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题目 (433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多项选择
1 ( B )和( C)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
A.王夫之B.顾炎武C.黄宗羲D.康有为
2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韩愈《进学解》)也就是说“勤”要做到( BCD)A.善于思考 B.手勤C.口勤D.脑勤
3 《传习录》记录了王守仁精湛的教学艺术,正确的是(ABD)。
A.量力而精 B.因材施教 C.知行合一D.学贵自得
4 《大学》强调的是(ABCD)的统一。
A.知B.情C.意 D.行
5 《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后概括出的“豫时孙摩”原则包括(ABCD)A.预防B.适时C.顺序D.观摩
6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 ABCD).A.审问之B.慎思之C.明辨之D.笃行之
7 关于家庭教育,颜之推的主张是(ABCD)A.尽早施教,严格教育 B.注重环境习染C.处理好家庭关系D.重视家庭的语言教育和注重道德教育
8 关于师德师风,黄宗羲对老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ABC)A.真才实学 B.品行端正 C.身体力行 D.不干预政治
9 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颜之推提倡(ABCD )A.虚心务实 B.博习广见 C.勤勉惜时D.相互切磋
10 韩愈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也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教育实践家。
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ACD)等著作中。
A.《师说》B.《张中丞传后叙》C.《进学解》D.《原毁》
11 韩愈关于教与学的主要观点是(ABC)A.勤学致知B.广泛涉猎,刻苦钻研 C.不计毁誉,勤于治学D.讨论辩难
12 君王要怎样做才能使国家的根本明显?(ABCD )A.很谨慎地对待奉承天意之事B.用修明的教育感化人民C.辨证法度是否适宜,区别上下使有秩序D.以上都正确
13 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BCD )三个部分。
A.生产劳动 B.道德教育C.文化知识 D.技能技巧培养
14 乐得到推行了,有什么样的作用?(ABC )A.耳聪目明 B.血气和平C.移风易俗 D.以欲忘道
15 乐得到推行了,有什么样的作用?(ABC)A.耳聪目明B.血气和平 C.移风易俗D.以欲忘道
16 梁启超主办过的刊物有( ABCD) A.《时务报》B.《清议报》 C.《新民报》D.《新小说》
17 伦理道德是(AB )A.政治的核心B.教育的根本C.社会的风气D.教育的过程
18 孟子的教育内容是(AB )A.人伦教育B.道德教育C.权术教育D.法律教育
19 孟子施教的目标是培养(ABCD )的君子。
A.明人伦B.修身齐家 C.治国D.平天下
20 明清三大学者是( ABC)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张之洞
21 明清三大学者是(ABC )A.黄宗羲B.顾炎武 C.王夫之D.张之洞
22 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A.《孟子》 B.《论语》 C.《学记》 D.《荀子》
23 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 AB )A.《孟子》B.《论语》C.《学记》D.《荀子》
24 天下的道理除了君臣关系之理,还有(ABCD)。
A.父子关系之理 B.夫妇关系之理B.兄弟关系之理C.朋友交往之理
25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主要有(ABCD)A.论性与习 B.论学与思C.论知与行D.论教与学
26 王夫之的著作有(AB)A.《习性诸论》B.《书院》 C.《学校》 D.《取士上》
27 下列话语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有(BC)A.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B.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学不躐等
28 下列话语体现了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有(AD)A.不陵节而施B.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学不躐等
29 下列哪些是对王夫之的称呼(AC)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一壶道人D.饮冰室主人
30 下列语句出自《习性诸论》的有(ABCD) A.习成而性与成也B.学非有碍于思 C.行可兼知D.善教者必有善学者
31 下面哪些表现音乐的道理与政治相通(ABCD) A.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B.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C.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D.以上都对
32 荀子把教师提高到与(ABCE )同等的地位。
A.天B.地C.君D.神E.亲
33 荀子的教学思想主要包括(ABCD)A.注重“积”“渐” B.闻、见、知、行结合 C.“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D.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34 研究乐可以提高内心修养,可以产生(ABCD)之心A.平易B.正直 C.慈爱 D.诚信
35 以下哪些是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ABCD)A.力学致知 B.学贵适用C.学贵独创D.穷经经士
36 以下哪些言论是孔子讲学的内容 ( ABC )A.为政以德B.以礼治国 C.有教无类D.事异则备变
37 以下属于黄宗羲的著作有( ABC) A.《学校》B.《取士上》 C.《广师说》D.《书院》
38 用来实行天下通理的天下通德有(ABC)。
A.智慧B.仁爱C.勇敢D.道义
