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灾难新闻特稿叙事策略研究——以河南7·20洪涝灾害事件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联播》播音主持人庄重、规范的形象。
全媒体时代,新闻产品多种多样,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传播形式,针对某一特定类型制订一套固定内容生产流程显然是行不通的。
《主播说联播》作为主流电视媒体栏目,是主流媒体未来媒介融合与创新传播的范例,其独特的内容生产体系与话语策略可以为以后主流媒体占据网络舆论阵地提供许多经验与启示。
■
注释:
[1]洪天辉,张春朗.传媒技术发展与广电受众角色变化[J].当代传播,2010(04):108-110.
[2]黎斌.电视融合变革——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的转型之路[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16.
[3]白岩.参与、延展与扩散:电视新闻的“跨媒体叙事”实践策略探析——以《新闻联播》抖音号为例[J].传媒,2019(21):68-72.
[4]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M].陈德民,叶晓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维吉尼亚·萨提亚.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6]张志安,彭璐.混合情感传播模式:主流媒体短视频内容生产研究——以人民日报抖音号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9(07):57-66.
(作者: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灾难性事件一般包括自然性灾难事件和社会性灾难事件两类,两者都会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和影响,此时,灾难新闻报道对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自2003年SARS 疫情后,我国灾难新闻模式逐渐由“事本位”转变为“人本位”,[1]
注重报道的公开透明、时效性与人
文关怀,要求报道发挥传播信息、正面引导、维护社会稳定等作用。
而特稿这种新闻体裁篇幅较长,兼备新闻性与文学性,可为受众提供极具可读性的丰富信息,因此在灾难报道中受到了
【摘
要】特稿这一新闻体裁兼具新闻性与文学性,创作得当可在灾难报道中发挥强有力的正
面引导作用。
在对河南7·20洪涝灾害的报道中,“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发布的相关特稿叙事表现出色:叙事主题强时效,重人文;通过固定内聚焦与减缓叙述步速增强感染力;采用双重叙事者与聚合式结构下文本相互印证提升可信度。
这些叙事策略实现了引导维稳等功能,对灾难特稿创作具有一定借鉴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灾难新闻;特稿;叙事策略;“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
“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
灾难新闻特稿叙事策略研究
——以河南7·20洪涝灾害事件为例
○宋子贤
新媒体的青睐。
《冰点周刊》成立于2013年,在长期实践中“成为了中国特稿界的标杆”。
[2]在河南7·20洪涝灾害期间,“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多篇特稿,在叙事故事和话语层面采用了恰当的叙事策略,提升了时效性与人文关怀、感染力和可信度,实现了心灵抚慰、情感动员等功能。
一、叙事主题强时效,重人文
“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共发布了13篇与河南7·20洪涝灾害相关的特稿,其叙事主题强调时效的同时注重人文性。
一方面,这些特稿聚焦灾难热点事件和话题,回应受众关切;另一方面,以人物故事和精神为主,关注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并将目光投向弱势群体,着力展现灾难中的人性光芒,凸显了浓厚的人文关怀。
(一)强时效助力消除谣言与恐慌
灾害发生后,受众暴露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中,面对不确定的状况极易感到恐慌,容易参与到谣言的生产和扩散过程中。
媒体需要及时发布真实具体的相关信息,避免出现信息真空状态。
“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灾难特稿主题始终与灾难最新动态同频共振,与热点事件和话题相关,提供了时效性较强的详细信息。
7月20日晚,河南郑州地铁5号线一列载有500多位乘客的列车被洪水围困,相关视频在互联网平台上广泛传播,非本次事件的视频和谣言也开始扩散。
21日,“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接连发布3篇以郑州暴雨和郑州地铁5号线事件为叙事主题的特稿,讲述了暴雨后郑州群众的生活状况,以及列车内积水状况、乘客状态、救援过程等。
