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清平乐宋词赏析大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清平乐(yuè),原为唐教坊曲名,后⽤作词牌名,⼜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为宋词常⽤词牌。

下⾯是⽆忧考分享的精选清平乐宋词赏析⼤全。

欢迎阅读参考!
【篇⼀】精选清平乐宋词赏析
清平乐·⾦风细细
晏殊〔宋代〕
⾦风细细。

叶叶梧桐坠。

绿酒初尝⼈易醉。

⼀枕⼩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

斜阳却照阑⼲。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赏析
这⾸词的特点是风调闲雅,⽓象华贵,⼆者本有些⽭盾,但词⼈却把它统⼀起来,形成表现⾃⼰个性的特殊风格。

晏殊以相位之尊,间为⼩歌词,得花间遗韵。

刘攽《中⼭诗话》说:“晏元献尤喜冯延巳歌词,其所⾃作,亦不减延巳乐府。

”也就是说他的词风酷似冯延巳。

但从这⾸词来看,它的闲雅风调虽似冯词,⽽其华贵⽓象倒有点像温庭筠的作品。

不过温词的华贵,⼤都表现词藻上的镂⾦错采,故王国维以“画屏⾦鹧鸪”状其词风。

晏词的华贵却不专主形貌,⽽于精神。

“每吟咏富贵,不⾔⾦⽟锦绣,⽽惟说其⽓象,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飞’,‘梨花院落溶溶⽉,柳絮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

”(见吴处厚《青箱杂记》)这⾸词中所写的风,正与上举两例相似。

它所塑造的形象,借⽤晁补之评论其⼦晏⼏道词的说话,⼀看就知道“不是三家村中⼈”,⽽是⼀个雍容闲雅的⼠⼤夫。

此词突出反映了晏殊词的闲雅风格和富贵⽓象。

作者以精细的笔触,描写细细的秋风、衰残的紫薇、⽊槿、斜阳照耀下的庭院等意象,通过主⼈公精致的⼩轩窗下⽬睹双燕归去、感到银屏微寒这⼀情景,营造了⼀种冷清索寞的意境,这⼀意境中抒发了词⼈淡淡的忧伤。

