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明清杭州文人结社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以来明清杭州文人结社研究综述
祁高飞
【摘要】进入20世纪,中国古代文人的结社,尤其是明清时期文人的结社,逐渐纳入学者研究的视域,其学术价值备受学界重视。

明清时期杭州文人结社较为活跃,学界亦关注到这一现象。

以杭州这一特定地域的文人结社作为对象,回顾其研究历史,考察其研究现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Since the 20th century, researchers made a gradual study on the Chinese ancient scholars' forming an association, especially thos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the academic value of this study was paid much attention. In the Ming and Qing periods, the scholars' forming an association in Hangzhou was a bit popular, which was concerned by academic circles. Therefore, this paper has certain academic values in recalling the re- search history of the study and exploring its research status.
【期刊名称】《许昌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31)006
【总页数】3页(P26-28)
【关键词】明清时期;杭州;文人结社;研究现状
【作者】祁高飞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9.9
进入20世纪,中国古代文人结社,尤其是明清时期文人结社,逐渐纳入学者研究的视域,其学术价值备受学界重视。

明清时期杭州文人结社较为活跃,学界已关注到这一现象。

现今,从事明清时期杭州文人结社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相关研究的论文数目也较为可观。

本文选取杭州这一特定地域的文人结社作为对象,回顾其研究历史、考察其研究现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建国以前,虽然对明清杭州文人结社的研究尚未出现专著,但是一些研究明清文人结社的论著或论文,或是多多少少地涉及到杭州的文人结社,或是对后人研究起到启发意义。

这一时期,研究文人结社的主要学者有谢国桢、陆树楠、胡怀琛、陈豪楚、郭绍虞等。

谢国桢的《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1934年商务印书馆初版)是研究明清文人结社
的力作,“以党争和结社为背景,来叙述明、清之际的历史”(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

陆树楠的《三百年来苏省结社运动史考》(载《江苏研究》1935年卷1第
3期)是专门研究江南一带文人结社的论文,该文论述了复社、几社的发展流变。

胡怀琛的《西湖八社与广东的诗社》(载《越风》1936年第14期)是较早研究杭州文人社团的论文。

陈豪楚的《两浙结社考》(载《越风》1936年第16期)对杭州的文人结社有所涉及。

郭绍虞先生的《明代文人结社年表》、《明代的文人集团》(收入《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出版)梳理出了杭
州的会文社、西湖八社(紫阳诗社、湖心诗社、玉峰诗社、飞来诗社、月严诗社、
南屏诗社、紫云诗社、洞霄诗社)和南屏社等文人社团。

这一代研究明清文人结社的学者做出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他们多为历史学家,因受政治环境的影响,其作品多从政治的角度入手,大多忽视了文人结社的文学性,
极个别学者注意到这一点。

陈豪初在《两浙结社考》中指出与当时士风关系紧密的文社的“选文”活动没有广为论证。

胡怀琛注意到了文人结社的文学性,曾
言:“文人的结社运动,和一个时代的文学有极大的关系,是研究文学史的人所不
能忽视的。

”此外,受清代乾嘉学派考据治学方法的影响,学者们较多地采用了考证的方法。

建国以后到20世纪80年代前,中国古代文人结社的研究处于低潮阶段。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古代文人结社的研究开始复兴。

同样,明清时期杭州
文人结社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

这一阶段研究文人结社的专著相继涌现。

郭英德的《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出版)一书对明清之际的文人结社问题有所论及。

此外,其关于社团的单篇论文《中国古代文人集团论纲》(载《中国文化研究》1996年夏之卷),尤其是《明代文人结社说略》(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论述“以诗社兼游赏之趣的”时,列举的实例为“西湖八社”,阐述“怡老之会社”时也提及杭州的耆德会、会文社、恩荣会、朋寿会、归田乐会等高龄文人社团。

何宗美在明清文人结社研究方面着力尤多,也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其专著《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续编》(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文人结社与明代文学的演进》(上下册,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相继出版,受到学界一致好评。

其专著或学术论文多次提及杭州的文人结社活动,并且有专门研究此方面的单篇论文(大多收入其专著中)。

其《时代文人结社综论》(载《中国文学研究》2002年2期)提及了杭州的耆德会、因荣会、
荣雅会等怡老社和西湖大雅堂、湖南吟社、西湖胜莲社等社团,此外还论及到了西湖八社社约、西湖月会会约。

其《明代怡老诗社综论》(载《南开学报》2002年第3期)除了多次提及杭州的怡老诗社外,还考证了明英宗正统时杭州耆英会社员的
年龄结构。

何宗美的《明代杭州西湖的诗社》(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3期)与《西
湖八社考论》(载《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续编》)是专门研究此方面的学术论文。

《明代杭州西湖的诗社》首先对正统至弘治时期、嘉靖时期、隆庆至崇祯时期这三阶段杭州社团概况作了论述;其次从诗社的社约入手,总结了诗社组织形式上的特点;再次阐释了诗社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意义和价值;最后分析了诗社兴盛的原因。

《西湖八社考论》与《明代杭州西湖的诗社》一文互为表里,首先界定了西湖八社诗社的性质,分析了结社缘起;其次考证了入社成员,论述了其文学地位;最后考察
了其结社特点与文化价值。

此外其《载酒征歌,交游文物——复社文学活动及影响》(载《文艺研究》2006年第5期)一文考辨了复社在杭州的文学活动,以及复
社成员与杭州读书社、西泠十子成员之间的关系。