39 在《对贤良策》中,董仲舒主要针对文教政策提出了以下哪三点建议?( ABC)A.罢百家以尊儒; B.立大学以养士;C.行贡举以
选士; D.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40 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宣扬性三品说,“三品”指(BCD)A.上中下三等人B.上智之人C.下愚之人D.中庸之人
41 朱熹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 AD )A.小学B.中学C.幼稚园D.大学
42 朱熹在长期的大学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教学原则(ABCD)。
A.自动和适时的启发B.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C.教人有序不可说等D.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43 朱熹总结出六条“朱子读书法”。
分别是(ABCD)A.循序渐进,熟读深思B.虚心涵咏,切己体察 C.着紧用力 D.居敬持志
国学经典单项选择
1“人有坎壈(lǎn),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与今天提倡的(C)观点相符。
A. 从小学习B.晚年学习比年轻学习更重要 C.终身学习 D.中年更要注重学习
2、“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
”的正确解释是( B) B. 人们爱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对待,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一直都很多。
3(A )别号饮冰室主人,他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A 梁启超 4(A )倡导了“诗界”和“小说界”革命A 梁启超 5(A )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A.纪 B.记 C.计 D.既
6(A)的精神贯穿在《大学》始终。
A.伦理道德教育7 (B)体现了荀子很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8(C )的实现需要有人性的依据,故要尊重德性,发扬自己的先天的善性。
C.学习和教育
9(C)不是黄宗羲的代表作A《学校》B《取士下》 C《习性诸论》 D《取士上》
10 (C)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的概括和总结。
A.《大学》B.《论语》 C.《学记》D.《中庸》
11 (C)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的。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登高
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2 (D)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发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铄论”。
A.孔子B.孟子 C.墨子D.荀子
13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 A )的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 .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
14 A.取信于民 .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
15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 A)A.《论语》 B.《学记》 C.《四书集注》 D.《孟子》
16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
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讲过的( C )的关系。
A.教与学
B.师与生
C.学与思、学与行
D.行与知
17 “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对“诚”的正确理解是( C )A.不自己欺骗自己 B. 不做不该做的事情 C. 不自己欺骗自己,不做不该做的事情D. 讲信誉
18 “传道、受业、解惑也”的“业”指( C )A.事业 B.学业C.古人“六艺”之业 D.专业知识
19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
”此句说明读书的方法是( C)
A. 熟读
B. 精思
C.熟读与精思
D. 泛观博取
20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原毁》选读)其中“修”的正确解释是(D )A.修养B.修身C.养性情D.进修,求上进
21 “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
”(《朱子语类》)提倡读书比较
好的方法是(B) A.广闻博览 B.熟读而精思 C.多方汲取 D.反复思考
22 “凡与人言,称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长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已下,则加贤字,尊卑之差也。
”说明对待不同辈行的长辈,正确的态度是( B )B.分长幼和辈行对待
23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
”说明“风俗”传承中,卑者、幼者与尊者、长者之间的关系是( D)D. 尊者长者影响卑者幼者
24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从教育的角度说明( D )A. 言教的重要性 B. 身教的重要性C.身教胜于言教
D. 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有利于言教
25 “夫养生者先须虑祸,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后养之,勿徒养其无生也。
”与当今学校德育强调的(C)一致。
C.安全教育
26 “夫虞氏之不为政久矣”中的“虞氏”指:( A )A.虞舜B.虞姬C.虞美人D.其他