词的上阕是写酒醉以后的浓睡。

起⾸⼆句在写景中点明时间,渲染环境。

⾦风,即秋风。

《⽂选》张协《杂诗》“⾦风扇素节”,李善注⽈:“西⽅为秋⽽主⾦,故秋风⽇⾦风也。

”此时庭院内是秋风落叶,画堂中的词⼈因饮了⼏杯绿酒,⼀会⼉便醉眠了。

⽤笔轻灵,⾊调淡雅,语⽓仿佛在与⼀位友⼈娓娓⽽谈。

其⼱“细细”、“叶叶”两组叠字,⾸尾相接,⾳律谐婉。

以“细细”状⾦风,就没有秋风惯有的那种萧飒之感,⽽显得平静、悠闲。

以“叶叶”这两个名词相连⽤,就在读者⾯前展开⼀⽚⽚叶⼦飘落的景象,显得很有次序,很有节奏。

向来写梧桐经秋⽽落都是较为凄厉的,如⽩居易《长恨歌》:“秋⾬梧桐叶落时。

”温庭筠《更漏⼦》:“梧桐树,三更⾬,不道离情正苦。

⼀叶叶,⼀声声,空阶滴到明。

”经过⼀代⼜⼀代词⼈的染笔,以⾄于使⼈⼀听到秋风吹拂梧桐,就产⽣凄凉况味。

⽽像晏殊写得如此平淡幽细的,却极为少见。

下⾯“绿酒”⼀句,因为⽤了“初”、“易”⼆字,就觉得他的酒量不⼤,浅尝辄醉,虽是淡淡的⼀笔,但却是陪笔;⾄“⼀枕⼩窗浓睡”,才写出此阕的主旨。

⼩饮何以“易醉”?浅醉何得“浓睡”?原来词⼈有⼀点闲愁。

然⽽以酒浇愁愁更愁,愁深故易醉,醉易故睡浓。

此意于下阕尤能见出。

如果说上阕是从昨晚的醉眠写起,那么下阕则是写次⽇薄暮酒醒时的感觉。

词⼈⼀醉就睡了整整⼀个昼夜,睡极浓矣。

浓睡中⽆愁⽆忧,酒醒后情绪如何,他没有⾔明,只是通过他眼⼱所见的景象,折射出⼼情之悠闲,神态之慵怠;不过在结句中仍然透露出⼀丝丝哀愁。

过⽚中的紫薇,植物名,夏季开花;朱槿,夏秋间吐艳。

上阕说⾦风吹得梧桐叶坠,分明是秋季了,所以词⼈从⼩窗望出去,此刻这两种花都已凋残。

值得注意的是,前阕的梧桐叶坠,为⽿中所闻;后阕的两种花残,乃眼中所见。

词⼈正是通过对周围事物的细微体察,来表现此际的情怀。

“斜阳却照阑⼲”,紧承前句,描写静景。

晏殊在《踏莎⾏》词中云:“⼀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情境皆相似。

两处都⽤
了“却”字。

却者,正也。

此处是说抬头望去,⼀抹斜阳正照着阑⼲,颇有陶渊明“悠然见南⼭”的神韵,然⽽词⼈所见者不是南⼭,⽽是残花、斜阳,其中似寓有⽆可奈何的⼼境。

⽇暮了,斜阳正照着阑⼲,也正是“双燕欲归时节”。

此意平平说来,似不相⼲语,没要紧语。

可是词不⽐诗,它往往⽤这样的语⾔,来调和⽓氛,缓冲节奏,烘托情感。

吴衡照《莲⼦居词话》云:“⾔情之词,必借景⾊映托,乃具深婉流美之感。

”“燕⼦欲归”,乃系景语,它对下旬“银屏昨夜微寒”,正好起了⼀个铺垫和烘托作⽤。

双双紫燕即将归巢了,这个景象便兴起词⼈独居⽆愣的感觉。

于是他想到昨夜醉后原是⼀个⼈独宿。

⼀种凄凉意绪,落寞情怀,不禁油然⽽⽣。

但他不⽤“枕寒”、“衾寒”那些⽤熟了的字⾯,偏偏说屏风有些寒冷。

寓情于景,含蓄蕴藉,令⼈低徊不尽。

此词之所以受到评论家们的⼀致称赏,主要在于它呈现了⼀种与词⼈富贵显达的⾝世相谐调的圆融平静、安雅舒徐的风格。

这种风格,是⼤晏深厚的⽂化教养、敏锐细腻的诗⼈⽓质与其平稳崇⾼的台阁地位相浑融的产物。

在这⾸词⾥,丝毫找不到⾃宋⽟以来诗⼈们⼀贯共有的衰飒伤感的悲秋情绪,有的只是在富贵闲适⽣活中对于节序更替的⼀种细致⼈微的体味与感触。

抒情主⼈公是在安雅闲适的相府庭园中从容不迫地咀嚼品尝着暑去秋来那⼀时间⾃然界变化给⼈之⾝⼼的牵动之感。

这当中,也含有因节序更替、岁⽉流逝⽽引发的⼀丝闲愁,但这闲愁是淡淡的、细柔的,甚⾄是飘忽幽微若有若⽆的。

作者通过对外物的描写,将他在这环境中特有的⼼理感触舒徐平缓地宣泄出来,使整个意境⼗分轻婉动⼈。

这⾸词也是《珠⽟词》中的名篇。

它⽤精细的笔触和闲雅的情调,写出家作者这样的富贵⾼雅的⽂⼈在秋天刚来时的⼀种
舒适⽽⼜略带⽆聊的感触。

【篇⼆】精选清平乐宋词赏析
清平乐·独宿博⼭王⽒庵
⾟弃疾〔宋代〕
绕床饥⿏,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破纸窗间⾃语。

平⽣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江⼭。

赏析
这阕《清平乐》,代表了⾟词的⼀种艺术风格,全词仅有⼋句话四⼗六个字,但是却描绘了⼀幅萧瑟破败的风情画。

夜出觅⾷的饥⿏绕床爬⾏,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屋外却正逢风⾬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

“⾃语”⼆字,⾃然⽽⼜风趣地将风吹纸响拟⼈化、性格化了。

独宿的这个“王⽒庵”,是久已⽆⼈居住的破屋。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个平⽣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则已头发花⽩、容颜苍⽼的⽼⼈出现了。

