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与戴氏《红楼梦》译本中文化词汇翻译认知解读
探讨《红楼梦》文化翻译的直译和意译
探讨《红楼梦》文化翻译的直译和意译摘要:总体上来说,《红楼梦》的两种译本,扬宪益夫妇的译本更多采取直译,而霍克斯的译本更多采取意译,无论直译还是意译,绝对没有孰优孰劣之分,能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就行。
本论文试着探讨比较扬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译本中涉及文化翻译时各自所采用的不同策略,希望为汉英翻译的研究提供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红楼梦》直译意译1 导语《红楼梦》的完整译作现有杨宪益夫妇翻译的版本和英国牛津教授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ins)的译本,由于《红楼梦》帙卷浩繁,翻译难度极大,尤其涉及文化的翻译。
翻译这样的文化巨著,对译者的中英文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大卫·霍克斯和扬宪益在翻译这些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时,采用的翻译策略有所不同。
霍氏更多地考虑译入语读者的需要,多采用意译,也就是翻译理论界的归化法(domestication),将中国传统文化化入英语语言文化中,将不同的历史文化高明地融合在一起。
这样能使《红楼梦》更好地被英语读者接受,使它在世界范围内更广的传播。
但是霍氏意译法,毕竟是一个将源语(即汉语)中特有的文化现象归化入译入语(即英语)中,有时就会出现翻译地不够准确。
因为中国特有的文化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的,某些特有的文化就不可能在译入语英语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译语。
彭发胜说:“归化翻译意味着,以译入语文化既有的价值观、信条和再现手段来重组源语文本,以译入语读者可以理解的文本强行取代源语中的文化差异。
”杨宪益夫妇翻译中国特有文化现象时,与霍氏的翻译策略有所不同,他们更多地采用直译,即翻译理论界所说的异化法(forreignization)。
杨氏翻译主要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为目的,尽可能最大程度地将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介绍给译入语读者。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更多外国人想了解中国,尤其是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东西,就有必要用直译(异化法)向译入语读者呈现原汁原味的中国的东西,而不是经过改造的似是而非的东西。
《红楼梦》两种译文之比较研究
《红楼梦》两种译文之比较研究作者:张丽丽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19期摘要: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号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它展示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对《红楼梦》的翻译也因其在我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翻译版本之多而受到译学界的重视。
当今译界公认的两种最佳英文译本分别为我国学者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的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
这两个译本风格迥异,但各有特色。
这是由于两个译本的作者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本着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所造成的。
本文通过对上述两个《红楼梦》的英文译本的实例进行对比,对两译本中的人名称谓、诗词、传统文化等的不同译法加以比较,对译者在翻译中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及其不同的翻译目的和文化取向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红楼梦》译文比较文化差异翻译策略一、人名翻译在原著中曹雪芹给每个人物取名都可谓是独具匠心的,使其包含丰富的文化蕴涵和意味。
然而不同的语言文化差异,使得译者很难在译语中全面准确地再现源语意义的情形。
再加上两位译者所处文化背景的不同,势必会引起他们在翻译过程中的再认识与再表达的不同。
例1:“老祖宗”、“贾母”杨译:Old Ancestress,Lady Dowager霍译:Grannie,Grandmother Jia文中称贾母为“老祖宗”,是为了显示贾母在贾府中的最高地位,奉承这位家族地位最尊者。
杨译抓住了这一特征,突出了中国文化里“祖宗”受尊敬、有权威的至高地位,译得很贴切。
霍译仅仅译出了表层意思,不够忠实,因为这里的贾母并非一般意义上家庭中的老奶奶。
例2:“凤辣子”杨译:Fiery Phoenix霍译:Peppercorn Feng文中用“辣子”形容王熙凤,意在起到一语双关的效果,既表现出她外表火热、泼辣,又暗示她内心阴险、狠毒。
从杨宪益和霍克斯《红楼梦》两个译本看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从杨宪益和霍克斯《红楼梦》两个译本看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引言传统上看,翻译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是把一种语言的形式和状态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形式和状态。
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 众多学者又将翻译与文化、生态等学科联系起来。
王宁(2005)根据其一贯的文化翻译立场,语言完全可以当做文化和信息传播的一种载体,而考察和研究文化的翻译问题则正是将语言学的经验研究和文化学的人文阐释及翻译文本的个案分析结合起来的有效尝试。
在当前全球化的大语境下,翻译的形式和内容也应当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对翻译的研究也要摆脱狭窄的语言文字层面的,对传统翻译学进行新的文化构建,将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有机结合。
在他的另外一篇文章中,王宁(2013)认为翻译在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对全球化时代的不同文化进行重新定位。
他认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多样性地明显于文化的趋同性, 应该说,这正是这种文化的定位和重新定位的一个直接后果。
因此在这方面, 翻译一直在扮演着一个主导性的角色:在各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充当一种协调者和翻译者的角色。
从这个层面看,翻译是以语言转换的形式在传播文化,在这其间,翻译当然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去传播文化。
