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_22.祛痰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法】化痰,降气,消食
【方解】
苏子 降气平喘,止咳喘,温化寒痰 白芥子 温化寒痰 莱菔子 消食、导滞
【功用】温肺化痰,降气消食
第五节 化痰熄风
治风化痰剂,适用于内风挟痰证。 内风挟痰证,治宜熄风化痰,根据痰的性质 而选用不同的化痰药。 ①配伍平肝熄风药 ②配伍健脾渗湿药
半夏白术天麻汤
《医学心悟》
【功用】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类方鉴别
相同 不 主治证 同 点见 证
清气化痰丸
小陷胸汤
清热化痰,治疗痰热为患
痰热壅肺
痰热结于心下
咳痰色黄
胸脘痞闷、痛
类方鉴别
大陷胸汤
小陷胸汤
相同点
主治结胸病
主治 不 同 用药 点
功用
大:水热互结胸腹 大黄、甘遂、朴硝
泻热逐水
小:痰热结于心下 黄连、半夏、瓜蒌
清热涤痰
滚痰丸
陈皮10 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消
煎加姜、枣 调和脾胃
使: 甘草5 调和诸药 【功用】燥湿化痰,平肝熄风
贝母瓜蒌散
《医学心悟》
【主治】燥痰咳嗽 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干口燥,苔白而干。 【病机】肺热津伤,灼液为痰(炼液为痰) 【治法】清热生津,润燥化痰
【方解】
君: 贝母8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臣: 瓜蒌5 润肺清热,理气化痰,通胸膈之壅痹
佐: 天花粉4 润燥生津,清热化痰 茯苓4 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 橘红4 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 桔梗4 宣利肺气,使肺金宣降有权
【主治】风痰上扰证
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自腻,脉弦滑等。 【病机】老人中虚,寒痰阻滞气机
导致肺气上逆咳喘痰多 【治法】化痰,降气,消食
【方解】
君: 半夏15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为治风痰眩晕头 天麻10 化痰熄风,止头眩 痛之要药
臣: 白术30 健脾燥湿 佐: 茯苓10 健脾渗湿
健脾祛湿,以治生痰之本
攻下与重 坠并用,
臣: 大黄15 荡涤实热,开痰火下行之路
攻坚涤痰 泻热
佐: 黄芩15 泻火清热(善清肺火及上焦之实热 )
沉香2 行气开郁,降逆平喘,令气顺痰消 【功用】泻火逐痰
第三节 润燥化痰
润燥化痰剂,适用于燥痰证。 常用润肺化痰药如贝母、瓜蒌等为主组成, 其在组方配伍方面的特点有以下两方面: ①配伍理气宣肺药 ②配伍清热养阴药
王隐君方,录自《玉机微义》
【主治】实热老痰证 癫狂惊悸,或怔忡昏迷,或咳喘痰稠,或胸 脘痞闷,或眩晕耳鸣,或绕项结核,或口跟蠕动, 或不寐,或梦寐奇怪之状,或骨节卒痛难以名状, 或噎塞烦闷,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脉滑数有力。
【治法】泄热,逐瘀
【方解】
君:(硝煅)礞石3
燥悍重坠,以下气消痰,
攻逐陈积伏匿之顽痰
【功用】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医学心悟》卷3另有一贝母瓜蒌散,较本方 少花粉、茯苓、桔梗,多胆南星、黄芩、黄连、黑 山栀、甘草,治肺火壅遏之“火中”。方中芩、连、 山栀苦寒清热泻火,胆星清热化痰息风。故可治痰 火壅肺之类中风证,虽亦卒然昏倒,喉中痰鸣,但 无歪斜偏废之候。
第四节 温化寒痰
温化寒痰剂,适用于寒痰冷饮证。 温化寒痰剂,常用温肺化痰药为主组成,在 组方配伍方面的特点包括如下几方面: ①配伍温阳药 ②配止咳平喘药 ③配收涩之品 ④配伍消食化积药
于肌表,肺气不利,不能通调水道
苓甘五味姜辛夏仁汤出现面热如醉
苓甘五味姜 辛夏仁大黄汤
三子养心汤《韩氏医通》
《金匮要略》
【组成】
苏子
白芥子 莱菔子
三子养心汤《韩氏医通》
《金匮要略》
【主治】痰壅气逆食滞证
咳痰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 脉滑。
【病机】老人中虚,寒痰阻滞气机 导致肺气上逆咳喘痰多
②与干姜、细辛配伍,有散有收,使散不 伤正,收不留邪 使:甘草15 调和诸药
【功用】温肺化饮
外寒所 致寒痰
表邪解,
小青龙汤
寒饮未 愈 。冲
气上逆
桂苓五味姜辛汤 (温肺化饮 降冲气) 冲气解,有寒饮咳嗽
苓甘五味姜辛夏汤
吃过之后病还是 苓甘五味姜辛汤
没好,又出现呕
呕解,现“形肿”,颜面和
肌肤浮肿,是肺的水饮未尽,溢
湿痰 热痰 寒痰 燥痰 风痰
五、治则
1. 健脾燥湿化 2痰. 温阳化气蠲饮
3. 理气以助祛痰
六、使用注意事 项
1. 分清痰的性质 2. 分清标本缓急 3. 有咳血倾向者,忌用燥烈之剂 4. 兼有表邪者,慎用敛肺之品
第一节 燥湿化痰
燥湿化痰剂,适用于湿痰证。
二陈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主治】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 肢体倦怠,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病机】脾湿生痰
清气化痰丸
录自《医方考》
【主治】痰热咳嗽证 痰稠色黄,咯之不爽,胸膈痞闷,甚则气急 呕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痰阻气滞,气郁化火,痰热互结
【治法】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方解】组成:二陈汤—甘草、乌梅
+胆南星、瓜蒌仁、黄芩、枳实、杏仁
君: 胆南星15 清热化痰,善治实痰、痰火 臣: 瓜蒌仁10 长于清肺化痰 泻肺火,化痰热
4. 燥痰
5. 风痰 无形之痰:病位在胸胁、
肠胃、四肢等
四、分类:
1. 燥湿化痰 2.清热化痰 3.温化痰饮 4.润燥化痰 5.化痰熄风 五、治则
湿痰 热痰 寒痰 燥痰 风痰
脾 肺为 为生 贮痰 痰之 之源 器,
脾湿生痰 肺