⼼境如此,环境如此,“秋宵梦觉”分明指出了时令,同时也暗⽰了主⼈公难以⼊睡。

半夜醒来,眼前不是饥⿏蝙蝠,残灯破窗,⽽是祖国的“万⾥江⼭”。

很显然,
他“梦中⾏遍,江南江北”(《满江红》),醒后犹⾃留连梦境,故云“眼前万⾥江⼭”。

这⼀句与“平⽣塞北江南”相呼应,⽽把上阕四句推到背后。

平⽣经历使他⼼怀祖国河⼭,形诸梦寐;如今苍颜⽩发,壮志难酬,可⼼中所思所想,依然还会梦到往⽇的万⾥江⼭。

这⾸词⽤⽂字构筑的画⾯和表达的感情,若改⽤线条和⾊彩是完全能够表达出来的,可见作者⽤抽象的⽂字符号所捕捉、表现的景物的具象化程度了。

⽽且,每⼀句话都是⼀件事物、⼀个景点,把它们拼接起来,居然连连接词都可以省略掉,形成了⼀幅难得的风情画。

通过这幅画⾯,表现作者的凄苦的、热爱祖国⼤好河⼭的⼼情。

从词的格调看,近似⽥园派,或者归隐派,同作者的那些豪放之作相去太远了,⽽且还算不上是代表作。

不过,这⾸词别具⼀格同样带给了⼈们美好的艺术享受。

从创作来说,作品总反映着作家的所历、所见、所闻,所感,总反映着作家的⼀⽣及其⼀⽣的各个⽅⾯,即反映作家的全⼈。

从创作的⾓度讲,任何作家也总是从题材内容出发,去努⼒寻求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他们之间的区别权在于成就的⾼低⽽已。

象作者这样,能够在断承、发展苏轼词风的基础上,成为豪放派⼤家,同时还能在闲淡、细腻、婉约等格调⽅⾯取得突出成就,在⽂学倒是不多见的。

正如刘克庄在序《⾟稼轩集》时所说:“公所作,⼤声镗鎝,⼩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

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晏、秦郎之下。

这⾸词感情浓烈,语⾔平淡,环境⽓氛的渲染⾮常出⾊,抒主⼈公的⼼理描述和形象刻画是⼗分成功的,在稼轩的爱国作品中,别具⼀格,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

【篇三】精选清平乐宋词赏析
清平乐·题上卢桥
⾟弃疾〔宋代〕
清溪奔快,不管青⼭碍。

⼗⾥盘盘平世界,更著溪⼭襟带。

古今陵⾕茫茫,市朝往往耕桑。

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兴亡。

赏析
上⽚起韵赋写泉⽔,这是他站在桥上观望的第⼀景。

他将泉⽔写得⽣⽓淋漓,⽓势不凡。

先着⼀“清”字状其⾊,再以“奔快”写其流势之急,这样,泉⽔的声⾊形态就似乎写⾜了。

以下在尽头处⼜以虚笔转出⼀境,以青⼭试图阻碍它,⽽它不管不顾⼀味奔腾向前的姿态,勾勒出了它的来处和去路,也赋予了它⼀种乐观、倔强的性格。

接韵描绘上卢桥⼀带回旋曲折、⼭⽔环绕的地势,将⼀幅平常的⼭⽔画点染得清幽秀美。

上⽚写景的特⾊,在于动静交错,⽣⽓栩栩,体现了词⼈对于⼭⽔的清赏能⼒。

下⽚即景遐想,由对眼前⼭⽔的清赏,转⼊对于⾃然和⼈事沧桑的思索。

他因上卢桥⼀带襟⼭带⽔、⼗⾥平地的地理形势,猜想它也许是从当年的城市变迁⽽来。

为了证明⾃⼰猜想的可靠,他先在表明这⼀看法前作出铺垫,也就是⽤⼈们常说的沧海桑⽥的观点作引⼦。

在邈远的时间内,深⾕变为⼭陵、⼭陵变为深⾕的地貌迁变,在漫长的历,闹市变为桑⽥、桑⽥变为闹市的⼈间兴废,既然都是可能的,那么,作为形胜的上卢桥⼀带,有过⼩⼩兴亡,当然也就很可能了。