本文作者以文化翻译的理论为框架,以《红楼梦》英语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文化对翻译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红楼梦》英语译本简介从历史上统计,《红楼梦》的英语译本有两个全译本是大家广为熟知的:一个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杨宪益与其夫人戴乃迭(英籍中国文化学者)在1974 年完成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另一个是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和约翰闽福德(John Minford)的分译合成本(霍克斯翻译了前八十回,闽福德翻译了后四十回);这两个英语译本都较完整地用英语展现了《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巨著的风貌,但在语言处理和翻译策略上,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又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主要是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两位翻译家所采用的方式不同,翻译文本所产生的效果也有不同。
名著《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比较
名著《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比较习语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类语言的精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汉语和英语的习语,都具有生动形象、用词精炼、寓意深刻的特点。
而《红楼梦》从头到尾俯拾皆是成语、俗语、歇后语、粗俗语等,为整部小说增添了不少色彩。
本文将对《红楼梦》影响最为广泛的两个译本: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一些习语翻译进行对比分析,希望帮助读者对习语翻译有所启发。
一、成语例1、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霍译:“Everyone else around here seems to go about with bated breath”, thought Dai-yu. “Who can this new arrival be who is so brash and unmannerly?”杨译:Daiyu thought with surprise, “The people here are so respectful and solemn, they all seem to be holding their breath. Who can this be, so boisterous and pert?”解析:“敛声屏气”原意是抑制呼吸和声音,文中指贾府的人在贾母面前谨慎小心的.样子。
霍译用“with bated breath”,杨译用“hold one’s peace”,虽然二者使用了不同的英语习语,但其意义和用法与“敛声屏气”十分吻合。
例2、宝玉听了,如醍醐灌顶。
霍译:The scriptures tell us that the revelation of the Buddha - truth comes “like ghee poured upon the head”. Bao-yu must have had some such feeling as he listened to.杨译: Baoyu felt as if Buddha had suddenly shown him the light.解析:“醍醐灌顶”是一个具有宗教色彩的成语,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红楼梦中术语翻以杨戴译文为例
红楼梦中术语翻以杨戴译文为例————————————————————————————————作者:————————————————————————————————日期:红楼梦A Dream of Red Mansions(杨,戴夫妇译本)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美国人霍斯译本)个人认为后者比较恰当。
Mansion是大厦,楼房的意思;而chamber指女子闺房,更能体现红楼意境。
地名:大荒山 Great Waste Mountain无稽崖Baseless Cliff 即无根据的,无稽的悬崖青埂峰 Blue Ridge Peak 若从意思上看倒没什么问题,只是失去了“情根”的谐音,甚是可惜。
这也是翻译中最难顾全的方面之一。
仁清巷(甑士隐住处) the Lane of Humanity and Purity 即人道与纯净的小巷葫芦庙 Gourd Temple 这个易解,只是字面直译。
灵河岸(绛珠草所在) the bank of Sacred River 神圣之河,勉强。
三生石畔 beside the Stone of Three Incarnations 这里有些晦涩。
直接看就是“三次赋予人身的石头边”,好怪。
不过因为轮回是中国独特的说法,所以此处确实难以处理得当。
赤瑕宫 Palace of Red Jade 将“瑕”理解为“玉”?似乎有些联系。
太虚幻境 the Land of Illusion 因“太虚”原有“虚幻”的意思,因而此处只取“幻境”而略去“太虚”,个人认为极当。
智通寺 Temple of Perspicacity敕造宁国府 Ningguo Mansion Built at Imperial Command 奉皇旨建造的宁国府邸荣国府 Rong Mansion 这里只翻译了“荣”字,而之前宁国府却翻了“宁国”二字,不知什么原因。
荣禧堂 Hall of Glorious Felicity 荣耀,幸福之殿碧纱橱(黛玉初入荣国府住处) Green Gauze Lodge 绿色薄纱小屋。
_红楼梦_两英译本中的宗教和语言民俗翻译对比分析_张燕
2013.1一、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中的一朵奇葩。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和文化的缩影,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它也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当时社会丰富的民俗文化,被称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的众多译本中最有影响力的有两个,一个是由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另一个是大卫·霍克斯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
这两个译著在对原著中的民俗文化的翻译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社会上对他们的译评也从未终止过。
二、宗教和语言民俗翻译之差异我们在研究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时代精神的同时,不能忽视它所属时代的风俗概况。
因为风俗(或称为民俗)同样是决定《红楼梦》成为千古不朽的古典名著的基本原因。
《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描写数量大、范围广,然而在两个版本的译作中,民俗的翻译有很大的差异,本文以宗教和语言两种民俗为例来介绍两种翻译的差异与各自的风格。
(一)宗教民俗翻译(1)“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咱们谋到了,看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
”杨译:“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Work out a plan, trust to Buddha,and something may come of it for all you know.”霍译:“Man proposes,God disposes.It's up to us to think of something.We must leave it to the good Lord to de-cide whether he will help us or not.Who knows,He might give us the opportunity we are looking for.”(2)“嗳吆吆!可是说的,‘侯门深似海’,我是个什么东西,他家人又不认得我,我去了也是白去的。
