C.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D.有消费者和分解者
【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分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解答】解: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的源泉,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和必要的生存环境,如阳光、空气、土壤、水分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生态系统的各成分缺一不可.
A、有生产者和分解者,还缺少消费者,故此选项不正确;
B、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故此选项不正确;
C、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故此选项正确;
D、有消费者和分解者,还缺少生产者,故此选项不正确.
故选C
8.下列生物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A.牛和羊B.猫和老鼠 C.人和猪D.蚂蚁和蚯蚓
【考点】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解答】解:A、牛和羊都吃植物二者相互争夺食物,因此属于竞争关系.
BC、猫和老鼠、人和猪,都属于捕食关系.
D、蚂蚁是杂食性昆虫,吃庄稼、新鲜的水果、昆虫(活的或死的)等,蚯蚓主要以以腐败有机物为食,因此蚂蚁和蚯蚓不属于竞争关系.
因此属于竞争关系的是牛和羊.
故选:A
9.在设计对照实验时,我们应注意的问题是()
A.所有的变量都相同
B.所有的变量都不相同
C.除实验变量外,其他条件均不相同
D.除实验变量外,其他条件均相同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分析】此题考查对照实验和设计原则.
【解答】解: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设计原则是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
故选:D
10.如图为显微镜中的两个视野,其中细胞甲为主要观察对象,当视野①转到视野②时,操作显微镜的正确方法是()
A.转动反光镜,选择平面镜B.转动反光镜,选择凹面镜
C.向右下方移动玻片标本 D.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
【考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据此解答.
【解答】解:在①图中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上方,要想把它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能移到视野中央.
故选:D
11.下列不属于环境影响生物的是()
A.春风又绿江南岸B.大树下面好乘凉
C.春江水暖鸭先知D.葵花朵朵向太阳
【考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解答】解:春江水暖鸭先知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葵花朵朵向太阳是阳光对生物的影响,春风又绿江南岸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降低温度、大树底下遮荫温度较低,同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使空气新鲜,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故选:B.
12.菟丝子的叶片退化,细软的茎缠绕在大豆的茎上,将细根伸进大豆的茎内吸收水分和养料,菟丝子和大豆之间的生物关系是()
A.寄生 B.竞争 C.捕食 D.互利共生
【考点】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分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同种生物之间的作用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作用,常见的关系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解答】解:寄生关系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在一起,对一种有利.对另一种(寄主)造成伤害的营养关系菟丝子和植物体之间的关系属于不同种生物之间的作用.由于光合作用需要在含有叶绿体的细胞内进行,菟丝子的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不含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菟丝子生长于大豆、柑橘等植物体上,遮挡光线,影响了大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菟丝子主要靠吸收大豆体内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来生存,对大豆造成伤害.因此,菟丝子与大豆的关系是寄生关系.
故选:A.
13.“草盛豆苗稀”体现了草和豆苗之间的关系是()
A.合作 B.竞争 C.共生 D.捕食
【考点】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解答时可以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草盛,即草多了,草吸收的水、无机盐就多;草还挤占豆苗的生存空间,遮挡阳光影响豆苗的光合作用,导致豆苗生长缓慢,因此才有了“草盛豆苗稀”景象.
故选:B.
14.下面是某同学使用显微镜时,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的操作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A.B.C.D.
【考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有关显微镜使用技巧方面的知识点.
【解答】解:显微镜使用包括取镜、安放、对光、观察和整理几个步骤.观察时,先将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标本要正对通光孔,让压片夹压住.然后眼睛看着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至最低,这样避免物镜碰上玻片使两者都受到损伤.最后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提升镜筒,直到看到物像为止.
故选:A
15.在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时,小莉同学发现视野太暗,想调节一下.请你告诉她与调节视野明暗程度无关的是()
A.反光镜B.光圈 C.镜头 D.通光孔
【考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使用显微镜出现的情况,首先明确显微镜的结构特点.
【解答】解:在显微镜的结构中,遮光器可以调节光线的强弱,上面有大、小光圈,当外界光线较暗时使用大光圈,当外界光线较亮时使用小光圈;反光镜能反射光线,上面有平面镜和凹面镜两个面,当外界光线较强时使用平面镜,当外界光线较弱时使用凹面镜;镜头包括目镜和物镜,不同的镜头放大倍数不同,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亮.而通光孔只是光线通过的一个通道,无法调节视野的明暗程度.