27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说明孩子的教育( C)A. 应该严格 B. 应该慈爱C.应该严格与慈爱结合D. 应该因人而异。
28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的意思是(A )A.声音 B.声乐C.歌曲D.名声
29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原毁》选读)其中“重”的正确解释是( B )A.重要B.严格C.以……为重D.重视
30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此话意在强调成大事者,应该( B )B.磨练意志
31 “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进学解》)最正确的大意是(C) C.对记事之文一定提取它的要点,对言论之编一定勾划出它深奥的意义。
32 “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译文正确的是(B) A. 对记事之的人提取它的要点,对造谣者划出它深奥的意义。
B. 对记事之文一定提取它的要点,对言
论之编一定勾划出它深奥的意义。
C. 记事情要抓主要的内容,说话要抓住玄机。
D. 记事情抓要点,说话抓重点。
33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B)的关系。
A.经济B.政治 C.军事D.文化
34 “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的最正确的解释是( C) C. 当今常有讲施舍就成为奢侈,讲节俭就变成吝啬的情况。
如果能够做到施舍而不奢侈,节俭
而不吝啬,那就好了。
35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出自( C )
C.《孟子》
37 “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
”对“敬”的正确理解是( D)A. 尊重人B. 有礼貌 C. 对人毕恭毕敬 D. 对人不怠慢,不纵情放荡自己
38 “乐”的起因是:( A )A.是由人心中产生的。
39“乐”的声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来的?( B )B.社会和谐
40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 D )A.《大学》B.《易经》C.《论语》D.《礼记》
41 “立大学以教国,设庠序以化于邑”中的“庠序”是指什么?( C )A.公园B.医院 C.学校D.监狱
42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体现了孟子的( D )A.教育思想B.学术思想C.等级观念D.民本思想
43 “明圣”的意思是(C)A.制作礼乐的人B.传授礼乐的人C.传授与制作礼乐的人 D.在学术道德上取得极高成就的人
44 “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其中“详”的正确解释是(C)A.详细 B.仔细 C.(对别人要求)高D.端详
45 “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原毁》选读)其中“廉”的解释是( B):A.廉洁 B.少,低 C.清廉 D.廉政
46 “气日以滋,理日以成”中“滋”的意思是( C )A滋润 B滋味 C滋长 D 滋补
47 “强勉行道”的“行道”指什么?( C )A.行动B.替天行道C.践行圣人的学说或道理 D.人行横道
48 “然则常玉不瑑,不成文章。
”出自以下哪篇?( D )A.《三字经》B.《百家姓》C.《千字文》D.《对贤良策》
49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的意思是(C)A.人生很平静,这是上天注定的B.人生没有大起大落C.人出生没有情欲,这是天赋予的本性D.人生的情欲是由上天注定的
50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 D )也。
A.齐B.律C. 醒D.修
5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的下一句是(A)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2 “少年智则国智”后应接那一句( C)A少年强则国强B少年胜则国胜 C少年富则国富D少年雄则国雄
53 “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
”出自( D)之口 A 王夫之 B 顾炎武C 谭嗣同D黄宗羲
54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中的“道”指的是(C)A.道德B.知识C.儒家礼教、思想D.抚民思想
55 “世人多不举女,贼行骨肉,岂当如此,而望福于天乎?”这句话的主要观点是(B )A. 不要“重男轻女” B.不要怠慢女孩 C. 优待女孩 D.女孩可以适当怠慢
56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讲了为人之师的标准是(B)A.贤者为师 B.闻道在先者为师C.学高为师 D. 能者为师
57 “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说明父、兄、夫的为人道德对子、弟、妇的影响(C)A. 不一定重要B.不重要C. 重要D.没有关系
58 “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
君子必慎交游焉。
”说明的主要观点是(D )
A. 选择邻居的重要性
B.交友的重要性
C. 墨子的交友之道
D. 君子在交友方面必须谨慎
59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孟子此话中提出了( C)的观点。
A.以意逆志B.以己度人 C.知人论世 D.诗无达诂
60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是用反面事例来强调学习要( C )A.专心致志B.磨练意志
C.持之以恒
D.深造自得
61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的思想出自( B ) A.《学记》B.《论语》C.《四书集注》 D.《孟子》
62 “温故而知新”反映了( D )教学原则。
A.系统性B.启发性C.思想性D.巩固性
63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 A )A.《论语》B.《荀子》C.《春秋》 D.《中庸》