浅析杨宪益、戴乃迭译作《红楼梦》
2492018年32期总第420期ENGLISH ON CAMPUS浅析杨宪益、戴乃迭译作《红楼梦》文/姚小辉一、翻译方法与技巧1.直译法。
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文多采用直译的方法。
比如对于《红楼梦》书名的翻译,他们将其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书名翻译采用直译的方法,体现了杨宪益“忠于原文”的翻译观。
Dream和Red Mansions 和中文的“梦”、“红楼”一致,未作任何改动。
“红”字贯穿全文,乃是全文的主线。
霍克斯将书名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 与中文名丝丝入扣。
虽然强调了文章的故事性,却显得有些朴实无华,与这部文学巨著本身不太相称。
笔者以为杨宪益对于书名的翻译略胜一筹,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2.加注法。
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红楼梦》时,采取了加注的方法。
在翻译书中第三回 “心比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时,杨宪益将其译为 She looked more sensitive than Pikan 1, more delicate than His shih . 杨宪益分别对Pikan和His shih进行加注,A prince noted for his great intelligence at the end of Shang Dynasty和 A famous beauty of the ancient kingdom ofYueh。
由于比干和西施是中国古代人物,应该予以解释。
杨宪益采取加注的方法,有助于外国读者理解。
二、诗词翻译赏析1.诗词中的佛教概念。
《红楼梦》可以说就是一部以“禅悦为味”的“悟道书”(李哲良,1992:35)。
“好了歌”语言质朴无华、自然流畅,寓意深刻。
这首诗歌带有非常浓厚的宗教色彩,反映的是佛教中的“四大皆空”之意。
杨宪益将“神仙”一词译为 “immortals”,体现了中国传统佛教的理念,唯有去除对物质世界的欲念,才能够达到神仙一般的境界。
《红楼梦》杨译本中文化词语的翻译研究的开题报告
《红楼梦》杨译本中文化词语的翻译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经典之作,在文学创作、文化传承和语言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中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之一是翻译,特别是中文化词语的翻译。
本文将以杨宪益先生的《红楼梦》杨译本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中中文化词语的翻译策略和效果,旨在为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二、研究意义中文化词语是指在汉语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的词汇。
这些词汇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文语言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
然而,在跨文化交流和语言翻译中,中文化词语的翻译往往成为一个极具挑战的问题。
这不仅涉及到语言的转换和表达,还牵涉到文化内涵、历史传承和社会背景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因此,研究《红楼梦》中文化词语的翻译,有助于拓展翻译理论,提高翻译实践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和跨国合作。
三、研究内容本文将以杨宪益先生的《红楼梦》杨译本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其中中文化词语的翻译策略和效果。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中文化词语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其在《红楼梦》中的运用和作用。
(2)中文化词语翻译策略的分类和特点,分析杨译本翻译中所采用的策略类型,如音译、意译、加注、选择等。
(3)中文化词语翻译效果的评价,探讨杨译本中文化词语翻译效果的优劣。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本文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实证分析法和评价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具体技术路线包括以下步骤:(1)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包括中文化词语定义、特点和翻译理论等。
(2)选取杨宪益先生的《红楼梦》杨译本进行实证分析,提取其中的中文化词语,并对其翻译策略和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3)对中文化词语翻译策略和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探讨其中的优缺点和改进方向。
五、预期结果与创新点本文的预期结果是深入探究中文化词语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和作用,分析其中的翻译策略和效果,为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红楼梦中的术语翻译,以杨戴译文为例
红楼梦A Dream of Red Mansions(杨,戴夫妇译本)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美国人霍斯译本)个人认为后者比较恰当。
Mansion是大厦,楼房的意思;而chamber指女子闺房,更能体现红楼意境。
地名:大荒山 Great Waste Mountain无稽崖Baseless Cliff 即无根据的,无稽的悬崖青埂峰 Blue Ridge Peak 若从意思上看倒没什么问题,只是失去了“情根”的谐音,甚是可惜。
这也是翻译中最难顾全的方面之一。
仁清巷(甑士隐住处) the Lane of Humanity and Purity 即人道与纯净的小巷葫芦庙 Gourd Temple 这个易解,只是字面直译。
灵河岸(绛珠草所在) the bank of Sacred River 神圣之河,勉强。
三生石畔 beside the Stone of Three Incarnations 这里有些晦涩。
直接看就是“三次赋予人身的石头边”,好怪。
不过因为轮回是中国独特的说法,所以此处确实难以处理得当。
赤瑕宫 Palace of Red Jade 将“瑕”理解为“玉”?似乎有些联系。
太虚幻境 the Land of Illusion 因“太虚”原有“虚幻”的意思,因而此处只取“幻境”而略去“太虚”,个人认为极当。
智通寺 Temple of Perspicacity敕造宁国府 Ningguo Mansion Built at Imperial Command 奉皇旨建造的宁国府邸荣国府 Rong Mansion 这里只翻译了“荣”字,而之前宁国府却翻了“宁国”二字,不知什么原因。
荣禧堂 Hall of Glorious Felicity 荣耀,幸福之殿碧纱橱(黛玉初入荣国府住处) Green Gauze Lodge 绿色薄纱小屋。
其实意思上并无问题,只是总觉得一经翻译便少了那份优雅的美感。
红楼梦文化比较与译者的文化取向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第一回) 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 Yet to riches and ranks each aspires. 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 but with ambition won’t have done.
