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时代的生存性思考——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2-03-22
作者简介:林伟健(1957-),男,广东潮阳人,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教授。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
No .4,2002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 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2年8月Aug .,2002
文明时代的生存性思考
———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林伟健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广东广州510631)
摘 要: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历史潮流不可逆转。
社会历史的发展离不
开人的作用,要深化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就要对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互动共进作辩证思
考。
在文明时代对生存问题作沉思,就要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高度重视。
高等教育要致力于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要看到自身的不足,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主动适应社会中发展和完善
自己,贯彻和推行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文明时代;社会发展规律;人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B038;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02)04-0003-04
社会发展已进入现代文明时代,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日新月异的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现代人面临着更多发展空间,也面临着更严峻的生存选择。
冷静地对整个社会进行理性分析,对文明时代的发展作生存性思考,把握社会的脉搏,及时作出应对措施,这是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的新任务。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要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这是处于现代文明时代、面向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就要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审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展望文明发展趋向,在中国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溶入世界大潮流的形势下,更好地作出生存性的选择,顺应社会历史趋势,走历史必由之路。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令人感到迷离扑朔、眼花缭乱,社会生活变幻多端,似乎全为偶然性所支配。
面对社会这个复杂的有机体,古往今来多少人感到茫然。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规律,解开社会历史发展的奥秘。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下,人类社会由一个社会形
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不断转化,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会历史进入了现代文明的时代,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必须结合时代的特点,站在时代的高度进行深入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具体认识,也必须不断地与时俱进,既要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研究在和平和发展成为当代世界主题条件下的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使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冲击,当代文化的发展,使时代文明特征更为引人注目;资本主义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危机和震荡后,在其具体演进过程中,出现了“繁荣”的景象;社会主义在经历高歌猛进的辉煌时期后又进入了低谷。
面对这种局势,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面对科技进步、文化发展,共产党人如何在现代文明社会中进行生存性思考,既看到发展的前景,又感受到时代的压力,站稳脚跟,探索一条可行的发展之路。
这些都是必须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行深入认识之后才能厘清的重大问题。
江泽民同志站在时代的高度,要求全党要不断吸取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要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要结合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局势,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作科学把握和重新认识。
我们必须看到,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出现低潮、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某种“新转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
苏联的解体,东欧发生的剧变,使社会主义遭受波折,但并不说明社会主义失败,而是说明,要坚持社会主义,就要对社会主义进行改革。
苏东社会主义的崩溃,不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终结,而只是社会主义一种特定的实践模式即苏联模式的失败。
关于这一点,连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也看得很清楚:“遭到失败的是特殊的苏联式的社会体制,不能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来理论和思想。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伊腾诚:《新自由主义能拯救国家吗?》,《经济学家》1990年)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对其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经济社会的运行、管理机制作了不少自我调节、改善和改良,促使其生产力还在发展,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有所缓和;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也为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
但是这些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更没有改变历史的必然性。
最近10年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及全球扩张,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更使社会主义生存和发展的历史环境日益严峻,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压力,也使社会发展进程更为复杂化。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中有曲折,并不说明历史潮流可以逆转。
正如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所指出的:“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
”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立足现实,在与资本主义的较量中增强生存能力,不断发展自身,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坚定信念,充满信心,自觉地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二、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互动共进的
人类社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本质上就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实际上也是人类实践活动起作用的过程,社会规律的作用与人们有目的活动是密不可分的。
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机体,在多种多样复杂的社会现
象中,总有客观规律支配着历史进程,但是社会发展史与自然发展史又有根本不同之处。
自然发展的历史是无目的、自发的过程,而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却离不开人的活动、人的作用。
人们实践的能动性,人自身发展的程度,决定着社会进程的快慢。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生产力,人们相互之间结成一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成为社会历史前进的原动力,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步,而人也就是在社会发展进步中使自身得到发展。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由原来的“原始的丰富性”陷入发展的畸形片面性;又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给人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使人逐步走向发展的全面性,并逐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自然界和社会赋予人的各种潜能素质的充分发挥,人的个性的丰富完满。
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所要达到的境界是:“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91页)这是社会和人共同向前迈进的光明前景。
要成为社会结合的主人,就应该不断地认识和掌握社会发展的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要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就应该不断地认识和掌握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提高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要成为自身的主人,就要善于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在社会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互为条件,互相促进。
一方面,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基础,没有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速度、程度就会受影响;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又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人的发展,尤其是个体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各种社会条件。
由此可见,人的发展受制于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环境,其发展程度又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要深化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就要对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互动共进作辩证的思考。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明确指出:“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消除了造成人畸型片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根源和阶级根源,使人的全面发展从必要性逐步转化为现实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条件。
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得到发展,又对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化财富的创造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会主义要为人的发展创造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条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促进人与社会的互动共进。
我们必须看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发展的内容、目标也是不断与时俱进的。
社会主义社会虽然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这个过程的推动要靠我们在现实中作不懈的努力。
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要提供更多的条件,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实现人的价值提升,促使人向全面发展的目标迈进。
今天,已经加入W TO的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积极投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掌握发展主动权;要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发展中顺应国际潮流,强化自身,提高竞争力。
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要立足于文明时代对自身的生存问题作沉思,要意识到,世界性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的能力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较量。
因此,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三、高等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始终坚持“三个代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共产党执政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
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三个代表”,就必须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先进文化,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
整体素质。
在此其中,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必须起重要的作用,作出应有的贡献。
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努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
”人的发展与现实的社会发展紧密相联,并呈现出发展的阶段性,而这种阶段性又决定人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要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作为人的发展的现实指标。
达到这一目标,就要靠全社会从多方面共同努力。
其中,发展科技、文化和教育是最有效的途径。
高等教育对文化的发展具有保存传递、传播交流、更新创造的功能,高等院校是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创造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对社会生产力有着直接作用。
因此,高等教育理所当然要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看到,当前社会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与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是高等教育的一个主要矛盾。
我国国民平均受教育水平仍很低,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仅占4%左右。
近几年高校扩招虽然能解决、缓和社会需求,但也使高校感到不堪重负,以致在办学规模、质量、效益之间出现不一致。
高等教育应看到自身的不足,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服务。
高等教育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树立起正确的人才观、价值观和质量观。
高等教育要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要在遵循教育本质和规律的前提下,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发挥引导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的功能,在主动适应中发展和完善自己。
在教育过程中,注重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和推行素质教育,关系到培养什么人的办学方向问题。
在素质教育中,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基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是重点,道德素质教育是方向,身体素质养成是前提,心理素质是动力。
这样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高等教育要使其教育对象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达到新的境界,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四有”新人,这实际上就是要促使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朝着全面发展的目标迈进。
不论是从对历史与现实的分析,还是从逻辑关系的角度,我们都可清楚地看到,社会要发展,离不开人的作用;人的作用的发挥,有赖于每个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对科学、文化的接受和对文明成果的吸收,而这又要靠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其中起作用。
在新世纪,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而国际形势又高度复杂的情况下,高等教育一定要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迎接时代的挑战,寻找生存和发展的新空间,提倡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发展先进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3] 吴季松.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4] 陆庆壬.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
[5] 国家教委高教司.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成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林利藩,华 子】。