四、分类:
1. 燥湿化痰 2.清热化痰 3.温化痰饮 4.润燥化痰 5.化痰熄风
【病机】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治则】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方解】组成:二陈汤—乌梅,+竹茹,枳实,大枣
君:半夏10 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化痰浊,清胆热, 臣:竹茹10 清化热痰,除烦止呕 胆胃得和,呕烦自 佐:枳实10 破气消痰,使痰随气下止,气顺则痰消
陈皮15 燥湿化痰,既可助半夏祛痰, 又可健脾;尚能增枳实行气之功
佐: 茯苓9 利湿化痰,以杜生痰之源 使:甘草5 调和药性
生姜七片 助半夏降逆之功,且解半夏毒
乌梅一个 ①敛肺气,与半夏相配,有散有收, 恰适肺性,调和肺气

夏 辛







二药相配, 有散有收, 恰适肺性
【方解】
君: 半夏15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臣: 橘红15 理气燥湿,使气顺痰消
佐: 茯苓9 利湿化痰,以杜生痰之源 使:甘草5 调和药性,益肺和中
生姜七片 助半夏降逆之功,且解半夏毒
乌梅一个 ①敛肺气,与半夏相配,有散有收, 恰适肺性,调和肺气 ②有“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医方集解》云:“治痰通用二陈。 风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沥; 寒痰加半夏、姜汁; 火痰加石膏、青黛; 湿痰加苍术、白术; 燥痰加栝蒌、杏仁; 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 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气痰加香附、枳壳; 胁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 四肢痰加竹沥。”
肺 脾
肺痰
脾 湿 生 痰