2.语言与联想 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文化意象的表现 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是一种植物, 也可以是一种动物;可以是成语、典故、 俗语习语,也可以是一种自然现象。
“嫦娥自古爱少年”(第四十六回) From of old, young nymph preferred youth to age. The moon ever loved a young man.
他是哪吒,我也要见一见。(第七回) Even if he is a monster, I insist on seeing him. I do not care if he is a three-faced wonder with eight arms, I still want to see him.
一、宗教文化 贾瑞一把抓住,连叫“菩萨救我”。(第十二回) “Save me , Bodhisattva ! Save me !” “Holy one. Save me !”He cried out again and again. 很显然“, 菩萨”是佛教用语,杨译保留了原 作的文化涵义,而霍译则替换成基督教里指 代“上帝”的“Holy one”。
四、社会文化 你倒也三从四德的,只是这贤惠也太过了。(第 四十七回) Quite a model of wifely submission and virtue , aren’t you ?Only you carry this obedience too far. I must congratulate you on your wifely virtue - though I must say , I think that in this case you are carrying wifeliness a little far.
《红楼梦》杨译本中文化词语的翻译研究
《红楼梦》杨译本中文化词语的翻译研究《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由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进行翻译。
在翻译过程中杨宪益与戴乃迭充分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对该书进行了增删润色,形成了《红楼梦》杨译本,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试图通过对《红楼梦》杨译本中文化词语的翻译加以探讨,为该翻译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红楼梦》杨译本以高校《红楼梦》教材和研究专著为参照系,在杨氏夫妇对《红楼梦》英译本中文化词语进行逐个翻译的基础上,总结了译者杨宪益在进行文化词语翻译时遵循的“意译”的翻译策略。
本文首先梳理了杨译本中翻译方法的选择及翻译原则,指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翻译原则并非始终如一,杨宪益更倾向于保留原作中文化信息,使读者能够读懂英文作品。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杨译本中翻译策略的选择及具体运用情况。
然后归纳总结出杨宪益进行文化词语翻译的方法,包括直译、转换和意译等,这些翻译方法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并具有了可操作性,给予了读者更多元的文化视角。
2.翻译行为在实践中的一种呈现1.《红楼梦》杨译本中“人物姓名的翻译”值得关注文化词语在英译中常因其特殊的文化内涵而表现出丰富多样的形式。
《红楼梦》杨译本在翻译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尊重,但又兼顾当代语言环境的需要,对一些人名和地名进行了直译,因此人们对此翻译方法褒贬不一。
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文化词语的翻译对于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交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人名”是英汉语言交流中最敏感的部分,它涉及文化因素中的文化价值观念和伦理规范,也是两种文化接触的集中体现。
因此,要想真正实现英汉文化的平等交流,就必须重视“人名”翻译,使之能够传递出不同的文化信息。
这就需要从“人名”翻译的文化内涵入手,不断推进翻译水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翻译行为在实践中的一种呈现,文化词语的翻译亦是如此。
从文化角度来看,两种文化之间会因为社会背景、宗教信仰、思维习惯等各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此时,应该在“人名”翻译的基础上将文化信息传达给受众。
杨、戴《红楼梦》英译中的理解问题研究
杨、戴《红楼梦》英译中的理解问题研究《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它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迄今仍有巨大的影响力。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为了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许多学者纷纷着手研究《红楼梦》的英译文本。