朱则杰也有几篇关于杭州文人社团的文章。

其与李杨合发的《“潜园吟社”考》(载《文学遗产》2010年第6期)以深厚的功底系统考证了潜园吟社的社诗总集、
集会唱和、各类成员以及社图题咏等内容。

他认为潜园吟社“无论规模还是影响都非同小可,令人瞩目”,“在清代诗社的发展史上,‘潜园吟社’无疑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其与周于飞合写的文章《〈清尊集〉与“东轩吟社”》(载《浙江大
学学报》2010年第5期)考证了东轩吟社的集会与创作、社名与社址、成员与作者,认为“清代道光年间活动于浙江杭州的‘东轩吟社’是中国古代文人结社史上的重要社团之一”。

蕉园诗社是清代杭州影响较大的女性社团。

现今已出现多篇关于蕉园诗社的学术论文。

徐燕婷的硕士论文《清代钱塘闺阁词人研究》(现存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其第一章第一节为《渐入佳境——清前期以蕉园诸子为代表的词人群》,考察了
蕉园诸子的词人创作。

王萌的《论明清时期女性群体渐趋自觉地创作趋向》(载《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4年第1期)与王瑞庆的《明清江南的士女结
社》(载《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均论及到蕉园诗社。

胡小林的《清代初年的蕉园诗社》(载《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第2期)、张远凤
的《清初“蕉园诗社”形成原因初探》(载《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8年第1期)与吴晶的《蕉园诗社考论》(载《浙江学刊》2010年第5期)从比较宏观的角度对蕉园诗社作了论述、探析与考证。

前者比较系统地论述了蕉园诗社成员的概貌,以及与西泠文士之间的较往;中者从社会因素包括思想观念、文化
风尚、地域习俗,家庭因素包括闺中教育、父兄丈夫之间的陶冶熏染、闺友间的交往这两方面对这一闺秀创作群体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后者对蕉园诗社成立的时间,成立与发展的原因,诗社存续时间与始末盛衰,蕉园七子与蕉园五子的先后,诗社成员与诗社核心成员等内容作了综合考证。

何明、罗麟、王玉新的《从“蕉园诗社”看清初女性意识的觉醒》(载《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第23卷增刊)与段继红、高剑华的《清代才女结社拜师风气及女性意识的觉醒》(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均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入手考察蕉园诗社的女性意识。

此外还有学者通过探索其社员这一较为微观的方面来考察蕉园诗社。

如朱则杰《清代杭州诗人丛考》(载《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考评了蕉园诗人钱凤
纶与其亲属及关系。

张远凤的《论“蕉园诗社”女诗人徐灿诗词情意》(载《金陵
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分析了徐灿诗词的情意,“徐灿是清初才女诗社
‘蕉园诗社’中成就最高的诗人”,其诗词“多在一个‘愁’字上凝结,呈现出幽怨凄婉、缠绵多愁的情意色彩。

”范晨晓的《“蕉园诗社”先导之一黄字鸿考论》(载《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通过比较详细地考证黄字鸿的名氏、生
卒年、亲属关系窥探其诗歌的创作风貌。

除了以上学术论文外,中国期刊网上还有其他关于杭州文人社团的文章。

如郑辛《南屏诗社考》(载《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一文同过对南屏诗社的
成员及其结社活动、总集编撰情况等进行考察,全面了解狭义“浙派”的形成过程
与雍乾之际杭州诗坛的具体风貌。

李玉栓的《潘之恒结社考述》(载《安徽工业大
学学报》2009年第6期)考述了潘之恒所参与的杭州南屏社与芝云社。

台湾吴智
和《明代茶人集团的社会组织——以茶会类型为例》(载《明史研究》1993年第3辑)一文提及杭州的“澹社”,考证了部分成员的籍贯、生卒年、身份等。


纵观明清杭州文人结团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可以发现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关注的学者越来越多,研究论文日益丰厚,成果可喜,但其研究的空间还可以拓展。

首先,从社团数量上看,郭绍虞先生从古代典籍中搜集整理出174家社团,①参见郭绍
虞著《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版,第533-602页。

李圣华撰《晚明结社简表》中将其增加到213家,②参见李圣华著《晚明诗歌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49-394页。

之后何宗美梳理出300多家,仅明代杭州西湖的诗社就超过三十多家。

③参见何宗美著《明代杭州西湖的诗社》,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3期。

实际上,明清二代典籍卷帙浩繁,诗文集众多,文人集团的数量应当远超于此。

因此从明清浩瀚的典籍中梳理出更多的杭州文人社团也是今后社团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其次,从研究的视角与方法看,杭州文人社团的研究多从历史的角度切入,其文学性的研究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把文人社团放入整个历史的大背景中进一步挖掘其历史意义,也是文人社团研究的重要工作,但是还应看到社团鲜明的文学性,因此考察社团对文学家以及文学创作的影响十分之必要。

与此相关的是研究方法,学者还是多采用考证的方法,其他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该引入,为社团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再次,具体到社团实体的研究,学者已关注到社团的整体性与个体性。

因此从整体上考察社团的文学思想、文学创作、文学活动等,从个体上考察社团内部成员的创作与交往等,是今后的研究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

总而言之,我们在肯定明清杭州文人结社研究取得的成绩时,还应看到其不足,以
便明确今后研究的思路,拓展研究领域,使其朝着多元化的方向正确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