二陈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主治】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 肢体倦怠,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病机】脾湿生痰 【治则】燥湿化痰
【方解】
君: 半夏15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半夏燥湿化痰
半夏
肺痰
【方解】
君: 半夏15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黄 芩10 善能清泻肺火
佐: 枳 实10 行气化痰,消痞除满
陈 皮10 理气宽中,兼可燥湿化痰
茯 苓 燥湿健 1杏0 仁 宣脾利肺
治 脾
以除
半10 夏 气燥湿化


【1姜 汁功5 用】清热痰解毒化半痰夏,理气肺燥止咳 化
小陷胸汤
《伤寒论》
【主治】痰热互结证 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或心胸闷痛,或咯痰 黄稠,舌苔黄腻,脉滑数。 《伤寒论》云:“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 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茯苓8 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 且有宁心安神之效
使:甘草5 益脾和中,调和诸药
生姜 助君臣祛痰止呕,解半夏之毒
大枣 健脾补土以治湿
调和脾胃
【功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第二节 清热化痰
清热化痰剂,适用于热痰证。 常用清热化痰药如瓜蒌、胆南星、竹茹、贝 母、礞石等为主组成方剂, 组方配伍方面: ①配伍健脾渗湿药,以标本兼顾 ②配伍清热药,以补方中药物清热力之不足 ③配伍理气药
【附方】
1. 导痰汤(《济生方》) 药味组成:半夏 天南星 枳实 橘红 茯苓 甘草 主治:痰厥证 功用:燥湿祛痰,行气开郁
2. 涤痰汤(《证治准绳》) 药味组成:南星 半夏 枳实 茯苓 橘红 石菖蒲 人参 竹茹 甘草 主治:中风痰迷心窍 功用:涤痰开窍
温胆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 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或呕恶呃 逆,或眩晕,或癫痫等 ,苔腻微黄,脉弦滑。
小陷胸汤
《伤寒论》
【主治】痰热互结证 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或咯痰黄稠,舌苔黄 腻,脉滑数。 【病机】表证误下,邪热内陷,痰热结于心下
【治法】清热,化痰,散结
【方解】
君: 瓜蒌20 清热化痰,理气宽胸
臣: 半夏12 化痰除痞 黄连6 清热除痞
辛开苦降 清热涤痰
与瓜蒌相配,其清热化痰,理气开痞作用更著
湿痰 热痰 寒痰 燥痰 风痰
五、治则
1. 健脾燥湿化 痰
肾虚水泛而成痰 肾为成痰之本
肺痰
肾肾
四、分类:
1. 燥湿化痰 2.清热化痰 3.温化痰饮 4.润燥化痰 5.化痰熄风
湿痰 热痰 寒痰 燥痰 风痰
五、治则
1. 健脾燥湿化
痰 2.
温阳化气蠲饮






四、分类:
1. 燥湿化痰 2.清热化痰 3.温化痰饮 4.润燥化痰 5.化痰熄风
第十七章 祛痰剂
一、概念 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作用,
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为祛痰剂。
二、立法依据
清·费伯雄:“湿则宜燥,火则宜清, 风则宜散,寒则宜温,气则宜顺,食则宜 消”
《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三、适应证:
痰饮为病证
有形之痰:以咳嗽为主症1. 湿痰 病位在肺 2. 寒痰 3. 热痰
苓甘五味姜辛汤
《金匮要略》
【主治】寒饮咳嗽
咳痰量多,清稀色白,胸满不舒,舌苔白滑, 脉弦滑。
【病机】寒饮咳嗽 【治法】温肺化饮
【方解】
君:干姜15 温肺化饮,且可温运脾阳以化湿
臣:细辛5 辛散,温肺化饮,助干姜散凝聚之
茯苓20
饮甘淡,健脾渗湿, 化既聚之痰,杜生痰之源
佐:五味子5 酸涩,①敛肺气而止咳嗽
臣: 橘红15 理气燥湿,使气顺痰消
1.助半夏燥湿化痰
半夏
肺痰
橘红
2. 理气,使气顺则痰 消

【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君: 半夏15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臣: 橘红15 理气燥湿,使气顺痰消 佐: 茯苓9 利湿化痰,以杜生痰之源
肺 茯苓

【方解】
君: 半夏15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臣: 橘红15 理气燥湿,使气顺痰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