64 “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语出( D )的《习性诸论》A梁启超B 顾炎武C黄宗羲D王夫之
65“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
”说明对待“贤俊者”和“顽鲁者”这两类孩子的态度是(C )C. “贤俊者”与“顽鲁者”等
66 “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是( B )的知行理论。
A 梁启超B王夫之C 谭嗣同D 黄宗羲
67 “兄弟不睦,则于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说明家庭和睦对孩子待人处事的影响是(A)A.重要 B.不重要 C.不一定重要
D.没有关系
68 “修身,齐家,安天下”出自于以下哪一部经典?(C)A.《礼记》B.《中庸》 C.《大学》D.《春秋》
69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出自:(C)A.《孝经》B.《诗经》C.《论语?公冶长》 D.《千字文》
70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出自(C) A.《学记》 B.《大学》C.《论语》D.《师说》
71 “学而优则仕”概括了( A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
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
72 “学非有碍于思”是说(C)A 学对思有妨碍B思对学有妨碍 C学对思并无妨碍D思对学并无妨碍
73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映了教学的(D)。
A.因材施教原则B.巩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D.教学相长原则
74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一句出自(C )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75 “学校,所以养士也。
”中“士”理解为( D)A勇士 B 战士 C人民 D人才
76 “学校,所以养士也。
”中“士”意思是(D)A 食客B士兵 C学士D有才能的人
77 “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B) A.《论语》B.《学记》 C.《尚书》D.《孟子》
78 “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就是《学记》强调的( C )。
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C.强而弗抑 D.道而弗牵
79 “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就是《学记》强调的( B )。
A.博学于文B.开而弗达C.强而弗抑D.道而弗牵
80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揭示了( B )规律。
A.教育B.学习成败C.道德教育D.人的成长
81 “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这个故事说明了(B)对教育的影响。
B.环境
82 “以知为行”知与行的关系是( A) A.知决定行B.行决定知C. 二者相干 D.二者不相干
83 “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体现出对孩子的“爱”应该(D )A.偏宠B.厚爱C. 溺爱D.溺爱害人
84 “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
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
萌芽再长,便又加水。
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
若些小萌芽,
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漫坏他了”(《传习录下•门人黄直录》)。
体现出的教学原则是( D )A.可接受性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启发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85 “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
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
萌芽再长,便又加水。
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
若些小萌芽,有一桶
水在,尽要倾上,便漫坏他了”(《传习录下•门人黄直录》)。
体现出的教学原则是(D)A.可接受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86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出自(A) A.《学记》B.《大学》C.《论语》D.《师说》
87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 B)。
A.两回事B.一回事C. 两截 D.不相干
88 “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语出(D) A《习性诸论》 B《书院》 C《尚书引义》 D《四书训义》
89 “中庸”的核心思想是( C )。
A.中立B.平庸 C.中和 D.保守
90 《传习录》是他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分为上、中、下卷。
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A. )著作。
A.哲学 B.文学C.历史
D.社会学
91 《大学》篇中。
“明明德”的目的就是为了要( A)。
A.亲民B.治民 C.为民 D.富民
92 《大学》是(B)系统的经典论著。
A.释 B. 儒C.道D.法
93 《大学》原为《理记》的第(D)篇。
A.38B.40C.39D.41
94 《进学解》的“进学”的含义是(B):A、中进士B、意谓勉励生徒刻苦学习,求取进步 C、进一不学习D 、要求进步
95 《进学解》的主要观点是(A)A、不计较名誉得失,努力学习 B、努力学习 C、关注名誉D、既要努力学习,又要注重名誉兼得
96 《孟子》合在一起,作为《四书》。
A.《中庸》B.《三字经》 C.《弟子规》D.《诗经》
