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1单元 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1、把握重要字词。

2、了解郁达夫及其时代。

3、诵读,积累语言素材。

过程与方法:1、领悟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作者在山河裂开、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景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

2、体会作者肤浅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2、把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鉴赏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很多的文人墨客。

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请大家回忆我们所学的关于“秋”的诗歌,并思考该诗歌表达的对于秋的情感是怎样的。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背诵全诗
宠爱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宠爱
王勃《滕王阁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赞美
白居易《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悲凉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际”
悲秋
杜甫《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

现代作家郁达夫面对这么多的精彩,他会怎样独运匠心,另辟蹊径,才不落窠臼呢?
今日这一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赏析郁达夫的有名散文《故都的秋》。

3、首先我们来解题:“故都的秋”,中心词是哪个?为何用“故都”而不用“北平”做秋的限制词?
“秋”是描写对象,是一种自然景观,而“故都”是一种人文景观,相对于“北平”,一个“故”字给人以文化的厚重感,使得这秋天更有文化底蕴了;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故都”的深切眷恋之情。

二、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快速扫瞄全文,找出文章的文眼。

一般人对于秋的印象大都是秋高气爽,我们能很简洁理解秋的“清、净”,但怎么理解这“悲凉”呢?为什么会是“悲凉”的呢?
提示:“北国的秋,却特殊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知人论世: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愁闷、安静的性格;成年后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卑视与凌辱,更增加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

再加上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是怀着最终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的。

就象一件心爱之物,传家珍宝,即将面临着暴力地抢劫而自己又无力抵挡一样,那种悲凉、那种无奈,自然要在文章中显现出来。

这正是故都情结,家国之思,也正是他几十年人生所体会出来的生命之味。

2、听读第一二段,作者用何种方式对“故都的秋”进行描写。

提示:同学跟范读轻声诵读第一二段。

通过和对南方的秋进行对比。

用南方秋的半开半醉的状态烘托北方的秋的浓郁、浑厚。

3、作者对于秋的这种“清、静、悲凉”的特点,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请大家跟着光盘诵读第3至11段,并试着找出作者使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我们试试看能不能概括成几幅秋景图。

提示:秋晨静观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
4、听读第12至结尾,思考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他有没有重点写这些名胜?为何?
提示:“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这是历史留下来的外在的印痕,而外来人是最易注目的,那些渗透于骨髓里的传统神韵,却存在与北平一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而且游人如织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是吵闹的喧哗的,与全文“清、静、悲凉”的基调不符合。

三、细读文本
(一)请大家从刚刚听读的文段中找寻表现秋的“清、静、悲凉”特点的句子。

自己读一读,试着品尝赏析一下,和同桌进行沟通后,跟全班同学进行赏析沟通。

提示:1、“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响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

”对青天和驯鸽的描写,表现了秋天的清、净,感受到文人此时的安静、孤寂、落寞。

2、“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稀稀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作陪衬。

”蓝白为冷色调,示意了作者内心的愁闷。

疏落尖细且长的秋草示意作者内心的悲凉。

以景物的衰败,表现内心的悲凉。

3、“槐树的落蕊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气味都没有,只有一点点极微小极松软的触觉。

”落蕊满地的悲凉以及轻柔的触觉,渲染了秋晨安静的气氛。

4、“灰土上留下的扫帚的丝纹,令人觉得细腻、闲适,潜意识下还有点落寞,感到肤浅。

”观看扫帚的丝纹,表明文人的闲适孤寂,有一种悲秋之感。

5、“秋蝉的残鸣”地底蛰伏十七年只为这一个夏天,蝉本身就有种悲壮的意味。

处处听得到他们的啼唱,呈现了故都的秋的静。

6、“秋雨话凉图”以雨后的晴朗呈现秋的清爽的特点,也呈现了北平人深厚的人情味。

(二)作者为何宕开一笔,不连续就北平的秋景开放描写,而是插入了第12段的评论?
提示:制造一种文化氛围,自然气息加人文气息,给故都增加了深厚的人文颜色,从写景到谈论的转变也彰显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

四、全文总结
阅读文章十三、十四段,试着感受郁达夫对于故都的秋的宠爱之情缘何而起,程度有多深?
“南国的秋颜色不浓,回味不永,相比于北国的秋,就像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通过这些比较,将南国与北国的秋区分开来,表现出北国之秋的浓烈、厚实、刚烈、沉稳。

满含了作者对于北国的秋深切眷恋之情。

“若留得住的话,我情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郁达夫爱故都之秋爱得如此深切,情愿以寿折秋。

那正是由于他是用整个生命去爱秋,用整个身心去拥抱秋,用自己的灵魂去品尝秋,把自己的血与肉融入了墨汁,饱蘸着自己的情和爱去书写秋。

对故都的秋的宠爱,对故都风物的眷恋正是作者拳拳爱国之心深切爱国之情的体现,同学应当把握。

五、随堂练习:
1、思考争辩:
(1)故都的秋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请用几个词概括。

(2)为什么北国之秋给作者以悲凉之感?(提示:结合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


(3)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同学争辩,老师明确)
明确:(1)清,静,悲凉。

(2)在作者的心中,“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

(3)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之情和对故都的秋的憧憬;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悲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全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从课文中的最终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情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赞颂之情。

2、单选题:
(1)作者在谈到牵牛花时说:“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为佳。

”对此理由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由于蓝色和白色都是冷色,最能体现秋的“清”。

B、表现作者主观的感情颜色。

C、像喇叭的颜色,与花名贴切。

D、能使人感觉到格外的秋意。

(2)作者写对故都的秋的怀念时,重点写了住在最平凡的“皇城人海”中的“一椽破屋”时的所见所感,而对于“陶然亭”等名胜只是一笔带过。

这样写的缘由是( D )
A、作者想尝试那种安静的平凡生活。

B、“陶然亭的芦花”等景物不能体现故都的秋的特点,没有秋味。

C、作者没有去过陶然亭,所以不知道那儿的景色如何。

D、选择这样的地方写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3、依据课后练习题二的要求,用格外钟的时间仿写一个景物片段,把你或喜或悲的感受融入其中。

(同学仿写,写好后呈现并做评点)
六、归纳总结,布置预习:
1、通过对《故都的秋》的学习,我们学会了鉴赏品尝一篇散文,除了要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深化体会作者的感情外,还要品尝文章的精彩语言,把这些精彩的语言抄到摘抄本上并进行仿写,长期以往,假以时日,信任我们也能写出像《故都的秋》这样美丽的散文。

2、用我们今日学习的鉴赏品尝散文的方法预习余秋雨的《道士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