其中,杨慎和戴望舒是最具影响力的译者,他们致力于将《红楼梦》通过英文文本呈现给世界各国读者,使更多人能够接触这一古老文学作品。
为了加强国内外学者对《红楼梦》的研究,本文将对杨慎和戴望舒英译《红楼梦》的理解进行深入讨论。
二、研究内容1、杨慎和戴望舒英译《红楼梦》的翻译特点杨慎和戴望舒是最早翻译《红楼梦》的译者。
他们分别掌握中国和西方文化,因此在翻译中兼具中西文化特色。
他们提倡用现代英语来表达古典语言,以更直观简洁的方式把《红楼梦》传达给英文读者。
此外,他们还重视文体传统,特别是在翻译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方面,运用古典的英语文体,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进而彰显中国传统文学的经典风范。
2、杨慎和戴望舒英译《红楼梦》的语言特点杨慎和戴望舒两人重视语言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他们在翻译时会参照原文的文字结构和表达逻辑,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避免误译的发生。
同时,他们也注重补充说明,专业术语的统一,让原文的内涵能够更加清楚地表达出来。
此外,他们还将古色古香的中国文化手法转化成英文,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
3、杨慎和戴望舒英译《红楼梦》的理解问题杨慎和戴望舒英译《红楼梦》的理解需要建立在海外读者掌握中国文化的基础上,以便更好地领会译者所译文本的背景、深层含义和故事发展。
此外,还应当充分考虑文本的历史性和文学性背景,以及作者在写作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免出现理解上的错误。
在理解译文时,还应注意使用非正式的语言,用现代的文字流畅的表达故事的主旨和读者的思想感情。
三、研究结论本文通过剖析杨慎和戴望舒英译《红楼梦》的翻译特点、语言特点及理解问题,旨在加强国内外学者对《红楼梦》的研究。
首先,杨慎和戴望舒英译《红楼梦》在翻译上兼具中西文化特色,且注重文体传统,以及准确性和可读性。
杨、戴《红楼梦》英译中的理解问题研究
杨、戴《红楼梦》英译中的理解问题研究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它描绘了清朝官僚和贵族的社会生活,以及家庭间的矛盾。
20世纪80年代,杨宪益和戴乃迭两位知名的翻译家,将《红楼梦》译成英文,使西方读者也可以欣赏到中国文学精华。
然而,这两位译家受到英语读者的迥异评价,翻译立场也受到西方读者的争议。
因此,本文将针对杨宪益和戴乃迭两位译家的译作,以及英文读者对于翻译理解的问题,开展比较分析和深入研究。
首先,本文从翻译主题的角度,对比杨宪益和戴乃迭两位译者的翻译理解和创作。
杨宪益是《红楼梦》的中文原著作者,他非常重视文字的原意和文字的含义,因此在译文中他特别强调翻译原文的字句。
他强调大量使用汉英并列,以说明中文原文的意思,并且他努力将文本内容保持原有的表达形式。
另一方面,戴乃迭是一位拥有英国文学硕士学位的翻译家,他认为文字的重要性并不高于该文的表达能力,因此他在译作中专注于传达文本的内容和把握文本的语气,另外,他强调翻译文本得适合英文读者的习惯。
其次,本文从读者理解的角度,探讨杨宪益和戴乃迭两位译者的翻译面临的理解问题。
杨宪益的译文在西方读者面前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相对而言,戴乃迭的译文贴近英文读者的习惯,较好地诠释了中文原文的意思,被英文读者所接受,但也会有部分读者认为译文存在一定的修改,从而改变原文的意思。
最后,本文会就杨宪益和戴乃迭的翻译作品探讨比较分析,从而提出对于文化差异产生理解困难的原因,以及对于翻译如何贴近读者习惯的解决办法。
首先,翻译者应该正确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如中国人遵循谦虚文化,而英文读者以自信为重,因此在翻译中应明确这些差异,避免扭曲文本原意。
另外,翻译者要力求翻译结果适合英文读者的阅读习惯,例如,掌握对话方式以及描述方式;在表述风格上尽可能要符合英文读者的熟悉。
以上就是本文关于《杨、戴《红楼梦》英译中的理解问题研究》的探讨,本文通过对杨宪益和戴乃迭译本的比较分析,以及英文读者的评价,深入探索了西方读者对于中国文学精华的理解,以及英译时对文化差异的正确对待以及贴近读者习惯的措施。
杨、戴《红楼梦》英译中的理解问题研究
杨、戴《红楼梦》英译中的理解问题研究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都是一本经典必读的好书,更是被视为中国文学翻译文学史上无可比拟的重要贡献。
此外,许多学者和读者也为红楼梦的英译而着迷。
这部作品被众多知名学者翻译过,但这些翻译版本是如何理解和处理红楼梦中的深刻内容的呢?本文将以《杨、戴《红楼梦》英译中的理解问题研究》为标题,主要从文学、语言和文化三个方面深入讨论“红楼梦”英译中的理解问题,探讨不同翻译者对红楼梦的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学、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首先,有必要从文学角度考察“红楼梦”英译中的理解问题。
红楼梦的历史悠久,思想深入,内容复杂,而翻译的过程就是要译者能够深刻理解其中的文学思想,从而将其调和古今之间,结合自身语言特点进行翻译调和。
此外,翻译过程中还需要尊重原作,尽量保持原著文学思想的完整性。
