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的春节作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赣南的春节作文
第一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的家乡——赣南,也有独特的民风民俗。

除夕这一天,家里长辈中的男丁早早地就要起床,他们需要回老家祭祖、扫老屋、贴祖宅的对联,也必须赶在晚上六点之前杀好过年这几天需要吃的鸡、鸭、鹅、鱼等。

女人和孩子在除夕这一天,就是为年夜饭做准备。

午饭草草结束后,人口比较多的家庭,就要陆陆续续开始洗澡了,为的是干干净净地穿上崭新的衣服,寓意是在新的一年里,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
晚上七点钟,一般是吃团圆饭的时间,不管大人,还是小孩,前面早已摆好了碗筷,碗里还有已经倒好的一口农家酿米酒,大家吃饭之前先端起碗,祝福新年快乐!
在赣南年夜饭桌上,有两样菜是必不可少的,一道是鱿鱼笋丝,食材笋丝一般都是年前从山上挖回来的冬笋,山里的美味配上海里的美味,再加入一些油豆腐、五花肉丝等,那味道弥漫在家里的每一个角落,一家人也浸在这香味里,更觉得幸福了!另一道就是酸酒鸭,这道菜对鸭子的质量要求很高,鸭子养的不能太久,肉也不能煮得太久,不然吃起来都会很柴,只有七八分熟的时候捞出来是最合适的,再准备一份用醋、朝天椒、姜丝等调制的灵魂酱汁,往切好的鸭肉上面这么一浇,鸭的香味与酱汁的酸辣融为一体,吃一口,终生难忘!当然,还有其他的美味佳肴,都是值得好好去品尝一番的!
初一大家都需要外出走走,初二、初四,是远嫁女子回门的日子了,初六就可以随意串门了,过了初七,勤劳的赣南人就都该上班或者外出务工了,年也会随着家人的远去而渐渐淡去!
第二篇
南康,作为赣南客家腹地,有汉、畲、回等20个民族,也印证着那历史上有名的大迁徙,到如今,自然也是汉族居多,然而却是一种融合了当地文化的独特汉族支系。

赣南客家春节,在时光沉淀下,也散发出它经久不衰的魅力。

尤其在乡村,保留着最原始习俗。

记得小时候,按照惯例,家乡的年从腊月初便陆续开始了,家家户户掩盖不住热闹气息,让冬的寒冷尽数散去。

到腊八那天,家中能干的妇女们,人人都在忙着腊香肠、板鸭、红鱼、猪肝、猪肉、牛肉,然后用大锅蒸制糯米酒,酒香飘散,年味就更浓了。

腊八一过,店铺便开始加紧上年货,把摊子摆出店门口,卖春联的、卖红烛的、卖糖果的、卖蜜饯的、卖水仙的,满街都是,买新衣服已经不是最要紧的事了,孩子们除了糖果、玩具以外,烟花爆竹对他们的吸引力是最大的,尤其是男孩子们。

要买的年货已经买好,乡下便准备打黄元米果,有专门的工具,将糯米放进石臼,抡起棍子,摔打出来,和打糍粑类似,完成以后,色泽黄润,口感甜糯,可炒可煮可直接食用,吃甜吃咸皆宜。

我那时候年纪极小,力气也不大,黄元棍是抡不动,只在一旁馋嘴。

过年炸糖爆、炸果子也是必不可少,记得奶奶把围裙一系,和好面,香油满满一锅,不一会,满院都弥漫着香气,赣南人都不忌辛辣油腻,上火了还可以再吃两口。

农历二十四是小年,家家祭灶神。

除夕当天,更是愈发忙碌,白天,要将春联贴好,搬过椅子,站高,“总把新桃换旧符”,一人张贴,一人看是否齐整。

乡村除了大门两侧春联与横批,每个房门对应还有四字小联,贴在门楣,垂下一截,按房间不同性质,书“五谷丰登”“夫妻和睦”“福如东海”之类。

除此之外,要进行大扫除,除去一年旧尘,亮丽迎接新年到来。

炸果子、各色果脯、切好的腊味、淋上酱汁成瓣的鸡蛋,用圆形拼盘摆好,备以待客。

除夕,无论远近,即使在外省他乡,也尽皆返回家乡团聚,男女老幼,穿起新衣,点鞭炮,放烟花,灯火通宵,吃年夜饭前,还需要祭祀,祭三牲(猪、鸡、鱼),摆放茶酒,点烛焚香。

开席以后,按长幼次序入座,白斩鸡、鱼丸、板鸭、肉皮、鸡蛋卷等,至少十二道菜式,饺子不是客家人的传统,长辈先动筷子,把鸡腿夹予小辈,饭毕,大人给小孩发压岁红包。

这顿饭一般可以吃到晚上八九点,席间看春晚,小孩玩烟花,嬉戏打闹,我们这辈多数是独生子女,只有到年,堂兄弟姐妹才能相聚,于是分外珍惜。

除夕夜,除了很小的孩子,基本要守岁,凌晨钟响,鞭炮声连天。

烟花沸腾了夜空,之后,大家才在浓郁的烟火味中,美美地睡去。

按照旧例,初一不准外出,初二开始走亲戚、访朋友。

过年燃放的爆竹纸屑,得等到初三方能清扫,俗语称“初三扫穷鬼”——穷鬼出,富贵进。

接着仍然是走访拜年,一直到初六,街面门店到初六陆续开张,并不算忙,有些只是选个吉日,图个吉利,在外地工作的人也陆续踏上旅途。

元宵一到,是新春的另一场高潮,猜灯谜并不普遍,放孔明灯还是有的,乡村仍旧是放鞭炮,吃汤圆,在城里,却见街道簇拥,小孩子们聚集在广场,搓着通红小手,成群结队,点孔明灯,写上新年愿望,追逐一轮圆月,让心愿随灯飞上高空。

出了元宵,年才算真正过完,大家玩心收回,各自为新的一年奔忙,孩子们
读书,大人们工作,从清闲散漫变得忙碌。

人将而立,却再也感觉不到孩提时候所经历的年味,也许是交通、通信日益发达,也许是物质生活变得丰富,又或许是老人们离去,最终,家乡成为回忆,回忆承载乡愁。

只是,故乡是有根的,可以通过月亮,通过乡音,通过一切可能的事物,把我们的牵绊变成永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