大水在20日还淹没了郑州京广北路隧道,救援队于21日晚间赶到现场,彼时隧道内的伤亡情况尚不清楚,引发广泛关注和担忧。
“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22日发布了一篇以该事件为主题的特稿,由亲历者、救援人员和市民还原了事件的全经过和救援情况。
详细及时的报道呈现了灾难热点事件的真实情况,尊重受众的知情权的同时也使一些谣言不攻自破,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二)人物故事精神传递情感与力量
《冰点周刊》自创刊起就关注普通人的命运。
此次灾难报道中,“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特稿坚持一以贯之的理念——以人为本。
人文精神和人物故事是灾难特稿主要的叙事主题和呈现对象,在讲述热点事件时,也会选择多位人物的个体经历还原事件。
“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在河南7·20洪涝灾害期间发布的多篇特稿中,呈现的人物故事一部分是受灾者和其家属的经历,如《0501号地铁没有终点》中讲述了多位被困车厢得救或遇难的乘客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特稿将视线下沉,聚焦于灾难中的弱势群体。
在洪涝灾害中,被洪水困住的农村和村民在互联网平台话语场中的声音极其微弱。
“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发布《卫河决堤口下的村庄》等特稿,选择以灾难中农村居民的生存状况作为主题,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引起了受众的共情。
另一部分则以普通救援者的故事和精神为主题,如《他在京广北路隧道拼过命》等。
这部分特稿通过生动讲述普通人的救援故事,展现了灾难面前人们无私互助的团结力量和高尚精神,突出了人性光辉,为读者带来感动和振奋,有助于重建社会信心。
二、固定内聚焦与减缓叙述步速增强叙事感染力
灾难新闻需要对社会情绪进行正面引导疏解,引导的手段和方式十分重要,太过刻意生硬或出现其他问题易触发受众的抵触情绪,最终适得其反。
“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的灾难特稿采用固定内聚焦叙事,经常放缓叙述的步速,打造体认感和临场感,提升可读性和文学性,从而增强感染力,有效调动读者情绪,引起情感共鸣。
(一)固定内聚焦打造体认感
热奈特提出“聚焦”这一概念,并将其分为
零聚焦、外聚焦和内聚焦,来定义叙述话语中对故事进行观察的特定角度。
零聚焦是灾难特稿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角度,因为叙事者在这一角度下无所不知,能够全面地描述受灾情况、救援过程等复杂信息。
内聚焦叙事时,叙事者只说人物知道的内容,固定内聚焦则意味着只使用一个人物的视点。
一般情况下,灾难特稿鉴于叙事深度性需求,会综合运用多种叙事视角。
而“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此次的灾难特稿中,有两篇大胆采用了固定内聚焦展开叙事,读者跟随人物认知了解事件的发展,仿佛成为经历这些情节的人物,产生了代入式的体认感。
这些特稿中固定内聚焦的表现形式为亲历者口述,由单一叙事者使用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经历,行文真实可感。
如在《郑州地铁5号线被困人员口述:车厢外水有一人多高,车厢内缺氧》中,“有人发抖、大喘气、干呕”让人置身于性命攸关的紧张时刻;“我所在的这节车厢中,声音逐渐汇聚在一起‘用灭火器砸车窗’”一扫前文的绝望,受众随之振奋,体会到团结的力量;最后人物被救出,“出站的时候能见到很多人在和你逆着方向走……也能看到指挥人员焦灼地不断在打电话,还有穿着地铁制服的员工询问你是否有不适的情况出现,通道一旁也架起安置用的椅子和床”,受众仿佛置身现场,真切体会到温暖与感动。
不过,固定内聚焦叙事在带来体认感的同时,可能会面临叙事不够客观、呈现角度片面等风险。
对此,这些特稿均在文章开头使用官方数据介绍了灾难情况及救援信息,通过零聚焦印证补充了固定内聚焦的内容。
(二)特写细节放缓时间提升临场感
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长度之间的关系可被分为概述、省略、场景、拉伸和停顿五种类型。
特稿根据叙事需要和篇幅限制,综合调整运用多种类型时长。
“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的灾难特稿则经常采用场景、拉伸和停顿,特写场景和状
态等细节,将叙事时间放缓、停滞,提升报道的临场感,传递相应情绪。
例如,《卫河决堤口下的村庄》在讲述彭村居民撤离情节时就放缓了叙述步速:先停顿提供信息,即暴雨前玉米尚未抽穗,花生已经结果,种植蔬菜是农民经济来源之一;又在几段后细致描绘了一个场景——“彭村的蔬菜大棚在水中露着白顶,玉米只冒出秆尖,花生地消失不见。
”读者恍如置身于河堤上看到了这些画面,直观面对灾害造成的损失,感受到撤离群众的不舍和心痛,产生同情情绪。
又如《0501号地铁没有终点》在讲述遇难者家属看到遗体时,拉伸了叙事时间——“他先看到一双小白鞋、黑色的袜子,然后是牛仔裤。
