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临港工业用地的保护与更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临港工业用地的保护与更新
“港口”一词与经济贸易息息相关,有发达的港口必有一套成熟的运输产业,港口与城市的关系除了可大力拉动城市经济建设之外,同时也带动了文化的内外交融。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需求提升,城市区域的经济定位发生改变,许多工业用地将面临废弃或更新再利用。

港口属于城市滨水地带,与港口相关的工业区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对其改造的保护与更新工作具有很大的价值和重要性,与此同时也成为刺激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

在对临港工业用地改造的过程中常面临问题是:对原有建筑的保护、进行土地开发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保留与历史的延续关系、如何激发更新区域的新活力、对于生态建设的考虑等。

现以广州市黄埔港鱼珠码头(即鱼珠物流基地)改造为例,对临港工业用地的保护与更新进行研究探讨。

1、经济转变对港口工业区的影响
追溯今日黄埔港的历史要从黄埔古港说起,黄埔古港是清政府闭关锁国期间唯一的外贸通商口岸,著名的粤海关便设建于此地。

这座古港对广州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影响极大,它谱写了万商云集于广州的历史辉煌篇章,奠定了广州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与地位,同时也让岭南文化吸收了西方的文明,呈现出有别于中原文化的形态。

在20世纪30年代黄埔港迁址于与长洲岛隔江相对的珠江北岸,也就是今日黄埔港的雏形。

在战争期间一度中断建设的黄埔港在解放后因为经济发展需要迎来新生,从1950年正式复港发展至今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和华南最大的国际港口。

从黄埔古港到今日黄埔港的贸易地位便可看出港口对广州经济的影响是不曾停滞的,是历史沿袭的过程。

鱼珠码头正是依托着黄埔港发展起来的。

鱼珠码头位于黄埔港港区最西段,西接环城高速、华南快速干线与珠江新城CBD商圈的辐射区相邻,北靠广深高速、广深铁路,南涉珠江主航道,与著名的黄埔军校隔江向望。

此用地原为建于60年代的鱼珠煤场,由于煤场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随后在2001年将其改造为以钢材、木材为主的物流基地。

基地总面积约为60万平方米,承担着物流、配送、装卸、仓储等系列的服务,是闻名的生产材料集散地。

而近年来黄埔港的业务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已逐渐向南沙等新港转移,政府也将对黄埔港进行调整和港口升级。

鱼珠作为黄埔港港口物流基地之一的码头,在广州(黄埔)临港商务区建设的中,如何保护与更新这个区域,赋予它新的生命新的活力呢?
2、工业区更新策略
根据政府规划,鱼珠临港地块、护林路地块将构成核心功能区;长洲岛、黄埔港沿港口带状地块、大沙地地块为三个延伸区。

由于鱼珠临港地块临近珠江新城、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同时又处于滨水区域,无论从政府的角度还是开放商的角度出发,该地块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工业区转型是城市发展演变的过程之一,现黄埔区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工厂,居住条件并不理想,景观环境不佳,此房地产业并不活跃。

提升人气,实现商住配套是临港商务区规划的重点之一。

改善环境创造宜居的条件,吸引商业进驻的同时也要吸引常住人口,才能激发区域的活力。

2.1、分区域的开发
集中型工业用地及其周围的功能相对比较单一,因此在更新的时候要考虑新的功能置入,并且注意更新后与周边环境、经济所产生的辐射影响,分区域进行开发。

鱼珠码头按地形大致可分为南、北、东三个区域,南北被一条宽度约为90米的天然港湾从中部隔断,东区则为连接南北的陆地,大致成“ユ”字形。

北区现为木材市场,根据地铁线路规划,地铁5、7号线交汇于北区北侧,同时利用珠江新城CBD的辐射效应,以及自身临江的地理环境优势,此区域适合高强度开发,成为珠江新城与黄埔港的过渡区,提供一系列配套服务。

在临港商务区的用地规划中,南区为公共绿地,开阔的公共用地为改善环境质量提供了积极作用,东区地块则作为居住用地使用。

2.2、工业遗产再利用
在新设计中对现存工业遗产风貌的保留和利用问题到重视,这对城市景观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是对历史的继承的体现。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例如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山岐江公园等等。

工业遗产中最常见的就是工业建筑,如港口码头的仓库,建筑物净高大致在
5至8米,对于仓库的再利用是对鱼珠码头保护与更新的重点。

这不仅是出于历史继承保留工业记忆的角度考虑,也是从资源再利用发展特色经济的角度考虑的。

在工业建筑再利用方面有非常值得借鉴的案例——巴黎左岸商定发展区计划。


划中所设计区域原为工业聚集地,最初的设计是将工业地带全部彻底铲除,改建为新型商务区,但1996年巴黎政府更改了这一设计,将原有的工业建筑改造成为大学园区和商住区,以缓解大学校舍、居民区拥挤的状况。

新规划使得旧有的工业建筑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也产生了新的社区。

2.3、公共绿地与经济效益
在规划中,南区的空间是公共绿地,这是在广州城市中较为少见的大面积城市绿地,保留大块的绿地将会降低开发的强度。

对于城市绿地空间的应用不仅在于景观建设上,还必须建立在经济效益上,用经济效益维持绿地景观能有效的控制开发强度。

分析现有的可利用的、能产生经济效益的资源,将其与公共绿地相联系。

在伦敦港码头改造项目中,将滨水岸线设计成为观光旅游的圣地,将原有的码头建成音乐中心,发展当地特有的海鲜餐饮产业,每年就能吸引160万游客。

鱼珠码头现有资源:一、长洲岛,二、工业遗产景观,三、渔民新村,四、周边文化景区。

南区绿地临江且又与长洲岛相望,在规划中,长洲岛被定位为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利用其带动峨眉沙、洪圣沙、大吉沙三个江心岛的发展,那么南区的绿地就可形成与长洲岛景观视线连接的可能,眺对岸黄埔军校。

除了与长洲岛的联系外,还要考虑与北区的连接关系,打通南北两区的水面阻隔,形成鱼珠的内环交通带引人流进入绿地区域。

景观设计可以保留现有的工业元素,例如铁轨、集装箱等,成为公园的符号,将这些作为鱼珠码头的历史印记,让人们在这里促足停留、缅怀过去,同时又能参加到各种公共活动中。

3.生态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是工业区更新的重要问题,尤其是重工业用地的生态环境建设,且港口处于临港的滨水环境,在环境建设上有先天的景观优势,有利于形成不同的景观节点。

作为物流基地鱼珠码头,几乎没有植被景观,地面是水泥硬质铺装,土壤恢复生态需要时间,不能一步到位。

在规划中需要分期进行,逐渐形成绿地空间,还要注意驳岸与水体设计,让景观回归生态自然。

4.品牌包装
善用自身资源、树立品牌是城市营销策略,也是确定发展方向,作为港口配套的服务区,品牌营销可促进对更新后的区域在吸引活力。

在与珠江新城CBD
临近地带将文化、商业、生态、休闲合为一体,打造出港口经济、港口文化的品牌定位,提升转型后的整体形象,利用经济文化资源,激发区域新活力、获得新生命。

结语
借助广州(黄埔)临港商务区建设的契机,对临港工业用地的保护与更新做出探讨确立以发展现有自身资源的前提下,对工业遗产进行再利用,同时综合经济效益上的考虑激发地区活力,营造后工业时代的临港区域环境。

参考文献
《论港口与城市发展的若干关系》张捷陈海慈
《滨水老工业区的更新于保护研究》林雪艳
《中国国家地理》578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