这是先⽴其⼤,再⾔其⼩,顺势⽽下,⽆可怀疑。

这样的议论,畅快⽆碍。

此词虽是随意点染,却也颇见理路,饶有趣味,写景兴叹,都臻上乘。

⽽它的因⼩见⼤的思路,也表明了作者这⼀时期从
⼤处、从根本处领略⼈⽣的情思趋向。

【篇四】精选清平乐宋词赏析
清平乐·采芳⼈杳
张炎〔宋代〕
采芳⼈杳,顿觉游情少。

客⾥看春多草草,总被诗愁分了。

去年燕⼦天涯,今年燕⼦谁家?三⽉休听夜⾬,如今不是催花。

赏析
张炎词以“悲秋”见长,离愁别绪,万感情怀皆可由秋景⽽发。

如《清平乐》(候蛩凄断)即是⼀⾸“悲秋”名作。

然⽽他
的“伤春”之作也别具⼀格。

⼀“秋”⼀“春”,景物不同,然其抒发的情怀却是同出⼀源,——即伤亡国之情,感破家之痛。

此词即是其“伤春”的⼀篇佳作。

“采芳⼈杳”两句,前句写春光明媚,芳红草绿,本是赏花采绿之时,然⽽此时却⼈迹杳了,昔⽇美景歌舞⽣平,⼈头攒动的景象⼀扫⽽空。

后句由前句⽽发出“顿觉游情少”之感。

张炎写词,写景常借故国家乡西湖之景之笔。

西湖美景美不胜收,举世闻名,然⽽在作者眼⾥,由于元兵的践踏,西湖盛景已成过往云烟,⼈迹杳杳,游情惨淡。

作者在此留下⼀个伏笔,不说元兵南掠,⽽⾔⼈杳,其中所含隐情,不⾔⾃明,⾮不想说,⽽不能说,也不必说也。

承接上两句,“客⾥看春”两句,似乎是写后悔错过春时,未能饱览⼀年⼀度的⼤好春光。

其实⼀句“客⾥看春”,客居异地,浪迹天涯,终年如⽆根之萍,因此看景只
会“草草”,“被诗愁分了”,怎么会游兴满怀呢?
“去年燕⼦”两句,借写燕⼦把上⽂欲说⽽未忍多说的话,⼜进⼀步做了⼀点吐露。

前后联系在⼀起,才能更深⼊体会词⼈的处境。

张炎⾝世前⽂已知,其国破家亡却经常或被政治逼迫北上⼤都,或因⽣活所迫,居⽆家所,家⽆常址,如同飞燕⼀样羁泊⽆定,浪荡天涯。

“去年燕⼦天涯,今年燕⼦谁家?”短短两句话,道出作者说不出痛苦情思,其情切切,其感深深。

最后两句“三⽉休听夜⾬,如今不是催花。

”“夜⾬”指使“流⽔落花春去也”(南唐李后主《浪淘沙》)的夜⾬,不是早春细⾬,⽽是暮春急⾬。

“催花”不是催促花开⽽是“摧花折叶”的摧残花草。

此时⾬却不是催花的媒剂,⽽是葬送春花的急⾬。

⼀“⾬”双关,透出家国⾝世之痛。

此词最突出的就是对⽐、⽐兴。

物是⼈⾮的强烈对⽐渗透其中,借“燕⼦”⽐喻⾃⼰飘荡⽆依,借“夜⾬”⽐喻摧花折绿的残暴的元兵。

写作之中由景到⼈,由⼈到物,由物到情,层层深⼊,⼜层层翻新。

有⼈评价说:“羁泊之怀,托诸燕⼦;易代之悲,托诸夜⾬,深⼈⽆浅语也。


【篇五】精选清平乐宋词赏析
清平乐·春风依旧
赵令畤〔宋代〕
春风依旧,著意隋堤柳。

搓得鹅⼉黄欲就,天⽓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魄云魂。

断送⼀⽣憔悴,只消⼏个黄昏?
赏析
此词写景细致精⼯,写春景以抒伤情,忆旧⽽怀今,表达了对昔⽇情⼈深深的思念之情。

上⽚写隋堤春柳。

春风还是那么和煦,不过它对沿堤的柳树好像特别关爱。

在天⽓清和明丽的时候,风⼉轻轻地抚摩着柳枝,⼀直把它揉搓出千万条嫩黄的垂丝,随着春风荡涤摇曳。

“春风”从横向空间扩展写春风中清和明丽的⾃然景物;“依旧”则从纵向时间延续包蕴⾃昔年⾄今年的同⼀时境、物是⼈⾮的变化,为下⽚的“去年”、“今宵”之顿跌做⼀铺垫。

“搓得鹅⼉黄欲就”⼀句,将春催杨柳⽣发的过程形象⽣动地描写出来。

下⽚则⽤语浓重,写盼归⽽⾄黄昏⽆望的⽆限感伤。

作者采⽤对⽐的⼿法,把去年今⽇的柔情蜜意与今年今⽇的丧魂落魄放在⼀联之中,形成强烈⽽鲜明的反差,⼤喜⼤悲,给读者⼀种肝肠欲断的感觉。

“紫陌青门”为去年今⽇与佳⼈踏游之地,⽽今年此⽇则佳⼈已如云⾬飘逝,难睹芳容,抚今思昔。

益增悲慨。

末句是为⼈传诵的名句,作者在这⾥采⽤了夸张的⼿法,“如果把⼀个⼈⽣⽣置于这种折磨之中.⽤不了⼏天,他就会死掉。

”极⾔此刻的折磨是何等难以忍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