此外,翻译中还要注意红楼梦中的种种评论,例如对人生悲剧、梦想消逝等涉及家政礼教、婚姻制度形成的深刻认识,以及提出的家庭审美观,这部作品是如何反映了清末一类人的生活状态等,要求翻译者能够熟谙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形势,以此来理解原作,促使英译贴近原作。
其次,有必要从语言角度考察“红楼梦”英译中的理解问题。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承,红楼梦的语言精妙古雅,层出不穷,其中糅合着诗词、谚语等,并且充满着典故,而英译的过程则是要译者能够把握“红楼梦”的精华所在,找出最恰当的英文表达。
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其中的精妙之处,在语义上要尽量保持原书所表达的意思。
此外,为了使英译灵活生动,译者还需要借鉴英文中的文学表达方式,以贴近原文,展示出原著的风貌,并使英译文章拥有自己的韵味。
最后,有必要从文化角度考察“红楼梦”英译中的理解问题。
红楼梦的内容来源于清末的特有文化,如家庭礼仪、婚姻制度等,甚至有些文字表现出来的东西,在当今的中国不太可能存在。
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从文化层面做出取舍和调和,使翻译更接近原文,而不会对原作内容造成严重影响,又不至于影响读者的理解。
浅议《红楼梦》中的文化名词翻译
- 245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浅议《红楼梦》中的文化名词翻译上海理工大学/田成斯 杨永春【摘要】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被称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这本书记录了清末时期,四大贵族豪门从繁荣走向衰弱的过程。
其在中国文学界和艺术界的影响都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红楼梦》的翻译对于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性。
《红楼梦》中无数的历史典故和大量的文化名词也为其翻译工作带来巨大困难。
【关键词】红楼梦 对等效应 文化差异一、从对等及对等效应中看《红楼梦》文化名词的翻译耐达认为:“对等类型分为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形式对等强调要注意讯息本身形式和内容(Nida),要求译文贴近原文的结构,这对翻译的准确性和正确性影响极大。
”动态对等是要求“接受者和讯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来的接受者和讯息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保持相当程度的一致”。
讯息需要根据接受者语言上的需要和文化上的期望进行调整,“旨在达到完全自然的表达”。
科勒则认为有五种不同类型的对等,分别是:1.外延对等,指与一个语篇的语言外部内容对等。
2.内涵对等,指词汇选择,尤其是近义词之间的选择。
3.语篇规约对等,与语篇类型有关,不同的语篇对等方式不同。
4.语用对等,或交际对等,强调语篇或信息接受者导向,相当于耐达的动态对等。
5.形式对等,与语篇的形式和美感有关,包括原语文本中的文字游戏和文体特色。
从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翻译版本的《红楼梦》文化名词的翻译中可以看出对等及对等效应对翻译及目的语言的重要性。
而这个版本并未止于追求形式对等或者功能对等,同时也考虑到了名词的可译性,选择了一种合适的方法翻译书中的名词。
比如人名翻译中的“渺渺真人Taoist of boundless ”、“茫茫大士Buddhist of infinite space ”,前者注重功能对等,后者注重形式对等。
二、从语言文化对比角度看《红楼梦》中文化名词的翻译英汉两种语言差异很大,例如汉语与英语的音节有较大差别。
分析_红楼梦_英译本中的民俗文化翻译_隆涛
DOI:10.16412/ki.1001-8476.2015.27.028 一、宗教民俗文化的翻译 小说《红楼梦》中有许多涉及我国宗教民俗文化的词和 句,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要充分了解或者考察我国 的宗教习俗状况,理清来龙去脉,尽可能再现我国民俗文化 的魅力。 众所周知,在宗教习俗上,东方和西方并不相同,东 方信仰道教和佛教,因此在言语交际中,经常会有诸如“谢天 谢 地 ”、“阿 弥 陀 佛 ”、“菩 萨 ” 等 词 汇 , 而 西 方 大 多 数 人 信 仰 基 督 ,因 此 语 言 中 ,经 常 为 “God”、“heaven”、”bless”等 词 汇 ,宗 教 民俗文化上的差异必然给翻译带来很大的难题。 在小说《红 楼梦》中,刘姥姥曾多次让菩萨保佑。 比如小说第六回,刘姥 姥进荣国府,就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要看菩萨的保 佑,也许有些许的机会”。 这是刘姥姥的一句口头语,较之书 面语,其有很多非正式的成分,是说话人在瞬间无意识的反 应,因此从说话人的口头语言中也能体现说话者的社会背景 和文化程度。 中国人有一个习惯,就是在紧急关头,菩萨保佑 或者阿弥陀佛之类的口语经常挂在嘴边,这在很多的文学和 影 视 作 品 中 都能 体 现 出 来 ,也 和 西 方 人 口 中 的 “God”颇 为 相 似。 中国人信仰儒释道,西方人多信仰基督。 刘姥姥口中的 “菩萨”是佛教的精神领袖,源自梵语 “Bodhisauva”。 在杨氏夫 妇的翻译本中,对该名词的翻译依然采用梵语的词性,回译 为“Buddha"。 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说 ,这一翻译诠 释 了该 词 语的内涵,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原汁原味地再现了我国的宗 教民俗文化和农村妇女的宗教观念。 但是对于西方读者来 说,这一翻译可能会造成阅读障碍,需要理解上下文才能得 知该词语的深层含义。 在霍的翻译本中,将刘姥姥口中的菩 萨,翻译为“Lord”,而这一单词是西方圣经中的上帝。 从阅读 角度来说,西方读者显然更容易接受霍的翻译。 但是从民俗 文化翻译的角度来看,霍的翻译将中国民间妇女信仰的“菩 萨”异化为西方的上帝,仿佛为读者传达了中国也信仰上帝