97 《诗》曰:“夙夜匪解。
”是什么意思?(B)A.从早到晚都在解题。
B.从早到晚都不懈怠。
C.早出晚归D.早上和晚上都没有时间。
98 《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个观点的就是(D)A.博学于文B.开而弗达C.强而弗抑
D.导而弗牵
99 《学记》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B )。
A.教材 B.教师 C.教法D.学法
100 《学记》上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这句话体现了( B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D.巩固性教学原则
101 《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
”这句话体现了(A )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B.启发性教学原则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D.巩固性教学原则
102 《学记》是(C )四十九篇中的一篇。
A.《大学》B.《论语》 C.《礼记》 D.《中庸》
103 《学记》要求“学不躐等”属于(A )教学原则A.循序渐进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直观性原则
104 《学记》用( D )来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D.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105 《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B)A.因材施教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巩固性原则D.启发性原则
106 《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家教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A)A.家教规范 B 处世哲学 C.集大成之作 D.家庭教科书
107 《原毁》所阐述的内容,从今天的角度去解释,主要写的是(C )A. 个人修养B. 为人处事C. 个人修养与为人处事 D.都不是108 《中庸》继承了重视(B)的个别差异的思想。
A.群体 B.主体C.个体 D.其它
109 《中庸》强调了教育的(A)的和谐。
A.本质与作用B.过程与方法C.主观与能动D.主导和主体
110 《中庸》认为人可以从两条途径得到完善,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称为“尊德性”;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称为“道问学”。
这两条途径是(A)。
A.相依并进,相辅相成B.相矛盾C.相中和D.相抑制
111 《中庸》是(C)四十九篇中的一篇。
A.《大学》B.《论语》 C.《礼记》D.《四书》
112 《中庸》一开头就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只是继承了思孟学派(B)的思想。
A.天命论 B.性善论 C.初本论 D.其它
113 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与“教育机会均等”相类似的朴素主张,他的“有教无类”的观点体现了( A)A.教育起点机会均等114 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B)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A.墨子 B.孔子 C.韩非 D.老子
115 从《大学》的“三纲领”看,教育的最高目的是( A )。
A.政治目的 B.经济目的 C.文化目的 D.历史目的
116 达到了乐的要求便会(A)A.没有怨恨 B.没有争斗 C.没有穷困 D.没有灾难
117 大学之道,(A)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A.在明明德,在亲民,
118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待其人而后行。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下面的注释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洋洋:盛大,浩瀚无边。
B.优优:很多的忧愁。
C.其人:指圣人。
D.凝聚:引申为成功。
119 怠者不能(A ),而忌者畏人修。
A.修 B.秀 C.休 D.羞
120 对“蒙养弗端,长益浮靡。
”(《朱子语类》)的正确理解是(A ):A.儿童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121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下列说法对的是(B)A.凡事预先计划好就会成功,不预先计划好也可能成功。
B.“豫”同“预”。
C.一个人不预先计划好就会成残废人。
D.站着预习,等于浪费光阴。
122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言前定,( A )A.则不跲B.则不用C.则不废D.则不穷
123 凡授书不在图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传习录•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体现的教学艺术是( B )A.自主学习B.量力而精C.愉快教学D.尊重个性
124 凡授书不在图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传习录•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体现的教学艺术是(B)A.自主学习 B.量力而精 C.愉快教学 D.尊重个性
125 反映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主要言论是( A )A.有教无类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126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 D );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A. 钦B.勤 C.清 D. 亲