庞洋洋的上半身被一块灰布盖着,灰布下,是她早上出门时穿的天蓝色针织马甲。
”缓慢详细的描述实则艺术化处理了“看”这一瞬时间动作,表现出家属恍惚的状态和时间凝滞的心理感受,使读者与家属的悲痛产生共情,惋惜于灾难中逝去的生命。
三、双重叙事者与文本相互印证凸显可信度
灾难新闻同其他题材新闻一样,须坚持真实客观这一基本原则。
而灾难特稿文学色彩浓厚,向受众展现其真实客观性也是必要的。
“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灾难特稿通过双重叙事者的有机组合、使用聚合式结构达到文本相互印证的效果,表现了内容的真实性,凸显其可信度。
(一)故事外-异故事叙事者与故事内-同故事叙事者有机结合
故事外-异故事的叙事者处于故事外层,叙述与自己无关的事,在读者看来显然具有较大的不可靠性;故事内-同故事的叙事者处于故事内层,叙述自己的事,可靠性看上去较前一叙事者有所增强。
“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灾难特稿中,故事外-异故事叙事者与故事内-同故事叙事者经常紧密结合进行叙事,表现了内容的真实性,凸显其可信度。
这些特稿使用故事外-异故事叙事者和故
事内-同故事叙事者的主要形式分别为第三人称叙述和直接引语。
如《他在京广北路隧道拼过命》叙述袁格兵救人过程时,先写道“他……指导来不及离开的行人往地势较高的高楼里躲”,此时叙事者隐藏在故事外,且与救援无关;紧接着又直接引用了袁格兵指导行人的原话作为依据——“我跟他们说跟着我就安全了,我咋走你就咋走。
”表现袁格兵无私精神时,同样先使用第三人称叙述他不收钱的事实,又直接引用他的话证明这一事实——“我要是要钱,肯定不会救的。
”故事外-异故事叙事者叙述事实,故事内-同故事叙事者提供依据证明,两者的结合使内容更加真实可信。
(二)聚合式结构下文本实现相互印证
“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发布的这些灾难特稿中,除了3篇展现单一人物故事的特稿外,其他特稿主要内容均采用了聚合式结构的组织形式,通过交叉叙述同一事件中的不同人物的经历来反映同一主题。
不同人物的故事文本间实现了相互印证,内容和主题表现得更为真实客观。
例如,《被暴雨突袭的北方村庄》中交叉叙述村民陈书清、逯兆鹏、王四华等人的受灾经历。
第一节讲述了陈书清和逯兆鹏两位村民在暴雨前的行为,包括二人最初面对暴雨的态度:洪水来临前,陈书清还在为下雨不用浇地感到高兴;逯兆鹏即使意识到不对劲仍没有转移。
两位村民来自不同村庄,面对暴雨都没有在意,印证了本节主题“麻痹”即农村地区防洪意识的薄弱。
《他们在京广北路隧道救人》聚合了车主侯文超和杨俊魁救人的故事,来传递灾难中无私互助的精神。
两人的故事中皆提到积水渐涨时,车主们纷纷自发敲前后车玻璃劝导下车避水的情景,展现了灾难中人们自发互助的动人品格。
结语
“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河南7·20洪涝灾害相关特稿的叙事策略,对灾难特稿创作主要有以下启发和借鉴意义:在故事层面,选
择叙事主题时需要注重时效性和人文精神。
一方面与灾难热点事件同频共振,回应受众关切;另一方面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命、关心人的生存、弘扬人的互助友爱、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话语层面,其一,可以适当尝试固定内聚焦叙事建立代入式的体认感。
多运用拉伸等类型时长放缓时间,细致雕琢场景,特写心理等细节,营造身临其境之感。
两者可增强报道的文学性及感染力,进而发挥传递力量、抚慰心灵等作用;其二,在提高报道可信度上,可以将故事内-同故事叙事者与故事外-异故事叙事者结合,前者为后者提供依据和证明。
报道涉及多个人物材料时,可采用聚合式结构展开叙事,达成文本相互印证的效果,提升真实客观性。
但“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的灾难特稿的叙事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比如现实材料相对匮乏。
乘客李静的故事出现在多篇以郑州地铁5号线事件为主题的特稿中,甚至使用的故事情节和细节也一模一样。
创作者应当获取更充足的现实材料或在已有材料中选取独特角度和细节来丰富报道内容,从而更好实现情感动员等功能。
■
注释:
[1]董天策,蔡慧,于小雪.当代中国灾难新闻报道模式的演变[J].新闻记者,2010(06):21-24.
[2]王磊,王海涵.“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策略探究[J].新闻世界,2019(03):58-62.
参考文献:
[1]范步淹.新闻叙事学刍议[J].新闻前哨,2000(12):4-6.
[2]申丹.叙事学[J].外国文学,2003(03):60-65.
[3]钱勤发.略论新闻特稿的故事性含义[J].新闻记者,2007(03):37-40.
[4]方毅华,贾新.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叙事策略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10):55-59.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19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