红楼梦中的术语翻译,以杨戴译文为例
红楼梦A Dream of Red Mansions(杨,戴夫妇译本)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美国人霍斯译本)个人认为后者比较恰当。
Mansion是大厦,楼房的意思;而chamber指女子闺房,更能体现红楼意境。
地名:大荒山 Great Waste Mountain无稽崖Baseless Cliff 即无根据的,无稽的悬崖青埂峰 Blue Ridge Peak 若从意思上看倒没什么问题,只是失去了“情根”的谐音,甚是可惜。
这也是翻译中最难顾全的方面之一。
仁清巷(甑士隐住处) the Lane of Humanity and Purity 即人道与纯净的小巷葫芦庙 Gourd Temple 这个易解,只是字面直译。
灵河岸(绛珠草所在) the bank of Sacred River 神圣之河,勉强。
三生石畔 beside the Stone of Three Incarnations 这里有些晦涩。
直接看就是“三次赋予人身的石头边”,好怪。
不过因为轮回是中国独特的说法,所以此处确实难以处理得当。
赤瑕宫 Palace of Red Jade 将“瑕”理解为“玉”?似乎有些联系。
太虚幻境 the Land of Illusion 因“太虚”原有“虚幻”的意思,因而此处只取“幻境”而略去“太虚”,个人认为极当。
智通寺 Temple of Perspicacity敕造宁国府 Ningguo Mansion Built at Imperial Command 奉皇旨建造的宁国府邸荣国府 Rong Mansion 这里只翻译了“荣”字,而之前宁国府却翻了“宁国”二字,不知什么原因。
荣禧堂 Hall of Glorious Felicity 荣耀,幸福之殿碧纱橱(黛玉初入荣国府住处) Green Gauze Lodge 绿色薄纱小屋。
其实意思上并无问题,只是总觉得一经翻译便少了那份优雅的美感。
《红楼梦》两种英译本中服饰内容的翻译比较
摘要: 在红楼梦的众多英译本中, 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和霍克思的译本最具影响力。
对两个译本中服饰部分翻译的对比, 从而对作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分析比较, 通过比较作者得出了哪种策略能更忠实于原文, 更能起到传播文化的作用, 从而真正实现翻译的目的。
关键词: 红楼梦; 归化; 异化; 服饰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
其作品结构严谨, 语言优美生动, 善于刻画人物, 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成就。
5红楼梦6作为一部文学经典具有恒久的魅力, 它在中国文化里产生、流传, 在异域文化里也得到传播, 这主要是通过它的译文得以实现的。
迄今为止,已有多个译本, 其中最为完整、最为成功的译本是杨宪益夫妇的A Dream of the R edM ansion 和霍克思(H awkes) 与闵福德(M in ford) 合作的The Story of the S tone。
这两个译本的作者无论从语言处理能力方面还是在翻译能力方面都具有很深的造诣, 但是他们在处理文化内容方面采用了不同的策略, 从而对原文内容的传达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杨宪益夫妇翻译5红楼梦6是受外文出版社的委托。
该出版社一直有系统地将中国文学主要作品都翻译成英文( 杨宪益, 2001) 。
同时杨宪益本人认为我国人民应该知道外国的文化遗产, 外国人也应该了解中国有多么丰富的文化遗产。
为了翻译中国文化遗产, 忠实传达中国文化的价值、灵魂, 杨宪益主张译者应该尽量忠实于原文形象。
因此, 他在翻译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异化的策略。
而霍克思在翻译过程中则倾向于用西方读者所熟知的形象来代替源语形象, 因此, 他主要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1 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 1)归化翻译归化翻译的代表人物奈达(Nida)曾提出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这一概念。
他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 把目的语读者置于首位, 并仔细分析源语信息的意图。
奈达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 即/ 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
汉
工
程
大
学
学
报
Vo . 2 No 4 13 .
A p . 2O1 r O
J . W u a Is. hn nt
Te h c.