故选:D
16.当你发现显微镜镜头不清洁时,除去污物的正确方法是()
A.用纱布擦 B.用手擦C.用纸巾擦 D.用擦镜纸擦
【考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此题是一道实验操作题,具体考查的是对显微镜的清洁方法.清洁镜身时应有纱布;清洁物镜和目镜的镜头时,应用擦镜纸.擦镜纸质软又不易掉毛,用擦镜纸擦拭镜头既可以清洁镜头,又可以避免损伤镜头和有少量的纤维留在镜头上,影响观察效果.
【解答】解:通过分析知道当你发现显微镜镜头不清洁时,除去污物,是对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的镜头能进行清洁,所以应用擦镜纸擦拭.
故选:D.
17.在进行探究时,如果试验结果与假设不符合,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A.修改结果,使其与假设相符
B.修改假设,重新做实验
C.修改实验过程,使其与假设相符
D.依据试验结果下结论
【考点】生物的基本常识.
【分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精神,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倡导科学的探究精神.
【解答】解: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到一个统一的而且是正确的结果,而重在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过程,从过程中获取具体经验和方法训练,因此探究性实验必须强调过程训练,具体要求是:观察要仔细、客观;根据观察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假设是经过周密的思考,针对问题得出的一种结论,用来解释观察的现象;实验要设计正确的方法和步骤,实验常常要重复多次,结果才可靠;得出结论要有充分的事实依据.生物实验作为生物教学的基本手段,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但应该指出的是目前生物实验教学往往只注重实验结论和机械的操作训练,学生做实验时,只是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步骤“依样画葫芦”,机械地完成实验任务就行了,而对实验步骤为什么要这么做缺乏深入思考,对实验的成败缺少有效的反思,其直接结果是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探索精神.
故选B.
18.如图是两棵植物,你认为A植物生存在什么环境里()
A.干旱地区 B.湿润地区 C.寒冷地区 D.温暖地区
【考点】根系及其在土壤里的分布和意义.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根系分布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解答时可以从根系在土壤中分布特点与环境相适应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大多数陆生植物的根在地下分布深而广,形成庞大的根系,比地上的枝叶系统还发达.根系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和无机盐,还有固定植物体的作用.A植物根系十分发达,吸收能力强,适于生活在缺水的干旱地区.B植物根系不发达,吸水能力较差,因此适于生活在水分较多的湿润地区.
故选:A.
19.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已选用了“40×”的物镜,如果要把玻片标本放大600倍,此时应选用的目镜放大倍数是()
A.8x B.10x C.5x D.15x
【考点】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
【分析】显微镜放大倍数等于物镜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所以目镜的放大倍数就应是显微镜放大倍数除以物镜的放大倍数.
【解答】解:通过分析已知要放大的倍数是600倍,物镜放大倍数是40倍,而目镜的放大倍数就应是显微镜放大倍数除以物镜的放大倍数,即600÷40═15(倍).
故选:D.
20.若显微镜视野中出现一个污点,移动玻片和转动转换器,污点都不动,则污点在()A.目镜上B.物镜上C.玻片上D.反光镜上
【考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显微镜的使用基本技能方面的知识,只有熟练地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操作才能较容易地完成此类题目.
【解答】解:光是透过玻片标本、物镜和目镜才到达人眼的,所以我们视野中能看到污点的位置只有目镜、物镜与玻片标本,在实验中移动物镜和玻片污点都不动,这就排除了污点在物镜与玻片标本上的可能,只能是在目镜上了.
故选:A
21.将载玻片上写的英文字母“d”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这时看见的物像应是()A.d B.q C.b D.p
【考点】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
【分析】(1)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
(2)做此类题有个小诀窍,就是把这个字母写到一张小纸上,然后把这张纸旋转180度后,再看就是左右上下颠倒的图象了.
【解答】解:显微镜下看到的像是原物体的倒像.在一张小纸上写好一个“d”字后,旋转180度后看到的是“p”.因此将载玻片上写的英文字母“d”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这时看见的物像应是P.
故选:D
22.科学探究通常要经过6个基本步骤:①实施计划;②提出问题;③制订计划;④作出假设;⑤得出结论.比较科学的排列顺序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