127 古代的君王将什么作为管理人民的重大事务?(A )A.教化B.物质诱惑 C.行暴政 D.其他
128 顾炎武和( C)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
A王夫之B 梁启超 C黄宗羲D康有为
129 顾炎武与黄宗羲和(D)同称明清三大学者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王夫之
130 国民教育之道之端中“道”意思是( A) A途径、方法 B道路 C修道 D道理
131 韩愈“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讲述了(C )A. 有的疑惑可以不解 B.学生自悟的重要性C.教师解惑的重要性 D.有的疑惑不重要
132 韩愈的籍贯是现在(B)省。
A.河北 B. 河南C.陕西 D.山东
133 韩愈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诗句中指出理解书本知识(A)A.重要 B.不重要 C.有的重要 D.有的不重要
134 韩愈在《进学解》中论及了教学艺术,其中包括(C)等内容。
A. 教B. 学C. 教和学D.教学规律
135 韩愈在教育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著有论述教师问题的《师说》,目的在于(A)A.光复“师道”B.论述教师的价值C.传授学习方法 D.树立师德
136 汉代时称呼学校为什么?(D)A.校B.庠 C.序 D.庠序
137 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 B )A.王充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138 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 B )A.王充B.董仲舒C.贾谊D.郑玄
139 黄宗羲被称为( B)A船山先生B梨洲先生C 亭林先生D余姚居士
140 黄宗羲被学者尊称为( B)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亭林先生 D余姚居士
141 黄宗羲倡导的基本教学方法是(C)A 自学B 讲解 C 讨论 D探究
142 黄宗羲大胆地对(D)进行了革新A 教学目的 B 教学方法C教学手段 D教学内容
143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不包括(A)A《广师说》B《取士下》 C《学校》 D《取士上》
144 黄宗羲的籍贯在(B )A 江苏B 浙江C 上海D 福建
145 黄宗羲和(B )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
A梁启超B 顾炎武C黄宗羲D康有为
146 黄宗羲认为( B )是成才的必然途径A穷经B致知 C适用 D独创
147 黄宗羲认为,学习贵在(A)A 适用 B 背经 C 明理 D启智
148 黄宗羲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 A )A培养人才B改变世风 C 匡扶政治 D传承知识
149 黄宗羲是( C )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
A 明朝B清朝C明末清初D元末明初
150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个回答体
现出孔子( B)的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B.为政以德C.讲究礼节D.因材施教
151 将天下正大底(C.)去处置事,便公。
A. 事理B.明理C.道理D.道与理
152 教育,对于人民而言就像寒暑,不及时对人民进行教育就会( B )A.发生饥荒B.有伤世风C.产生疾病D.劳而无功
153 君王制作乐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C )A.打发时间B.制造气氛C.改变民风,感化民俗D.其他
154 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D)。
A.循序渐进B.启发性 C.巩固性D.因材施教
155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集( B)中有充分反映。
A.《大学》 B.《论语》C.《学记》D.《中庸》
156 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
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C)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学而优则仕。
C.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157 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是“六艺”,“六艺”指的是(A)A.礼、乐、射、御、书、数 B.《诗》《书》《礼》《乐》《易》《春秋》C.文法、修辞、辩证法、礼乐、
书数、射御D.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
158 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B )A.不平衡性要求B.个别差异性要求 C.顺序性要求 D.互补性要求
159 孔子在( A)方面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主张。
A.教育 B.政治C.经济D.军事
160 孔子在(B )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
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161 孔子招收的学生有出身平民的颜回、子路、曾参、原宪、仲弓等,也有贵族家庭出生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等,还有商人出生的子贡和“大盗”出生的颜涿聚。
这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D)的教学原则。
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启发诱导D.有教无类
162 孔子主张( C),扩大了教育对象。
A.为政以德B.以礼治国C.有教无类 D.因材施教
163 乐得到通行,就会使(A)A.人心向道 B.人心思逸 .C人心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