文 章 编 号 : 6 4—2 6 ( 0 0 0 17 8 9 2 1 ) 4—0 8 0 3—0 3
由于 中 国文 化 与英 语 国家 文化 客 观存 在 的巨 大 差异 , 汉英 翻译 工作 面 临许 多 难 题 。首 先 , 化 文
机、 意志 等 心 理 活 动 相 对 应 的 大 脑 理 智 的 认 识 事 物 和获取 知识 的行 为 和 能 力 。认 知 的研 究 范 围 由
心理 学 的研 究 领 域 扩 展 到 各 个 学 科 , 到 各 学 界 受 越来 越 多 的关 注 , 定 义 也 颇 多 , 谓 五 花 八 门 。 其 可 在 认 知 语 言 学 里 面 , 知 有 一 个 比较 广 泛 的 定 义 , 认
杨 氏 与戴 氏 《 楼 梦 》 本 中文 化 词 汇 翻 译 认 知解 读 红 译
朱 芳
( 江 师 范 学 院基 础 教 育 学 院 , 东 湛 江 5 4 0 ) 湛 广 2 3 0
摘 要 : 红 楼 梦 》 大 量 中 国传 统 特 色 文 化 词 汇 的 翻 译 在 杨 氏 与戴 氏英 译 本 中各 有 千 秋 。 从认 知 语 义 学 的角 《 中 度 , 讨 两 个 译 本 中 文 化 词 汇 翻译 之 得 失 , 为 在 不 同 的认 知 情 景 下 , 者 的 认 知 模 式 决 定 其 文 化 词 汇 翻 译 的 探 认 译
经 验 与活 动 认 识 世 界 , 造 世 界 , 些 是 通 过 “ 改 这 认
知 ” 个复 杂 的加 工 系 统 完 成 的 。 因 此 人 类 对 世 这 界 的理解 是 经 过 人 脑 特 殊 处 理 过 的 , 非 单 纯 的 绝 映射关 系 。那 么 , 来 表 达 人 类 思 想 的 语 言 与 客 用
的是 经过认 知 加 工 后 的 , 留在 人 大 脑 中 的 主观 保 世 界 。就像 L k f 和 J h sn指 出 的 那 样 , 念 aof o no 概 是 通过 身体 、 大脑 和对 世 界 的体 验 而 形成 的 , 只 并
有 通 过 它 们 才 能 被 理 解 l 。 语 义 的 形 成 除 了 具 有 4 ]
O 引 言
在学 界 被 广 泛 认 可 , 播 较 广 的《 楼 梦 》 传 红 英 语 译 本 , 维 ・ 克 斯 ( vdHa s 的 版 本 l 和 戴 霍 Da i wk ) 】 杨 宪 益 、 乃 迭 的 版 本 _ 是 受 到 关 注 最 多 的 。 一 戴 2
差 异容 易导 致认 知 空 缺 , 最 终 产生 词 汇 空 缺 ; 并 其
次 , 同文化 背 景下 的认 知 模 式 的 映射 也 不 同 , 不 相 同的 事物 或 经 验在 不 同的社 会 文 化背 景 下 可能 被 赋 予不 同 的理解 , 人 不 同的 文化 或 范 畴 , 而 产 归 从 生 不 同的意 象 图式 , 致 截 然 不 同 的认 知 概念 , 导 那 么 在人 的知 觉 、 断或 想 象 中就 会 发 出 有差 别 的 判 表 达符 号 。在具 体 的 翻译 过 程 中表 现 为下 面 的 翻
译 流程 :
即包 括 感 知 , 识 表 征 , 念 形 成 及 范 畴 化 , 维 知 概 思 在 内 的大 脑对 客观 世 界及 其 关 系 进行 处 理 从 而能
倾 向。
关 键 词 : 知 语 义 学 ;红 楼 梦 》 译 本 ; 化 词 汇 ; 译 倾 向 认 《 英 文 翻
中 图分 类 号 : 5 H0 9 文献标识 码 : A d i 1 . 9 9 jis . 6 4 2 6 . 0 0 0 . 1 o : 0 3 6 /.sn 1 7 — 8 9 2 1 . 4 0 9
具 体 的 、 被 掌 握 的 事 物 的 相 似 性 , 用 已 有 的 词 已 采 汇 对其 进行 描述 。
语 义 学 的角 度对 杨 氏与 戴 氏《 红楼 梦 》 本 中文化 译 词 汇 的 翻译 进行 解读 。
1 认 知 语 义 学 词 源 于 拉 丁 语 c g io t e cg io ) i o nt (h i a t no aut f n wigo e rig , 初 的 ci rfc l o o n rlann ) 最 o y k 解 释是指 人 获得 知 识 或 学 习 的过 程 , 与情 感 、 是 动
中 国文化 词 汇 翻译 上 的 差 别 ?我 们 在 翻译 中 如何
避 免 这 种 因 素 的 影 响 ? 基 于 此 , 章 尝 试 从 认 知 文
上 述 的体 验 性 , 时 还 具 有 无 意 识 性 。认 知 的 无 同 意 识性 是指 在 认 知 过 程 中 , 即使 涉及 到 了许 多 步 骤 与过 程 , 类 也 并 没 有 意 识 到 这 些 复 杂 活 动 的 人 存 在 。随着 对 世 界 理 解 的加 深 , 类 有 了 越 来 越 人 抽 象 的思想 ; 了将 它 们 表 达 出来 , 们根 据 其 与 为 人
观 世界 也 绝 对 不 是 一 一 对 应 的关 系 , 言 所 反 映 语
般认 为 , 戴维 ・霍 克 斯 ( a i wk ) D vd Ha s 翻译 的 《 红 楼梦》 用词 自然 、 正 , 而 在 中 国 文 化 特 色 词 汇 纯 然
的 翻 译 上 , 宪 益 、 乃 迭 的 版 本 更 能 反 映 文 化 词 杨 戴 汇 实 质 性 的 内 涵 。 是 什 么 因 素 导 致 了 两 个 版 本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